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并未去过西北或者西南,但是也知道那里土地贫瘠,百姓大多桀骜不驯,又多是番民,此起彼服的叛乱不少。”
“秦王虽然之前镇守长安,但是总是离着真正的西北有些距离的;岷王虽然镇守昆明,但是年纪更轻,也未曾打过仗。所以这两个藩国的事情就拜托二位了。”
何福与宋晟自然马上跪下说道:“岂敢当陛下的拜托二字!我等岂敢不尽心力!”
允熥这次让宦官扶他们起来,然后接着说道:“若是秦王与岷王对于打仗的处置有不妥之处,二位一定要尽力规劝。”
“另外,还有朕任命的右相,虽然算不上是迂腐之人,但是也是毫不知兵的,在打仗的时候他们有什么意见不必理会。”
“朕也知道,文官总是爱讲什么以德服人的,朕派的文官虽然不是迂腐之人,但是也是有些文官的习气。但是他们不知道番民与我大明汉人百姓是不同的,打仗自然不能使用同样的办法。你们的雷霆手段该用就用,不必理会他们的话!”
何福与宋晟听了允熥的话暗地里在心中思索。允熥虽然说起来是好像很信任他们,但是只是说让他们不必理会的不过是打仗时候的国君与右相的话,隐含的意思也就是说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即使是与军队有关的事情恐怕也不能不理会国君的话的。
何况之前允熥还问了他们的孩子,虽然出征的大将留孩子在京城是正理,但是也觉得不好。不过他们是绝对不会说出来的。
允熥又说了几句话,就让他们下去了。
然后允熥把自己的亲信,中书舍人杨士奇叫了过来,说道:“去拟旨,升任府军右卫指挥同知宋瑄为指挥使。”
杨士奇领命而下。
允熥又把秦松叫来,对他说道:“你去细细探查一下何福的两个儿子。我听说他的大儿子也十七岁了,你去安排人探查一下,要是还成事,就告诉我。”允熥是想着要是何福的长子还成事,就补进上十二卫,然后看着挑进讲武堂。
其实何福与宋晟有些误会允熥了。要说前一个他们的猜测还是靠谱的,允熥既是害怕文官干涉打仗,也是害怕武将自行其是。西北与西南都是距离京城极远的,他也鞭长莫及,真有了事情估计得过上两个月才能知道,预先防备总是重要的。
但是后一个猜测他们可是猜错了,允熥并没有留人质的意思。允熥可能是因为阴暗的电视剧看多了,并且历史上也不乏其例,总觉得留个人质的意义不大,真正做大事的人不会在乎孩子的,所以他的话并不是留人质的意思。
允熥真的只是想表扬一下他们的孩子,然后给他们的孩子一些提拔,好表示自己的重视之意。
说到底,还是他们与允熥接触不多,不了解允熥的做事方式。要是允熥的亲信就不会这样误解了。允熥曾经亲自拿着指着刘备摔孩子的那一段对亲信们说:“你看这刘备,年过四十才有了一个儿子,为了收买大将,竟然连孩子也不顾了,可见世上有一类人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什么都不在乎的。”
允熥还曾经拿着指着其中刘邦为了逃命,又嫌车跑得慢,两次从车上把自己的儿子与女儿扔下车的事情说过类似的话,所以允熥的亲信都知道允熥是不信人质的。
并且随着允熥当了皇帝,他说过的话每一句都有人打听,所以在京城的官员大多数都知道允熥不信什么人质。
就是宋晟与何福在京里的时候太短,所以不知道。不过宋晟的长子宋瑄在京里待得时候也不短了,也是知道的,倒是不至于误会。
顺便说一句,因为允熥很喜欢看,并且按照改编以后可以作为删减版加翻译版加故事版的来看,所以现在京城里边大小官员都是人手一本甚至人手好几本,就连一般的富户也喜欢家中藏一本。
并且这个爱好还在慢慢的向京城之外传播,因此已经卖出去十几万本了,即使是当初雕的铜活字估计差不多也可以回本了,销量仅次于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用书,罗贯中每天走路都是喜气洋洋的。
历史上这个时候罗贯中本来已经病入膏肓离死不远了,但是现在看着身体好着呢,丝毫没有病态,每日还根据上的典型案例写着普法的戏曲,为大明的法治社会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何福回到家与妻子徐氏说话。坐了没多久,就听到:“老爷,顾成大人来了。”
何福马上出门迎接。顾成见到何福,寒暄几句,何福假装抱怨道:“我都到京城几日了,你们这些旧友竟然一个也没来拜访我,真是让我伤心啊!”何福与顾成之前都在西南为武将,关系是很亲近的。
顾成打了他一拳,说道:“你还在我面前装什么装?你可不是调到了京城。京城里边谁不知道你是岷国的王相了,前途无量的。”
“既然你还是外差,又是这么重要的外差,我们怎么敢在陛下接见你之前就来拜访你?”
