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卫早就不是那个孩子王了,现在成长不少已是个有担当,相当结实的小伙子,听了大哥张籍的话他一拍胸脯道:“大哥,你尽管放心去考试,不用为家里担心,一切有我撑着就是。”
最后张籍又来到张百万、张义先两位好友面前。
“此去京城,维桢先行一步,只要苦读不辍,异日二位同窗当也有进京赴考之时……”张籍向两位同窗说了一番告别的话。
张百万两人也颇多感慨。
张义先道:“承维桢吉言,你快去吧,船家等候好久了。”
言罢张籍向送行亲友拱手行礼后便登了船,与岸的家人朋友挥手告别。
踏船只,船家便招呼开船了,随着距离岸边码头越来越远,行至运河中心,船夫摇橹张帆,船只沿河溯流直,速度随即加快,亲友们的身影也逐渐看不见。
家乡终于已是渐渐远去,张籍怅然的望了一眼熟悉的临清城,暗暗发誓再回乡时一定要身着锦衣绯袍,光耀门楣。
船只出了临清城,河面也渐渐宽阔起来,冰雪消融的春季这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往来舟楫众多,用千帆竞渡来形容也不为过。
船老板是张百万家的合作伙伴,这次是运送货物至京城,他知道张籍就是近一年来临清州颇具盛名的解元郎张籍,故而对他甚为热络。
船老板姓赵家中排行老大,因而被人称为赵大,他是个健谈的人,在和张籍寒暄几句熟悉了之后,赵大便讲起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张籍对此也很感兴趣,便就此聊开去。
船的生活清苦,因着赵大和伙计们都是南方人,晚饭是米饭、鱼干、咸菜,说不美味但也能饱腹。张籍初到大明时家里的伙食条件比这差多了,所以他也没什么不习惯的。
张籍和张成同处一个船舱,初次在船过夜,张籍睡得不是很安稳,不知何时忽觉得眼前微亮,睁开眼,才明白是透过蓬舱的月光。
这时张籍没了睡意,静悄悄的披衣起身,并未惊动张成。
走到船边,但见船只还在向北行驶着,船头处有烛火微光,许是值夜的伙计。
此刻一轮明月升至半空,月华撒在运河,所有船只仿佛披了银纱,耳边听着船舱外浪涛声,低头仔细倾听可闻哗哗水声,张籍运河生活的第一夜就这样悄然过去。
经过两天的船生活,张籍渐渐适应了,这一路同赵大和几名伙计有说有笑天南地北聊天,倒也不至于太过憋闷。
当然张籍也没放下课业,无事时便在船舱内读书温习。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增长阅历的重要途径,对此张籍便有了体会,自从出了临清州在茫茫大河呆了许多天,他时常极目远眺,心境也有了变化,下笔写起文章不知不觉间竟又有精进,总的来说是张籍的心态更好了,不管读书还是作文都有举重若轻的感觉。
这一路没有经过换船的折腾,只是偶尔在沿河几个码头停靠补给,此次运河北行极为顺利,但尽管如此,仍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向船老板赵大告别后,张籍和张成两人是在通州码头下船,随即换乘马车转陆路前往京师,马车颠簸不到一日工夫便来到了京师正阳门前。
时为大明万历十一年,三月初八。
这一日张籍抵达北京。
第二百四十七章 入住会馆()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站在五百年前的北京城城墙前,张籍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骆宾王帝京篇中的一句。此时的北京当然没有后世的繁华,但被城墙环绕的它自有一分作为帝都的厚重。
“老爷,这京城,好大啊……”跟着张籍身边的张成也是第一次到北京,见识少的他被北京这座雄城所震撼了,张成喃喃的又道,“这么高的城墙怕是世间无人可以攻破。”
“无人可以攻破……”张籍口中重复了一遍张成的话,呵呵,四五十年后这里就要被起义军攻陷,最后由一群白山黑水间的野蛮人占领,哪有什么攻不下的城!
一怔过后,张籍晃了晃头似是要将这奇怪的心思甩掉。
“老爷,怎么了,可是刚才那骡车颠簸的太厉害头晕?要不要抹点药膏,这是夫人让我带的……”张成见到自家老爷表情低沉好像是晕车了急急地问道。
“没事,走,张成,跟老爷进城去。”张籍振作起精神高声道,既然自己来了,这一切都不回在发生!
看到自己老爷不知为何情绪忽然一振,张成的心情也高兴起来道:“好嘞。”
一主一仆就这样进了城门。
从城外看城墙巍峨雄壮,进了城中但见重重楼宇鳞次栉比,来往行人也多了那么几分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的神气。
此时距离会试开考还有十三天,还有许多事情都没办,得抓紧起来。
多方大厅后,张籍两人找到了京师中的临清会馆,打算先在这儿住下。
临清会馆,是由在外经商打拼的临清人为了团结同乡,互通商情、维护利益而建成的一种同乡会馆,类似于后世的驻京办事处,也为临清州士子商人等到京城办事提供方便。
相比于临清城此时的繁华,面前的临清会馆显得貌不惊人,就像一个小型客栈一般。到了跟前可以听到一楼大堂中传出来的临清乡音,让张籍两人颇感亲切。
踏入大堂,一个貌似掌柜样子的中年人笑着出来迎道:“两位是临清州来的乡亲吗?”
