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他摇摇头,颇有些自嘲的意味。
“算了,你不想要就不要吧,等你什么时候想要了,再来跟朕说。但是真相,你还得告诉朕。”
中愈心里想到:“摊上这么个事,谁让我知道呢,算了,还是告诉他吧。”
“陛下,臣猜测,参与的人至少有一位王爷。”
朱允炆沉着脸,冷哼一声,双目迸发出一丝精光,冷声道:“是谁?”
朱允炆和颜悦色的时候,确实是翩翩公子,让人如沐春风,可这龙颜大怒起来,却隐隐给人一种强大的压迫,竟有几分肃杀之气。
“先秦愍王。”中愈幽幽的吐出一个名字。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似乎无法相信,“二王叔,这怎么可能,你可不要乱说?”
第0133章 自古天家无小事()
建文帝已经做好了准备,能参与进来的人肯定是自己认识的人,只是没想到居然是二王叔,他愣了,瘫在椅子上,似乎一下子被抽掉了精气神,就好像已经认可二王叔参与进来一样。
“你刚刚说,至少有一位王爷参与,那还有谁?”虽然心痛,但是并没有抹灭他的理智,这个问题一针见血。
“先晋恭王可能也参与其中。”中愈看见他的样子,实在是不忍心继续说下去,可是又不得不告诉他,这个事实,很残忍,却很现实,自古无情帝王家,有这么点破事也在情理之中。
听完后,建文帝自嘲的一笑:“不用说,我的四王叔也是其中之一吧。”
“这个,暂时没有消息指向燕王爷。”中愈紧张的脸色已是缓和了下来,这也是中愈奇怪的地方,按说燕王造反,心属大位,若是早做准备,也说得过去,只是,目前的消息居然没有一点点指向他。
朱允炆听后脸色不太好看了,他是不相信的,狼子野心之人,怎么可能一点猫腻都没有,肯定是有人隐去了所有消息。“有具体的证据吗?”
说道这里,中愈就有些尴尬了,收到的消息到是暗指着王爷,可是居然没有实打实的证据,“没有,都是猜测,现有的蛛丝马迹都指向他们,说完全是他们操作的可能不妥,但是他们至少是个知情人,所以,从他们身边的人入手,可能会有帮助。”
“你想怎么做?”建文帝脸上抽搐了一下,心里隐隐有些作痛。
你老问我干啥啊,他们可是亲王,现在爵位都还在呢,我一个小小的百户本来就战战兢兢的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你还要让我张这个嘴,传出去不是要我的命吗。“陛下您的意思是?”
“朕给你授权,还是查吧,朕想知道真相,那是朕的父亲,是朕的王叔,若他们没做,也得还他们个清白。”
中愈听着,心里想着:“没做还个清白,若他们做了呢,你又该怎么办呢?”
中愈现在的感觉,就如全身赤裸的走在冰天雪地之中一样,四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出口气都能冻成冰雾,自古天家无小事,伴君如伴虎,这次自己似乎玩过火了,建文帝好像也不是那样的仁慈。
中愈称是,他在想,只能让莫大人这边加快速度了。
君臣之对,似乎告一段落,这时小太监上来奏报,给陛下熬得粥做好了,是否传上来。
建文帝绝口不再提二王之事,“那就盛一碗来,不,两碗,让方卿也尝尝。”他也知道,皇家之事不是那么容易查察的,所以就看中愈的本事了,看看中愈到底能有什么办法在最快的时间内查出事情的真相。
中愈也是饿了,中午草草的吃了一顿,宫里熬的粥没尝过,他也想知晓这粥是什么味道,待小宫女们将粥呈上来,中愈也没有客气,拿起勺子便吃了起来,只是进来的小宫女们发现,皇帝居然与方大人坐在了一起,眼睛还有些红,看见后立马低下头来,心乱乱的,似乎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只是,中愈喝了几口后,发现,这味道,也不过如此。
中愈对此有些失望,不是说宫里的御厨都是精挑细选的大师傅吗,材料也是精挑细选的,花费昂贵的,怎么感觉也就那样,不咋地啊,狼吞虎咽的将粥吃完,与朱允炆到是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他才吃了几口呢,皇家的教育不错,就是规矩太多了,吃个饭都不得安生。
慢慢的等待建文帝吃完,中愈便起身道:“陛下日理万机,今日也耽误了陛下不少时间,臣就不打扰了。”
朱允炆拿着巾布擦了擦嘴,说道:“今日之事,朕感谢你,希望你好好做,给朕一个交代。听说上回,你碰见了太子?”
