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王侯的荣耀-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孙渊再拜道:“公孙氏但有一男丁,永不叛卫,如违此誓言,天雷灭顶,顷刻就有灭族之祸。”

    李轨大喜,即封公孙渊为定远候,授辽东大都督兼辽东太守。

    着锦衣卫副都统朱洪烈率五千锦衣卫协同幽州地方护送公孙渊回辽东。

    时,公孙康已经奄奄一息,各股势力都跟乌眼鸡似的磨刀霍霍,只等他一咽气就动手争夺辽东一把手的宝座,偏偏这个时候长安圣旨下,召公孙康进京,又派锦衣卫护送着公孙渊回来了,各股势力惊怒之余,立即联起手来,假借公孙康之名出兵抗击公孙渊。

    朱洪烈在幽州大都督田豫的配合下,水陆并进,接连在历山、九龙沟、白岩坡大败辽东各家联军,护送着公孙康顺利进入襄平城。

    公孙康病体本已沉重,受此惊吓,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公孙渊在朱洪烈的支持下平定各部叛乱,稳定了辽东局势,全面接管了地方权力。

    李轨却在此时下令朱洪烈班师回朝,众人不解,建议李轨让朱洪烈就地驻扎,以监视辽东公孙氏。李轨道:“公孙渊是个聪明人,必不肯背叛我,朱洪烈留在辽东,反而会加重他的猜疑,弄巧成拙。”

    但李轨也没有让朱洪烈回长安,而是让他以禁营身份驻守幽州,既镇抚地方,同时也防御北方日渐崛起的乌桓势力。

    以禁军镇抚地方巩固边防,朱洪烈开了个头,此后逐渐成为定例。

第296章 乌桓人() 
此次汉中之战,李轨的两个儿子李岛和李丕也参加了,李岛在夏侯渊的军中任亲军屯卫,负责警卫主帅,夏侯渊被黄忠伏击时,李岛也在场,他亲眼目睹了夏侯渊被乱马踩踏为肉泥,精神上受了一点刺激,战后休养了好一段时间才恢复。

    李丕则跟着徐晃,徐晃在汉中担负的是警戒之责,基本没有仗打,而且老将稳重,把李丕保护的很好,所以仗李丕是基本上没捞着打,但他在徐晃身边从事参谋工作,本事倒是学到了不少。

    因为夏侯渊战死,对李岛的评价由郭淮来做,郭淮指出李岛作战勇猛,战术方面很有一套,而且爱护士卒,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李岛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刚愎自用,一旦他认准的事是很难劝他回头的。

    所以郭淮建议李轨把李岛调到后方部队去磨炼一段时间,去一去他身上的锐气。

    徐晃对李丕的评价则是心思缜密,有大局观,擅于运筹,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缺点是性格有些柔弱,临危时处置不够果决。

    徐晃认为这是他缺乏锻炼的缘故,是在学校待的时间太长的缘故,他建议李轨多给这孩子一点磨炼,去去他身上的娇气。

    两个孩子都还小,都需要磨炼,李轨斟酌再三,把李岛送到了江陵,交给赵云调教,而把李丕送到凉州,交给太史慈调教。

    李轨最小的儿子李玖体弱多病,在内书堂上学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班里六个学生,他的成绩是全班第四,成绩倒数第一的是他妹妹李颖,倒数第二的是他妹妹李丽华。

    李轨有时候对这三个小家伙简直无语,老天爷真是处事公道到了极点,皇后的嫡子,不仅体弱多病,而且学习成绩还能烂到爆。

    母亲是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自家小小年纪也生的颠倒众生,美的让人惊叹,结果美貌却不能与智慧并存,脑子里一团糊涂浆,混蛋的让老师直接有吐血的冲动。

