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5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全的。

    这些豪强大族也清楚,灾民没东西吃,饿急了,可是会来吃大户的。

    火腿、腊肉、熏鸡熏鸭、咸鱼、腊肠,这些也都是很不错的干粮,能够长久保存储藏的,尤其是如火腿腊肉这样的,保存的好,三五年都是没问题的。

    长安城里,皇帝将出巡山南的消息也开始放出。

    各个衙门,都在选人去襄阳打头站,等他们到了那边做好一些准备,到时第二批人就会过去,他们要把各衙门在襄阳立起来,这样到时皇帝带着朝廷官员们到达襄阳的时候,就能立马开始办公了。

    皇帝要到秋后才离京,但现在就需要派一位要员前去襄阳,总揽全局。

    这个人选,最终还是落到了李身上。

    毕竟李本就是山南东道宣抚使、大都督、汉京营造使。

    王内侍带着旨意来到灞上,三日后李就要出。

    “老师,我也要去襄阳!”

    “这个你得问陛下,若是陛下许你同行,我没意见。”李笑着答道,不过正常情况下,李承乾肯定去不了。太子可是储君,一般情况下,太子都得坐镇留守京城的。

    哪怕大敌当前,一般也是皇帝御驾亲征,太子是不能动的。

    待秋后,李世民出巡山南,驻跸襄阳,李承乾也极可能是要留守长安,甚至可能还要加一个监国之名。

    李承乾还真的就让王内侍带了封信回宫,他向李世民请求随李去襄阳。

    李世民回复很快,同意!

    听到这个答复,李怔了好一会,太子不应当是留守吗,怎么现在反而成了打前站的了?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亲儿子吗?(。)

第604章 遭天遣() 
七月流火,天气开始转凉。最新最快更新

    不过对于京中的百姓们来说,头顶上的太阳依然炽热,热力丝毫不减。夏季丰收的喜悦刚过,百姓们便开始犯愁了。

    整整半个多月了,一滴雨都没有见着。

    天天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

    半月前,这样的天气让百姓们欢喜,因为这样的好天气对于收割和晒粮都是最佳的,夏收的粮食可以晒好入仓,不会有半点损失。可这艳阳天持续到了现在,大家可就高兴不起来了。

    夏收过后,秋耕就要开始,不管是做什么,都是需要水的。

    持续的艳阳天,这对于秋种来说是个灾难。

    “整整十八天无雨了。”

    政事堂都省里,李世民跟几个宰相坐在一起吃堂饭,上午商议了半天事,又累又饿,堂上摆起午饭,李世民也留下来一起吃饭。

    今天的堂饭有点特别,没有了例行的十二个菜。

    只有救灾饼还有几碗白开水,救灾饼有好几种口味的,还有几种方便食品,如挂面、泡面、火腿、熏肉、咸鱼、干菜等。

    李世民吃着一块蝗虫和谷糠为主料的救灾饼,很噎,很无味,但还是一块一块的扳着往嘴里送。

    眼前这种难以下咽的蝗虫饼,真到了大灾之时,却会是百姓救命之物。

    “黄河已经出现断流了。”萧瑀也嚼着一根咸菜。

    皇帝说要宰相们一起体验一下这些干粮,体验下民间疾苦,宰相们便也只能跟着吃顿苦的。

    白菜帮子腌制的菜干真没什么好吃的,又干又咸还有股子臭味,吃起来才是渣,还塞牙。

    黄河断流,意味着夏蝗在河滩地产卵后不会被淹死,意味着秋天会有更多的蝗虫,而一旦秋天继续旱下去,那么大量的秋蝗会在河滩上产上更多的卵,到明年就会有更多的夏蝗,这就是恶性循环,且越来越恶劣。

    “粮食储量统计出来了吗?”

    李咬着一条小鱼干,鱼是河里常见的小白条,味道很一般。尤其是加工的过程十分简单,连内脏都没有去除干净,用的是晒干的方式,结果就是本来就很一般的小白条,更加的苦和腥。

    这种鱼干,要是在灞上李家,连下人都不一定吃,喂家里的那群狗也不会吃。李每咬一口,都跟吃中药一样。

    李世民问了三遍,李才想起来,自己这个检校右仆射、平章事,还是户部尚书呢。

    “陛下,臣看过户部报上来的数据,今年各地夏收情况都不错,夏粮应当能够足额收缴上来。但是,大唐虽立国六年了,但到现在,各地仓库里也并没有多少存粮。要应付即将来到来的旱、蝗两大灾情,粮食还是不足。”

    “不足?不足多少,把夏粮加紧往灾区运,来的及吗?”

    李面对着李世民期待的目光,摇头。

    “这次的蝗灾,将会是一场特大蝗灾,不仅会是数年一次的大蝗灾,而且很有可能有二三十年才会遇到一次的特大蝗灾。大旱兼之大蝗灾,今秋各地,尤其是中原地区,粮食可能只有三成收获,明年夏季,可能会颗粒无收。灾情估计将分布于关中、河南、河北等地,山南、淮南、河东也会有不少地方出现灾情,这些预计灾区,现有的粮食不足以应会灾后的饥荒,周边受灾情影响,也难以调出太多粮食。”

    李世民在李之前说出明年可能有大旱和大蝗灾之后,已经开始让钦天监的人研究了,还让许多史官研究历史,结果得到的答案,都是明年极可能会有大旱。而大旱之后,蝗灾出现的几率是极大的,每次大蝗灾出现,几乎都是伴随着大旱出现的。

    有大旱,就会有大蝗灾。

    “得加紧存粮备灾!”李世民叹息着道。

    贞观元年,结果就将又是蝗又是旱的,李世民精疲力尽。

    “要不明年暂缓改元,依然用武德年号吧。”

    李世民实不想贞观一开始,就那么惨淡。

    宰相们一个个愁眉苦脸的,改元贞观这事都是早就公布出去的,结果现在又不改了,这不好啊。

    不过李世民也有自己的坚持,本来上台就有点不正,要是改个元,最后还大灾大难的,岂不他的合法性更受质疑?

