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5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皇后带着一大家子微服来访,李超倒也不惊讶。

    刚要大开中门迎接,结果李世民直接已经带着一家子进府了。李世民今天一身黑色的便服,很休闲的样子。直接进了李家的大厅,把身上的大衣一解,自顾自的坐在李家的软沙发上。

    李超进来。

    “今天我跟观音婢带着孩子们过来,只是走亲戚,咱们今天不论公,只以私礼就好。来,文远,过来坐。”

    看李世民一来就摆这么一套,李超心里笑笑也走到李世民对面坐下。

    李世民斜靠在沙发上,打量着李超好几遍。

    “文远这是生病了?”

    “回陛下,没有。”

    “没有?那你怎么回京之后,却一连多日既不回衙任事,也不入朝见朕,东宫都不去了。听说你还闭门谢客,谁都不见,只见一个张仲坚,朕还以为你染上了风寒,见不得人呢。”

    李超如实道,“就是一时犯懒,想偷懒而已。”

    李世民被李超这么光明正大的无耻言辞给噎住。

    过了会,才哈哈大笑。

    长孙皇后道,“看你们聊天够无聊的,我还是去看看崔妹妹她们去,女人跟女人才有话题。”

    皇后抱着李丽质,牵着李泰走了,承乾也被皇后叫去看他的小媳妇夏花去了。

    厅里面一时只剩下了君臣两个。

    “你莫非还在因为朕上次打了你而生朕的气?”李世民问。

    “臣岂敢!”

    “岂敢?那意识是说心里确实有怨气了?”

    李超懒得理会他这种咬文嚼字,“其实那天的事情,臣完全理解陛下当时的心情,做父母的爱子心切,一时情绪失控而已,可以理解,我也是六个孩子的父亲。”

    “那天的事情,朕要给你道个歉,朕当时一时冲动,有些失控,朕不该动手打你。其实朕事后细思,承乾的事情,朕不能怪你也不当怪你。承乾原来性子有些柔弱,还有点内向,可交到你手里教导之后,太子完全跟变了个人一样,朕很高兴看到太子的变化,太子变的很好。甚至有些完美,正因此,朕才对太子越发的寄予厚望,那天朕听你说要截肢的时候,朕真的失控了。”

    李世民感叹着,跟李超掏心掏肺,说的很真诚。

    李超点头听着,但心里并没有真正的放进去。李世民毕竟是皇帝,而且已经越来越会演戏做秀了,谁知道他这话里有几分真诚呢。

    就算他此时说的全是真的,可李超也不会因此就完全相信他。

    免死金券都不能信,何况是这种私下的话,听听就好。不过李世民现在能说出这样的话,甚至道歉,确实不是让李超有点意外的。

    这说明,现在李世民对他还是很信任的,才当皇帝不到一年的李世民,对于李超,并不完全的只是当一个臣子,而是当成了一起共创业的伙伴。

    这点,难能可贵,以后可能会慢慢消失了。

    “你不生朕的气就好,这几天,朕没来召你入宫,也是给你几天时间休息休息。不过朕不能让你休息太久,国事艰难啊,朕每天日理万机,宵衣旰食,可依然是焦头烂额。玄龄和如晦他们也一样是忙的不可开交,朕需要你马上回到朝中来,朕需要你,朝廷也离不开你。”

    “文远,朕需要你!”

    被皇帝这样说,李超很感动。

    “陛下,臣能力有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短处。好比房谋杜断,两位仆射一善谋略一善决断,各有所长。而臣,其实对于政务处置这些,并不擅长。说实在的,我也很头痛那些奏本,看的就头痛。”

    “朕知道,你的厉害之处在于眼光超绝,大局观极好。许多事情,你都看的非常准,甚至能够早有先见,朕就需要你的大局观,你的先见之明。”

    李超心想,我前知两千年,后知一千年,我当然有先见之明,有大局观了。

    “文远,现在有件事情,朕拿不定主意,想要问问你的意见。”

    李世民说起有饥民抢劫暴乱的事情,有些饥民在抢劫之后,怕官府捉拿,逃进深山。现在甚至有许多这样的做乱饥民已经汇集起来,结成团伙,小的几人十几人,大的几十数百人。这些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地方上的安全局势了。

    有的宰相提议围剿严惩,而有的宰相提议招降宽抚。

    “剿还是抚,文远教朕!”

    对于做乱的饥民是剿是抚,这其实是个说不清楚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有饥民造反,朝廷剿、抚也都各有不同。

    但其实不论剿还是抚,都不是根本。

    根本还是流民为什么作乱。

    流民是饥民流窜,最后为了填饱肚子而做乱的。流动的饥民,就是蝗虫,摧毁一切。(。)

第712章 开始杀人() 
“陛下,臣以为,对于这些作乱的饥民,得剿抚并用。不能一味强硬的剿,也不能一味宽抚招安。饥民做乱,那是因为食不果腹,饿的没办法了才抢劫作乱的,因此可以说,其实朝廷负有部份责任,他们也算是事有起因,朝廷不能一味的剿杀。”

    “但同时,许多饥民一旦做乱,他们就不仅是为了抢口吃的,他们甚至会迅速的变成强盗、劫匪,甚至无恶不作,杀人抢劫等等恶行,甚至会有人有更坏的心思。而如果仅仅是招抚还不够的。”

    “臣认为,当剿抚并用,首先,朝廷当招安做乱饥民,给他们发救济粮,把青壮调动修新京,或者是维修水利疏通河道等,总之给他们一个以工代赈,能用力气赚到饭吃的事做。再其次,对于那些做乱的饥民首领,绝不能留情,那些带头者,必须严惩,抓一个杀一个,这样从者不究,只追首恶,那么也会狠狠的震慑饥民。”

