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别是下关的守将彭阿,已经向我表示了忠心。只要我们能顺利渡过沅江天险,就可以长驱直入的进入下关关隘,夺取羊咩且城就如探囊取物一般。”
第342章 会盟之约()
段思平意气风发的道:“我们和各部落的联系也已经大体就绪,目前已经获得了三十六个部落的支持,都已经承诺在北伐时提供勇猛的战士相助。”
“至于召夸部落那里,我昨天已经派遣了一个说客使团,由中军司马董迦罗亲自带队,携带了许多贵重的礼物,已经赶赴召夸,无论如何也要说动刀罗巴,让他即使不能相助于我们,也最起码要做到两不相帮,这样一来,就会大大减轻我们的压力,从而可以放手北伐了。”
“虽然我们已经具有了夺取大义宁伪国都城的有利形势,但是晋宁防线却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关键。要知道,晋宁防线陈兵七万,几乎是大义宁伪国全部的主力,就算我们夺取了它的京城,而它实力未受损伤的话,仍然会对我们构成巨大的威胁。”
“所以我日夜训练黑衣都这支有巨大冲击力的重骑兵,目的就是要冲垮它的晋宁防线,并由我们通海与三十六个部落的联军,围歼他们的有生力量,彻底扫清他们最后的残余势力。”
“所以,为了更有效的打垮晋宁防线,李大帅,鄯阐府东北面的嵩阳关,我希望贵国能对其形成一定的威胁,甚至如果能够顺利攻取的话就更好了。这样一来,大义宁伪国顾此失彼,对于我们攻破晋宁防线就会大大有利,不知道李大帅意下如何?”
李翊点头微笑道:“段大帅如此设想,实在是非常周密严谨。既然咱们已经整军联合,我们当然要出上一把力才是。嵩阳关离我们云南近的很,虽然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但是举我们云南全力,我想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段思平微笑点头道:“既然李大帅没有意见,我们就这么说定了。等到我们与三十六个部落会盟以后,咱们约定好出兵的时间,三路大军一齐出动,杀敌人个措手不及。到时候,一旦推翻了大义宁伪国,我段思平言而有信,定当重重酬谢大汉云南的相助之义。”
李翊淡淡一笑道:“铲除暴政、靖平宇内,乃是我辈应有之义。我军一旦夺取了嵩阳关,形势稳定之后定当立刻奉还。只是李翊还有个小小的请求,即使未获允准,我们大汉云南也会按照信诺行事,绝不会毁弃约定,不知道段大帅意下如何。”
段思平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讶异之情,稍加思索后,疑惑的问道:“不知道李大帅有何要求,只要我们能做得到的,一定会全部满足,绝对不会让李大帅失望。”
李翊欣然点头道:“对于大义宁伪国的土地,李翊倒不敢有什么非份之想。只是我们这边的工匠对嵩阳关以西的山石比较感兴趣,用它炼制琉璃器皿效果甚佳。我只是希望,在大义宁伪国覆亡之后,我们能获得嵩阳关以西的山石开采之权,也就非常满意了。”
段思平闻言,眉头轻轻舒展开来,呵呵一笑道:“李大帅真会卖关子,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原来只是开采山石罢了。呵呵!非是段某取笑,李大帅的要求实在有点太客气了,咱们之间还谈什么开采之权呢?”
“只要是我们能一举铲平大义宁伪国,包括嵩阳关在内,以西的所有土地就全部划归大汉云南所有,空口无凭,立此为据。”
说着话,段思平顺手从箭袋中抽出一支羽箭,用力折为两段,递到李翊的手中道:“李大帅乃是重然诺之人,我段思平也不是背信弃义之辈,有我这独家印记的断箭,就等于我段思平亲口所言,若违此誓,教我段思平堕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李翊没想到段思平这么爽直痛快,心中也是欢喜不已。呵呵!要知道自己早已将嵩阳关以西考察了多时,那里不但有整个云南品质最高的萤石和石英石,而且还有大量品相上乘的金矿存在。
这可是根据矿藏分布图了解到的,而且还悄悄的着人勘探过了,绝对是一个货真价实、埋藏量丰富的金矿宝地。当然这么重要的情况,自己是绝对不能告诉段思平的。
想到这里,李翊连忙假意推辞逊谢道:“李翊怎敢觊觎贵国土地,段大帅虽是盛情所赠,但请恕李翊不敢接受。”
段思平神情一暗,脸带不虞之色的说道:“段某向来说话算话、决不食言,难道我折箭为誓,仍不能取信于李大帅吗?我若毁弃信诺,岂不是教天下人耻笑于我?李大帅再要推辞,段某真是无脸见人了。”
听到段思平如此坚决的奉送,看样子自己要坚决不要的话,段思平就真的下不来台了。李翊也只好又假意推辞了一番,这才装作不情愿的样子答应了下来。
这时候,那通海的都押衙高方忽然道:“我们通海与三十六部结盟的事情,如果消息走漏出去的话,大义宁方面肯定会高度警惕,由此加强防守也说不定。大义宁伪国在我们通海和各部落都有眼线,无论是在咱们通海还是其他部落举行会盟,都有可能被大义宁获知。”
“我看,我们何不将会盟地点设在大汉云南的宁州,一个是出其不意,很难被大义宁侦知,另外一个,东南各部落前去与会,路程上也方便的多。不知道大帅意下如何?”
段思平闻言频频点头,转过身来望着李翊道:“李大帅是我们通海最信得过的朋友,如果方便的话,我想把与三十六部会盟地点改在宁州,不知道李大帅觉得稳妥否?”
