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种解释: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让别人对不起我。

    我们分析曹操当时的想法,还原当时的场景,曹操知道自己杀错了人,感叹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让别人对不起我。

    我们知道曹操在许劭那里得到的评价,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曹操得到了这个评价非常的高兴,未来的自己可能是一个命世之才,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他将自己标榜成一个英雄,将来要干大事的,这个时候误杀了一个故人,感叹一下,心里安慰自己,减少愧疚感。

    曹操认为自己的宿命是定国安邦平天下,自己性命的价值比平民高,杀了一个平民,也没办法给你偿命,一个平民和万万千的平民相比,我的性命更重要,人生会犯无数的错误,战场上也会杀很多无辜的人,所以曹操倒没觉得什么大不了的,这也是古时候杀人不过头点低的一种思想。

    我们现在觉得杀人是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的,古时候乱世是家常便饭,治世时权贵杀平民,也可以用钱来脱罪,那为什么历史上会有这多士人批判。

    重要点不在曹操杀人,关键是杀了什么人,杀人后说了什么话,如果曹操杀人后大哭,忏悔自己错杀吕伯奢,这应该没有什么事情。

    曹操没这么干,而是说了那八个字的妄语,最终给曹操打下了多疑,好杀标签,曹操这个人确实也多疑好杀,凭个人直觉妄断他人生死,甚至会杀那些对他有贡献的人,真心帮助他的人,这才是关键问题所在。

    如果曹操不多疑,好杀,可能活不了那么久,曹丕,曹睿,曹爽不多疑,两个皇帝病死了,一个皇帝被司马昭逼退位了。

    当时政治环境非常的艰难,正因为曹操这种性格才能成功的活下去,董卓死了,李榷,郭汜都死了,献帝是一个王牌,也是一把双刃,用的好可以无往不利,当然有时候也容易割伤自己。

    为什么奉天子以讨不臣是毛阶提出来的,郭嘉,荀攸,荀彧,程昱这些佐世之才,难道不知道吗?

    结论是:你为曹操出身入死,哪天他怀疑你,没有理由的就把你给杀了,杀了之后还说是用负我的,这种主公多可怕,这种人不讲你功劳,不看你贡献,如果你跟献帝走得近,那就想办法做掉你?

    曹操杀人如麻,手上沾满鲜血,而刘备的刚好相反,很多一起创业的伙伴都封候列将,位极人臣。

    第二种解释更是粗暴直接,大概就是宁我负天下人,也不能有天下人负我。

    把杀吕伯奢一家扩大到天下人身上,前者解释曹操还是为万民计,当是孰重孰轻一种心理,现在变成,曹操就是要称王称霸,唯我曹操乃是乱世英雄的一种王霸之气,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解释,大概是很多人的想象力作粹,杀了吕伯奢暴露了曹操的多疑的本质,发现错杀后说了一句话,暴露其奸诈的本性。

    由一斑探其全貌将这个人的解释为天下人更为贴切,也更能突出曹操其人的心性。

    确实如此吗?

    曹操前期一心想平定叛乱,统一天下,兴复汉室,到后来出现衣带诏,献帝要谋害他,再到刘备反叛,内部斗争不断,赤壁大败,南征孙权数次失败,心性就发生了转变。

    又值曹操常期处于政治斗争之中,岁数大了,这个心境就发生了变化,我们知道一个人所信奉,所守护的东西,就像一个空盒子,他不紧不能给你保护,还时刻想着装你装进去,你会怎么样?

    这个空盒子就像是汉室的政权,帝权。

    曹操年事以高,一老就怕死,就想为子孙计,自己不能强势掌权掌军,自己的子孙就可能身首异处,自己不能为子孙谋得实权,整个家族都没有自保之力。

    用年轻时一腔热血的曹操的行为和言论去总结曹操的一生是不对的,如果曹操不奸诈,不控制绝对权力,他可能跟董卓后果没有什么区别,跟岳飞,跟文天祥下场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不得好死。

    但是曹操这种人对于李严,徐庶来说,并不是理想的主公,徐庶选择刘备,是因为刘备仁义,信任自己的手下。

    李严口干心躁,端起桌上茶杯,猛喝了一口。

    二人都是刚用过晚饭,肚中不饿,桌上摆茶,只是等讲得口干,心中烦燥喝上一口。

    徐庶讲一典故当是断了李严的投曹妄想,其意便是即使投曹,也并非有什么好结果,曹操若疑你,便跟吕伯奢类似。

    曹操平定天下,定会行王莽之事,并非死而后以,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忠臣。

    李严又想起刘备,此人没有根基,成事甚难,如果现在去投刘备,刘表怎么容得下刘备?

