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龙惊唐-第2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李世民说他出身陇西李氏,并且李耳是祖先。

    于是,陇西李氏的传承就乱了套了,家主的任用需要朝廷宗正寺决定。

    所以,如今的五姓七望,实际上真正在五姓联盟中只有六望。

    崔尚如果搞不定六望,那对长孙无忌的商业围剿就会功亏一篑。

    只要给长孙无忌一丝喘息的机会,长孙无忌会迅速起死回生。

第372章 国子监门口的忽悠() 
但李沐现在已经顾不得了,因为出京城在即,一切都要服从就藩。

    一旦再起波澜,影响到出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有机会呢。

    “舅舅信中可有提到,五姓内部不稳的原因是什么?”

    “据信中说,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卢、郑、李三姓反对向长孙氏进行商战,不过现在你舅舅执掌了郑氏,也就卢、李二姓反对了。可你舅舅刚刚接任家主之位,郑氏内部的反对声音也络绎不绝,无法支援崔尚。另外就是卢氏和郑氏原有郑之桓的势力质疑卢、郑二人之死,是崔尚与你合谋而为,意在替崔尚扫清掌五姓联盟大权的障碍。”

    李沐想了想道:“母亲可回信给舅舅,短期之内,理清内部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崔尚,不必理会他,如果他连这么点阻力都搞不定,我有什么理由去相信,他有能力助我一臂之力?”

    郑观音点点头道:“我儿说得是。”

    。

    随着李沐就藩旨意的颁布。

    嗣王府门前车水马龙的迹象渐渐消失。

    一个离京就藩的王爷,就算再厉害又有何用?

    所谓天高皇帝远,已经够不到皇帝了。

    对京城官员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

    这就是世态炎凉,这就是人心。

    趋炎附势,人之常情。

    要成大事,不能依靠这些人,却又少不了这些人。

    七月初七,李沐送走了李师和他的轻骑营,虽然是轻骑营,可因为押解的物资车辆太多,这支队伍的速度并不快。

    最后的三天了,李沐还有一件事要做。

    就藩杭州,李沐觉得最需要不是物资。

    因为至少在目前,李沐还有能力从长安不断地向杭州补给各种物资。

    以长安的物力,去补给一个二十多万人的中型州,轻而易举。

    但真正要治理好杭州,需要的是人才。

    从现有的京城官场选取人才,这不太现实。

    一是没有京官会想外放地方。

    所谓不到京城,不知道官大。

    这就是京城与地方的区别。

    二是李沐也看不上这些已经老成油滑的官员。

    所以,李沐就将眼神投向了长安的国子监。

    那里有着天下最大的人才储备。

    虽然也大都是官宦之后,很少有寒门子弟,但至少这些人还年轻。

    年轻,意味着可以改造。

    年轻意味着不会如他们的父、祖辈一般,心如止水。

    这一天,国子监的门前。

    一个年轻人正站在高处,大声演讲着。

    这高处是两阶梯子间,搭上一块门板。

    简单、粗糙,但很实用。

    “你们是大唐的未来。若干年后,你们中肯定有人会位列朝堂。”

    “我曾一度以为,会成为你们中的一员。”

    “学子除了学习,还要懂得思考。”

    “我们不能仅仅是被动遵从上官的命令去做些什么,更要主动地去思考,我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大唐的赋税制度有着不可弥补的缺陷性,租庸调制的保障是均田制,可大唐开国时,人口才一千二百万,二十年后的今天,大唐有人口二千万,如果再二十年呢?”

    “人口急剧地增长,带来的是原有一丁一百亩的均田制无以为继,一丁一百亩与一丁二十亩,一年所要交纳的赋税一样的。长此以往租庸调制将会名存实亡。”

    “而百姓苦于无力交纳赋税,只能投附于各地世家,以求免税、减税。以此一来,土地的兼并势头就会更加猖獗。”

    “均田制的失效,带来赋税制度的崩坏,更会令府兵制无以为继。”

    “如何去拯救失去了这三项根本制度的大唐,这是你们这一代人的职责。”

    “你们都年轻,虽说靠着父辈门荫,便能活得很好。可我想问问,这真是你们活着唯一想要的吗?你们就没有想过为这天下做些什么吗?你们就不想青史留名,被后世称颂吗?”

    “随我下江南吧。我会在江南建造起一座学府,虽然不可能象国子监那么大,可那里有一样是国子监比不上的,那就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无论贫富,每个学龄孩子都将有就学的机会。”

    “随我下江南吧。去江南造一块试验田,为大唐即将遇到的根本制度的缺陷未雨绸缪,这为让你名留青史。”

    “随我下江南吧,在那里我们一同去寻找一条让大唐社稷延绵千年的康庄大道。”

    “随我下江南吧。”

    李沐非常、相当不要脸地在国子监门口给上千学子画着根本不存在的陷饼。

    可一个嗣王,特别是一个将要就藩的郡王说的话,没有人会将它当成戏言。

    学子们已经群情激昂。

    “学生愿往。”

    “我愿追随殿下。”

    “我等愿为殿下牵马坠镫。”

    “我去。”

    从只有数人的呼喊声,然后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昂,直到山呼海啸。

    李沐蹩了一眼隐藏在人群中的托,他们已经消失不见。

    可欢呼声却在持续,越来越疯狂。

    群众运动总是如此,有了一人就会有两人,然后四人、八人、十六人。

    李沐享受着被万众欢呼的畅快。

    年轻人总是容易被煽乎的。

    更何况李沐是以这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在皇城之内的国子监门口,公开演说。

    这种言词激烈的、直指朝政的方式,新奇而刺激。

    已经是国子监司业匆匆进宫,禀报皇帝去了。

    他们没有办法阻止李沐,不是说他们怕了李沐的爵位,对于国子监这种朝廷最高学府,其中就读的哪个不是官宦重臣之后?

