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宫乏了,先去休息。来人,送国丈出宫。”
失望至极的周皇后竟直称本宫,明显是不再将周奎看做父亲,而是当做普通朝臣了。
“女儿,女儿……”
周奎望着自顾离去的周皇后,还想叫住分辨两句,却被女官青歌所阻,送出宫中。
——————————————
“把这里都拾掇起来,今后朕要大宴有功将士。”
在去兵仗局的路上,崇祯皇帝并没有坐龙辇,而是带着一群太监,沿途步行。
经过了武英殿后,是皇家大厨房。这里的御厨是宫中最多的,人员全部集中起来,能做超过万人的伙食。
可惜,到天启后期,一直到现在为止,皇宫从未举行过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唯有在祭祀或者重大节日,才有数百人的朝臣聚会。
如今嘛,崇祯皇帝也想学学朱元璋、朱棣两父子,今后在此宴请时拉风的感觉。
想想看,上万将士,随着自己一句诸位将士请吃饱喝足,然后三呼皇上万岁,多有成就感!
当然,随之收获的还有忠心。
做老大嘛,就是要让下面有吃有喝,人家才会安下心来跟你混。
经过大厨房,就是西华门,也可以叫太监门,因为这个门出入的大多是太监。
门外,就是大明最先进的工厂和最大的仓库了。
越过西华门,就不属于大内宫城了,而是广而大之的皇城。
一条直路通往皇城的外城门西安门,在道路的北边,是跟皇宫平行的区域,也是最重要的区域,内府诸库就坐落在此,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内库。
这里面积约有皇宫一半大小,几百个不同的仓库中,装满了各种各地进贡的特产。
崇祯皇帝的私房钱,要赏赐的各种丝绸,布料等等,全都在这里。
过去,这些仓库都是空的。
现在,被查抄的张四知和宫内三十几个太监的财产,已经转移到这里。
能不能填满它,那就要看崇祯皇帝的本事了。
而在这条大路的南侧,面积超过五十万平米的区域,则分布着内监的八个局。
它们分别是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还有一个司苑局。
除了司苑局外,其他的七个局在这里都有不少于一家的作坊。
另外,周皇后领导的后宫,由宫女为主力的四个司,在这里也有自己的工厂作坊。
这一片区域,有超过三万个太监和宫女在这里劳作生活,为大明皇宫得以正常运转做出巨大贡献。
而且,这里的工厂和作坊,也代表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工业技术。
整个大明,或许只有工部的作坊能够和它相媲美。
但在纺织业和兵仗局,却是这里遥遥领先。
因为,这是供给皇家侍卫所用。
跟工部和兵部共管的兵仗局不同,这里生产的火器很少发生炸膛。
当然,它也有限制,无法大规模生产,因为人员太少。
由于是临时起意,崇祯皇帝的突然到来,让这里管事太监和宫女一个个郑重无比,同时心里还有些惶恐。
皇上到此肮脏之地,究竟为何?
第三十六章 大明不缺人才()
第一卷风雨飘零
下午的阳光有些炙热,可这里除了一个个作坊和居住的房屋之外,连一颗参天避阳的大树也没有。
每个仓库的外墙都引入了活水,形成一个个沟渠,目的是防止火灾。
大明历经两百余年,整套防范措施已经堪称完善。
崇祯皇帝自然有太监为他打着遮阳伞,可其他人就无此殊荣了。
边走边说中,他对前来迎接的其他司局管事太监稍微勉励交代两句,便挥手打发他们去各司其职。
大明皇宫内库的增长,离不开他们的努力贡献,万不可懈怠。
只把兵仗局和冶造司的管事太监留下,然后进入兵仗局厂房。
从中可以看出,四司八局,崇祯皇帝唯独钟爱兵仗局和冶造司。
无它,因为这里能生产火器,决定着今后争霸路程的难易。
时下之人,受交通道具限制,眼界比较窄小。
哪怕是王公勋贵三公九卿,都还没有世界格局这一说,可崇祯皇帝有。
于他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但又是最好的年代。
五大洲四大洋的广袤之地,除了亚洲和欧洲,其他的皆是无主的富饶地方,唾手可得。
只要迁移部分人口,繁衍数代,那里立马就会变成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的华夏沃土。
当然,其他洲还是有一些土着部落的,只不过这些人尚未开化,五谷不分。
在雄才大略的崇祯皇帝心中,这样很好,刚好可以继承唐宋遗风,把他们当成昆仑奴使唤。
至于南北极那点土地,崇祯皇帝表示就算了,气候条件太恶劣,还是留给子孙去开发。
不过,如果有可能,倒是可以把界碑预埋,包括四大洋中散落的一些小小岛礁。
想多了,怎么又yy了?
崇祯皇帝摇摇头洒然笑笑,穿过面积较为宽敞的广场,进入兵仗局作坊中间位置。
这次也算突击检查了,虽然没有鼓乐,可入目之处,兵仗局上下清理得干干净净。
正在工作的几百太监,依照崇祯皇帝的指示,都各自在岗位上有条不紊的劳作着。
兵仗局管事太监李梦起弯着腰,向崇祯皇帝介绍其中的环节和流程。
皇宫内的兵仗局,和工部的兵仗局二者职能、人员构造都不同。
这里的太监,自小分配进入兵仗局学习工艺,若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一辈子从未出宫的大有人在。
工部若有什么天才人物出现创新,首先要把图纸和实物呈递大内皇宫留存检验,然后再由工部兵仗局大规模生产。
简单来说,皇家兵仗局全部由太监组成,代表大明火器最高水平,起到保护和传承先进工艺的任务。
故而,工部的兵仗局,经常需要他们的指点,甚至派太监长期入驻,也就是技术指导。
崇祯皇帝听得频频点头,没毛病,按照政治正确划分,最好的东西当然要属于皇宫。
“这可是燧发枪,你们谁来讲解一下?”
