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众博士也是震撼莫名,中愈口里的话,这……
真是这小子的手笔?
第0115章 我是大忽悠()
哪怕前进一步是悬崖峭壁,也胜过明知会毁灭,却什么都不做,低沉如尘埃而被人所弃。
中愈知道前面并不是坦途的康庄大道,一路上荆棘密布,但是,总要有人先走一步,带着剩下的人一起走,走的人多了,才会有路,走的人更多了,小路才会成为大路,走的人愈发多了,才会变为坦途,走的人超级多了,那还是换条路吧,这条路太挤了。
中愈的解释咋一听起来,确实没有什么深度,就是个表面意思。但是仔细一想,却发现每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意思,至少是其中一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这让这些在儒家文化中浸淫已久的博士们心中感叹,难道自己真是老了,多活了这些年都活到狗肚子里去了,竟没有一个年轻后生看的透彻,这几句,自己是总结不出来的啊。
不过讲讲其他的,这小子还是不如自己的,还好还好,没有特别妖孽,比如他写的字就很丑,中愈的字丑,已经在圈内出了名了。
今天中愈给了他们不少惊喜,是的,不是说他们不知道这个知识,只是,他们受到的教育,他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忽视了身边存在的知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眼光,不知道这些知识是否会在楼下这群学生心里扎下根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批人将会成长到他们仰望的地步。
“诸位同学,对于横渠先生的崇高理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你们能够听我的,但是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每遇到挫折与困难时,脑袋里浮现的是我刚刚解释的四句,我就心满意足了。”
看着眼前的年轻人们,中愈也有些感叹,他仿佛看到了后世中那一群和自己一样的人,在大学的图书馆报告厅中,听着一位又一位的大师,讲述人生的美妙与艰难,自己那时候也是这样的心情。
看着台上侃侃而谈的专家,心里就觉得台面上上的人在吹牛逼,还和同学打趣,不说话,光一个默契的眼神,彼此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不曾想,后来才发现,那是人生的真理,可惜的是,毕业后,再也没有人愿意在那讲台上,无私的分享那些干货给自己。
“同学们,除了横渠四句外,子厚先生还有一项特别出彩的发现,不知有没有同学知道,可以说与诸位同窗听听?”
中愈觉得自己现在有些像大忽悠,想方设法的让这些人钻进自己下的套,却没有给他们一个确定的未来,但是未来谁又说得清楚,自己所做的努力,到底有没有效果,他也不知道。
“小生韩子文,见过先生。”古人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韩子文与刘雪一是好友,如今对中愈行弟子礼,两人都是一样的,看中了中愈是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尽管他的年纪比自己还小。
“学生曾在书上看到,横渠先生运用‘宣夜浑天合一说’解决了宋朝时期的一些天文星象的难题。比如关于百姓眼中的太阳、月亮,二者距离我们这片土地孰远孰近的问题。
横渠先生凭借较为开明的天体观避开了宣夜说和浑天说各自的短处,最后提出了相对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来说日远月近的正确判断。想必这在当时应该是走在了前面。”
对于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学子来说,后世的天文学发展的很快,人们已经通过书籍,影视资料知晓了各种各样的天体理论,各大星系的模样,星座的密布,星云的形态,但在那个时代,人们只能在地面上凭借肉眼观察与想象力结合来推算天文星象,已经很了不起了。
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比较昌明的时期,理论水平由于理学的兴起也有了普遍的提高,同时更增加了人们探求宇宙奥秘的兴趣,因此各种理论喷薄而出。
在古代宇宙结构及天体演化理论中,宣夜说在这一时期变成了“显学”,沈括、程颢、程颐等人都持此说,加上他们本身的影响力,所以知道的人很多。
浑天说也有研究的人,如邵雍等人;盖天之说,又有三种说法:一云天如车盖,游乎八极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边下;一云天如欹车盖,南高北下。
上文所说的盖天说则基本上已无人问津,浑天说则是以著名天文学家张衡为代表的浑天派提出的,主要内容是:天是一个整球,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日月星辰有时看不见是因为它们随天球转到地下面去了,天球绕轴转一圈就是一昼夜,地面上的人就看见天上的星星转了一周天。
这种看法成功地解释了昼夜的交替、天体的东升西落和其他许多问题,但事实上他是错误的,不过在当时所看已经超越了盖天说很多了。
中愈知道这些知识,只要用心,只有有这方面的涉猎,基本上都可以理解。
他大声说道:“子文说的不错,关学领袖横渠先生由于具有较为深厚的医学和天文学素养,能够探赜钩沉,慧眼独具地发现了《黄帝内经》所草创的“宣夜浑天合一”的宇宙图式,并且做了创造性的阐释与发挥。
我记得他还提出了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
在《正蒙?参两》篇中,横渠先生指出: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间有缓速不齐者,七政之性殊也。
