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借贾修真-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母听了回报,道:“四丫头跟兰儿年岁相近,倒是能玩到一处去。”又让鸳鸯吩咐厨房将惜春的分例送去李纨处。

    李纨伺候贾母饭毕,在去王夫人院子的路上先吩咐了常嬷嬷几句,让她先回去张罗起来。王夫人今日吃素,只让李纨奉了汤便让她回去吃饭了。李纨有时候也觉得稀奇,照以前来说,王夫人是轻易便会不高兴的,甚难取悦,这些日子来自己做的事情不讨她喜欢的恐怕不少,偏偏她倒没有声响了,真是摸不着头脑。回了院子,吩咐一声摆饭,便先进了东屋。

    贾兰跟惜春正看故事书高兴,看李纨进来了,贾兰便说:“娘,四姑姑也喜欢我的图书呢,我都看完的借给四姑姑看。”

    李纨笑道:“你那书都是些画儿,可占地方,一箱子都搬去不成?不如让你四姑姑取几本回去看,若得空闲,就来这里吧。横竖你年后才上学,女夫子这几日便要家去了,你们正好作伴,省得你闹得我头疼。”

    惜春听了十分开心,道:“那可好了,我正想着大嫂子这里又暖和又有趣,比哪儿都好,这下我可老来了。”

    李纨道:“老太太都说你跟兰儿能玩到一起去,只是来了留饭记得跟老太太那儿打声招呼。”跟着惜春来的嬷嬷丫鬟忙都应是。

    一时摆上饭菜来,除了分例的,又有一砂锅煲汤,一个高锅。李纨对惜春说道:“这入了冬,稍稍吃些温补的东西不容易冷,这是黄芪当归炖羊肉,药味不重的,你们人小也能略吃些。这个高锅里头的是酥锅,却是胶东那边的口味,里头好东西多,你且尝尝。”

    那羊肉煲内用的药材都是李纨从珠界内的下料房里取的,在外都是一两难求的东西。那酥锅,因胶东兼具海陆两处食材,内料也十分丰富,一层层山珍海味码好了小炭火煲足半日,一开锅浓香四溢。细看那料,鸡鸭猪羊鲍参翅肚,每样虽都不多,挤在一起也慢慢一大锅了。那汤更是浓鲜难言,几人皆都吃的欢喜。

    府里每年北边庄子上也有熊掌之类年奉,多留待贵客大宴时用。海味河鲜备货不易,府里也没有吃这些的惯例,外面待客或者偶尔有之,内宅中却几乎不曾见过。

    惜春便对那鲍鱼十分好奇,如何还有长成这样的鱼?李纨道:“这原是叫鳆鱼的,如今虽叫做鲍鱼,却与鲍鱼之肆中的所指不同。这物古已有之,东汉王莽便嗜食此物。”撤了饭,李纨又让底下几人分食了那去了不过三分之一的酥锅,看素云碧月也是面带喜色地下去吃饭。

    另沏了消食解腻的茶上来,又奉上水嫩的果盘。惜春喝着茶,迷蒙着眼睛对李纨道:“大嫂子,兰哥儿有亲娘多好。凭外头再冷,屋里真是暖和又有趣,舒服的我都不想回去了。”跟着的几个嬷嬷听了这话脸色都变了。

    李纨搂着她道:“这又有什么的,你一个小小的人儿能吃多少去。以后便随时过来,千万别多心,我这儿疼你跟疼兰儿一样的。”惜春听了笑得开心,跟来的人也放下心来。

    到底不敢久待,几个嬷嬷上来辞去。李纨略一思忖,接过惜春的披风给她披上,从袖中掏出一块拇指尖大小的玉花生来,对惜春道:“这个是我年轻时的东西了,兰儿是哥儿不合适,就给了四丫头吧。”

    说了便给惜春挂在了颈上,惜春只觉得一阵暖意从胸口漾开,忙握了那玉在手,对李纨道:“大嫂子,这挂着好生暖和,太稀罕了,我不能要。”

    李纨拍她一下道:“这东西在我这儿放着也是放着,你才多大点子人,这朔风冷气的别把你冻着。给你便戴着,莫不是嫌弃大嫂子的东西?”

