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被秦骧救回来的壮汉舌根被拔、胸口烙印着一个“月牙”形的标记,就很能说明其“昆仑奴”的身份。秦懿感觉留下此人会与其他贵胄家族引发矛盾,便要将他送走;然而架不住小儿子的苦苦哀求,最终答应留下此人,但一旦主人家来寻,就必须将其送走。
秦骧特意为他取了个“铁昆仑”的名字,作为自己的“保镖”出入于恒阳城的各个角落,到处向他的小伙伴们炫耀。后来经过了长时间的接触,秦骧发现铁昆仑不仅忠心耿耿,而且力大无穷,武功也很不错,便推荐给父亲当保镖,不过被秦懿推辞了。
之后秦骧学习起古人的“任侠”之风,拿出自己存下的零花钱招揽三教九流的人物,在京郊的一座破庙里拜起了兄弟,约定“同生共死”。然而这里面许多人都是为了拍他马屁、逗着他玩儿而磕头的,甚至连秦骧自己也只是觉得好玩儿而已。
但是铁昆仑和另一位剑客却将此当真了,并在秦家没落之后实践了“同生共死”的诺言!
一朝变故,秦懿一脉满门入狱,失去了主君的铁昆仑和那名剑客一度想着冲进狱中救人,然而势单力孤之下,非但救不了人反而会把自己搭进去。在剑客的再三劝说下,二人终于决定在“行刑”那一天动手。
然而料想中的“斩刑”没有到来,等来的却是秦懿自杀和三位公子“流放”的消息,他们二人便从流放之日起,一路尾随、暗中保护,直到他们安全抵达南象郡。
在那之后,两人瞅准时机从林木场救出了服苦役的秦骧,带着他逃到了临近的桂山郡,在那里隐姓埋名藏了起来。
潜藏起来的秦骧时刻不忘要为父洗冤、解救二兄,他向铁昆仑学习武功,向剑客求教剑法,从天不亮开始练习,一直练到太阳西沉,凭着一股信念在之后的数年之中风雨无阻,终于也习得一身好武艺。
然而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回到京城,如何为父昭雪,以及如何找出那些诬陷父亲的人。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看似疯狂、却行之有效的办法——胁迫京中的门阀贵族,由他们出面保秦家三兄弟回到京城!
既然是“胁迫”,那他就必须要有一把“刀”,而这把刀,便是日后无论是江湖还是庙堂上都让人闻之色变的——“花铁蛇”!
更新,盼收藏盼推荐!
(本章完)
第3章 安置二兄()
“花铁蛇”是南蛮土人对于当地一种毒蛇的称谓。这种蛇头呈三角形,吻部上方有两个分叉的突起,身上布满铁锈一般的深红色花纹,因其毒性剧烈、沾之即死,故而又有“死神”之称。
秦骧以“花铁蛇”命名这把“刀”就是要藉此告诉世人——只要被它盯上,那就必死无疑!
