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书人道:“你悟道了,可惜悟的不是一剑桃花杀。”
(本章完)
第234章 西王母部落的科技产品()
说书人抓起烤肉的一根支架,向嘉靖皇帝一指。
嘉靖明白,他是想与自己较量一番,嘉靖以喜马拉雅山下悟道时所领会的剑法与说书人相搏。
两人交战良久,居然不分胜负。嘉靖皇帝打到酣畅处,干脆闭上眼睛以木棍与说书人手中的支架盲打。
两人的剑气惊诧了周围的牛羊,它们停止了吃草,看着两位剑法高手的搏斗。
几名吐蕃男女在雪山远处办完男女之间的俗事,边整理身上的藏袍,边朝这边走过来,他们知道这里没多人,也不会有人打他们牛羊的主意。当看见两人的玄妙剑法时,他们倒头就拜,口里高喊:“神仙大人,见谅!神仙大人,见谅!”
嘉靖与说书人已经过了一千多招,说书人哈哈大笑,说:“你是朕的悟道了,以后你无论在南在北都可以自保了。”
嘉靖扔下木棍,说书人扔下支架,两人停止了搏斗。说书人拿起那两张兽皮,将它们折叠放好。
然后带着嘉靖皇帝迅速穿行于北印度各地,到了圣城附近,说书人将嘉靖皇帝放下。
然后双手合十,说:“再见!”
嘉靖皇帝喊道:“等等!”
说书人站住,嘉靖皇帝掏出身上所有的大明宝钞,然后将所有的钱都交给了说书人。
说书人眼含热泪,双手抱拳对嘉靖说:“谢了!”
嘉靖叹道:“一位神仙,早已成神,依旧为稻梁谋。看来,无论是人还是神,只要活在这人世间,都免不了为金钱所烦恼呀!”
嘉靖的妃子,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等人都急得团团转,虽然骆安不断安慰他们,可是这些人依然眉头紧缩。
他们和跟随嘉靖的大队人马都住进了何无敌安排的营房,嘉靖妃子们住一等房间,陆炳和骆安等人也住一等,其余皆住二等房。
因为,嘉靖随从的人数太多,所以何无敌干脆封闭了圣城,这一方面可以慢慢查找。
何无敌因为没有找到嘉靖皇帝的踪影,心里很不踏实。他命令大军放缓追击莫卧尔帝国残军的工作,将主要精力用来寻找嘉靖皇帝,顺便清理最近征服的北印度人口。
当嘉靖皇帝回到圣城之后,整个大明军队都沸腾了,他们高喊:“嘉靖皇帝万岁!”
嘉靖皇帝战在神庙之上,宛如战神接受着大明帝国战士们的膜拜。同时,所有的印度教徒,绿教徒,佛教徒,还有基督徒都跪在嘉靖皇帝脚上,亲吻他走过的泥土。
何无敌在嘉靖皇帝旁边,说:“恭喜皇上已然成神!”