    李轨曾专门抽出时间来考察三个小家伙,发现李玖虽然学习成绩很烂,但脑子并不笨,就是不知道小脑袋瓜子里整天在想些什么。

    而李丽华和李颖则完全是两个小混蛋,李丽华读书虽然笨点,但其他方面还过得去,譬如舞就跳的不错,而且还会一点花拳绣腿。

    而李颖则完全是个小糊涂虫,好听点叫天真烂漫,不好听点就是浑球一个。

    所以李轨经常拿貂蝉开涮,笑话她聪明过头把女儿的智慧偷走了。

    貂蝉就对李轨撒娇说:“女子的运气在脸蛋不在脑子,浑浑噩噩的活一辈子有什么不好,自己省心,娘老子也省心。争强斗狠一辈子,到头来未必有个小傻瓜人生圆满。”

    李轨点点头道:“你倒是活明白了,人云美貌与智慧不可并存于一人,可知这话原本就值得商榷,因为你就是个例外。”

    建国之后,后宫以贵、淑、德、贤四妃为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郭佚为贵妃,竹玛为淑妃,貂蝉为德妃,黄龄为贤妃。

    貂蝉的所作所为称得上一个“德”字,与世无争,安守本分,在后宫的妃嫔里素来以模范著称。

    而更让人惊叹的是,岁月在她的脸上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三十多岁的人了肌肤比十七八岁的姑娘家还要娇嫩。

    她的名字虽然未曾出现在侍寝的册子上,却是李轨最关注的嫔妃。

    有时候李轨在想,貂蝉之所以能活的如此超然,恐怕与她未能给自己生个儿子有关,一个没有儿子的嫔妃,地位再高,人缘再好,再得宠,也不会成为某些人的敌人啊。

    所以她们能放过她,让她安安稳稳地在这无风尚有三尺浪的深宫大院里隐逸下去。

    黄龙二年的下半年,老对手轲比能在云中和幽州发动了一系列的侵扰活动。

    边军予以回击,双方都有死伤。

    这还不算什么,真正让李轨忧虑的是,轲比能正在跟乌桓人勾结,内军厅的情报显示轲比能娶了乌桓王楼班的侄女为妻,两家正打的火热,之所以尚未对大卫的边境构成威胁,倒不是轲比能正在环游世界度蜜月,而是他在内部遇到了挑战。

    因为李轨的分化瓦解,鲜卑内部对轲比能的崛起也持谨慎态度。

    内军厅造谣说轲比能的母亲是个匈奴人,轲比能内心以匈奴人自居,他之所以这么用力地折腾,目的是挑起鲜卑族与大卫的战争,借大卫国的手重创鲜卑人,然后由匈奴人得利。

    内军厅的谣言预设了好几个前提,使得查证工作变得几乎不可能。

    这就狠狠地黑了轲比能一把,为了自清他不得不跟匈奴人开战,但匈奴人又岂是好惹的,轲比能的莽撞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泥潭之中。

    李轨决定抓住机会主动出击乌桓人,在轲比能尚未羽翼丰满之前,先断掉他的左膀右臂再说。

    早在乐进做幽州大都督的时候,李轨就嘱咐他要认真地研究乌桓,在将来某个适当的时机给乌桓人以致命一击。

    乐进是个实干家,这些年幽州方面准备的很充分。

    得知公孙康在辽东站稳脚跟之后,李轨决定御驾亲征,直接把乌桓人干回石器时代。

    为了达成此目的,李轨再次把乐进调回幽州,然后又把张辽调了过来。

    张辽在任幽州大都督时,跟乌桓人有过数次交锋,熟悉乌桓人的战法,李轨的设想是张辽随御营一起行动,乐进则做他们的后盾。

    另外他还征调公孙康从辽东出兵攻击乌桓人的侧翼。

    一切准备就绪,黄龙三年春末夏初,李轨驾临幽州,率十万军马出塞攻击乌桓。

    乌桓(也作乌丸)本是东胡的后裔,东胡在大汉建国之初被匈奴传奇首领冒顿灭国,余部的一支逃到鲜卑山,以山为号,称为鲜卑,而另一部分族人逃到乌桓山,也以山为号,这便是乌桓。

