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建州还是我大明的建州么?”
辽东共有二十五卫,二十三卫为汉人卫所,只建州左右卫为女真卫所。但不管是建州卫的由来还是朝廷对建州的管辖册封,无一不表明建州左右卫就是明朝领土。既然如此,魏良臣这问题就问得着了。既属大明,为何却要自造文字?自古以来,私造文字这种行为哪一件不是和离心离德、蓄意谋反挂钩的。
第二百七十六章 看你高楼何时塌()
有一点良臣没说,那就是建州或者说女真在奴尔哈赤生造文字之前,他们根本没有文字,甚至于他们也没有自己的语言。因为,他们是说蒙古语的。里面赫舍里斐度正在教授学生的所谓建州文,其实就是蒙古字配上了新的语法。
这种新文字被奴尔哈赤称之为女真文,十多年后,又被他的儿子洪太主称之为满文,从此世上多了一个人造民族出来。现在,满文肯定不会再出现了,除非洪太主也有上天的眷顾,魂穿他哪个兄弟。
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滋味,颇是不好受,没有人比魏良臣更清楚建州的危害,但正因为如此,他才觉得不好受。因为,在别人的眼里,他的确小题大作了。区区数万人丁的建州创造文字,有什么大逆不道的,值得你如此大放厥词。
良臣的态度很明确,建州既属大明,就不应该形成国中之国的格局。文字是基础,同时也是试探的敲门砖。如果门内的人没有给这块砖头正确的反应,敲门砖就会变成砸脑石。
事实上,这块敲门砖就在明朝边境官员的纵容甚至帮助下,变成了汉人脑袋上的砸脑石、剃刀石。
在这块大石的重击下,汉人连脊梁骨都断了。一断就是两百六十多年,直到武昌城的枪声响起。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有了文字,就有思想。有了思想,就有未来。奴尔哈赤是个枭雄,这一点魏良臣从不否认,创造文字就足以说明他的志向和本事。
现在,这块敲门砖已经砸门了,门内的人却毫无反应,不以为然,这就不能不令他动怒,不令他焦虑。
屋来传来朗诵声,不是什么读书声,不是什么识字声,而是催命声。
催的不是他魏良臣的命,催的是亿万汉人的命。
他们中的大多数,现在也许还是个孩子。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学习另一种文字并非作为交流,而是传承另一种习俗时,这不意味着这个国家在进步,也不意味着是文明的相互竞争,只意味着战争和屠杀。
真理也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文明绝不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如果这个文明只有少数人在继承,在发扬,在默守陈规,这个文明本身就是被人类进步所淘汰的存在。
有鉴于于未来的可怕,良臣自不会对眼前所看到的这一幕置若罔闻。无论何时,何种身份,他都要坚定表明自己的态度,哪怕人卑言轻。但至少,他做了。
………
熊明遇的见识当然没有两世为人的魏良臣多,但他读过的书,辩过的理却是对方拍马也不及的。
事实上,能为东林大佬顾宪成和李三才看中派来辽东,也足以证明熊明遇是一个十分有本事的人。
这位镇守南京正将果断的不去谈建州属不属大明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好谈的。建州就是大明的土地,从永乐时期就属于,纠缠这个没有意义,弄的不好还会被这个杂流的小舍人给绕进去。
道不同不相为谋,熊明遇很反感魏良臣那种不能容人,不能容物的态度,尤其对方还是个杂流出身的舍人,且还是惹了大祸的。
这种人有什么本事,什么资格对地方施政指手划脚。还是事关教化方面的事,这个领域,可是他们正宗圣贤传人才有资格评说的,你一杂流出身在此鼓噪,不觉羞燥么。
很快,熊明遇就针锋相对的提出一个看法,这个看法让良臣很感动,感动的要骂他娘。
熊明遇认为建州能够创造出文字,不是说建州方面有什么异心,而是说明他们是真的心向大明,受圣贤之道感染这才创立文字,留下传承。否则,如同从前一样愚昧无知,又如何能够创造文字呢。
这个看法得到了李永贞和那个教谕的点头附和,的确啊,建州受我大明教化多年,这才有开创文字之格局。否则如同从前,又或如那些生女真一般,又哪里会有今日。有了文字,我大明和建州交流起来也更加方便,省了多少麻烦不是。你魏舍人不在其位,不谋其事,又如何知道我等的苦心和用意呢。
良臣一时无言以对,熊明遇这位进士不是装睡的人,而是事实上真的在睡觉的人。这种人,刀不架在脖子上,他绝对不会对自己的过去有半点后悔。再想大明朝廷中,如今大半官员皆如熊明遇这般,不将建州视为隐患,对待边事更是以抚替代了从前的剿,以只盼无事替代了从前先发制人的国策,长此下去,这大明的天真能是他魏良臣挽得回来的么。
杀了一个洪太主,还有千千万万个洪太主。
国策不变,再来十个魏良臣又能如何。
平复了心中的烦燥后,良臣耐着性子对熊明遇,也是对李永芳和那个教谕说道一个事实。那便是这些女真子弟的父母送他们来汉人的卫学读书,恐怕并不是为了学习什么女真文字,而是学习汉字,学习汉人的经典。现在卫学却不顾他们的初衷,改以教授他们所谓的女真文字,这是不是有点南辕北撤了。
那教谕忙道:“大人此言差矣,卫学所行,是得到了学生父母支持的。”
“那就更是祸事了。”良臣冷冷看了眼这教谕,心中冷笑,要是他改变不了历史,却不知十年后从你手中出来的女真学生们会不会饶你不死。
“什么祸事不祸事的,魏舍人休要危言耸听。”熊明遇已经非常不满了,语气明显不快,“治国之道,在于恩威并行。建州对我大明恭顺亲近,我大明便当对建州以心腹相待,无有偏见。尊重建州的习俗,尊重他们的文字,尊重他们的一切,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这个道理,你懂不懂!懂不懂!”