狂欢整整持续了三天,嘉靖皇帝离开了圣城,到达了德里。
嘉靖皇帝望着修葺一新的德里城,说:“从今以后,这里就是朕的南都了。”
然后,两名印度少女端上来了奶茶。
嘉靖皇帝在旁边饶有兴趣的观看了印度奶茶做法,印度奶茶是一种以红茶叶为主,再加入香料及药草调味的饮品,其特色为浓郁的香味。
印度奶茶北方系列的基础香料有四种就够了:小豆蔻),生姜,肉桂,丁香。复杂版的还可以在基础香料外加入:小茴香,肉豆蔻,罗勒,黑胡椒,辣椒,玫瑰等等。这取决于制作者的需求,加上有些香料可以防寒和治感冒,同时也可以根据客户的喜好调整配方。
有人喜欢汤药味盖过奶茶味,那奶茶制作者就会大胆地加入其他香料。制作者会使用整块的原始香料,当然也有人使用磨好的香料粉。这两者在味道上不会有太大差别,只是制作方法稍有不同。
四种基础香料中的小豆蔻是印度奶茶的灵魂材料,味道近似香樟那种青丝丝的。冷冷的香气,但是没有香樟的苦滞感。
小豆蔻的香味不仅来源于皮,里面黑色的籽更重要,所以一定要碾碎研磨一番使用才行。
为了香料的香味都溶于茶中,充分利用,所有的整块香料都要尽量敲碎,研磨一番再使用。
各种香料的大小请以咖啡匙为参考,分量是两杯奶茶的用量。
制作时先倒入两杯水,用小火慢慢煮水和香料粉,直至煮沸。煮沸后倒入2/3 杯牛奶。然后再加入一个红茶包,开始煮奶茶。依然要小小的火。最好能使用全脂鲜奶,因为全脂鲜奶会很快在表面形成奶皮,这个奶皮能减少蒸发,防止锅里的茶汤煮到最后少一半。在小火,小小沸腾的情况下,煮7分钟左右,就可以喝了。
根据大明军队俘获的莫卧尔皇帝的印度御厨的经验,香料的口感特点大概分为三类:香,辛,辣。
香:小豆蔻,丁香,肉桂,玫瑰,罗勒。
辛:生姜,小茴香,罗勒。
辣:黑胡椒,辣椒,生姜。
有的材料具备多种特点,有的材料具备较单一的特点。喝奶茶时,就看饮用者平时喜欢什么口味。
一旦加入黑胡椒和辣椒,奶茶瞬间就有了一点儿辣舌尖的特点。
姜如果多了,奶茶味就会偏“辛”。喉咙会有热辣辣的感觉。
香味家族的几位成员会出现抢位的现象,比如丁香会很容易被小豆蔻盖掉,而肉桂绵绵的,在奶茶入口的回味里才会被尝出来。
有些人特别偏爱生姜,他们在煮奶茶的时候喜欢把它当成防感冒的汤药来煮。这些人会用大量的姜,研碎,先在油里煸炒一下,再放进茶汤里,到最后姜的味道就成了重中之重,奶茶表面也会浮一层油。
嘉靖在圣城的时候,就发觉某些茶摊的茶表面是浮油的。这说明那个摊主平时就有煸炒香料的习惯。至于红茶,可以使用传统的印度阿萨姆红茶,或者锡兰红茶,土耳其红茶,阿拉伯红茶,北非中非的红茶都可以。
印度奶茶不需要使用好茶来煮,平民的普通红茶就可以了。
嘉靖皇帝和自己妃子们在德里城里饮奶茶,忽然听到明军西线指挥官来报,说那莫卧尔皇帝巴布尔的儿子胡马雍找波斯皇帝借兵十万,加上在阿富汗征集的五万大军,重新向印度北部进发,声称要取回印度的统治权。
(本章完)
第235章 大明的非洲战略()
嘉靖皇帝得知狂妄的波斯皇帝太美斯普一世居然出兵干涉大明帝国的印度行省,立即给他去信,提醒他刚被奥斯曼帝国打败的惨痛教训,建议他不要招惹大明帝国的军队。否则,大明百万大军一至,萨菲波斯国将不国。
当然,空话是吓不倒以万王之王自居的波斯皇帝塔赫马斯普的,他依然派兵前来干涉大明与莫卧尔帝国的战争。
何无敌在嘉靖皇帝的命令下,面对着波斯皇帝太美斯普一世做出不明智的选择,大明在北印度的军队已经装弹上膛,准备开火。
波斯皇帝塔赫马斯普检阅了自己的部队,他不理解大明军队的强大,依然固执的因为宗教原因和眼前的利益决定出兵帮助莫卧尔的胡马雍复国。
胡马雍许诺,一旦他重回印度,就将阿富汗地区割让给波斯帝国。
萨菲王朝从1501年开始统治波斯,这个王朝将******教什叶派正式定为国教,统一了波斯各省,由此重新激起了波斯人恢复古代波斯帝国荣光的幻想。
它在高峰时期控制了所有波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伊拉克、格鲁吉亚、阿富汗、高加索、以及部分西北印度地区、塔吉克斯坦、部分土库曼斯坦、和小亚细亚,通常被认为是中亚第一强国。
萨菲王朝起源于一个14世纪在阿塞拜疆非常昌盛的萨菲教团,这个教团的创立者是萨菲?阿尔定(1252年…1334年),这个教团就是以他命名的。