“不错,在下张籍,进京赶考,想在此住一段时日,不知这费用几何?”张籍自报家门,直接说出了来意。
那掌柜模样的中年人闻言喜道:“啊,你莫不是咱临清州去岁高中山东乡试的解元张老爷?”
“正是在下。”张籍说道。
“啊,解元郎还谈什么费用,咱这会馆本就是方便同乡的,这一路舟车劳顿,快请到房歇息。”中年人忙不迭的说完后,便领着张籍主仆二人向楼走去。
“不知阁下贵姓?”张籍走在后面问道。
“免贵姓李,是此间主事。解元郎你的事情早先张家大公子和我说过了,我寻摸着你得过几天才到,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来了。对了,咱会馆中还住了几个前来赴考的举人。”李主事简单介绍了下情况。
“奥、原来是李主事,来赴考的同乡不知道有谁,届时还要李主事帮忙介绍介绍……”
“那是自然。”
两人说着话就来到了二楼的一间客房中,这间房窗户朝南不靠近路边,采光好又安静,屋内设施一应俱全,的确是个备考的好地方。
“张公子,有什么事情就下楼说声,我若是不在也可和伙计打个招呼。”李主事笑着说道。
“好,那这段时间就有劳李主事了。”张籍拱手行礼道。
“张公子说这话就见外了,出门在外同乡帮衬帮衬都是理所当然的。”李主事言毕告辞道,“不打扰张公子休息了,会馆中还有些杂物,我的安排安排。”
“好,李主事忙去吧。”
寒暄几句后,李主事离开了张籍房间。
张籍和张成把身的行李放下,张籍去开窗透气,张成收拾屋子。
临清会馆坐落在北京城西南,咸宜坊附近,门口临街朝北,后面带个两进的院子,此刻张籍开窗后看到的便是临清会馆的后院,从二楼看去,这后院别有洞天,亭子廊台屋舍齐全,闹市藏幽也不过如此。
开窗透了透气后,张籍有将之关闭,毕竟初春,这正午一过天气还有些凉。一路奔波不是在船就是在骡车里,张籍两人已是疲累不堪,收拾完房间,主仆两人便各寻了床铺沉沉睡去。
“咚咚咚。”
“谁啊?”张籍被一阵敲门声惊醒。
“小的是会馆的伙计,刚刚主事差小的来请解元老爷下楼用饭,几个赴考的老爷都在楼下。”门外传来伙计的声音。
“好,有劳小哥通传了,你先和李主事说声,我这就下去。”张籍说完,门外伙计应了一句是便下楼去了。
不多时,穿戴齐整后,张籍带着张成下楼用饭。
一楼堂中的人并不多,只有三桌,从衣着看一桌是行商,一桌是随从,另一桌穿文士衫的就应该是临清州其他应试举子了。
“郑兄,你也在这。”张籍刚下楼梯就看到了那个魁梧的书生郑泰。
“我也是刚到,听李主事说解元郎也在我就知道肯定是你,维桢兄好久不见了。”郑泰笑着起身招呼道。
桌一共有六人,除去李主事和郑泰外,四名举子中两人张籍站在元文会见过,其余两人虽然没见过,但名字也都耳熟,毕竟一乡一地的举人圈子不大。
张籍入座后,李主事作为此地主人给在座诸人介绍了一番后,张籍六人叙了年谊。
张籍和郑泰都是壬午科的举人,分别来自临清州和夏津县。
剩下四人中,李成和丰平都是万历七年己卯科举子,都是馆陶人
范宜征是万历四年丙子科举人,来自清平县
付嘉是万历元年癸酉科举人,来自冠县。
按照时下规矩科场先达者为尊,虽然张籍是解元但众人的功名都是一样的,故在场举人以最为年长且最先取得功名的付嘉为兄。
会馆中提供的饭菜虽然简单但也可口,会考在即,一众士子也并未饮酒,吃过饭后便各自回房或休息或读书。
第二百四十八章 国子监、陈教习()
来京城的第二日,张籍前去国子监找陈教习,这是师徒两人在张籍加冠赐字那天约好的。
张籍在后世到过北京城,也去过国子监游玩,不过时隔几百年,前世记下的路线完全不顶用,张籍打听了许久才辗转来到国子监。
洪武皇帝定都南京,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种种原因导致大明朝实行双京制,朝廷机构都有两套班子,这国子监自然也不例外。
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国子监有一整套管理人员,多数还有品级。
说道在此学习的士子,他们又被称为监生,是通过各种渠道升来的除了这些大明子民外还有邻邦如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因向往钦慕天朝文教而派来的留学生。
两京国子监规模都极为宏大,此刻的张籍站在国子监门口,刚才他通传过后,已经有人去寻陈教习了。
不多时,陈教习快步而至,他的身边还有两名士子。
“弟子见过先生。”
张籍毕恭毕敬地向陈教习行礼,陈教习点点头,一旁与他一并的两人都是与陈教习的好友,见
了这一幕纷纷笑着道:
“仁肃兄,这就是你那得意弟子么?”
“仁肃你身为解元郎之师,有何感想?”
“好啊,师徒同赴春试,真是一段佳话。”
陈教习给张籍介绍道:“维桢,这几位都是我在国子监游学认识的好友。”
张籍闻言向两人行礼道:“原来是先生的好友,在下张籍见过几位前辈。”
两人见张籍持后辈之礼,都是满意的点点头。
那左边一人想了想忽的出声道:“张籍,莫非就是那一篇为学的作者,还有那治水疏也是你写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