    算了,武德年号还是再用一年吧,等这灾年过去了,到时再改元不迟。

    “今年中原的秋收,预计只有三成?”

    “今秋旱,而且会有蝗灾,虽不会是大型蝗灾,可蝗虫一成灾,也会造成极坏的结果。中原各地,能保三年秋收,已经是极乐观的估计了。”

    房玄龄无奈的对皇帝道,“今夏虽丰收,可现在不少人都知道今年会歉收,明年会有大灾,那些地主豪强士族都在开始加紧囤粮,朝廷的常平仓买不到粮了。”

    百姓种粮,缴纳税赋,但缴纳的只是很少的一部份,大多数是留以自用和卖到市场上流通。正常年份,市场上当然不会缺粮,朝廷有常平仓,在丰年会平价收粮,灾年会平价出粮,避免那些地主们低买低卖,打压粮价,控制粮市。

    因为丰年的时候,粮食多,地主们会压低粮价,这个时候朝廷以稍高点的价格,都能轻松收进许多粮食。

    可是现在大家都知道接下来会有灾年会有饥荒,地主们不但不会卖粮,他们也会出价买粮,他们可比朝廷本钱足,朝廷想平价买粮难有机会。常平仓储不了粮,灾年自然就将无粮可放。

    而地主们买粮囤粮,灾年可不会那么好心的放粮的。

    人心都是如此,朝廷也无法强行用行政手段干涉市场。就算在坐的宰相们,哪个不是已经开始在收购囤积粮食了。

    “三年耕,有一年之积。九年耕,方有三年之储。本朝开国未久,府库不丰。眼看着大灾将近,朕却无粮可备,日夜担忧啊。”

    “文远,你既然能从史书之中预判出明年会有大灾,那你可有预防之良策以教朕?”

    “没有万全之策,但提前预案,早做准备,也是会有很大成效,到时能减轻不少灾情的。”李回道。

    ps:在其它伙伴们,能不能来起点订阅啊。本书起点,其它站收费的是第三方渠道,作者收益很少,不收费的,那是盗——版,作者毫无回报。写书不易,希望大家能来起点订阅支持,谢谢大家!求月票!(。)

    里面小说更新度快、广告少、章节完整、破防盗

第605章 杀富() 
哪怕是天灾,可只要早做预案,也是能够大大减轻灾情的。天灾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没有预防的方案,一遇事情,两手空空,于是灾情一发不可收拾,越发的严重。

    不管是旱灾还是蝗灾,最终都会演变成饥荒。

    旱灾会导致歉收、绝收,蝗灾会更加剧这一灾情。等旱灾蝗灾把所有庄稼毁掉之后,那时才会是最大的灾难开始。

    青黄不接,粮食接不上了,饿肚子。

    要预防明年这场可能是三十年一遇的大灾害,朝廷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预先准备好粮食调进灾区。

    但这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难的,那么大面积的灾区,受灾的人口会极多,粮食的缺口也极大,朝廷也无力调拔出这么多的粮食。

    尤其中原地区,其实还一直都是人口高密度区,哪怕是经历了战乱之后,中原的河南河北关中河东淮南等地,依然都是人口最密的区域。

    虽然朝廷这几年在地方上推行社仓、义仓,让百姓在上缴皇粮之余,也还按户等出粮,在地方上建立粮仓,以做救灾之用。但毕竟战乱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哪里存的起多少粮食。一遇大灾荒,那点粮食根本管不了什么事。

    李世民和宰相们这些天,想了许多办法,可也依然还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应对之策,多只是修修补补。最新最快更新,提供免费阅读

    从巴蜀从陇右从朔方从山南、岭南、江南等各地准备调拔粮食,把朝廷从长安迁到山南去,这些办法能减轻一些,但还不够。

    这个时候。

    上到皇帝李世民,下到一众宰相们,大家都把目光望向了李超。

    在在家印象里,每次李超总能想出一些不同一般的办法来,也总是行之有效的。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李超十指交叉,坐在那里,神色肃然。

    “何谓行非常之事?”左仆射萧瑀问,他一听李超那句非常之事,就感觉心扑通扑通的直跳,这可不是什么好词。这个词,一般就意味着要用强行的手段。而朝廷用强,这是危险的兆头。

    “首先,各地的社仓、义仓,立即由朝廷派出专人清查,接管。义仓、社仓粮食清查、登记,然后做好档案。做后本地纳粮百姓名录登记,待灾情发生之后,各地义仓、社仓第一时间发粮,不以纳粮多少为标准,所有的灾民,不论原来纳粮多纳粮少,也不论是富户还是贫民,都按人口放救灾粮,必须凭借房帖、身份牌,还需要本人亲自前往领粮,领到粮还要按手印登记等,并且一次最多发放三到七天的粮,不能一次发太多。”

    社仓是地方官府让地方百姓纳的粮,一般是一个县一个社仓,粮食百姓按户等纳粮,纳的粮存入仓中,也是由地方百姓自己选人管理,遇灾年则把粮食拿出来救灾。最新最快更新,提供免费阅读

    后来又有义仓,义仓则是每个乡里建一个仓,由乡民纳粮,自己管理,也是备灾之用。

    现在李超提出,要派朝廷的人来接管这些粮食。仓里的粮食,依然是用做本地救济之用,但管理、发放都得由朝廷的人接手,以保证公平和及时救济之用。

    “其二,常平仓加紧收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