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龙惊唐-第5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群臣的脸上阴睛不定,或红或白,变幻不定。

    李沐有些奇怪,他是真不明白,误会已经解释清楚了,群臣们不该跪倒膜拜,交口称颂吗?

    事实上,李沐还是有些沾沾自喜的。

    虽说这简化字确实不是自己的功劳,但能经过自己推行天下,改变这个时代,开启民智,李沐自认,自己还是功不可没的。

    可问题是,殿阶下的诸臣显然没有这种称颂的觉悟。

    虽然有些失望,但李沐还是不生气,他认为,或许自己走的这第一步,还没有使得众臣意识到自己将给这个时代带来怎样的变化所致。

    “咳字也给诸公看了,诸公担忧的耗费国帑之事就不必担心了。既然误会已解,那就散朝吧,朕是真困了,先回宫了。”

    就在李沐站起身时,魏征几乎与房玄龄等超过一半的大臣跪倒在地。

    “大哉圣人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陛下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修字之功!”

    房玄龄如歌似唱,而后跪在殿中的群臣附和一片。

    李沐从震惊,而后恍然。

    说实话,他是真没听明白房玄龄在唱什么。

    不过从字里行间,和群臣的神色上,李沐还是可以判断出这唱的肯定是好话。

    这个时候,李沐心里是无比畅快的,这世上没有人不爱听好话。

    被众臣在太极殿交口齐声称颂,无论何朝何代,都不多见,这将被记入史册的。

    好嘛,李沐施施然重新坐回龙椅,享受起圣明之主的荣耀来。

    房玄龄是个新附之臣,他不是憎恨李沐,事实上他对李沐一直是非常欣赏的。

    从李沐初入长安,房玄龄都是青睐有加的。

    至于二者为敌,是因为房玄龄一直想成为国士,事实上他的地位早已经超过国士,但房玄龄一直自认还没有达到国士的标准。

    这其中原因很复杂,有些说不清楚。

    房玄龄崇尚从一而终,但李世民最后发起的宫变失败,让房玄龄清楚地认识到,李世民确实逊于李沐一筹。

    不管是从大局观,还是从内心对这天下的责任感,房玄龄都觉得,李沐如同初升的太阳,而李世民已经日落西山。

    而这还不足以让房玄龄真心去效忠李沐,一个人活到了七十岁,很多事情就很难改变。

    如果说房玄龄没有参与李世民之前宫变,是因为李道宗临行前那一拜。

    那么这次称颂,房玄龄是真心诚意的。

    他很明白这几卷简化汉字会给大唐带来怎样的改变。

    开启民智,有皇以来,只有圣明君王才想着去开启民智,庸人、暴君只想着愚民、牧民。

    只是圣明君王虽有心,却从没有成功过。

    如今,千年的明主都想做却做不成的事,将在李沐手中实现了,这其中的意义绝不是天雷、水泥、琉璃等物所能比拟的。

    武功虽然重要,但天下终究是和平时间多,人总得活着,故,文治就成了压过武功的必选。

第882章 以何牧民?() 
ps:感谢书友“宋代大侠”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让人活着,喂饱就行。

    但房玄龄明白,人,是要有尊严地活着。

    要有尊严,便须先识礼仪。

    如何识礼仪,首先需要识字。

    一个字几十笔画,太难识,太难书写。

    而李沐所修的简化汉字,为开启民智打开了方便的大门。

    故,房玄龄膜拜称颂。

    魏征想法与房玄龄有些许不同。

    他也是三朝旧臣,经历太多的政斗,对正治的敏感度非常敏锐。

    如果说从一开始被房玄龄煽惑,是真的担心李沐执意妄为,祸害了如今大唐一片形势。

    那么现在,他已经彻底反应过来了。

    虽说还不清楚房玄龄是怎么想,但魏征已经感觉到自己是被人利用,成了别人手中的一把刀了。

    魏征也是饱学之士,当然能体悟汉字简化给天下带来的震荡。

    这触及了许多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

    如今天下士子,哪个不成体系?

    可以说,世家之所以为世家,无非掌握了两件东西。

    一是土地,二是仕途。

    而土地,已经被李沐之前击个粉碎。

    如今世家手里最后一样赖以生存的依仗,又将在这简化字的推行下崩溃。

    试问世家岂能善罢干休?