最初的“花铁蛇”就是以秦骧为首、铁昆仑和剑客为辅的三人精英小团体,能量有限,采取隐秘行动的方式,暗中配合着秦骧的谋划。
弘文元年时,继任的皇帝刘彦钊大赦天下,仍在南象郡林木场服苦役的秦家长子秦骥、次子秦骐得以因此免除苦役,但仍然以“逆犯子弟”的身份受到严密监管。
“花铁蛇”进行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改善兄弟二人的处境!但是该怎么做,三人的见解完全不同。
铁昆仑的建议最为简单粗暴——杀死看管的兵士、直接救人!但是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否决,这样一来动静太大,即便能将他们救出来,这兄弟俩手无缚鸡之力,只怕跑不远就会被官府抓住,到时候就不只是“逃跑”的罪过了。
剑客的建议稍微委婉一点,就是买通看管的官吏,让他多照顾着点。但这个建议也被秦骧否决了,因为这很容易暴露自己,也无法保证收受贿赂的官吏会真心实意地待兄弟俩。
想来想去,秦骧想出了一个办法。
大盛朝郡县制承自大霄朝,郡中官吏除了郡守、郡丞、郡司马以及各县令是由朝廷直接委派的,其余属吏都要从当地选拔任用。南象郡地处边郡,民风尚武而不读书,能识得字的土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王命教化”一直是历任郡守的施政重点。
秦骧的办法就是将兄弟二人推荐给就近的县,以他们“太学博士”的学问帮县里处理文书工作绰绰有余,料想县里的官吏也不会拒绝。如此一来他们虽然仍是罪犯之身,但能凭一技之长获得稳定的收入和县里的保护,秦骧也不至于暴露,便是一举两得之策。
这个办法一出,立即得到了剑客的称赞,铁昆仑倒是不置可否,不过看他们二人信心满满的样子,他也同意了。
办法是有了,具体就是如何操作的问题。为此秦骧指出,“推荐”这件事不能由他们三人来做,而必须是由当地人来做,否则他们仍然有暴露的风险。
为此他特地默书了两份兄弟俩在京城时写过的经学文章,让铁昆仑和剑客分别贴在邻近两个县人员往来密集之处。实际上秦骧无须如此大费周章地为两位兄长造势,他们早已被一个人盯上了——南象郡长越县的韩老县令。
这位韩老县令出自桂山郡,在大霄朝时曾在京城中求过学,对于中原地区的礼仪风度推崇备至。后来朝廷派他担任南象郡长越县的县令,在任上一干就是二十年,虽然躲开了大霄末期一连串的政治动荡,但也始终没有机会升迁。
两年前韩老县令听说要从京城发配过来一批“逆犯”家属,一打听之下竟然有三人是出自恒阳秦氏,令他惊讶不已。当年他还在京城求学的时候就听说过,恒阳秦氏是经学世家,族中子弟从幼时就要熟读诗书礼仪,未及成年便已是满腹的经纶。这样的京城名士竟也会牵扯进“太子逆案”之中,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但同情归同情,流放之人按律都要服苦役,很多人因不堪繁重的苦力活而丧命,更不消说这三个文弱书生了,因而这两年里韩老县令一直想找个机会将秦氏三兄弟从林木场捞出来。他这么做一来是仰慕“恒阳秦氏”的大名,二来也存了点私心——想请他们教导自己的三个孙子学习经学。
南象郡和桂山郡都属中原人眼中的“南蛮之地”,此处民风剽悍不识礼法,懂得学问的人除了从中原发配过来的文人之外,也只有同“发配”无二的郡中官吏了。偏偏大盛朝与大霄朝一样,在人才的选拨任用上采取的是“察举制”,没有一点学问功底想在仕途上有所突破便如天方夜谭。
韩老县令的三个孙子自小跟随在他身边,由于无人教导,这些小孩十多岁了也识不了几个字,“好勇斗狠”的习性倒是沾染了不少。韩老县令看着眼里,心里不免为这些孩子的未来忧虑。
如今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秦氏三兄弟被免除了苦役,虽然仍在郡中官署的监管之下,但找他们出来给县里做事也就有了可能。韩老县令本来已经备好了礼前往林木场要人,然而铁昆仑他们张贴的两篇经学文章令秦骥、秦骐的名声一下子在南象郡中炸响,来到林木场讨人的除了周边县的官吏,也有不少心仪“中原风华”当地士绅,他们全带着重礼抢着要延聘二人。