熊明遇近乎质问般的语气吓住了那个教谕,也让李永芳有点发怔,二人双双看着魏良臣,半响,却见对方冷笑一声,然后扬长而去。
态度十分嚣张,浑不将熊明遇放在眼里,气得他怒哼一声:“幸进小人,且看你高楼何时塌。”
……
这章半成品,因为有些不便结合历史叙述,导致情节不顺,内中意味,读者自品。历史从来不是历史,就是现在的镜子。
第二百七十七章 你不走我就走了()
幸进小人,依旧嚣张。
许是发现熊明遇和自己不是一路人,比之同姓的熊廷弼差的太远,良臣对其大失所望,打卫学离开后再也懒得和他虚伪,一句话也不想和他说,只要郑铎代表自己去问一下何时启程。
原先,沈阳那边是要求李永芳带兵护送魏副使前往抚顺关的,现在,则是都司府直接派兵护送,自是不需要李永芳再派兵了。不过李永芳还是派了一队兵丁作为向导。
出抚顺往北过抚顺关后,就基本上罕有人烟,沿途尽是荒山野岭,没有向导带路是很容易迷路的。
出城时,李永芳按例带着抚顺文武前来相送,因卫学的事,熊明遇对李永芳颇有好感,对这位重视文教、擅于和女真交道的抚顺游击格外的刮目相看。
李永芳那边知道熊明遇是兵科给事中,这个职位虽然不是直接主管武将升迁,但若能得熊明遇看重,也有许多好处,所以很是奉承。
熊明遇也是第一次出关,对建州左右卫的情况了解不多,便在城门口仔细询问了李永芳一番。事无巨细,问的颇是仔细,尤其是高淮欠款的事,他问的尤其多。
李永芳虽不知熊明遇这个察访使到建州究竟是做什么,但事先也得了沈阳那边吩咐,故而但凡自己知道的,都是悉数告之。有关高淮欠款骚扰建州的事,更是绘声绘色说了许多。更主动说起了抚顺马市的几件事,这几件事都和高淮有关。
“杀的好!”当听李永芳说高淮派遣的太监叫建州人绑了处死后,熊明遇脱口大赞。
这件事其实说起来,李永芳失职的很,因为建州人是在他的地头将朝廷的税使杀害,他身为抚顺守将却没有半点动作,既没有救人,更没有严惩建州凶徒,真要追究起来,不管谁对谁错,他李永芳一个渎职无能的定语是跑不了的。
可事后,却是无人追究他,高淮倒是有心和李永芳算账,却越不过手握兵权的李成梁。但这不意味着高淮就咽下这口气了,事实上李永芳自己也后怕,担心高淮想方设法在皇帝那里说自己坏话。真要圣旨下来,就算大帅再怎么想保自己,也是保无可保的了。
好在,高淮竟然这么快就失势倒台了,这让李永芳彻底放心。棍打落水狗,高淮当初派人在抚顺抢了他李永芳不少钱财进项,这回朝廷派员赴建州察访,李永芳是怎么也要再打落水狗的,免得高淮死而不休,再来个东山再起。
一个要为此次建州之行充足准备,一个则是要借机棍打落水狗,两人的任务和目标其实说起来也差不多,话投机了,说的就开,就这么着,熊明遇和李永芳在城门口竟是聊了好长时间,直接把等着上路的魏良臣给凉在一边了。
眼下已是十月天,辽东气温已经降到冰点,说是天寒地冻也不为过。
良臣是第一次出关,之前对辽东的恶劣天气有心理准备,所以在沈阳时特意让郑铎去给自己买皮袄御寒,还点明要貂皮的。他觉得人生难得几回阔,如今自己好歹是个官,怀里还有点相好送的零花钱,不给自己整一身衬头的装扮,未免对不住自己。
结果这事叫蒋方印给知道了,半道把郑铎劝了回来,然后将此事禀告了恩主杨镐。
杨镐一听自己这便宜学生没衣服穿,连说疏忽,立马叫蒋方印将自己从前在朝鲜得到的一件熊皮袄子送给了魏良臣。这熊皮袄子来头可大了,据说是日军第一军军长小西行长在平壤溃逃时丢弃的,先是叫李如松得去了,后来转送给了杨镐。
长者赐,不敢辞啊。
穿上小西行长的熊皮袄,良臣觉得自己形象一下高大起来,因为那十个降倭保镖眼睛都直了。
天降伟人,白头山之光,最年轻的掌权者,大概也就如此了。
别说,这件熊皮大袄穿在身上还真是暖和,毛茸茸的摸着都舒服。可是辽东这天良臣一时半会还是适应不了,在城门口风一吹,就觉得冷风嗖嗖的从裤脚往上窜,两个耳朵也被冻得好像冰硬般,着实有点吃不消。
小千岁这冷的受不了,偏熊明遇和李永芳就像对小夫妻离别般有万般话要说,磨磨蹭蹭的,可把良臣恼着了,偏又不好拉下脸皮去催,只能绷紧脸皮远视北方苍茫大地,故作深沉。
倒也不是没有人关心小千岁,这不郑铎就凑了上来,悄悄询问舍人是不是冷。
良臣当然不会说冷了,这么大一件熊皮袄子罩在身上,还说冷,就显得他魏舍人阳气不足了。
阳气不足就是肾虚,肾虚就是…
反正良臣硬撑着。
没想到郑铎随后竟然悄声说道:“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