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ǎ⒔ㄒ椤叭松喽蹋倘绨拙怨叮蝗缍嗬刍恍┙鹎蛞恍┓康夭蟠铀铮抑卸嘀酶杓宋枇妫找挂葡嗷兑灾仗炷辏贾涿挥胁乱桑舷孪喟玻庋皇呛芎寐穑俊�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各位武将请辞,回家做富家翁了。
这个方法不错,至少没有寒了人心,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命运结局了,死,并不是一件好事,对吗?
第0164章 我们一起造反吧()
大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谈笑间将众人的兵权给握在手中,给手下的武将富足生活的行为与汉高祖刘邦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当然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而这也结束了多年的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开创了少见的天下太平。
因此,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改革就更加彻底了,将军中有威望的将领杀掉,没有威胁的便被规则束缚起来,所以,武将造反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了,至少在这立国三十五年间,太难。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兵权看的都很重,统兵与调兵权分离,并严加监督,五代十国那种手里有几个兵,割据一片土地,就敢称王称帝,大的藩镇,数十年间光帝王就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百姓流离失所,卖儿鬻女的日子已经不会出现了,
其实造反就算出现也没有什么意义,不说下面有多少兵马听他的,光是附近的县府,军械库,临近县的卫所,都够让他头疼了。况且,起兵造反大量的饷银也是个大问题,再说卫所兵,大家都是一大家子,难道要裹挟这么多人跟着自己造反,所以,情况永远不是那么简单,更何况是掉脑袋的事情。
燕王朱棣的造反是个特例,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三点:
第一,他是姓朱的,朱家藩王做皇帝似乎也能说得通,这也是他最大的依仗,况且《皇明祖训》中的话,给了他最大的法理地位;
第二,他常年卫戍北地,手下统领的骄兵悍将不少,甚至吞并了大宁卫和朵颜三卫,要给他们更大的赏赐,只能自己获得更高的地位,馕括天下,才能拿出好的东西赏赐给别人;
第三,临近战线周围的卫所,府道的官吏的态度很是暧昧,既不对南军使坏,也不帮北方,所以这就给了北军更多的方便。
况且,捉拿反贼也是一大功劳,在这个世袭军官存留很大的时代,军功是上升的必要品,想要升职,得拿敌人的首级过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要是有谁扑灭了自己境内的一场造反,那就是天大的功劳,不管参与造反的是一个山沟的村民,还是一个县的所有人都参与造反,只要剿灭反贼,贼首授首,那就是功劳大大的,因此,没有人会放过这场功劳的拥有,所以,造反在这个时代,问题是很大的。
退一步说,既然敢如此开诚布公的拿出这个计划,齐泰相信,一定会有方法控制这些人,做好准备,绝不会有问题。
中愈那小子,丝毫不会吃亏的人,说不定早就想到招治他们的,想到这里,齐泰的心里到是有些高兴,不过面上却没有什么变化,因为没必要,他也在等,他想知道,他的搭档所说出的话,到底是有多少人支持。
“陛下,茹大人言之有理,军队是朝廷的根本,太祖高皇帝更改兵制,钦定卫所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
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此制度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高皇帝曾言: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朝廷财政也没有花大笔银钱在这上面,足见这种制度的可行性。
现如今这种制度运行良好,若是真的让各卫所的军官接受军事教育,这里面的门道难以说清,难以保证以后是否有事情的发生,忠诚度难以保证,所以,臣建议陛下三思,若有更好的办法,再试试,这件事情,不急。”
黄子澄黄大人,站起来,拱拱手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位大人,自从前几次受挫之后,很少在重要的事情上发言,而且精神也没有以前好了,似乎被打击掉了精气神,今日发表意见,想必也有些想法,重新跳出来。
大家听了之后,看了看,站起来说道:“臣等支持黄大人所议,恳请陛下三思。”
齐泰看了看其他人,这些人唉,这是要葬送大明的未来啊,难道大明的官员竟已经短视到如此地步了吗?他是没有想通的,这些人今天的表现确实是不像是之前的水准,给他很奇怪的感觉。
齐泰一直在沉思,大家都在看着他,似乎在等着他发言,因为众人的意思都表达的很清楚,虽然方孝孺和礼部尚书陈迪,吏部尚书张大人等没有发言,可是到现在还不说,意思就是再看看,中立,不支持也不反对,或者说暂时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众人也不奇怪方孝孺为什么不发言,道理也很简单,与他相关的事情刚刚讨论了一些,除了自己的事情,近来他对朝政之事真的是很放手,让其他人去做,或者说,现在的他,更像是一个学者,而不是一个在朝政上指挥的大臣。