林木场的守备官兵一看这架势,赶紧上报给了上司郡司马,郡司马又汇报给了郡守。郡守也久仰“恒阳秦氏”的大名,想着这俩兄弟可以对于朝廷宣导的“王命教化”有所帮助,便做出了裁断——秦氏兄弟每个月轮流在南象郡各县讲学,在此期间二人的吃穿用度、出行车马都由县里做安排,各县发动士绅吏民聆听教化。
郡守的这个安排也算公允,堵在林木场的马车礼队也渐渐散去,不过韩老县令还是有些不死心,他还是希望秦家兄弟中能有一个人在长越县常驻,为此他是拉下老脸去央求郡守。郡守已经做出裁断不好反悔,但架不住这个老县令的再三恳求,最后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他们去你长越县讲学之时,你有本事留下一人便是了。”
郡守的言下之意就是能否留下人看你的本事,本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韩老县令得到这话,欢天喜地地离回到县衙,又是好好动了一番脑筋……
看着两位兄长已被南象郡上下奉为上宾之后,秦骧便携着铁昆仑和剑客前往了江东郡,调查当年秦懿被夺职下狱的根源、“太子逆案”的真相。
无存稿更新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终于能体会某书友的辛酸了~~~求推荐求收藏~~~
(本章完)
第4章 太子逆案()
“太子逆案”主犯刘彦锋是大盛高祖翊武皇帝刘义臻的长子,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被册立为盛王世子,到他起兵反叛之时已经当了整整二十四年的储君,时间不可谓不长。
刘义臻奉天子征讨天下时,刘彦锋便一直随军四处征战,他治军赏罚严明,颇有名将之风,又兼能与士卒共甘苦,所以颇得军中的信赖,“晋原旧部”便是站在他身后、最有力的支持。
天下大定之后,刘义臻有意让太子逐步熟悉政务,便指派了“清流派”的司农卿钟不移和“京晋望族”的太常卿赵扶稷兼领太子少傅,教导刘彦锋礼仪政务。
然而刘彦锋并不理会皇帝的一番苦心,他浸染武事多年,对于朝堂那些繁文缛节、勾心斗角很不能适应,也很不以为然,对于两位少傅的教导当然不放在心上,因此进境有限。
两位老少傅也算恪尽职守,奈何每每苦口婆心地教导都被太子当做耳边风,加上年事已高,渐渐地也就心生退意,向皇帝告老归乡。
钟不移和赵扶稷退隐之后,皇帝看这个太子仍然沉迷武事而没有修文之意,虽然时时耳提面命,但刘彦锋仍然执迷不悟,无可奈何之余便也不再给他请师傅,任由其胡闹了。
皇帝的放任养成了刘彦锋骄纵蛮横的个性,也为他日后走上“逆反”的道路埋下了祸根。
“太子逆案”中的关键从犯便是出自“京晋望族”崔氏的骁骑将军崔文和。晋原崔氏在大盛朝中还有着“晋原旧部”的身份——他们在刘义臻举兵时不仅资助了大量兵器甲胄,而且带着族中男丁、仆役前来投军,可以说是为刘义臻的崛起打下了根基。
正是这双重身份使得刘义臻对晋原崔氏极为宠信,不仅封后宫崔夫人所生的刘彦钊为晋王,军中、朝堂上崔氏封侯拜官者也有数十人之多,这其中就有崔文和。
崔文和的父亲崔平在攻打京城的战役中不幸阵亡,刘义臻称帝后念起崔平之功,就追赠他为骁骑将军、平阳侯,崔和文荫袭了父亲的官职和爵位。骁骑将军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胡骑将军一样,都是手中握有兵权的一方大将,分别镇守着南都临邺、北都晋原、东京淳封和西京咸安,战时拥有“节制地方军务”的权力,地位显赫。
崔文和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重用,一方面有崔氏家族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与高祖皇帝的悉心栽培有着莫大的关联。
刘义臻是靠着“晋原旧部”的大力支持得以成就帝业,他最为信赖的也正是这些旧部。然而在霄末、盛初长达十多年的征战中,这些旧部们大多折损殆尽,他们的子弟中但凡有点能力的自然就会成为刘义臻着力培养的对象。
崔文和与刘彦锋自**好,刘彦锋奉命出征时便会带着他一同前往,曾进献奇谋破敌,被刘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