即是说,七政(日月五星)在运行中各有迟、缓、疾、速,是因为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
中愈在台上熟练地背着横渠先生的著作,让台下的众人与楼上的诸位助教老师都有些傻眼,背这玩意干啥,太偏了这知识。
“在文章中他又进一步指出:‘金火附日前后进退而行者,其理精深,存乎物感可知矣。’即认为金星、火星与太阳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影响了金火二星的运行速度。
另外,张夫子还进一步明确阐发了我们身处的这片大地运动的思想。
他说:‘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同时又指出了大地自己运动的动因来自于其内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
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不过我更加坚持咱们生活的土地,是个大圆球,与太阳,月亮,其他星星各自互相吸引,所以才能看见这奇奇怪怪的星象。”
中愈还在背着书,低下的学生也在听着他的话,老大人的脸色有些变化,他突然发现,自己还是有些低估了他。
第0116章 天狗吃月亮()
“大人,这……?”张大人也发现了些不一样的东西,看见自家大人脸色变化,便疑惑的问道。
“或许,用不了多少年,这小子就能开书著说,教化成圣了,只是……”老大人摇了摇头,不在言语,浑浊的眼中似乎有一些希冀,多了一点光亮,有一种后继有人的感叹。
老大人看人的眼光一向毒辣,今日竟为了中愈如此断言,怕是不得了了,张大人心中有些慨叹,这小子,从各方面来讲是不错,唉,终究,终究还是太年轻啊。
他们两人没有再继续关注台上中愈的讲话,或者说他们心里有着自己的心事,这就是大人物的烦恼,一点点苗头,就会让他们想很多,想这件事情的利与弊,得与失,而这些事情又常常不足为外人道也。
屁股决定脑袋,一个人坐在什么位置上,往往决定了他思考的角度和范围,这就把人与人区别开来,有些时候,有些事并不是杞人忧天,只是你还没有到达那个地步,拍脑袋决定,永远都不是好事。
老大人和张司业在心中盘恒,中愈的这番话到底会带来些什么,也许是一场学术界的大讨论,也许是一场异端邪说,这份把握,他们二人还不能过早的下结论,纵然他们都很看好,但是,有些事情,他们做不了主的。
中愈的讲课在这一部分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毕竟对于儒家文化的阐释,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份功力的,中愈在他们眼里已经算是一个理论上的儒家弟子了,纵然他有了军职,还在那样一个部门上,这些都不是秘密。
再漫长的路,一步一步也能慢慢走完,再短而小路,不迈开自己的双脚,是无法到达的,中愈做了这个领路人,就想看看有多少人会跟上来,陪伴自己或是超越自己,前浪跑得慢,后浪就要上来,这个道理中愈和在站的人都懂。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中愈觉得自己刚刚穿插的有些知识,已经造就了这样的局面,是的,也许完全听懂的人没有,但是,听得懵圈的人肯定有很多。
《鬼谷子》里有云:“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意思就是啊要想说服“人主”,也就是上司,你的见解必须具有新鲜的点,因为上司每天听到的说辞太多了,而且也很忙,如果你一直讲的是陈词滥调,不能在几句话内打动他,他就没耐心再听下去了,根本起不到沟通的效果。
可如果你想说服的只是个“人臣”,也就是你身边和你一样的人,那就必须谈点跟他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口口声声事物发展如何如何,是得不到身边人的共鸣的。因此,讲话也是要讲究技巧的。
中愈的谈天说地,侃侃而谈,也许是种炫耀,也许是种抨击,但是他说进了很多人的心里,就算他们不懂,他们也知道,差距就在这堂课中呈现。
“方公子,既然你在谈论天象,似乎也颇有了解,想必不会吝啬这方面的知识,不如给我们解释一下天狗吃月亮吧?”这人一副翩翩公子的模样,脸色有些偏白,眉毛偏高偏浓,鼻子有些尖。
众人扭头一看,这不是之前嚷嚷着不来的向竟为嘛,果然身体还是比最要诚实得多啊!
不过众人心里还是有些不耻的,既然要来,之前还装模作样的,谈论天象就得懂这方面的知识,每天吃这么多东西,也没看见你做一道菜,涉猎不行吗,你小子这是故意找事吧。
中愈并不恼怒,他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只要能互动就行,他还是挺喜欢这样的氛围的,还好后世的记忆体系中,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并不是很窘迫,他也从众人的表情看出来了,此人似乎有些故事,不过,这跟他有什么关系呢。
“天狗吃月亮“其实就是现在天文学中所说的月食,以前古人的知识体系有限,并不了解这个,也无法对这种现象作以合理的解释,所以说月亮被天狗吃了,天狗吃月亮是古人对“月食“这一天文现象的简称,有些偏神话色彩。
中愈示意这位同学坐下,笑着说道:“佛教传说中,佛祖释迦摩尼有十位弟子,其中有一位名叫目连弟子,他十分孝顺自己的母亲。
但是,目连之母却生性暴戾,做了不少恶事,天上的玉帝知道后,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在这个惩罚中,这是相当严重的了。
目连知道后,日夜刻苦修炼,最后修成了地藏菩萨。为了救母亲,他用自己的锡杖打开了地狱之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
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一心复仇,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账。
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