    “当然,事情的关键,不在于剿或抚,还是在于粮食。如果能吃包饱饭,哪怕是半饱,百姓也不会铤而走险,甘冒杀头之罪去作乱的。”

    李世民听了,心情很沉重,李超的话说到了点子上。其实朝中君臣宰相们,又哪个看不到这一点呢。

    但问题还是那个,哪来那么多粮食。

    李世民来问李超剿抚,真正就是要问李超,如何弄粮食。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其实李超也没太多的好办法,该想的办法都想了,什么捕蝗虫挖野菜捕鱼打猎,什么迁移百姓离开灾区,什么对口安置。什么以工代赈,什么粮票定量供应,朝廷直接控制粮食交易等等。

    这些办法,确实有效,但要完全解决眼前的问题,还不够。

    1942年,河南111个县有96个县受灾,其中严重的有39个县,爱灾人数一千二百万人。当时,整个河南三千万人口,在这场大饥荒中,有差不多三百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还有三百万人逃离河南。

    三千万人死了三百万,也是因为干旱和蝗灾导致的饥荒。

    大唐的河南道,包括了后世的山东,人口是肯定没有后世那么多的,但河南做为这时代人口密度最大的中原地区,人口依然极多,加上河北、河东、关中、山南、淮南等受灾区,大唐最精华的地区,灾情严重。

    各种救灾办法后,撤走了许多人,可留在灾区的人依然很多。

    朝廷一直在往灾区运粮,可冬季到来,北方许多地方开始河流结冰,让本就不发达的交通运输更显艰难。

    别说现在各地其实粮食也不多,就是有粮食,可也很难运进去。

    杨广当年征高句丽,运一石粮到辽东,路上耕费的去了七石。这个时代远距离运输粮食,非常的艰难。冬季,北方更基本上无法运粮。

    “如今几道的灾区,至少还有一千万灾民,如果无法缓解眼下的情况······”李世民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会,许久才道,“按玄龄和如晦他们的估算,如果我们不能马上改善眼前的处境,那么明年饥荒更加厉害的情况下,起码会有一到两成的灾民饿死。”

    千万灾民,一到两成,那就是一两百万人会饿死。

    这个听了后让人毛骨悚然的数字。

    但李超不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在古代,抗灾能力更弱,抗饥荒的能力也越发的弱。其实古代战乱年代人口大减,往往直接死于战争的人口并不算多,更多的都是死于因战乱而导致的饥荒。

    三国、晋末等大战乱时间,人口动不动就锐减上千万人,除掉有些人做了隐户逃丁外,死的人也确实多,而这其中绝大多数,就都是死于战时的饥荒。

    大唐刚刚立国,天下刚一统。尤其是中原地区,那更是在隋末时彻底打烂了的地方,民无积蓄,官方无存储,遇到大灾,只能依靠朝廷。

    如果朝廷救济不力,那要么饿死,要么造反。

    饿死一百万人,那真是白骨累累,百里无鸡鸣。

    这对于朝廷来说,这不光是饿死人的问题,事情若真到了那般严重的地步,那时无数饿的嗷嗷叫的饥民,可就会如滔天洪水,或者燎原的星火,淹没一切,焚尽一切。

    隋朝怎么亡的?

    大业末,无数饥民四起,纷纷揭竿造反,天下动荡。隋军确实强悍,可再强悍也扑不灭无数的叛乱,扑灭一处,又起数十处。

    造反被剿是掉脑袋,可没饭吃也是死,造反还起码能吃几顿饱饭再死呢。

    饥民们若是不怕死了,那谁扑的灭?最后虽然代替隋朝的是关陇贵族的李家,但真正埋葬隋朝的却是那些饥民们。

    李世民是经历过隋末大动乱的人,他非常担忧大唐也遇到这样的结果。

    “文远,朕需要你马上给朕一个办法,一个解决之法,如何不想一二百万人,如何不让朕的贞观元年,变的饥民四起,烽烟处处。”

    李超叹息一声。

    缓缓道,“陛下,眼下的情况,想不饿死人是不可能的了,如今我们只能考虑一件事情了,究竟饿死多少,饿死谁!”

    这番话无比的残酷,可李世民和李超无法逃避,只能直面这些残酷的事实,然后做出残酷的决定。

    “现在的情况,我们只有两个办法,一,向地主富户们继续借粮,或者说直接征粮,让他们把粮食都拿出来,只给他们留下口粮。这样,朝廷就能筹集到尽可能多的粮食,本就不多的粮食也能最大化利用。”

    李世民听了点点头,这也是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了,向富户这样借粮,跟抢没区别,但现在都火烧眉毛了,不征富户们的粮,也没其它办法。

    “那第二个办法呢?”

    “第二个办法,调整下粮食供应。优先保证青壮们的救济粮供应,减少妇孺孩童们的供给量。”

    青壮是最容易造反的,所以朝廷才要把青壮都想办法都集中起来以工代赈,让他们在官府的监督下干活,给他们粮食。但粮食有限,如果想让大家都吃饱,不现实。

    哪怕让大家都半饱,现在都难了。

    现在只能进一步的降低粮食供给量,青壮们要减少,而老弱妇女要减少的更多。

    这样做,很可能会让这些老弱更容易饿死,非常残酷。但就跟许多地方的风俗一样,老人年老之后,就会自己进山。进山,其实就是到山上去等死。

    “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给老弱们一点粮食,然后让他们自谋出路,许他们离开家乡,去外地就食。”李超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