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5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正期待依靠科举入仕的是哪些人?

    寒门?不是,真正想靠科举进入仕途,也进入大唐政治舞台的,是那些关东士族和江南士族,他们想要打破关陇军事贵族们对政治的垄断。他们不像关陇军事贵族们那样,在军界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他们掌握的是学术权,如果扩大科举,那么他们当然是最大的受益群体。

    至于寒门阶层,甚至是那些小地主、自耕农阶层,他们在这方面的资源远远不如那些掌握经学的士族们,科举,当然是远远不如士族们利益大的。

    就连李超,他现在都是既得利益一员,靠着现有的门荫制度,他几个儿子刚出生,就有了爵位,将来长大点,自然更不愁入仕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连李超都没去触碰文制举,因为真去碰了,那绝对是得罪了整个当权的利益集团,而且还是跟自己过不去。

    何必呢!

    郑善果虽然如今也是既得利益中的一员,但他出生关东士族,五姓七宗中的荥阳郑氏,他们这种千年士族门阀,是真正掌握经学,掌握学术权的学术寡头之一。

    如果把科举制度深化扩大,荥阳郑家绝对是得利者。

    可惜他提了个开头,李超却只是笑笑,而丝毫没有接茬的意思!(。)

第591章 灭国神将() 
第三更送上,求月票!

    离靶一百零五步。

    王玄策屏息净气,神色淡定的缓缓拉开弓。弓是步用长弓,牛角弓,牛筋弦,配上长箭,瞄准一百零五步远的长垛靶。

    靶子很大,足有三丈之大。

    不过靶子虽大,但要射中靶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距离太远了。足足一百零五步,大唐五尺为一步,要在五十多丈外射中靶中,并不容易。不说其它,光是要射这么远,就得需要很大的力气。

    如果都射不到一百零五步,你射术再精又怎么样?

    相隔了一百零五步,三丈大的靶子也显得很小了。

    李超的面前摆着考生们的资料。

    “王玄策,二十二岁,河南道洛阳人,现任融州黄水县令。”

    一个文官,来考武举,这若是放在明清时期,那是不敢想象的,就算是在宋时,也不可能发生。那个时候的文人地位已经远远的优于武人了。

    但在唐初,这却是件很寻常的事情。

    唐初的文武分界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军功贵族们在朝中的地位是极高的。关陇贵族,就是群军事贵族,他们唐初的朝中是占着垄断地位的。军功贵族们也并不是只是会带兵打仗,他们多数也是能文能武,出将入相不在少数。

    不过最让李超惊讶的还是这个年轻考生的名字。

    王玄策。

    王玄策,历史上贞观时曾经一人灭一国的那个儒将?史载,贞观之时,王玄策出使天竺,结果到达印度的玛卡达国的时候,却发现本来与唐朝交好的西拉迪提亚国王已经去世,取而代之的是篡位的大臣阿尔裘那。

    阿尔裘那把出使的王玄策使团都关了起来,王玄策和副使逃出,一路逃到了泥泊尔。当时尼泊尔与吐蕃松赞干部联姻,和唐朝一样把公主嫁给了松赞干部。于是王玄策以松赞干部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兵七千,杀回印度。

    他自命为总管,打着大唐的旗号,向阿尔裘那复仇,击败了四倍于已的敌军,并攻破了阿尔裘那的王城,俘虏了篡位者,救出了使团,帮助原王室复国,然后押着阿尔裘那回到大唐。

    虽然其实当时他灭的只是印度的一个邦国,而且也不是全国,只是攻破篡位者的都城,俘虏了篡位的国王,但依然了不起了。

    当时的印度,是戒日王统一印度,但这是个跟秦朝一样的短命王朝。建国606年,统一于620年左右,但在647年就解体了,跟隋也相差不了多少。

    而且戒日王统一印度北方之前,当时北部也是一片混战,后来戒日王以佛教传播,让北方的城邦们停止战争,加入到了他的统治,但各个城邦其实还是很有实力,戒日王的国家其实就是一个封建城邦制,有三十多个藩国,玛卡达国就是其中之一。

    王玄策他们是去见戒日王的,因为前一次出使的时候,玛卡达国王与唐使交好,才会卷入内讧之中,最后惹出了这一次的一人灭一国的传奇经历。

    事实上就是王玄策灭的是戒日王朝的一个城邦藩属国,而且只是破了都城,但这依然足够让人惊叹了。毕竟,印度那可是距离大唐万里之遥,异国他乡,王玄策靠借来的兵灭掉了篡位大唐友好邦国的乱臣,然后保盟友复国,救出使团,多牛啊。

    但此时看,王玄策却还只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而已。

    不过能在这个年纪,就已经担任了一县县令,也非常了不得了。

    李超认真的观察着他。

    一箭射出,场上一阵欢呼声。

    “正中靶心!”

