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盐引总有用完的时候,到时不用盐引批发食盐的价格将是五十个铜币,而农业合作社则是以一斤盐二十个铜币的价格批发得到食盐,然后以五十个铜币的价格卖给住户,盐商想卖高价也不会有人买,等到农业合作社开遍全国后,盐商就会消失,或者只能去开办盐场了。

    而天下还有很多盐店,万历年统计全国约有一万一千余家,这些盐店是由官府审查后有资格经营食盐的,废除开中法后,也是由合作社以三十个铜币的价格卖给盐店,规定以不高于六十个铜币的价格卖给住户,以补充合作社网点的不足。

    这样农业合作社在盐的售卖方面,即是零售商,又是批发商,而且只能由他们与盐场交易,这样也使得盐场卖私盐和贪污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

    这时的盐场大多都是由朝廷经营的,朱由校下令,除了象长芦盐场这样的大盐场外,一般的小盐场都发卖给盐商经营。只是规定盐场只能卖给合作社,其它途径卖出一粒盐,则收回盐场,没收所得并照盐场发卖价的十倍罚款。

    而盐税则全部由农业合作社来缴纳,一斤盐的税款是两个铜币,这看起来不多,可按一年全国人用盐十斤(实际上吃不了这么多,这里把腌制用盐也算上),大明约一亿人一年的盐税将达到四百万块钱,万历年间,盐税最高也不过一百万两银(两百万块钱)。

    而且盐税现在只有两个铜币,是因为朱由校想先把农业合作社铺开,需要大量的资金才定得这么低的,他计划在三年内将盐税提高到五到六个铜币,那么到时仅盐税就高达一千多万块钱了。

    农业合作社的贷款利率是一月三分(百分之三),这在后世算是很高的了,但与这个时代的高利贷比起来,简直只能算是做慈善。

第274章 减租行动在继续() 
顺天府五州二十二县,一共设立了一百九十五个农业合作社,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按朱由校的意思,就是一个乡至少要有一个农业合作社,但现在显然不大现实,只能以后慢慢来了。

    顺天府减租成功,给了朱由校极大的信心。报纸上将顺天府的减租情况登载了出来,并指出,皇帝有旨,将在全国实现四成减租,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大同社会,恢复到三代之治时的荣光。

    五月,京师其它各府也同时开始了减租的行动。永平府因为有大量荒地被开垦用来屯民,所以根本没有多余的公田来租给佃户,所以永平府的地主态度很强硬,大多数地主都不愿意减租。

    朱由校则命令从京城到山海关修建大明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有一半在永平府的地面上。从京城里来的大量的小吏,在永平各地招收民工,讲好三年时间,每天工钱是一百文铜币,包三餐住宿,也招收妇女做饭,每天五十个铜币。

    修铁路需要大量的工人,所以大量的永平劳工涌进了铁路建设工地,因为一天纯赚一百文铜币,比栽田要划算得多。于是永平的风气为之一变,大量的地主找不到佃户,这样变成了佃户来选择地主。大多数的地主都接受了朝廷的减租到四成的规定,找到了佃户,而那些犹豫或者死抗的地主则发现已经没有佃户来帮他们耕种田地了,这下变得是有苦说不出了。

    而朝廷也根本不管他们的田种或者没种,都是要照常收税的,等于是不断没有产出反而要亏钱,慌了神的地主只好到处找人来种地,甚至有人把主意打到了一海之隔的登莱。而袁可立在登莱成立了一个劳务输出商社,将大量的登莱辽民运到永平府,给地主栽种田地,但收费很高,包三餐另加每天八十文铜币,这样的人工费,只算种和收两项,如果天时正常,地主一亩地交赋税后可能还能剩下两斗左右,不说比起原来的五成租,就是朝廷规定的四成租也是远远不如。

    这下永平府的地主可算是吃了苦头,已经租出去的地主对佃户的态度大变,除了朝廷规定的四成租外,还隔三差五地给佃户一些小恩小惠,以便巩固和佃户的情义,免得自己下一年没人可以种地。

    而宣府镇,延庆州,保安州由于地处边地,开中法废除以后,留下大量盐商开垦的土地,这些都成了公田,朝廷将这些公田租于无地农户栽种,地租三成五,使得这些地方的地主非常痛快地接受了政府的四成地租,减租运动毫无阻碍地推行开来。

    保定府,真定府,河间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的情况就有些特殊了,因为这些地方人多地少,减租运动遇到的阻力也是最大的,所以只能先大量移民,但一时之间,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效果,这些地方大约只有三成的地主愿意接受四成减租。

    毕自严和杨涟这下是真的没办法了。他们发现,对付这些油盐不进的地主,话说得再好,道理讲得再正确都没有用,他们看到的只是钱。

    连杨涟这样的人都觉得靠说服的办法已经不行了,只能靠朝廷强制推行才可以。毕自严摇摇头道:“不行的,皇上说过,军队不能对内,否则后患无穷,你用什么方法去强制推行?”

    杨涟烦躁地说道:“皇上总是说用经济的办法,现在怎么用经济的办法,又不能在这里再修铁路,移民也是一件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事,那些地主心里明白得很,他们可是想着能拖一年就是一年呢。”

    毕自严道:“移民的事比较奇怪,按道理,这几个府的移民应该也可以快速运走的,为何这次兵部竟然耽搁了这么长的时间呢?”

