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帝图-第2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平理乱,总是要有人哭有人笑,刘璋把蜀中当做发家之根基,这其实也是我们的机会。我们这些家族,哪一个不是历经过千百年,哪一个不是经历过种种磨难,怎么能让一点小挫折给难住?我们无需争一日之短长,我们只看谁能笑到最后。不就是个股份吗,有那么困难吗?就算是我们要对付刘璋,或者想要找人换下徐庶,也不是没有办法。”

    “办法?能有什么办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刘璋是什么人,徐庶是什么人,我们自己又是什么?

    刘璋为主,徐庶为臣,我们是民。

    刘璋是庸主,则我们是义民,当举旗反之;若刘璋是明主,我们则是顺民,安分守己。

    徐庶是能臣,则必不会偏私,我们也没必要过多担忧;徐庶若是酷吏,将自掘坟墓,总有横死之时。而且,徐庶之后,也不见得就一定是庞龙。庞龙性子偏狭,多奇诡之举,不合正道,刘璋未见得就敢举国相托。其实,老夫倒觉得,徐庶之后,凉州的法正,甚至汉中的李恢,都比庞龙更有可能接替徐庶。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目光放长远,放在汉中,放到凉州,甚至放到整个大汉去。草民草民,我们是草民,他强任他强,明月拂山岗,列国兴亡,王朝更替,大风大浪我们各家也见得多经得多了,更何况眼前这点儿事。

    说到具体这个股份的事情,刘璋虽然是限定了原有的联行成员不能继续参与申购,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家大则分,枝繁叶茂。各家子弟,该放出去的就放出去,该自立门户的就自立门户。我们这些世家太大了,刘璋徐庶才会忌惮,若我们各家化整为零,变大为小,自然各得其所,不但可去刘璋戒惧之心,申购之类的也将不成问题了。”

第78节 弓长10() 
(ps:看书的亲们,来几个订阅支持一下可怜的作者吧,多谢啦!)

    张松没想到自己有成为阶下囚的一天。

    张姓在蜀中是大族。

    不说张鲁一脉了,那是汉初三杰之一的留候张良传下来的嫡系后人,张鲁作为五斗米教教主,自然是势力极大。也不说张任这一支,张任以前就是刘焉手下爱将,号称川蜀第一名将,如今更是刘璋手下数一数二的战将,身为新军第四军的军将,掌握着刘璋麾下最强的战力之一,坐镇凉州,其家族势力自然也小不了。就说张松兄弟,那在蜀中也是大家,权势不说熏天了,也是炙手可热。兄长张济任职广汉太守多年,郡守,在两汉时那是地方上最高的官吏了,也就是现在到了汉末,废史立牧上头又多了个州牧,郡守的地位才有所下降。而张松,早年是刘焉手下的益州从事,后来跟了刘璋,创办法学院,后来任职益州法曹,可以说张松一家在蜀中的势力算是根深蒂固了。

    张字,从弓从长。

    据说是黄帝有一个儿子,发明了弓箭,就被黄帝封为弓长,赐姓为张,这就是张姓的由来。

    张松自幼就是博闻强记,记忆超群,有过目不忘之能。三国演义里,专门一个桥段关于张松求见曹操的,张松把曹操辛苦写出来的兵书《孟德新书》,扫了一下就过目成诵,张松说这什么破书,这是我蜀中懵懂幼童都能背得出来的,你这分明是抄袭的,你还真当成个宝了,还真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气得曹操一气之下把书给烧了。

    张松自跟随刘璋以后,也算是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想把法学院,想把法曹衙门,都建设好。可惜,自古法家都难善终。前有商鞅,后有王安石。轮到张松自己,想以法家立身,难免不被惹祸上身,自己成为焦点。

    刘璋的新政,包括新律法,新军队,新官府,新政令。这里面,新法最是容易树敌的。远的不说,就说前两年张松判甄家商队一案,就无形中得罪了庞龙。别的就更多了,新政实施以来,蜀中商业兴旺,各种利益纠纷也纷至沓来,民事纠纷一天多过一天,张松作为首席法曹,难免不会成为风口浪尖。

    张松自己也说不清自己这几年到底得罪了多少人。

    张松拒绝了法庭给自己指定辩护人的要求。

    开玩笑,他一个堂堂的法曹,一个堂堂的法学院院长,还需要别人为他辩护?他丢不起那个人。

    “你无权保持沉默,你必须为自己辩护,你若三缄其口,将会被默认有罪,会受到最严厉之制裁。”

    “你无权保持沉默,你必须为自己辩护,你若三缄其口,将会被默认有罪,会受到最严厉之制裁。”

    “你无权保持沉默,你必须为自己辩护,你若三缄其口,将会被默认有罪,会受到最严厉之制裁。”

    ……

    张松戴着镣铐,被侍卫押着,在一遍一遍的警醒劝诫声中,走进了法庭。

    张松以前听过很多遍这句警醒劝诫,这句是刘璋专门给法曹衙门专门定制的,类似后世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也有一点类似后世朝代中衙门审案里的堂威,就是两厢衙役喊的“威武”。

    当然,这句警醒劝诫,并非只是简单的唬人用的,而是结结实实的,蜀中律法执行的政策基础。一旦成为嫌犯,想要闭口不交代,那是不行的,那就是死路一条,没有啥好讲的。

    蜀中的律法给了嫌犯辩解的机会,但,

    沉默就是认罪!

    沉默就是死!

    张松以前听这句话倒没多少感觉,眼下却是感触良多。

    他不想认罪,他也不知道该认何罪,但他也不知道能说些啥,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该说的他已经都说了,不该说的,他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刘璋曾说过:沉默或许是每个人的权利,但说话才应该是你为人的觉悟。

    沉默有时候,也许,还真的应该是一种权利吧?

