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皮特给张弛递上了一根烟,说道:“事情闹成这个样子,你不做些什么吗?”
“我能做什么呢?”张弛反问道。
“比如……”皮特想了想,就说道:“你可以给中国军官提个建议,我也可以给美国教官提个建议,让他们像我们一样合作……我们的合作一直很愉快不是吗?”
“这的确是!”张弛回答:“但我并不觉得这么做会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
“这就像掰手腕!”张弛说:“如果我掰赢了你,或是你掰赢了我,那就没有问题。但如果双方力量相差不大僵持在中间,那就谁也不服谁,所以我们之间的合作只是特例!”
“哦!”皮特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笑着拍了拍张弛的肩膀说道:“很明显,我们的合作是你掰赢了我。”
这是美国人性格的一部份,他们更大方直爽一些,有些话,中国人听了会觉得不服气、没面子,美国佬往往会爽快的承认。
对于张弛来说,他其实是更愿意看到这种局面的出现,因为他始终也不愿意中国军队会在美国佬的控制之下,尤其是对丛林战及日军战术并不内行的美国佬还会乱指挥。
这件事让史迪威和戴维思十分头疼,这其中尤其是戴维思,就算他有再充足的借口,但这场仗总是由他指挥的,归根结底他还是将这场原本十分漂亮的奇袭战给打成了一场胶作战。
“我觉得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史迪威说:“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史迪威心里其实是对戴维思相当失望的,他原本还想用加拉哈德部队来缓解中美军官之间的矛盾,没想到戴维思及加拉哈德部队的表现却起了反作用。
而且史迪威也很清楚,这场战斗戴维思的确有指挥不当的地方,虽然最初驻守八莫的日军有多少兵力善不可求证,但戴维思却将主力用于防空,而事实又证明日军在八莫方向没有派出一架战斗机。
“将军!”戴维思脸色苍白的说道:“我始终不认为自己在指挥上有什么失误!”
戴维思所说的不认为指的是从军事理论上,但军事理论并不意味着实战……也就是他始终没有搞懂或是装作不懂一个简单的道理,军事理论上的正确并不代表实战的正确。
“嗯!”史迪威虽然说话尖酸刻薄,但因为戴维思是他自己请来的,所以也不能太不给戴维思面子,于是想了想就回答道:“我相信你是对的,但为了缓和目前这局面……我希望你能暂时交出指挥权休息一段时间!”
“将军,这……”戴维思还想说些什么却捂着心脏直冒冷汗,接下来的话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卫生员!”史迪威大叫,他知道戴维思有心脏病,戴维思肯定是因为这件事受到刺激了。
不过这样也好,看着卫生员手忙脚乱的给戴维思喂着药,史迪威就想……因病交出指挥权与主动交出指挥权那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是向中国军官服软,这很有可能会让中国军官进一步不服从美国教官的指挥,但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告诉中国军官他们并没有动摇美国教官的指挥地位。
于是史迪威很快就把戴维思换了下去而由柏特诺来指挥。
但这其实是史迪威情急之下换人但却又无人可用的无奈选择。
柏特诺是一个参谋长,在担任这支两万余人的中美联合部队指挥前基本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糟糕的还是,柏特诺是个典型的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基本不去前线实地考察而一拍脑门就想出一个作战计划的人。
当然,因为史迪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按照中国部队的要求将戴维思给换下去了,而中国军队对柏特诺这新的指挥官又不熟悉,于是就结束了对美国教官的抵制重新回到战场上来。
柏特诺对进攻八莫的指挥可以说是毫无新意,就是经典的美式火海战术,也就是用大炮在日军防线面前摆开架式强推。
这种战术也许在岭邦还会有用,因为那时的日军根本就不知道中国军队装备了美式装备有那么强大的火力,但现在的日军经过与中国军队交手后早就对中国火力状况知道得一清二楚了,甚至他们还知道中国军队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大慨会用什么战术。
之所以会知道这些,是因为日军在战斗中曾经击毙过一名远征军排长,如果只是一名普通的排长那还没什么好奇怪的,在战场上被击毙的排级以上军官多了去了。但问题就是,这名排长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排长,而且还有写日记的习惯。
日军从他口袋里摸出了一本日记本,上面详细的记录了这个排长在孙布拉蚌接受的训练甚至是武器装备程度。
所以,战场上有很多事都有些不可思议,看起来只是一本微不足道的日记本但却很有可能包含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十分有价值的军事信息。
日军得到了这日记本后就详细了解了中国军队的战术及火力配置,于是在修筑工事时就做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就使中国军队在八莫几乎就可以说是与日军陷入了僵持。(未完待续。)
第七十六章 柏特诺()
战斗一旦陷入了僵持,那就很容易进入类似堑壕战的胶着……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阵地这会儿在你手里下一秒又到对方手里,战线在两军之间移动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有改变的只是敌我双方士兵生命的一个个消失,那其实就是数字上的加减运算。