何福也知道顾成说的是正理,也不在说话。说起来,还是现在是允熥为帝,对于文武百官的威慑力比朱元璋低得多,要不然,刚才的那一番对话他们都不敢说出口,即使是在自己家里。
然后他们走进客厅说话。顾成比何福大不少,今年已经六十了,不过身子还是很硬朗。
二人一边喝酒,一边聊了聊京城的事情,特别是何福打听允熥的事情。顾成是洪武三十年会的京城,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又与何福交好,所以何福向他打听。
顾成就了允熥的一些行事方式,比如对下宽厚,熟知民情,比较平易近人等等优点。
当然既然是好友问,缺点自然也是要说的。对于官员来说,允熥对于官员的欺瞒容忍度低、对于官员要糊弄他容忍度低、执拗等等都是缺点。不过与武将的关系不大,所以武将们普遍对于允熥的感官不错。
顾成顺便提起了允熥说过的一些话。其他的何福听过就算了,但是听到允熥说起刘邦扔孩子的事情就注意了起来。
何福并不认识字,自然没有看过。但是他喜好听书看戏,虽然关于刘邦的戏中间没有这一段,但是他还是知道刘邦这个人的。听到允熥拿出刘邦来说事说明自己并不相信质子这回事,方知自己是误会了允熥的意思。
他又细细思索,觉得允熥是有提拔他们家的意思,顿时就觉得不好意思起来:自己竟然误会了皇帝的意思,真是罪该万死!
顾成与他很熟,所以见到他面色稍微有点儿变化就问怎么了。何福自然是不能实话实说的,就说是担心自己不在京城,自家的大儿子也十七了,该说亲了,但是自己不在恐怕难找一个好亲事。
顾成马上说道:“要是兄弟你信得过我,我给你找亲事。当然,相看还是弟妹相看,也会去信问你的意思。”
何福当然不会不信他,所以就说道:“既然如此,我就拜托老哥哥了。”
顾成当然是拍胸脯的答应着。然后二人又说了些话,顾成就告辞离去了。走的时候他们虽然酒量不小,但是也都有些喝多了,顾成的随从不敢让顾成骑马回去,找了车回去的。8
第310章 内藩与外藩()
接见完了何福与宋晟,除了去年就已经出发去了东北的辽东都司都指挥同知、铁岭卫指挥使兼任英国左相张数,其余的三名右相也是要见的。
卓敬这半年多以来一直都是担任中书舍人,实际上承担了冬辅官的部分职责,以弥补陈性善兼职过多有些时候无法来乾清宫做事的情况。
不过现在陈性善已经不再担任冬辅官了,由齐泰接任。并且还有许多中书舍人,允熥这半年以来也大概了解了这些中书舍人,倒是不必担心无可以信任的人处理政事的问题。
允熥与卓敬也熟,不需要特意嘱咐什么。
至于黄观与高翔,因为初期也没有太多的民政,所以允熥虽然要接见一下表示重视,但是其实也没有太多可以说的,只是抽时间召见了一下嘱咐他们不要干涉打仗就可以了。
至于制衡封藩国君的任务,那是允熥为以后长远考虑的,现在同心协力还来不及,何况互相扯后腿?所以允熥只是在程序上规定了王相有凡事都要过手的权力,并未让他们现在就开始制衡。
之后允熥就在钦天监选定的合适的时候送别了尚炳、朱楩、朱松三人。
送别当天,允熥在规定的前置流程走完了以后,看着面前的两个叔叔一个弟弟,抑制不住的想要嘱咐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还有什么要嘱咐的。
这么长的时候,能想到的问题,允熥与他们都已经想过了,还反复找在当地为官或者打仗的官员了解当地的情况,更不必提朱楩本身之前就在雲南待过三年时间。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嘱咐的东西了。
允熥知道,是因为他还是不放心才想要说些什么的。自从汉武帝以来,华夏已经有一千多年没有正式的亲藩藩国了,允熥实在是害怕出现意料不到的问题。
不过允熥也知道,计划与实际执行必然存在差距,出现问题才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担心也没用。
允熥最后叮嘱道:“以后虽然国有大小,但是你们也是一国之君了,要有一国之君的觉悟,遇到事情不要推卸。你们要成为封国的主心骨,不管任何事情,绝对不能表现出任何的慌乱,更不能犹豫不决。……”
允熥嘱咐完这些话,履行剩余的程序,完成了送藩王去封地的程序,把两个叔叔一个弟弟送走了。
尚炳、朱楩与朱松之前都是很高兴能够有相对独立的封国的,但是此时也有些惶恐,害怕自己管理不好封国。但是事已至此,也不能退缩了,他们对允熥行了最后一礼,带着自己的人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离开了京城。
允熥任命的左右王相也是对允熥行礼之后跟着自己的国君一起走了。
在他们走了以后,允熥又在原地看了一会儿,然后才返回皇宫。
这三位走了以后,允熥除了对于封国能不能顺利的担心以外,同时也有对于两个叔叔一个弟弟离开京城的惆怅。朱松还罢了,朱楩与尚炳和允熥的感情都不错。尤其是尚炳,允熥基本上与他可以算是一起长大的,感情非常好,在多数的皇族之上,允熥仿佛觉得在京的亲王少了一半。
不过允熥马上就舒缓过来了。除了在京城还有其他与允熥交好的兄弟以外,还有无数的事情在等他处理呢,他也没有多少时间惆怅。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因为追封、加封与送封国国君归国儿而耽误的派使者去南洋满者伯夷国的事情了。
此时已经是三月份了,过了清明节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也是活动军队的好时候了。不过允熥自然是不会现在就派兵打仗去打仗的。除了要在南洋藩国之中维持天朝上国的形象、必须先礼后兵以外,马上就是春耕的时候了,不是,春耕已经开始了。大多数卫所兵还要种地,此时打仗就耽误今年的种地了。
允熥自然是觉得组建一部分职业兵,平时小仗都使用职业兵比较好,也有心进行军制改革;但是允熥觉得现在他即位时间还短,对于军队的掌控力度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