不是说交代吗,怎么又转到太子身上了,不过还是颔首点头,“臣确实是偶遇太子,太子殿下,活泼可爱,隐隐已有王者之风,实乃陛下之福,大明之幸啊。”
不管怎样,先大帽子扣上,反正是他的儿子,怎么夸都不为过,况且太子本就是人中龙凤,也担得起,这马屁拍起来,真真是无形无影,中愈突然发现,自己怎么有些像那些溜须拍马之辈啊,这本事是啥时候会的,自己怎么不知道。
朱允炆的脸上,果然露出了大喜之色,毕竟有人夸自己的儿子,在这个家里,他首先是一位父亲,然后才是大明的皇帝,所以喜悦之色难以抑制。
“好了,大话就不要说了,太子还小,夸过头了,以后还不知道怎样呢。今天你已经够累了,早日回去休息吧,朕交代的事情,好好做就行。”
|“臣遵旨,臣告退。”中愈的脸皮愈发的厚了,他倒是没有意识到陛下刚刚的意思,不过没关系,人在这里,又不会跑,以后该知道的还是会知道的。
离开了大殿,天已经黑了,宫里就要落禁了,中愈是外臣,不能留宿,不过若是值守,有固定的宿处休息,所以他乘坐马车离开了,一上车,就瘫在了车上,今天真是太累了,打了一天的机锋,口干舌燥,浑身乏力,就好像身体被掏空啊。
身体在休息,头脑里却没有休息,他想着史书上的记载,还有近些天查看的关于太祖时期的实录,还有民间野史传说,想从里面打开一个突破口。。
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小贫困,给地主家放过牛,后来又出家去做了和尚,再到后来参加红巾军起义,东征西讨,一直到有自己的地盘之前,他都没有受过正统的诗书礼乐的教育,说白了就是个半底子文盲。
但是这位传奇皇帝很聪明,自己没大学问,就找有学问的人来帮他。他很崇尚孔孟之道,年轻时也写过不少诗词,崇尚读书人的知识与气度,还有大局观,谋略,所以他的身边宋濂,高启,刘伯温等人物并不少。
第0134章 天上掉下文曲星()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经在地主家放牛,当然过的也不是什么好日子。
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二十五岁的时候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渐渐的走上了领导岗位,至正十六年时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可以说是千辛万苦,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
同年,朱元璋率军攻占了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经过数十年的奋战,他终于扫除众多对手,挥军北上将至正帝赶出大都,逐回漠北,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后来又继续平定了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一统天下。
在应天府登上皇位之后,他和他的幕僚团队获得了统一的认识,打天下需要强大的武力,这点他已经做到了,麾下的军队已经很牛了,而治天下则需要智慧,这一点还比较困难,因此想让天下人都接受朝廷的教育,至少是多数人要接受朝廷的教育。
朱元璋从元朝灭亡中看到,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影响国运以外,整个民间失于教化,不通道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老百姓不懂道理,不通知识,对朝廷来说并不是好事。
因此,在他登基后,就果断的采取有力措施,在地方上大力兴建县学或是府学,参与教化之事,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化万民的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并全国施行,做的不好就惩罚,做得好就奖励,况且,若是有一个教化之功在身,出门在外,官员士绅也得给个面子,那感觉别提多爽了。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大明朝廷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写出自己的看法,依此来决定是否录取,能否做官。
不过到了后期,科举选士的政策偏离了初衷,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股文”,考生们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只能读死书,死读书,越读越死,学的最多的也是媚上的把戏,中愈觉得实在是太可惜了。
作为长期接受儒家教育的朱标来说,他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知晓行军的不易,也知晓战争对社会休养生息的影响,而且也对仁政报以支持的态度,所以对于朱元璋的严厉政策有些看法也是正常的,这一点已有多人证实。
问题就出在这里,大明朝廷敬奉赵宋为天下正统,嫡长继承制是不能改变的法统,继承皇位的第一人就是嫡长子,其他人要想继承皇位,除非嫡长子早逝,可以顺延嫡次子。
恰恰刚好,年仅三十七岁的太子朱标死了,正值壮年,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身后还有不少兄弟,还有几个未成年的儿子。
按理说,朱标是自己的长子,朱元璋理应不会让一个才华横溢而且知识渊博的储君去死,但是洪武后期,似乎太子爷失去了朱元璋的呵护,自身处境艰难的朱标无所依靠,似乎只能任人宰割,而这些小一点的藩王,就是最大的怀疑对象。
中愈不禁在想,那位陛下口中的皇爷爷,到底在这件事情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只有长子死了,次子才有机会坐上皇位,他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问题还有一个,嫡长子死了,朱元璋的身体可还不错,要知道秦王和晋王可都是在自己的老爹之前死的,假如他们真的做了,这似乎也没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只是若是他们多活几年,皇位有没有可能是他们的呢?
马车沿着街道走回了方府,现在巡逻还是比较严密的,沿途碰见了巡查的军士,看见方府的马车都退在一旁行礼,等马车离开后,才会继续巡逻。
进了府衙,有丫鬟来报,让中愈去后院一趟,方郑氏在等着他。
院子里还是比较亮的,中愈来到了母亲房外的厅里,“孩儿拜见母亲,母亲唤我来何事?”
中愈站着行礼,也不是什么重大场合,所以并没有行跪拜礼。方郑氏今日穿的很是素雅,似乎天气也没那么凉,到是显得有些单薄。
“愈儿,今天街上都说,你在国子监讲的知识了不起,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家都说你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专门来教化百姓的,是这样吗?”方母伸手拉过他,让他靠自己近一点儿。
中愈之前也想到过,大家传消息的本事肯定不赖,不曾想,短短半天,这消息已经传的是到处都是,连母亲这样在宅院里的妇人都知道了。
中愈笑笑说道:“呵呵,让母亲笑话了,孩儿只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