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1月6日开始会有风雪天气,”布鲁克子爵说,“整个英格兰都会被风雪笼罩,直到1月15日后才会有晴朗的天气。”
“德国人的飞机无法起飞?”丘吉尔又问。
“从6日开始就很难飞临英格兰的上空了,”布鲁克子爵说,“但是北海上的风浪仍然不足以挡住德国人的船队。只要德国人控制了哈特尔浦和米德尔斯堡,增援部队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抵达。”
北海上的风浪可以阻挡登陆行动,但是阻挡不了轮船进港——冲击沙滩和进入可以避风的港口完全两码事。所以好天气过去后,登陆行动无法开展,但是只要德国人控制了一个中等规模的港口,那么部队就能大举抵达了。
“我们不能让他们源源不断的到来!”丘吉尔拍了拍桌子说,“否则到了春天我们就有苦战了。”
根据现在掌握的情况,在哈特尔浦登陆和空降的德军最多就是2个师——在他们控制哈特尔浦港口前,靠飞机空投和滩头登陆最多也就是这个数字了。
虽然这2个师必然是精锐中的精锐,还能得到在北海上的德国舰队的支持,但是区区2个师还是不可能一路破关斩将打到伦敦的。可如果英美联军对哈特尔浦置之不理,那么德军就会源源不断到来。到43年春天气候好转的时候,就是伦敦遭到进攻之时。
“他们不会源源不断到来的,在这之前我们会把他们统统赶下海!”欧洲盟军参谋长史迪威中将信誓旦旦地保证。“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大不列颠岛上有几百万军队,哪怕有20个德国师登陆,也是必败无疑!”
20个德国师也必败无疑?那是你没见过德国佬有多能打!丘胖子瞅了眼不知天高地厚的美国中将,抽了口雪茄烟说,“但我们还是失去了最关键的24小时。”
现在哈特尔浦和米德斯堡周围没有多少正规部队,这两座城市多半会不保,然后德国人就会在英格兰获得一个要命的立足之地。
“必须尽快反击!”布鲁克子爵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我们可以出动装甲部队进行反击,它们有足够的攻击力。”盟军欧洲司令部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建议说,“美国第2装甲师现在已经有了充足的装备,随时可以出动。”
现在驻英美军的账面上有2个装甲师,不过其中1个目前还只有步枪。12月底运到的200辆M10坦克歼击车只够装备1个师,所以艾森豪威尔就把它们都给了巴顿将军的第2装甲师。另外,第2装甲师还得到了足够数量的牵引式火炮和马匹(马是英国人给的),还有少量的卡车、吉普车和装甲车。现在大约是个“烧马粪”的机械化部队,和日本人的机甲军有点类似。
不过在不需要进行远距离机动作战的英国本土,烧马粪的问题也不是很大。
“可以用火车把美国第2装甲师运到考文垂,”布鲁克子爵说。“然后是300公里左右的公路机动。”
现在通往考文垂的铁路还能运行,再往北则因为连日遭受轰炸,变得很难通行,必须要依赖公路机动了。
“需要多少时间?”丘吉尔直接问起来了装甲部队抵达哈特尔浦的时间。
“今天白天部队装车,晚上可以到达考文垂,明天白天卸车同时让工兵修路搭浮桥,这样明天晚上部队就能向哈特尔浦机动。”布鲁克子爵盘算着说,“后天白天可能需要隐蔽一下,这样部队会在6日上午或中午抵达。
另外,我们的禁卫装甲师、第1装甲师和第6装甲师可以随后出动,7日…8日就能全部抵达了。”
现在大不列颠岛上还有3个英国装甲师,它们都拥有1个装甲旅和1个骑马步兵旅(摩托化步兵旅养不起了)——和巴顿的第2装甲师一样,也是烧马粪的机械化。
不过烧马粪归烧马粪,这3个英国装甲师的坦克和突击炮还是很到位的。不仅数量足够(每个师都有200多辆),而且没有皮薄馅大火力不足的巡洋坦克,都是丘吉尔4号坦克和丘吉尔4号突击炮。
现在英国遇到了和历史上穷途末路时的德国一样的问题——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向部队提供大量机械化装备了,所以只能走重型和少量的路子,开发出了装备有17磅火炮,而且装甲坚固的丘吉尔4号突击炮!
“1个美国装甲师,3个英国装甲师,还有几个步兵师?”丘吉尔思索着问。
“目前有北约克郡师……”
“这个师不用算了,”胖子打断道,“他们坚持不了几天。”
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北约克郡师现在已经垮了一半,剩下的部队在未来24小时内也会崩溃。
“有第52低地步兵师,他们正从纽卡斯尔步行赶去,今天晚上就能抵达。”布鲁克子爵说,“还有第15苏格兰步兵师和第51高地步兵师以及第1步兵师,他们正从威廉堡和曼彻斯特赶往哈特尔浦,大约在10日前后能够全部抵达。另外,在米德尔斯堡、斯卡罗布和约克三地还有步兵第5师的部队。”
“4个装甲师、5个步兵师!”丘胖子肥胖的面孔上又有了些许神采。“9个师一定可以打败德国佬的2个师!”他想了想,又问,“谁去指挥这9个师?”
“可以安排一位英国司令官和一位美国参谋长。”布鲁克子爵建议,“可以让蒙哥马利上将担任集团军司令官,至于参谋长……”
“我亲自去!”史迪威两眼发光,“我亲自担任这个联合集团军的参谋长。”
……
哗啦啦……噗通。
随着一声重物落水的巨响,坦克登陆舰的舰艏跳板被放了下来。
“鲁道夫,能开动吗?”一名登陆舰上的军官一边挥动手中的小旗子,一边冲着从虎式坦克的炮塔中探出半个身子的鲁道夫。冯。里宾特洛甫大喊。
“当然能开动!”里宾特洛甫随后就对自己座车的驾驶员大喊,“阿道夫,开动车辆,我们要登上英国的土地啦!”