    惜春赶紧收到外衣内,笑得眼睛眯眯道:“来了就老得大嫂子的东西,我都不敢来了。”

    李纨乐道:“真是个傻丫头,能得东西还不使劲来。”

    边上常嬷嬷笑道:“四姑娘,我们奶奶这是过来人的话,在家时太夫人偏疼奶奶老偷偷给些东西我们奶奶都恨不得长在太夫人屋里呢。”

    贾兰正从边上探过头来,从脖子里掏出一个玉核桃对惜春道:“四姑姑,你看,我说咱俩最像了吧。”众人一阵哄笑。

    此后惜春常来常往自不待提,便是每日晚饭也有一半都在李纨处用了。迎春看了见也无人责怪偶尔也结伴前来。贾母见他们姑嫂和睦,也十分开心,还对鸳鸯说:“你大奶奶原是个闷葫芦,二丫头四丫头也不多话的,如今偏好聚到一处,可是葫芦开会了。”

    鸳鸯传了这话出来,凤姐也对李纨好一通取笑。李纨如今身家不比寻常,又怜惜迎春惜春年幼丧母,父亲亦无顾念,念及自身,对两人更多了一份疼惜,这两姐妹也将李纨这布了阳春阵的所在当成了消寒好去处。

第25章 。隆冬鲜蕈() 
这日几个姑娘又在李纨处耍子,恰逢许嬷嬷进来回事,贾兰跟惜春直打眼色。李纨让了许嬷嬷到西边里屋坐下细说。许嬷嬷神情有些激动,道:“奶奶,第一批菌子可以收了。”

    李纨大惊:“这么快?这才不到两个月。”

    许嬷嬷道:“可不是,奶奶给的那几块玉真是宝贝。因先前埋桩的时候,六亩地前后差了快一个月。这么算来,头一批跟最后一批出菇的日子也得差这么些时候,正好可以接上。”李纨道:“都出了些什么菌子?”

    许嬷嬷回道:“按奶奶说的,一个小屋子里单种一种菌子,最多的是香蕈、平菇、白蘑和黄盖子,余下还有些木耳银耳鸡腿子青盖头这些杂菌。这次出的多是前头这几样,还有两屋子杂菌。我们本以为能有三成出菌就老天保佑了,谁成想居然都出了。”

    李纨笑道:“可多?采的时候可别伤了根土。”

    许嬷嬷忙摆手道:“不能,这会儿算来头五天不过一亩地的事儿,庄子上的人手尽够的。大伙儿都知道这东西金贵,都在意着呢。”又说:“今儿主要是向奶奶讨个主意。”李纨道:“怎么说?”

    许嬷嬷便道:“就是这贩售的事。我们一来没想到有这么些,二来也没做过这个,本打算卖到城里的集市上。后来这计良说这大冬天的鲜菌子十分稀罕,我们要这么出去恐招来打探。虽说奶奶的嫁妆别个是管不着的,可还是少人知道的好。倒不如直接跟有大靠山的饭庄食府联络,左右他们是不会嫌贵,只要东西好。”

    李纨听了频频点头。许嬷嬷又说:“计量跟段高就带了几小筐跟城里头的几个饭庄接了头,结果个个要这货,还都想包圆。这事就难办了,咱也不好搬出奶奶的名头来,就来请奶奶拿个主意。”

    李纨道:“咱可足有六亩地,跟他们说了货量么?”

    许嬷嬷道:“自然不敢说是几亩地,只说每月能有几千斤。”

    李纨道:“那他们还想包圆?一个饭庄一个月能用掉几千斤菌子?”

    许嬷嬷笑道:“奶奶真不是做生意的主,这大冬天的鲜菌子何等稀罕,若我们都给了一人,这些庄子后头靠山又大,出省跨郡地卖也不是不可,更何况还能往高门大户送呢。这东西当年礼都新雅地很。”

    李纨听了,道:“我还真没这个脑子。那嬷嬷如今看?”