    如果把之前的儒生比做十年练一剑。

    那么现在李沐所做的,就是速成培训。

    虽然速成的学子无法象之前的儒生那么有底蕴。

    但速成的学子,对这个时代,就已经足够用了。

    这样一来,几年之后的朝堂,将增添一股新的势力。

    新势力将摧毁一切旧势力,它有着强大的人才流,因为可以速成。

    对立是不可避免的,旧势力要么接受,要么淘汰。

    没有第二条路走。

    魏征就这样领悟到了自己的尴尬处境。

    他不能将自己划拨到旧势力一方,与皇帝对立。

    所以,他要反击。

    反击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表明立场,当众表明立场。

    于是,他跪下称颂。

    只是魏征对房玄龄迅速的反应有些疑惑,但也正因为如此,魏征心里洗去了对房玄龄的怀疑。

    站立不动的官员越来越少,许多官员是没有反应过来。

    他们基本上没有正治倾向,往好了说,他们忠于的是大唐。

    他们的言行,基本上就是依照各部主官的意志为转移,人云亦云。

    但有些人,站得很直。

    目光很坚定。

    站在满殿跪着的人当中,非常地扎眼。

    李沐没看见。

    因为不想看见。

    只要是不想看见的人和事,李沐都能看不见。

    就象无法叫醒装睡的人一样。

    随着称颂完毕,殿中的气氛变得诡异起来。

    李沐不说话。

    跪着的人依旧跪着,他们担心自己起身,就会与那些站立的人混为一伍。

    而站着的人,要说不慌,那是假话。

    他们同样担心,李沐的“任性”。

    任性这个词,形容李沐最合适不过了。

    因为李沐善变。

    有时是个谦谦君子,令人如沐春风。

    有时是个暴君,杀伐果断。

    更有时就是个棒槌,固执到了极点。

    这种人难以琢磨,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他会干出什么不可理喻的事来。

    所以,站着的人是最忐忑不安的。

    可与利益相比,命都可不要,忐忑不安就不叫事了。

    “臣有本奏。”内阁大臣、兵部尚书刘弘基就是站立不动的人之一。

    敢不随众称颂的人,自然官不会小,资格不会嫩。

    刘弘基同样是三朝元老,其父隋朝河州刺史刘升。

    于李渊起事、建唐有大功。

    在李世民一朝,也颇受重用。

    资格确实老。

    但人会变,刘弘基少年时落拓不羁,喜结交游侠,因不事生产落得家贫如洗。

    按理说,象他这样的无产者,应该是李沐改革的拥趸。

    可在刘弘基因功受封任国公之后,便开始重建家族势力,与关陇士族勾连到了一起。

    李世民在位时,因扶持关陇士族对抗各地世家,所以刘弘基的势力就有了长足的发展。

    刘弘基与长孙氏走得很近。

    他的门下,有号称门徒一千八百人,在各地为官者,不计其数。

    李沐的科举改革和汉字简化直接击中了刘弘基的要害,如果按这样进行下去,三、五年之后,这些门徒将会散个精光。

    所以,刘弘基不得不站立着。

    李沐依旧不生气,毛爷爷对于赞贬都可以一半分呢,何况是自己。

    李沐认同一句话,“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所以,李沐平静地问道:“刘卿家但说无妨。”

    刘弘基奏道:“陛下简化汉字之功,足以与尧舜相媲美。但臣以为,若此事推行下去,势必天下大乱。”

    “此话何意?”

    “陛下想必知道,诸公也应该知道,天下士子入仕,哪个不经过十数年的寒窗苦读?而现在,简化字的推行,只要三、五年就能追上,甚至超越,之前那些寒窗苦读的士子们。试问陛下,这天下士子能否答应?”

    李沐道:“刘卿家此话有些道理。”

    “臣还有奏。”

    “一并说了吧。”

    “陛下,各地州县官员皆是读圣贤书的士子,他们代天子牧民,固然是陛下授于了他们牧民的权力,但更因为他们是饱读诗书之士子。当有一天,他们发现,所牧之民的才能皆不下于他们,敢问陛下,官员以何牧民?”

    这话一出,竟引来了许多官员的认同,连跪着的不少官员,也点头认同。

    牧民。何为牧?

    顾名思义,放牧。

    把人象牛、羊畜牧一般地管理,是为牧民。

    官府口中的良民,就是安分守己,服从管理的百姓。

    但凡有不安份者,皆称刁民。

    何为不安份者?

    不服管教者、才能过于逆天者,是为不安份者。

    如果一州一县,有那么几个刁民,都属于正常范畴。

    可有一天,各州各县的“刁民”层出不穷,那么,这世间就乱套了。

    不可控了嘛。

    很显然,科举改革和简化汉字的推行,将会造就出一批,不,应该是无数“刁民”。

    这是自己打自己脸,自毁江山啊。

    这就是刘弘基和那些点头认同的官员,心里所想。

第883章 那你就去死吧() 
所谓存在皆合理,所以,李沐不生气。

    李沐平静地问道:“刘卿家既然能说出个子丑寅,那想必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不妨也一并说了吧。”

    “臣遵旨。”刘弘基慢慢地不紧张了,他发现李沐还是讲理的,只要皇帝肯讲理,那么理就一定在自己这一方。

    因为讲理的皇帝永远讲不过文臣,文臣嘛,就是靠讲理起家的,在这一亩三分地里,黑的能说成白的,死的能说成活的。

    所以,文臣不怕皇帝讲理,他们最怕的是皇帝不讲理。讲拳头。

    “臣认同陛下推行科举改革和文字简化,这是造福后代之盛事。只是臣以为,应当徐徐图之。”

    “如何徐徐图之。”

    “先行在京城设立一学院,招收一、二百人,推行简化字。等五年之后,这些生员学成之后,再推行至大唐各州。再之后,推行至各县,最后普及天下。如此,既推行了新政,又不会对天下造成冲击,何乐而不为呢?”

    不得不说,李沐还真被刘弘基说动心了。

    如刘弘基所说,只要花上十五、二十年,简化字就能轻松推行、普及。

    还不伤己,不伤人,皆大欢喜。

    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刘弘基之言,很符合这个逻辑。

    可问题是,李沐急,心急,也性急。

    “刘卿家所言有理,可一万年太久,朕只争朝夕。”

    李沐开始不讲理了,几乎所有的官员心中都在嘀咕,看,看吧,又开始不讲理了吧?就知道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