    司业们怕得是李沐带来的二百神机卫骑兵。

    面对这个敢在金光门前大开杀戒的“鲁县子”,数十个国子监司业绝对不敢招惹李沐,他们害怕稍有不慎,会引起一场血光之灾。

    所以,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禀报皇帝,进行弹劾。

    相对于学子们的激昂。

    有一个老者的眼神也闪烁着精光。

    他已经过了被煽乎的年龄了,可他对李沐话中的描绘,有着刻骨铭心的憧景和向往。

    他撸了撸颌下长须,向前挤去。

第373章 即兴演说() 
凡被他挤到的学子,皆纷纷向两侧避让。

    他来到李沐搭设的简易台子下,仰望李沐大声喊道:“嗣王殿下,可否拉臣一把?”

    李沐听见低头向下一看,我去,惹来一个大boss。

    此人李沐是认识的,他如今已经不是国子监司业,而是掌管国子监的掌令——祭酒孔颖达。

    这种人李沐是不敢明里得罪的,你可以对他敬而远之,甚至可以暗杀他,但绝不能在公开场合不给他面子。

    因为得罪了他,那等于将自己置于世间文人学子的对立面。

    李沐赶紧伸手拉住孔颖达的手一拽,将他拉上台来。

    还别说六十多岁的人了,手脚还挺伶俐的。

    孔颖达站稳之后,先向台下学子拱手道:“请诸位安静,听老夫说几句。”

    台下的欢呼声,渐渐平息下来。

    孔颖达在学子中的声望,由此可见端倪。

    这样的场合,能让兴奋的学子平静下来,没有点声望是办不成的。

    “今日有幸,得嗣王殿下光临国子监,为我等讲学,实为国子监中我等之幸。”

    孔颖达一句话,就将李沐的胡闹,转变成了有计划、有预谋的讲学。

    这让李沐心中感叹,这姜还真是老的辣啊。

    “不过,老夫听了殿下的讲学,心中有几个疑问,还想请教殿下。”孔颖达转向李沐,躬身施礼道。

    李沐连忙还礼:“孔祭酒问就是了,我知无不答。”

    这里,上千人的学子屏息凝听,寂静如空谷。

    “当日在朝堂之,殿下的民可加赋及赋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言论,老夫深感佩服。”

    “孔祭酒过誉了。”

    “还有当日殿下提及朝廷可向民间借贷,民间也可向朝廷借贷的说法,也让老夫耳目一新。”

    “不敢。”

    “今日殿下演说,其中关于均田制一说,老夫不以为然。均田制实为利国利民之良政,虽说如殿下所言,人口的增长令土地不够分配,可如果及时调整人均亩数,并惩治民间恶意兼并,想来也不至于如殿下所言,令赋税制度崩坏吧?更甭言府兵制无以为继之说了。”

    李沐笑道:“那就容我在孔祭酒面前班门弄斧了?”

    孔颖达摇摇手道:“坐而论道,我辈风范也。殿下但说无妨。”

    “孔祭酒所言及时调整人均亩数,并惩治民间恶意兼并,确实有效,但在沐看来,却是治标不治本。人心本贪,敢问孔祭酒还有台下诸位学子,天下有几人能拱手将已经到手的土地拱手相让?此是其一。其二,民间的恶意兼并如何定性,可有一个准则?没有准则如何让各地官府施行?如果仅凭人治,这对于官员品格的要求未免太大,敢问天下有几个官员可以做到如此刚正不阿?”

    李沐的连续提问让台下学子连连点头。

    “其实均田制确实是良政,它让隋末之后,混乱的天下迅速安定下来,这也让因战乱损失的人口得以恢复。但任何良政都有其局限性,正如均田制,它在一千万人口时,是良政,可在二千万、三千万人口时,便成了恶政。人均一百亩时可以轻松负担的赋税,在五十亩时就是苛政,在人均二十亩的时候,那就逼百姓易子而食了。”

    “而朝廷却无法降赋税,因为一旦降了赋税,相同的土地,收到的赋税却低了。为何呢?因为人口增加了,土地却是固定的。”

    孔颖达躬身道:“殿下所言有理,老夫谨受教。”

    “惭愧。”

    “殿下对此可有解决之道?”

    “没有。”李沐肯定地说道,“这个问题不在于政策的良、恶,也不在于官员的清、贪,其关键在于人口的增长。也就是说,只要人口不停止增长,土地的矛盾就一直存在,解决的方法无非二种,一是改革赋税制度,二是增加土地。”

    “改革赋税制度,说说容易,做起来则难。因为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由此带来天下动荡在所难免,严重者颠覆江山社稷。而增加土地的方法也有两个选择,一是开垦荒地、河滩、海涂等,这种方法温和,可见效慢,没有两三代人的辛劳,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另一种见效快,可损失国力,那就是对外战争,如同历朝历代一般,侵占他国土地。”

    “殿下所言有理,老夫谨受教。”孔颖达敏锐地感觉这不是一个可以当众述说的话题,及时打住了话头。

    “老夫还想问殿下,殿下方才说,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无论贫富,每个学龄孩子都将有就学的机会,这是利国利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