负手绕他们走了一圈,崇祯皇帝眼前一亮,这可是好东西,立即兴高采烈问道。
正在打磨枪柄的三名太监,相互间望了一眼,有些不知所措。
还是李梦起谄笑说道:“还是奴婢来吧,这里我比他们更熟悉!”
崇祯皇帝神色不悦,横了他一眼,“难道你比他们更清楚怎么制造枪械?
术业有专攻,专业的问题你能替他们解答?”
“奴婢该死!”
李梦起大惭,不敢再到崇祯皇帝面前表现,让出位置。
这种人在后世多了去,下属但凡有一点成绩,他们就把功劳抢了放在自己身上。
崇祯皇帝虽然信奉水至清则无鱼,但想要做事成事,不仅需要能做实事的人,也需要会来事的人,善于协调的人。
但是,该是谁的工作就该由谁来做,越殂代疱,以外行取代内行,却是要不得的。
三人这才反应了过来,连忙俯身,由其中一个看起来是师傅的老太监说道:“皇爷圣明睿智!
此枪正是原兵部侍郎毕懋康,于崇祯七年末制成。
相较于火绳枪以及鸟铳,它将点火装置改为用燧石作发火装置,从而克服了火绳点火怕风雨的弱点。
发射时,由射手扣动扳机,安置于扳机上的龙头下击同燧石摩擦生火,火星落入装药室中,使火药燃烧,将弹丸射出。
这种枪只要连续扣动枪机,摩击燧石,便可发射,因而简化了发射手续,提高了射速。
此枪射速快,威力大,实乃当今最好的火器。
只是,此枪造价不菲,因为威力巨大的缘故,对枪管要求高于火绳枪或火铳,目前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崇祯皇帝听完,拍手赞叹!
人才,大明永远不缺人才!
毕懋康自不必去说了,和他族兄毕懋良皆是火器专家,名震古今。
便是眼前这个名不经传的老太监,又何尝不是一个人才?
知晓燧发枪的利弊,又明白现在的工艺达不到,没有好高骛远强行为之,明白人啊!
燧发枪的制成是单兵枪的一大改进,领先于欧洲。
然而历史在中国并未得到及时推广,到了康麻子年间,只是将它作为御用的猎枪。
以至于,中国被列强吊打,从此沦陷,落后西方,等待再次崛起。
“叫什么名字?”
崇祯皇帝来了兴趣,微扬颔首问道。
“启禀皇爷,奴婢刘锦峰,万历三十年进宫,分配兵仗局至今已三十三年有余!”
老太监刘锦峰再也不能淡定,眼中微有泪痕,颤悠悠的答道。
旁边的其他太监羡慕的望着他,皇爷问名字,那代表着苦尽甘来,要得到重用了。
这皇宫几万太监宫女,能得皇爷问起名字的又有几人?
“拟旨,速诏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兄弟进京,与皇宫兵仗局刘锦峰共同改进燧发枪。”
“内库拨款一百万两纹银至冶造司,全力提高枪管质量,不够再拨付,直到成功为止。”
“东厂派坐记入驻,随时向朕汇报进展情况,不得有误!”
崇祯皇帝瞬间发布三条旨意。
乱世中,什么最重要?
估计除了军队,就是武器了。
崇祯皇帝穿越前,只是一个落魄的苦逼,充其量当过大区销售经理。
别说改进枪支,连枪都没摸过。
至于说生产枪管,又涉及到钢铁业,更是无从谈起。
不过,身为帝王,这些交给专业人士就行了。
而他,只要提供充沛的财力支持即可。
ps:感谢书友初心唯雅打赏,有心了。
第三十七章 养猪要有耐心()
第一卷风雨飘零
这个下午,崇祯皇帝呆在兵仗局的时间有点长,并把冶造司提升为局级规模,也吩咐了很多要办的事情。
这其中,又有长期和中短期之分,也就是难易程度。
比如说,快速提高钢管产量和质量,就是长期系统的工程。
没有三五年之功,海量的资金,足够的人手,估计是看不到什么希望。
可为了长远考虑,争霸世界,吊打异族,再难也必须搞不是?
中期的就是水泥、玻璃、肥皂等被穿越人士普及烂掉的产品,简单实用,改善民生。
当然,最关键的是没有任何技术门槛,容易制作。
这其中犹以肥皂是最简单的。
只要有油脂,管你山茶油、牛油还是猪油,利用烧碱和水产生皂化反应即可,连小孩子都会做。
到时候赏赐道友,供应军队,垄断经营,赚的钱也少不了。
真可谓本小利大,想想就酸爽。
还有水泥,同样很简单。
石灰、粘土、石膏是主要原料,这三种东西放在一起烧制就可以了。
至于步骤?注意事项?具体怎么烧?
这在崇祯皇帝看来,都不是问题。
方向都给你了,也知道是要用烧瓷的高炉锻烧,不断地去试,总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