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看到鲁国上下权贵行禘礼之后非常地不满意,这是有原因的:鲁君并不懂得珍惜周天子赐予鲁国禘礼这样的荣誉,而且在整个祭祀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是在走形式,并没有发自内心,场面的宏大和内心的虚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孔子一直在强调礼制的重要作用,无非是想通过这种仪礼的形式,把礼的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最终的愿望是想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孔子从来都不谈及鬼神却执着于祭礼的原因。如今孔子面对着鲁君行的这禘礼,是既气愤又无奈,所以他索性都不往下看了。)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礼的规定,孔子回答: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在治理天下大事的时候估计就会以为,治理天下大事就像把东西摆在那里一样简单了吧!孔子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一边说: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祀神明,就像神明真的在面前。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是一样的!卫国大夫王孙贾向孔子请教: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孔子回答:事情其实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奉承哪个神都没有用了。
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借鉴夏、商两朝的,那是何等的丰富多彩,我遵从周朝的礼仪制度!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人请教,旁边的人见孔子如此缺少见识,嘲讽地说:谁说孔夫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儿都要问别人;孔子后来听到了这句话,回答:这就是礼呀!子贡提出了一个想法,他想要去掉每月初一祭祀祖庙用的活羊,孔子听后回答:子贡啊,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却爱惜的是那种礼。孔子说:我在完完全全地按照周礼上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我是在谄媚呢!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是不同的,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射箭比赛时不一定要射穿靶子,只要射中就行了。儒家不把力不能及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就是说,儒家向众人所讲的,都是他们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比如读书和做人,一分耕耘便一分收获。射礼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说射箭,只不过是一个比喻,可以这样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学习礼,不一定需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只要肯学习,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鲁定公问孔子:做君主的应该怎样使唤臣子,做臣子的又应该怎样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君主应该以礼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孔子评价关雎时说:关雎这首诗歌,快乐而不**,忧愁而不哀伤。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的木头呀?宰我回答:夏朝用的是松树,商朝用的是柏树,周朝用的是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可以让老百姓颤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道: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去提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去追究了。
孔子曾经评价管仲,说这个人的器量很狭小。有人问孔子:管仲节俭吗?孔子回答: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都是一人一职从不兼任,这怎么能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自己家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专门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家里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第30节 只有仁人才能爱憎分明()
孔子和鲁国的乐官在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时说道:奏乐的道理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从开始演奏,到各种乐器合奏,声音会慢慢地变得繁美;音乐继续展开,整体会慢慢变得悠扬悦耳,而音节却是分明的,连绵不绝,最后一首曲子就演奏完成了。有一次,仪这个地方的长官想要求见孔子,那个长官说:凡是君子来到我这里,我是从来没有见不到的;后来孔子的学生带着他去见孔子;长官和孔子稍叙片刻出来后,喜悦地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会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拯救天下。
孔子对“韶”这种乐舞赞美有加,他认为它的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在谈到“武”这种乐舞时,他认为它的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稍微差了点。孔子说:处于执政地位的人,却做不到宽厚待人,连行礼的时候都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是实在看不下去的。
(四)里仁篇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小章,主要内容涉及到的是义和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含了很多儒家的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平时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我们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之中的,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之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因为知道仁道对自己有利,才去恪守仁道的。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地爱人和恨人。如果一个人立志于仁,那他就不会再做坏事了。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式得到它,就不懂得怎么去享受;贫穷和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式摆脱它,那就永远都摆脱不了了。君子如果背离了仁德,又怎么能称为君子呢?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都不会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会按照仁德的标准办事,哪怕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严格地遵守仁德。
我没有见过真正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真正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是不会让不仁德的人影响到自己的。有人能在一整天的时间里都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见过因为实行仁德而精力不足的人呢!一整天都能实行仁德的人可能是有的,不过我还没有看到过呢!人们犯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所犯的错误性质是一样的。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对于道我始终有一个这样的态度:早晨如果得到了道,就算当天晚上死我也心甘情愿。士人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总是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我与他谈论道的。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是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的,他只是按照义的标准去做。君子思念的永远都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永远都是乡土里的那点东西;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能够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那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了;不能够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呢?
我不怕自己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能站得住脚的学问;我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希望自己能成为有真才实学并且值得让人们知道的人。孔子教导曾子时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回答:夫子所言极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们便问曾子:刚才夫子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呀?曾子回答:老师的道,就是忠恕。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我们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和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做儿女的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表达了也就可以了,如果看到父母不愿意听从,还得照常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要违抗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父母在世的时候,就不要远走他乡了;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地方。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行动,这时就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后,就要考察他的行为了;如果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坚持不加改变的话,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父母的年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并且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是为他们的长寿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要为他们的衰老而感到恐惧。古人是不轻易把话说出口的,因为他们认为说出来做不到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用礼来约束自己,犯错误的人就会少了。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被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的。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过烦琐,就会被疏远。
(五)公冶长篇
公冶长篇一共2章,内容主要以谈论仁德为主。在论语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来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这里还有一些著名的句子如“腐朽的木头是无法雕刻的,粪土垒的墙壁是无法粉刷的”、“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天资聪明却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很简单的问题为耻”、“做事谨慎,小心稳妥”等,这些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31节 无欲则刚()
孔子这样评价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被关在大牢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后来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孔子评价南容时说道: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罚;于是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孔子对子贱的评价是:这个人真是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的这些品德呢?
子贡问孔子:您感觉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敢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瑚琏。(瑚琏是宗庙中盛放粮食等祭品的器具,通常用是用玉做成的,用以比喻治国安邦的宝贵之才;前面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是只有某一个方面的用处,子贡虽然没有达到君子的程度,但也成为了常人中最为出色的一个,距离君子不远了。)
有人和孔子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于言辞;孔子说:做人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往往会招致别人的厌恶,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做到了仁,但做人真不需要那么能言善辩。孔子想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夫子,我现在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多大信心;孔子听后非常高兴。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在社会上行不通,我就乘着木筏到海边去,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子路了吧!子路听到这话后非常开心;孔子随后接着说:因为子路这个人啊,除了好勇超过了我,也就没有其他什么可取的才能了。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仁了吗?孔子回答:我不知道;孟武伯见孔子没好好回答,又问了一遍;孔子于是回答:子路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接着问:那您感觉冉有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冉有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一千户人家的公邑,或者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那公西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