齐泰抬头看了看,见众人这样看着自己,想了一下,也知晓众人的意思,他还是希望众人能多考虑考虑,“陛下,诸位大人,我大明开国以来,大明军制,太祖高皇帝钦定卫所制,而各卫所的长官,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高级军官都不世袭,由朝廷从世袭军官中升任或从武举人中任命,卫指挥使以下军官则都是世袭的。
也因此,这些人可能并没有太多的真才实学,大明立国三十又五,由多少这样的军官世袭我们不能完全确认,但是可以肯定,这个数字并不少。长此以往,对于卫所军的战斗力是个考验,如今南军对于北军的劣势已经很明显的显现出来了,还望大家多想一下。”
这是说了这几次大败,坑死了太多的士兵,他们都有责任,众人也并不是来听他说这些的,也知道他肯定没有说完,也就静静地听着。
第0165章 同窗同年师兄弟()
房间里也安静了一会儿,齐泰顿了一顿,又说道:“各大卫所的兵丁,他们戍守的地方,多以距离原籍地遥远且分散的方式,并不是安排到家乡附近,以此来防止逃兵,但长途的跋涉加上水土不服,给军士带来不少痛苦。正军服役于卫所,还必须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粮,但实际情形则常分配不足,行军时则发给口粮,衣装则须自备,武器则由国家以工匠生产。
军士在营,分成守备和屯田二部分,此间比例不定,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虽说朝廷规划的很好,也在逐步完善,但是事实上实际上的操作是有问题的,也因此,还是有逃兵的,就算处罚严重,但是没有出路,也让他们敢铤而走险。
那些立功的士兵可能也没有办法获得更高的职位,这也让他们泯灭了保家卫国的决心,我观此法,真是不错,所有人,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来学习,然后再上战场,最后的话,择优秀者成为军官,至少给他们希望,让他们有个奔头。因此,臣,希望陛下,能够早作决断,让这些人,能够早些来获得朝廷的优质教育,为与北方的平叛做准备。”
说完,齐泰跪了下去,虽然跪着,却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灵魂矗立在这大堂之上。他是非常有信心的,如果这件事情真的能成,这将是一个天大的创举,天下武人就像是儒生一样,进入学院,获得最正统的军事教育,再加以思想上的教育学习,想必家国天下,必有愿意承其重者。
“意思就是齐卿是愿意支持,这个武学重开,建立新式军事学校的了?”建文帝问了一声,虽然刚刚齐泰分析了不少,但他还是想确认一遍,听他亲口说一声,毕竟有些事还是让大家都听见比较好,这本来就是公开的,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这可以理解。
建文帝很想知道,为什么茹瑺和齐泰在这件事上,分歧居然这么大,一个极力反对,一个全力支持,像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并不多,或者说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二人都是实权的兵部尚书,与远在济南的铁弦不一样,挂个兵部尚书的虚衘,却并不对兵部的具体事物做安排。
两人也有分工,但是事务还是有交叉的,所以也经常在一起讨论,也曾有分歧,但最后都能达成一致,或者说是折中一下,反正让别人看不出毛病,两个人之间也没有什么不合的传言传出来,相处的也还是融洽。
齐泰再次叩首:“臣极力支持皇室与朝廷恢复武学,开设新式军事学堂,培养专业的军事将领,为我大明国祚竖柱石,立大梁。”
一声声,铿锵有力,一句句,直指人心。
建文帝听的是热血沸腾,大明的将来就握在自己手中,说出来真的是很让人兴奋,朱允炆笑着说道:“好一个竖柱石,立大梁,齐先生见识不凡,目光长远,为我大明基业打下基础,深合朕意,该赏。”
建文帝很是高兴,也不管其他人的想法,直接称赞了齐泰,当然也不知道他到底要赏他什么,反正肯定有赏赐的。
“臣请陛下三思,此事万万不可,士子监生,或者有功名的读书人之间,尚有同窗,同年,师兄学弟一说,团结在一起,游学处事,在某些时候,甚至有可能形成党争之面貌,为祸朝堂。前宋党争之祸,遗毒不浅,影响前宋国运,竟让煌煌大宋灭于番外蛮人之手,如今陛下想将众多武将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互为同窗同年,师兄学弟,以后,统兵之人皆是熟识之人,怎能保证他们没有二心。若有一人狼子野心,妄图结党营私,掌握军权者皆为友人,朝廷该当处于何地,那些武学生又当如何,还请陛下三思。”茹瑺也跪倒在地,朗声说道,党争一词,震慑人心,这时,连齐泰都盯着他,看了一眼,眼神里充满了疑惑,似乎不应该是这样。
茹瑺说完后,黄子澄似乎也来了兴致,“臣启奏,纵观九州大地之历史,党争之兴,早有记录于秦始皇赢政当权之初相国吕不韦与嫪毐集团的权力争斗;真正肇端于西汉初年吕后党羽与拥刘军功宿将之争;至东汉桓、灵二帝之间,有党锢之祸,最终以宦官诛杀士大夫殆尽收场。此后西晋诱发八王之乱之后党之争、唐代关陇集团与江东庶族之争、晚唐牛李之争、前宋庆元党争等诸多争斗,祸国殃民,生灵涂炭,而这些皆因朋党,臣实不愿看见以后会有如此之祸,因此,请陛下三思。”
黄子澄所举的例子都是时代久远的,其实宋初党争还是很多的,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