    许嬷嬷道:“既然都知道这个好处,又都是有来头的,价高者得咱们也不敢说。我琢磨着,就寻个后台最硬,都不敢得罪的。到时候也怪不到我们身上,这都是定例。”

    李纨点头道:“是这个道理。只是后头到底是什么人,咱们也不清楚的。”

    许嬷嬷道:“本来是这样,这次却是巧了。有一家来谈的总管我看着眼熟,后来想起来,应是那时候劳家姑娘的陪嫁。”

    “劳姑娘?您是说润妍?她不是嫁到理藩院章家了,比我还早出门两年呢。”

    许嬷嬷道:“可不说的是她。如今她家里管着几处海关,更了不得了。”

    李纨道:“如何又说起她来了?”

    许嬷嬷便说:“我因看了那总管眼熟,后又略打听了两句,便知那庄子恐怕是章太太的了。本以为是她的嫁妆,后听话音,却是章家的。”

    李纨道:“章家管着几处的税,钱财上定是不差的,只是在这京都之中,还算不得大来历。”

    许嬷嬷道:“若只看到这,奶奶说的也对。只是偏我知道点别的。那年劳姑娘定给了章家,先太太跟老爷说起了此事,老爷便说那劳家是站定了队了。”

    李纨略惊,道:“此话怎讲,是哪一个?”

    许嬷嬷便伸了两根手指一叉。李纨听了略略沉吟,微微笑道:“这倒正好。”

    许嬷嬷笑道:“可不是,巧成这般。都跟算好了似的。”

    李纨看着许嬷嬷道:“也得是嬷嬷细心,要不这回可有些抓瞎了。我这瞎倒腾的事,真折腾出麻烦来了可就难过了。”

    许嬷嬷道:“奶奶多心了,哪里至于的。便是我们什么也不知道,只怕撑过一阵子,自然有些就得自己退了出去。只是不如我们如今主动些更得人眼罢了。”李纨再一想也是这个理。俩人便算敲定了此事,许嬷嬷自去与那章家的饭庄商议。

    午饭时,贾母指着一碗鲜菌焖竹鸡道:“这竹鸡倒也罢了,怎么这天还有鲜菌子?”

    王夫人道:“是他大嫂子孝敬的。”

    贾母便笑:“前次那酥锅味儿便不错,如今可更新鲜了。”

    李纨忙回说:“今儿庄子上刚送来的,都是些乡野东西。”

    贾母又问:“可还有?这日子有新鲜菌子可难得的很,不要都偏了我了。”

    李纨忙道:“还有的。”

    凤姐在一边接话道:“分例都有的,不过用的家养的鸡罢了。”

    贾母点头道:“那便好。”

    用完饭,李纨见天色越发阴沉,北风紧刮。也不午睡了,让素云碧月几人将炕上的坐褥椅子上的椅搭坐垫都换成厚的。又将自己跟贾兰的寝具也都换了。让素云和碧月在下人房里也多多点上炭盆,横竖现在有了阳春阵,主屋里用炭甚少。不会儿果然便下起雪来。

    金钏儿进了屋,说道:“下雪了。”

    王夫人听说了,走到窗前揭开了窗屉看,果见外头纷纷扬扬。一会儿贾母屋里的丫鬟来传话,因下雪路滑,让太太奶奶们晚饭都不要过去伺候了,各自吃吧。

    王夫人起身答应了。那丫鬟刚走,凤姐便来了。王夫人问道:“冬衣可都发了?”

    凤姐道:“前日都发下去了,连冬至节的都发了。”

    王夫人点头道:“那就好。”

    凤姐又说:“这又下了雪,庄子上的东西不知什么时候能送来。”

    王夫人问:“左近的几个都得了?”

    凤姐道:“就差北边的一个了。”

    王夫人便说:“这些都是小头,等黑山村那边来了才知道个数。”

    又问:“你大嫂子庄上这会儿还有新鲜菌子?”

    凤姐道:“我也纳罕这事儿呢。估摸着是庄子里有山林,之前也听过京西边有在山洞里种蘑菇的。”

    王夫人道:“老太太倒喜欢。”

    凤姐默不作声。王夫人又道:“年下多备些现银,倒时恐有他用。”

    凤姐问:“如今账上倒还好,要看黑山村那边了。太太可有个大概的数?”

    王夫人让人都出去,方对凤姐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