李翊明知这是他们之间早就商量好的,这时却从高方的嘴里说出来,乍看是一个不经意间的建议,其实却是想让云南无可拒绝,从而顺利的把云南绑在通海的战车上。
不过,他们这样的心思也是无可厚非,人总是要为自己打算的。何况李翊早已打定了主意与通海合作,又怎会在意这点小小的要求呢?
第343章 心诚意坚()
李翊连忙欣然点头道:“承蒙段大帅信得过李某,李翊还有何话可说。若能得段大帅和各部族酋长光降敝地,实在是我们云南的一大盛事,我李翊欢迎还来不及,怎么会有不同意见呢?到时候,我选一个稳妥的所在,段大帅和各位酋长什么时候过来,只要提前知会一声就是。”
段思平满面笑容的答应下来。等到商量完了正事,大家又谈起军事上的战略战术,以及军马的筹集和后勤保障问题。
李翊想起黑衣都那些披挂着重甲的战马,连续冲刺半个多时辰仍然游刃有余的样子,一直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就试探着问道:“段大帅亲手训练出来的黑衣都,无疑是战场上的无敌利器,有了这么一支令人生畏的劲旅,想要取胜就非常有把握了。”
“只是我一直不明白的是,贵方的战马到底是何种类,竟然有如此充沛的体力和耐力,披挂着重甲还能驰骋自如,这真是让人大费思量。”
听李翊这么一说,段思平不由得哈哈大笑,段思英等人也是笑容满面,顿时笑得他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段思平等人因何发笑。
直到止住了笑声,段思平这才莞尔道:“李大帅说的何尝不是正理,就算是这世上最有耐力的战马,披挂着如此沉重的甲胄,再要这样驰骋自如也是万万做不到的。”
“其实,说起来这是我们通海的一个重大机密,也是我们通海铁骑临敌制胜的一大法宝,不过说与李大帅也无不可。英儿,你把这个机密详细的给李大帅讲一讲。”
段思英微微一笑道:“李大帅有所不知,咱们黑衣都的战马上披挂的并不是什么精铁甲胄,而只是山间常有的细藤编织的藤甲而已。藤甲相对于精铁而言,自身重量已经大为减轻,看似黑黝黝沉重无比,实际上马匹负重也不过是精铁铠甲的二、三成而已。”
他见李翊露出诧异的神情,连忙继续道:“但是我们战马上披挂的细藤,却绝不是寻常普通的细藤。而是选用秀山之上仙人洞里的最坚韧细密的藤蔓,用摆夷人特有的松毛油长时间浸泡而成。一般浸泡时间用时六个月左右,时间长的大概也要三年时间。”
“经过松毛油浸泡的仙人洞细藤,不但坚韧细密不怕弯折,而且不惧刀砍火烧,更重要的是,它的重量只有同等数量精铁甲胄的十之一二,以此做成铠甲,披挂在战马身上,不但能抵挡得住流矢斧钺的攻击,而且大大减轻了战马的负重,使得战马行动自如、奔行如风。”
“所以,我们也是费尽了心思,才从土人那里得到了这个最巧妙的法子。目前由于数量有限,所求不易,我们也只装备了黑衣都这一支重甲骑兵。”
听到这里,李翊不由得恍然大悟,怪不得黑衣都骑兵来去如风,一点也显不出负重吃力的样子,却原来披挂的并不是什么精铁甲胄,而是特殊藤萝编制的护甲。有了这个玩意,骑兵的威力岂不是陡然增强了许多吗!
段思平见李翊悠然神往,微微一笑道:“虽然这东西得来不易,我这里却还有一百多副,既然李大帅如此看重,我当然不能自己独享。今天我就让人准备五十副披甲,奉赠与大汉云南。这是咱们盟友之间的情谊所至,李大帅却万万不可推辞啊!”
见到段思平诚心奉赠,同时李翊也非常的感兴趣,因此就顺水推舟的接受了段思平的赠与,大家兴致勃勃,一直聊到深夜这才各自休息去了。
第二天一早,段思平早早的前来陪李翊用早膳,两个人又商量了一些约定会盟的细节,以及互相之间的联系方法。通海这边由段思英主持双方的联络工作,而云南这边,就由何守杰负责传递消息。
既然联合大计已经底定,已经无需多所停留。在段思平的陪伴下,用罢了早膳后就开始打道回府,带着通海奉赠的五十副战马藤萝披甲,一行人踏上了返回宁州的道路。
四百多人的队伍,诚然也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为了保证整个队伍的安全,前后也有流动探马,随时探明队伍前后的道路情况和潜在的危险。
没想到刚刚离开通海地域还不到五十里路的样子,前方的探马就传回了消息,说是前方三四里路的树林边,有几十人正在激烈的拼杀,目前已有多人伤亡,询问该如何处置。
听到这个意外情况的发生,由于不知道是敌是友,李翊立即下令,全体人马暂停前进,注意观察周围情势,探马再去查探情况,注意不要和对方发生冲突。
这时候,何守杰从旁说道:“这一带都是白蛮人的部落,我们最好不要在此长时间停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再者说了,对方只有几十个人,有可能是部族之间的争斗。我们人多势众,大可不必将他们放在眼里。相信他们见到我们的大队人马之后,说不定很快就会散去了。”
李翊点头同意,立即下令全军开拔,等赶到打斗现场时,只要把他们都驱散掉也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介入双方的争斗。这地方乃是白蛮人聚居之地,若是被他们纠缠住了,恐怕就不易脱身了。
又走了几里地的样子,前面已经可以清晰的听到厮杀惨叫之声。岳维和万洪带着数十人的前导队赶了过去,不一会儿的功夫,对方已经被驱赶的四散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