    杨涟道:“黄兵部不是说海上运力不足吗?要从天津运到台湾,可不是一时就可以完成的。”

    毕自严摇摇头道:“文孺兄,你没有经历过世务,有些事不是很清楚,海船一艘可以装载几千人,而今台湾和日本都平安无事,兵部的船只完全可以都用来运送移民,不说近的济州岛和辽东,就算远的台湾,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杨涟不耐烦地道:“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船不来,移民走不了,他们总要吃饭,地主就不愁没有人种田,到时这减租之事,又如何能推行。”

    这时外面的东厂掌班进来道:“两位大人,上面传来话,要求除减租地主的佃户外,其它佃户按一家一天一百文铜币养起来,不准他们租种地主的田地。”

    杨涟急道:“是圣旨吗?这么多人如何养起来?一天耗费的可不是个小数目。”

    那掌班道:“这消息是厂公让人传下来的,不是圣旨,但应该是皇上的意思。厂公说,这次要给地主们一个永世难忘的教训。”

    杨涟恨恨地道:“最好让他们的田地荒芜,颗粒无收,看他们以后还敢不敢和朝廷作对。”

    毕自严这些天也是忙得心力交瘁,不过他倒不象杨涟那样气急败坏,笑笑道:“让他们受点教训也好,”

    于是户部于各地开始发布露布,只要是地主不接受朝廷的地租标准的,佃户都可以不租种他们的田地,每户每天可以领到一百文钱的补助,一直到移民成功或者天启五年正月为止。

    几天后,传来一个消息,大名府武安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铁矿,和一个埋藏浅、品位高、宜开采的峰峰煤矿,急需大量的矿工。而这时兵部的船已经准备妥当,可以运送移民到辽东和台湾等地。

    户部小吏开始得意洋洋地向领取补助的农户宣传朝廷的政策,征询他们的意见:是去移民还是去矿场当矿工。

    农户们根据两边开出的条件,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大多数都选择了去移民,一部分故土难离的则选择了去当矿工。而这时信誓旦旦地说要遵守朝廷的减租规定的地主,则受到了大多数人的鄙夷,只招收到了极少数的佃农。

    杨涟看着急得到处乱开条件的地主们,笑得象花儿一样:“该,早干什么去了。”

第275章 火柴() 
虽然地主开出了很优惠的条件,但经此一事,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了地主的嘴脸,现在只是迫于形势罢了,到时人一多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自己有地不是稳妥得多。

    移民大多选择了济州岛或者台湾,辽东终究处于战乱地区,所以选择的人比较少,而这也与朝廷的宣传指导是分不开的。朱由校认为,先把台湾,济州岛占住才是当务之急。至于辽东,到时扫灭了建奴,再好好移民不迟。

    于是这几个府,特别是大名府,田地租种的情况极不理想,大名府只有四成的田地有人耕种,其它的田地都白白地荒在那里,让那些地主看着肉痛,却没有办法。

    而那些支持朝廷的地主虽然暂时保住了佃户,但心里却也有些后怕。一念之差就丢掉了佃户的地主对他们的佃户虎视眈眈,用各种优惠条件想让佃户易租,也是件很麻烦的事。

    这时候,朝廷颁布了大明租佃管理办法,现在只在北直隶试行。主要规定有三点:一是地主只能按照天启三年的总产量的四成来收取地租;二是如果遇到灾年,佃户可以申请由官府调解来减少地租;三是租种年限至少为三年,且如果佃户租种的田地要出卖的话,应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卖给租种的佃户,如果不在休耕季节,则应该补偿佃户全年的收成,佃户中途换租,也要补偿一年收成。

    这个管理办法受到了开明地主们的热烈欢迎,因为已经有了佃户的地主不再担心佃户被别的地主夺走了。至于优先卖地给佃户的事,他们倒是没有什么问题,真要到卖地的时候,卖给谁不是卖呀。

    佃户们也很欢迎这项管理办法,这样地主就没办法在田种到一半的时候把国夺走了。至于买地的事,他们倒是没有考虑过,有那个钱买地吗?好象没有。

    最苦的就是那些不愿意接受四成地租的地主,现在佃户也没了,自己能够种得多少田地呢?本来还想勾搭一下别人的佃户,宁愿少收一点也不能让田荒着,现在这项管理办法一下来,佃户也不敢再和他们暧昧了。而附近的农户要么移民,要么去开矿,这田是荒定了。

    这时各地的农业合作社有事干了,他们拿来大量的红薯和马铃薯,找到荒地的主家,声称这种作物只需要种在地里,什么都不用管,到时就会有收成。而且合作社会按照一定的价格收购,不用担心种了没有人要的问题。

    虽然种薯的价格比较高,收购的价格比较低,但地主们算了一下,还是有钱赚,比地荒着要强得多,而且不需要太多的人力,于是各地都开始大量栽种红薯和马铃薯。

    农业合作社才进到这些地方,已经靠卖种薯大赚了一笔,而且明年的粉丝原料也不需要再从陕西来进,省下一大笔运费,真可谓是开门大吉呀。

    而这消息传到京城后,朱由校对着阁臣们笑得眉不见眼:“三位的办法好,这样一来,减租至少不会再有大的反复,而北直隶的粮食问题也不用再担心,特别是土地的价格将会下降,真可谓一箭三雕呀。”

    叶向高笑道:“都是陛下提供的思路好,我们只是在中间打了一个时间差,让他们先得意着,然后突然袭击,打得他们措手不及,陛下是总领其事,臣等不过是奉命行事罢了。”

    方从哲和徐光启只是笑笑不说话。这事说来简单,但时间的拿捏可着实不容易。各方面的配合,不能出一点差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