“遵命,上尉。”
一台本来就在转动中的迈巴赫HL210P35汽油机(这台发动机也比虎式E型使用的型号要好,虽然输出的动力一样,但是可靠性更好)立即发出了轰鸣,开始速运转,将高达650匹马力的动力输送到了主动轮之上。在主动轮的带动下,坦克的履带开始滚动,车身也缓缓向前,很快就通过舰艏跳板冲上了弥漫着硝烟味道的沙滩。
海滩上的战斗已经结束了,守卫这里的英军本来就不多,而且在德国海军陆战队抢滩开始后不久,之前伞降在他们后方的德国伞兵就赶来夹击,腹背受敌之下,一千多不到两千的英军很快就全军覆没。
不过哈特尔浦的战斗还没有结束。
一阵刺耳的哨音突然传到小里宾特洛甫耳中,他连忙顺着声音看去,只见有个海军陆战队的军士长在挥动醒目的红旗指挥交通。在他的红旗所指的方向上,还竖起了巨大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坦克/突击火炮,向前!
那一定是通向战场的道路!里宾特洛甫上尉想到这里,连忙指挥驾驶员改变车辆方向,顺着指示路牌和红旗指明的路线前进——那是通往提兹河的路线。
提兹河在哈特尔浦市的南面,而小里宾特洛甫他们登陆的沙滩则在哈特尔浦市区的背面。现在伞兵第7师正在哈特尔浦市内和英国人巷战,已经打下了绝大部分市区,只剩下港口地区还没拿下,不过也不需要海军陆战队帮忙了。
所以哈尔德大将派给海军陆战第1师的任务就是渡过提兹河向米德尔斯堡挺进。架在提兹河上的一座关键的桥梁已经被伞兵第7师的士兵给攻占了,这是一座坚固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完全可以承受虎式G型坦克的重量。
通过这座大桥,小里宾特洛甫所在第516重装甲营就能直插到米德尔斯堡的西南面,挡住北上增援米德尔斯堡和哈特尔浦的交通要道——也就是完成了对米德尔斯堡的大包围。
而米德尔斯堡一旦被德军占领,那么德军就在大不列颠岛上拥有了2座中等规模的港口。(未完待续。)
第788章 轴心国的开罗会议——饺子舰()
1月3日下午,就在大不列颠岛上激战正酣的时候,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却坐在一架显得宽敞而且装饰得非常华丽的福克42型客机上等人。
这架飞机是用福克42型运输机改装的,而福克42则是用来替代Ju52的跨大西洋远程型运输机,最大航程超过6000公里,可以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直飞圭亚那首都巴拉马立波。
而这款远程运输机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德国向南美的巴拉圭运送要人和特殊物资的需求,而且还能作为日德之间的联络运输机,能够从德国控制的马斯喀特绕过印度半岛飞往日本控制的班达齐亚。
所以不久之前,希特勒决定在意大利统治下的埃及开罗召开轴心国首脑会议的时候,几架福克42型远程运输机(客机型),就飞往日本东京去接东条英机和山本五十六了。
而就在希特勒等得有点不耐烦的时候,一阵楼梯响动传来,然后就看见国防部长赫斯曼帝国元帅和他的妻子克洛伊以及副官施陶芬贝格一块儿走进了机舱。
原来希特勒等候的人是赫斯曼。
“领袖,部长先生,让你们久等了。”赫斯曼冲机舱内的希特勒和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点点头,然后又朝里宾特洛甫的妻子安娜利斯笑了笑。
“帝国元帅,你迟到了半个小时……”希特勒问,“出了什么事?”
赫斯曼是非常守时的,很少会迟到,更不用说让希特勒这样的人物干等半个小时了,这在过去从来没有发生过。
“领袖,您猜对了。”赫斯曼一边脱下军大衣交给施陶芬贝格,一边坐在了希特勒对面的椅子上。“我在和哈尔德大将通电报,伞兵第7师刚刚拿下了哈特尔浦港!同时,陆战1师的1个团和516重装甲营也渡过了提兹河。”
“太好了!”希特勒拍了下手,“英国人这下完蛋了,我们胜利了!”
拿下英国本土就是胜利!
这是德国军政高层的共识,因为拿下英国本土之后德国就能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虽然大西洋上和美国的战斗还会继续,但那是海权的斗争,不会危及到帝国的根本,也不会牵着多少陆军和空军的兵力。
因为没有了英国这块跳板,美国人的工业力量再强大,也不可能跨越大西洋登陆欧洲了。
而且斯大林现在已经求和了,现在东线的问题无非就是帝国能扩张到哪里而已。
“领袖,”赫斯曼笑了笑,“英国人还没完全断气,他们会发起反击的,他们还有一点力量,而且美国人还没有放弃。”
“美国人?”希特勒有些烦恼的皱起了眉头。
赫斯和美国驻瑞士大使肯尼迪之间的谈判还在继续,现在美国人开出的最新价码是可以停止援苏——条件是德国必须停止援日,然后德国去灭苏,美国去屠日,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归美国支配,以后美德两国瓜分世界。
条件听上去不错,但是灭苏哪有屠日容易?
按照德国总参谋部的计划,43年的夏季攻势的终极目标也就是斯大林格勒,即便能够达成也不过是夺取了乌克兰顺带再切断高加索石油产区和莫斯科之间的联系。
要毁灭苏则必须同时夺取莫斯科和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