首批投入对八莫进攻的是廖耀湘的新22师。
有句话叫做“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兵”,这句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这倒不是说将军的性格会影响、感染士兵,而是每个将军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在长期的战斗中会影响到部队的中下级军官乃至士兵,以至于士兵们都熟悉了将军的指挥,在战场上面对某种局面时就会自然而然的采用与将军相同或是相配合的战术作战。
远征军也不例外。
新38师的师长是孙立人,他是从美国军校毕业的,因此他就十分坚定的采用美式战术,作战时大多都是用火炮使劲往前轰,能不上兵就尽量不上兵。
当然,孙立人的战术要比绝大多数美国军官所使用的美式战术要灵活得多,因为他还会在其中掺杂一些中式战术,比如穿插包围。
孙立人的这种打法,缺点就是进攻速度十分缓慢,这就是他“慢慢地”这个外号的由来。其优点就是在他的指挥下部队伤亡很小,由此也得到了“小兵之父”的美称。
新22师的师长是廖耀湘,他是从法国军校毕业的。
应该说法国的军事理论是偏向消极防御,他们一向认为防御是最好的战术……这个理论应该是从一战时的堑壕战得出来的,那时的堑壕战发展成谁也奈何不了谁的状态,双方就只是在战壕中互相消耗对方兵力,于是这就给法国人一种误解,以为往后的战争都逃不脱这种状态,接着就得出一个结论:谁要是有把防御工事修得更好、更坚固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在这样的军事理论下,在后世被传为笑话的马奇诺防线就横空出世了。
所以有些事情,其实并不像我们现代人想像的那么简单。比如我们现代可以轻松的把马奇诺防线当作一个笑料,但那是在我们知道或是了解了近现代军事理论的基础上,若是置身于一战后有大量的堑壕战实战经历和经验的时期,只怕更多的还是会赞成法国人的军事理论……法国人也不是傻瓜,他们也会分析也会研究,但最终还是以全法国人的智商整出了这样一条防线。
廖耀湘虽说是出身于法国军校,但他的战斗风格却完全没有法国的这种消极防御。
相反,廖耀湘在战场上却是打得很坚决,他在战场上更多的是大胆的进攻和穿插,就算防御也是积极防御,比如在斯瓦河阻击战中首创了滚筒式防御,杜聿明就对这种战术佩服得不得了,于是在国内战场上面对解放军时也使用了这种防御战术……只不过这种防御战术在解放军面前却起不了作用:国民党整出三道防线往后滚,解放军也整出三批人交替着往前打,你滚我也滚,没滚多久就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糊涂战,而国民党的部队由于士气较差,一打成糊涂战很快就崩溃了。
之后解放军将同样的战术用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却又十分有效的将拥有强大火力的美军给挡在了防线之外。
由此也可以看出,同一种战术用在不同的军队面对不同的敌人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效果。
此时接受进攻命令的廖耀湘没有马上动手,他对着地图观察了下八莫的地形及日军的兵力布属,甚至还亲自到战场上察看了日军的工事,他得出的结论是八莫很难强攻下来,应该做好长时间攻坚的准备。
于是他马上发了个电报给柏特诺,要求分出一个团绕到八莫后方切断腊戍至八莫的公路。
这个想法当然是正确的,切断公路就意味着切断了日军的补给和援军,这样就能对八莫形成大范围的包围。
但这个建议却很快就遭到了柏特诺的否决。
“我们没有时间浪费时间!”柏特诺回电称:“你需要的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只要集中所有的力量进攻,八莫很快就会被我军的飞机大炮摧毁,而这时他们的援军很有可能还在路上!”
显然,柏特诺这是高估了美式装备的威力低估了日军的抵抗能力。
甚至还可以说,参谋长出身的柏特诺并不是一名合格的指挥员,因为他连基本的战略重点都没有……进攻也要有进攻的重点,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还是占领阵地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为主?
这些柏特诺都不知道,他以为只要中国军队肯进攻,那么八莫的那些破烂房子很快就会在美式装备下土崩瓦解,甚至就连敌人都会被炸得没剩几个。
无奈之下廖耀湘只能服从命令朝八莫发起进攻,战术也只能呆板的使用美式火海战术……首先是飞机大炮照着日军防线一阵乱轰乱打,接着步兵就在火力掩护下发起冲锋。
日军对这种战术早有准备,他们最初在战壕里安排的兵力并不多,大多都藏在二线的防炮洞里,所以中美联军又是飞机又是大炮的一阵乱轰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其实却没打死几个人。
等炮火轰炸一过,日军再从防炮洞里补充到一线迅速组织防御,正好就挡住了中国军队的冲锋。
甚至日军还想出了个更狡猾的战术……他们在防线两翼留下暗道,然后有意将防线和阵地让给中国军队,在中国军队占领了敌人阵地并组织下一场进攻时,两翼却突然出现日军,接着正面的日军也发起反冲锋。
日军将这种战术称为“暗道战术”,很明显这种战术的目的是为了杀伤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
这种战术也的确很有用,吃过几次暗亏的中国军队甚至在打退了日军后有时都不敢轻易占领敌人的阵地,这使得中国军队对八莫的进攻每天只能前进十几米。(未完待续。)
第七十七章 士气()
结果新22师打了十几天在付出大量的伤亡后还是没人打下来,柏特诺只好下令新一师上。
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