萨菲来自今天属于大明波斯大区的阿尔达比勒,至今为止在该城里还保留有他的圣陵。由于蒙古的西侵,在今天大明波斯省西北和安那托利亚东部产生了一个政治真空,当地大乱,萨菲所建立的教团的任务在于平息这些混乱。在15世纪,随着帖木儿帝国的衰落这个教团得以乘机获得政治与军事力量。1447年教团的领袖将教团改变成一个试图获取伊朗统治权的什叶派运动。
15世纪里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占领了整个安那托利亚,通过迫害什叶派他们试图稳定被占领地区。
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禁止什叶派。1501年对奥斯曼帝国不满的阿塞拜疆和东安那托利亚民兵(由于他们使用红色的头巾被称为“红头“)与萨菲教团联合占领了大不里士,推翻了当地白羊王朝突厥逊尼派君主。
当时的萨菲教团主是一个15岁的少年伊斯迈尔一世。从父系来看他是萨菲教团创始人萨菲?阿尔定的后代,而从母系来看他是白羊王朝创始人的外孙子。为了稳定政局他自称是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与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的后代。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王权他自称是萨珊王朝的后裔,称自己为沙阿。
随着大不里士的攻克萨菲王朝开始了。1501年5月伊斯迈尔一世立大不里士为其首都,自称为阿塞拜疆沙阿,他继续向伊朗西北扩展他的领域。1502年他自称伊朗沙阿。此后他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消灭了白羊王朝的余党,并继续扩张。
1503年他占领哈马丹、1504年设拉子和克尔曼、1507年纳杰夫和卡尔巴拉、1509年巴格达、1510年呼罗珊和希拉特。1511年乌兹别克人被逐到阿姆河以北,他们在那里占领了撒马尔罕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王朝。在伊斯迈尔一世统治时期宫廷里使用的是阿塞拜疆语。
与此同时1507年没有海军的萨菲王朝将霍尔木兹海峡上的岛屿丢失给了葡萄牙人。
1514年奥斯曼苏丹萨利姆一世突袭萨菲王朝,萨菲的军队被迫撤退。当时萨菲军队使用刀剑和弓箭作为武器,而奥斯曼军队则装备有火枪和大炮。1514年8月23日在大不里士以西两军交锋,萨菲军队大败,他们在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虽然奥斯曼军队得以入驻大不里士,但是他们无法继续向波斯高地进兵追逐萨菲萨菲军队,年冬他们被迫撤军。
太美斯普一世1524年即位,太美斯普一世是萨菲帝国第一位沙阿伊斯迈尔一世的儿子,10岁继承王位,幼年时被克兹尔巴什部落的首领们所控制。
他继位三年后就不断与克兹尔巴什人作斗争,抑制了他们的企图,使波斯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这时,刚刚大权在握太美斯普一世于14岁刚刚兼并希尔凡汗国,高加索的地区的希尔凡汗国是个古老国家,他们的主体民族是阿塞拜疆人。公元484至529年的马兹达克运动使波斯允许其自治 628年罗马和波斯两败俱伤,阿塞拜疆人的自治权增加
公元四世纪到七世纪上半叶,远遁欧洲的北匈奴定居在位于北部的阿塞拜疆部落联盟的北部。
阿塞拜疆人迁都从卡巴拉到巴尔达。7世纪中期瓦恩希尔建立加尔曼德王国。652年,匈奴入侵阿塞,打败阿塞拜疆人,其统帅被杀。654年,匈奴人再次入侵。 684年,东罗马帝国入侵。 689年,阿塞拜疆人臣于东罗马帝国,阿塞拜疆人改名为阿兰。这就是被蒙古帝国征服过的那个阿兰)。 8世纪初全阿塞行省化 8世纪40年代胡拉米派领导了一场起义。816年至837年农民起义,先后三十万人,持续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