    乌桓部落以幽、并两州为主要聚居地,分布的范围相当广,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都有他们的踪迹。

    东汉末年,诸郡乌桓部首领各自称王,位处东北的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乌桓部落形成同盟关系,称之为三郡乌桓。

    三郡乌桓的首领便是当年与李轨累年混战的丘力居,丘力居死时因为儿子楼班尚小,族人便公推其侄子蹋顿总摄三王部。

    蹋顿颇有武略,他主动遣使与袁绍和亲,借助袁绍的势力对抗公孙瓒,以减轻自身的压力。作为回报,袁绍不但与乌桓部诸王和亲,还遣使诏拜乌桓三王为单于。

    史书记载:三郡乌桓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馀万户。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

    辽西单于蹋顿因为实力强大,因此和袁绍的关系尤其密切,虽然在楼班长大之后,蹋顿被立为王,将单于之位交还给楼班,但蹋顿仍然是辽西乃至至三郡乌桓部举足轻重的决策人物,为了扩充自己的权力,蹋顿将自己的女儿许给轲比能,相约取幽州为根据地。

    扫把不到灰尘是不会主动走的,有些敌人你不将他彻底歼灭,他是不会主动退出的。

    要想边境安宁就必须干掉以蹋顿为首的乌桓穷兵黩武者,就这么简单。

第297章 激战白狼山(上)()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后勤都是一场军事行动的命脉所在。李轨征战半生,怎么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早在乐进第一次做幽州大都督的时候,就秉承李轨意旨开凿了平虏、泉州两条渠道以利辎重运输。

    平虏渠自呼沲入洠蝗萸谴記t河口凿入潞河,向外通海。

    平虏渠和泉州渠的开凿表现出李轨北征乌丸的决心,尤其是平虏渠,名曰平虏,其义昭然。虽然李轨谋划这场北伐已非一日,多年的准备,一切可谓水到渠成。

    但当他公布这个计划的时候仍然遭到了几乎所有部下的质疑。

    众人担心的是乌桓势力正旺,若要剿灭非得大军远征不可。

    一旦李轨全力征讨乌桓,刘备兴兵来报仇可怎么办?

    汉中一战让蜀国皇帝刘备吃了瘪,这个场子他是一定要找回来的,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公论。此外,江东孙权也非易与之辈。

    李轨率大军远征塞外,倘若刘备或孙权倾巢而出,恐怕黄河以南不复再为李轨所有,而乌桓作为异族,所求的不过是钱财,即便是蹋顿被轲比能蛊惑野心大点,所求也不过是幽州一地为栖身之地,他们既无争夺中原之心,也没那个能力染指中原,成为大卫的心腹之患。

    所以,对付乌桓人,对其进行安抚即可,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才是最稳妥有效的。

    这当然不是说乌桓就不打了,而是说眼下时机未到,等到朝廷平定了蜀地和江东后再兴兵北伐也不迟嘛。

    就在众人纷纷反对之际,有一个人却挺身而出为李轨解围,一举扭转了舆论。

    这个关键性的人物就是当朝太傅荀彧。

    荀彧位列三公,地位崇高,但他现在的身份有些尴尬:李轨崛起时他是李轨的拥护者和地位最高的谋士,但在李轨称帝的关键时刻,他却变成了炎刘正统的坚决拥护者,到处串联保刘协,搞的李轨下不来台。

    但后来,在大局已定李轨称帝已经不可逆转时,他却摇身一变又成了葬送炎刘四百年江山的掘墓人,正是他说服刘协退位的。

    前后反差如此之大,搞的荀彧里外不是人。

    所以建国后他虽然仍然做他的太傅,却一直称病不上朝。

    时人分析荀彧从此将被李轨冷落,再也不会为李轨设一谋出一计。

    所以荀彧的出现,让人十分惊讶。

    虽然人品上有瑕疵,但荀彧在朝中的分量依然不容小觑。

    作为大汉曾经的顶级谋士,他的拥趸者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