    张松如是想。

    当初刘璋给法曹衙门定下这句标语的时候,定下这句标志性话语的时候,好多人,包括张松自己,都还不以为然。其实,最早,刘璋给法曹衙门留的是另外一句话: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后来,法曹上下,包括张松在内,都觉得太宽了,太不严厉了。轻飘飘来一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哪个罪犯会怕。后来刘璋就把这句话改成了现在这句你无权保持沉默了。这句其实法曹上下更不满意。什么啰里啰嗦的,什么“你无权保持沉默,你必须为自己辩护,你若三缄其口,将会被默认有罪,会受到最严厉之制裁”,你这啰嗦这么多干吗,你跟那些亡命之徒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啰嗦那么多干吗,直接来句不交代就砍头之类多简单明了?当时刘璋给的解释是,话要说透说明,这样百姓才能理解,今后也才能更好的尊法守法。

    刘璋说,法谕万民,万民知法晓法守法,这法才是良法。知法犯法获其罪,知法守法成其规,若法是恶法,民自反之,若是良法,民自守之,守违之权,在民不在官。民若弃之,那就请后世之人更立更良之法继之。

    大家虽然都不怎么满意,但也找不出更好的标志性话语来。

    当初汉高祖刘邦入咸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就是约法三章的由来,也是汉律乃至汉兴之基石。秦法严苛,而汉律宽厚,不但宽厚,这个约法三章还简单明了,让百姓很容易接受。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实刘邦也就是个没文化的主儿,他当过亭长,就是个最最基层的治民理民的官吏,他可是最清楚,什么法条律令都不好使,必须得是百姓听得明白,能够认下,那才好使。这也就是高祖约法三章的真正由来。其实刘邦这个约法三章,用街面上的话或者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你无权保持沉默,你必须为自己辩护,你若三缄其口,将会被默认有罪,会受到最严厉之制裁。

    这句话基本上还算是浅显易懂,基本上识字不识字的,都能听明白个大概。

    这句话最后就成为了,每个嫌犯,过堂审讯之前必听之开场白。

    坦白不一定从宽,但抗拒则直接罪加一等。

    沉默就是抗拒。

    法庭之上,“嘡”一声,法槌落下。

    “开庭,原告、被告就位!”

    刘璋宣布正式开庭。

    张松最想不到的就是,主审自己的法曹竟然是主公刘璋。

    ……

第79节 弓长11() 
(ps:看书的亲们,来几个订阅支持一下可怜的作者吧,多谢啦!)

    刘璋在成都处理赵韪叛乱善后事宜,张松一案闹得纷纷扬扬,就在刘璋公审张松一案之时,姑臧的法正张任,正在接见河北的使者。

    成都叛乱,以及随后的平叛,徐庶的霹雳手段,也都很快传到了凉州。

    凉州大部分官员,都来自蜀中,难免有些人心浮动,好在徐庶走时已经做了些安排,交代过法正要防微杜渐。后来刘璋从西域回成都,路过凉州的时候,又叮嘱了一遍。所以,法正一直不敢懈怠,和张任两人一文一武,再有甘宁的飞军大部都在凉州,倒是把凉州上下内外看的跟铁桶死的。

    再一个,凉州新定,凉州久乱思治,百姓思安,本来也乱不起来。

    眼下凉州正是万象更新,百废待兴之时,就算有一些出自蜀中的官员,家族遭到了赵韪叛乱的冲击,或者牵连,但是益凉的新律法,没有株连之说,这些官员也就是替家族担心,自身远在凉州,倒是没有涉案之虞。

    法正为了防止凉州官府上下出现问题,不得不加强了对官府的审计考核等工作,加大了官员的工作强度,让凉州整个官府机构,从上到下,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没有什么空闲去忙活别的事情。

    为此,法正不但要求审计署加强内部审计,还动用了卫尉署、联调局,甚至还有军方配合,不但是推行刘璋的新政,大搞各种建设,更重要的还有加强了对整个凉州官吏队伍的整治和管理。

    成都的殷鉴不远,法正可不想凉州也出问题。

    凉州没出问题,但是不代表没人不惦记凉州,这不,河北使者的到来就让法正很诧异。眼下徐庶刘璋都不在凉州,这河北的使者来凉州作甚?而且,来的还不是一般人,来的是袁绍主要心腹谋士之一,袁绍的笔杆子,天下名士陈琳。

    “孔璋先生,不辞辛苦,屈尊枉顾我凉州苦寒之地,未知有何要事?如今我主及元直皆已返成都,若先生有急务,不如再劳驾前往蜀中为宜。”

    陈琳字孔璋。

    陈琳早年是大将军何进的主簿,何进死后,就跟了袁绍,典文章。典文章的意思就是专职给袁绍写公文之类。后世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陈琳给袁绍写的那个伐曹檄文了。

    像陈琳这样的,袁绍身边的近臣,这样的主要谋士,是不可能轻出的,除非有极重要的事情,才可能劳动他们亲自出马。

    所以,法正才想着,陈琳你是不是弄错了,不知道我们主公回成都了吗,你要是有要事的话,还是去成都找刘璋吧。

    “孝直,琳此次,可并非是来求见刘使君,而是奉袁公之命,专门来拜见长史大人你,还有公义将军的。”陈琳笑道。

    “来找我们?”

    不但法正吃了一惊,就连张任也惊愕莫名。

    “孔璋先生,莫非玩笑之语?正只是暂代长史,不可妄言。至于公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