    李超带头鼓掌。

    “文远挺看好这个考生的!”郑善果问。

    “此人气宇轩昂,很是不错。你看这场边如此多的人围观,可他却不急不缓,很难得啊。有大将之气质,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更何况,这人还是一个在职的县令。”

    这次的武举,朝廷既让各卫各道推荐七品以下武官参加,也允许百姓自己报名参加。

    只有触犯律令者、工商之子、州县衙门小吏,这几类人不得参加考试。其余的良民、官员,都是可以的。

    王玄策是个七品官,但不是武官,却是个文职县令,这也有点稀奇了。

    这次的考试,虽说是个武举考试,但朝廷依然还是比较偏重于技艺的,对于文略的要求并不高。主要是因为李超的目标是讲武堂招生,而这次讲武堂招生,目标又是为军队培训一批低级武官。

    正因为只是为培养低级武官,因此没有说去考什么兵法策略经典等,考的还是以技艺为主。低级军官,毕竟还是要冲锋在前的。

    等将来开设中级班时,到时可以增加兵法策论谋略方面的试题,现在,则没需要。

    不过如果考生能文允武,当然是最好的了。

    一个二十来岁就当上县令的人,这文化水平肯定不低,而现在百步之外能中靶,这说明技艺也是优秀的,这样的人,当然能入李超法眼。

    他现在已经能确定,这个王玄策,肯定就是历史上那个一人灭一国的大唐使者王玄策了。

    射箭每项要求射九箭。

    能中五箭就为上等。

    王玄策射出第一箭之后,开始一箭接一箭的射出,中间没有什么停顿。

    九箭皆中,而且全是正中红心,这是上上的最好成绩。

    “文远的眼光果然不错,他还没射箭,你就已经看好他了。九箭全中,厉害。”

    百步之外能九箭全中,充分的说明王玄策的力量足够,而且箭术很高。

    步下平射长垛靶结束,然后是步下平射移动靶,再是步下筒射长垛,步下筒射移动靶,再换到马上骑射。。。。。。

    射箭考试八个项目,一项九箭,整整七十二箭。

    一般的学员,每项中间都要休息一会,恢复臂力。但王玄策却保持着一个很平稳的状态,基本上没有特意的停歇,一个项接着一个项。

    最后的成绩汇总上来。

    八项全是上上,七十二箭皆中红心。

    移动靶比固定靶难射,马上射移动靶更是难上加难,但王玄策却是教科书一般的表现。

    “他不但箭箭红心,而且这动作姿势都非常的标准啊。”郑善果以前也是个射箭高手,基本上大家族的子弟,都是文武兼修,骑与射,这是最基本的。

    “洛阳王家,虽非顶级名门,但也算是地方豪强了,怪不得能有这么优秀。”郑善果看了下王玄策的资料,赞叹着道。

    李超也是充满赞赏之色。

    “去把这个考生叫过来,本主考要亲自问他几句话。”李超招来一名亲卫,让他去把刚考完射箭的王玄策叫来。

    上午到医院弄医保报销,三点才回,刚码了一章,先送上!(。)

第592章 风靡万千少女() 
“学生洛阳王玄策拜见主考。”

    王玄策来到李超面前,行礼。李超上下打量着王玄策,越看越喜欢。比自己还要年轻一点,身上有股着文士的儒雅,又有着一股习武之人的干练,更兼有一种世家子弟的气质。

    “百步穿杨不过如此,你的箭术真称的上是出神入化,不论是力量还是技艺又或者是姿势,都非常的好。”

    “相国过奖。”王玄策很谦虚。

    李超问他,“你既是黄水县令,为何却又来报考武举。黄水县令已是七品之官,而考武举,就算你考上了,也还得数年讲武堂学习以及军中实习,最后毕业任职,也是授以*品武职,弃笔从戎,你是怎么想的?”

    一个二十来岁的文职县令,七品,三四年后,不出意外,肯定已经升迁了。而现在考武举,考上了,那么原职肯定不能再保留,几年之后,反成了*品武职,在一般人来说,肯定不会这样的选择的。

    王玄策只是微微一笑,似乎对于这样的疑问早有答案。

    “学生很喜欢相国的诗,尤其是其中那些描写边塞的诗。比如那首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让人读了,就忍不住全血热血沸腾,拍案见绝,心神向往之。还有那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还有那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那首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王玄策一开始还很淡定,但越说越激动。

    李超做过的诗,尤其是那些关于边塞边疆的诗,他每首都记得,甚至如数家珍一样的背诵出来。

    李超看出来了,原来自己遇到了一个粉丝。

    边塞诗,很特别的一种风格。比如曹操的诗中,也有不少这种大气的,还有杨广也做过这类大气的诗,比如饮马长城窟行,连李世民也跟着做了一首。

    不过当今,要论这类诗做的最好,甚至把这种诗做出了一种真正的风格,做出了一种极致的,却是李超。

    半月谈上经常有李超的诗,其中不少就是这类边塞诗。

    由于半月谈越来越大的传播影响力,使得李超的这些诗能够迅速的传遍天下。如今每期半月谈一出,许多李超的粉丝都争着在找李超的诗。

    李超甚至被喜欢他边塞诗的那些文人们尊为边塞诗宗师。

    其实李超只是想刷一刷名声,好保住自己的名士之名,又因他常在边地,因此选择这类边塞诗,尤其选的都是唐朝时最有名的边塞诗人的名作,因此使得李超现在成了这方面的宗师。

    王玄策就是这样的忠实铁粉。

    李超的每首边塞诗,他都给抄录下来,经常诵读,早就烂熟于心,能倒背如流了。每次诗李超的这些诗,他都能读的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终于,当他知道了这次朝廷开武举的消息,并听说李超是主考官之后,王玄策立马就扔下自己的县令差事,留下官印,直接跑来长安了。

    弃笔从戎,收取关山五十州,万里觅封侯,不教胡马度阴山。。。。。

    “好,有志气。”李超称赞。

    “相国,可以为我写一首诗吗,就写你那首从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