    李严百思不得解,心中更是烦闷。

    李严道:“元直指点迷经。”

    徐庶道:“平芝,路便在眼前。”

    李严抱拳道:“望指教。”

    徐庶道:“我正谋划刘使君取荆州之地,若主公得荆州,必入益州,平芝去先投益州刘璋。”

    李严道:“元直为何不是劝我等刘备有了一地,再往投之?”

    徐庶大笑:“若平芝去益州,则比跟在主公身边,更有益处,益州刘璋暗弱,奇士多思明主,你且先去联络,以你之才刘璋定会重用,也好替主公张目,主公入益州之时必会坦途也。”

    李严低头思索数息,以有所悟,“元直打的倒是好盘算。”

    徐庶道:“不得不为之。”

    李严道:“我何时去投刘璋?”

    徐庶道:“等。”

    李严道:“更待何时?”

    徐庶道:“曹操兵发荆州但是时机。”

第二百三十二章 徐庶访诸葛亮,诸葛亮院中待客() 
    徐庶在李严府上住了二日,告辞李严住隆中去,诸葛亮问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久居隆中卧龙冈,诸葛亮有一弟正值少年,诸葛亮常带身边教诲。

    诸葛亮的经济来源,一是靠他人接济,二是靠随从将菜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取口粮。

    诸葛亮并未入仕,一心在卧龙冈修生养性,自学谋略,治世之法,诸葛亮喜读书,常卷不离手,一目十行,观其大略。

    今日诸葛亮倒未出行,若是家中书读完了,便往司马徽芦堂借个几卷,或去好友崔州平府上换书来读。

    诸葛亮经,诗,论,律,皆是精通,常举一反三,诸葛亮读书很快,一年要读上千卷书籍,枯燥之时便读杂论,格物等杂书。

    徐庶知诸葛亮住处,常与诸葛亮在司马徽芦堂听论讲道,混得熟识。

    徐庶身有武功,一人自在习惯,身边很少带随从,一人骑马,数日便到卧龙冈,卧龙冈乃是一乡里,地势以山为主,水源缺乏。

    卧龙冈所居人家不过数十户,数里不见一户人家,百姓一般喜居水源之地,围渠注田种稻,诸葛亮和他人不同,喜清静,鸟语花香,自有一番格调。

    徐庶下马,牵马前行,去诸葛亮的居所还要数里之远,一柱香(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徐庶心想,诸葛亮若是不得其主,怕是终身不会出仕,只会在这山野终老。

    诸葛亮举孝廉无望,无法入仕,即使是被他好友,尊长举荐纳入政府体系,也不过一个个小小的计吏,离出谋划策,安民一方,相差甚远,又要应酬一些不喜欢的人,又要结交一些粗俗不堪的武夫和小人,最重要的是大部分的时间让自己变得平庸,学无所用,这个度日如年的生活是类似诸葛亮一样的知识份子所不期望的。

    若是如此,诸葛亮不如终老山野,种菜过活,闲时习书,闷时找好友喝酒论道,岂不快哉。

    诸葛亮今年二十有四,正值青年,只是双亲早亡,叔父数载前也病逝,其兄诸葛谨在江东谋得一职,倒也有些名声。

    诸葛亮未曾举得孝廉,也无法为官,诸葛亮有着更大的理想,那就是做管仲,乐毅,如今乱世,诸候割据,习得大道,卖与帝王家,皆是如此。

    诸葛亮自比名相,自有些本事,只是胸有万千韬略,脑中有万千良谋,也无用武之地,若是实战数载,倒也会成为佐世之才也。

    正因为诸葛亮看清了天下大势,看清了诸候的成功,失败的因果,看清了未来的格局走向,所以他有自诩乐毅,管仲的资本。

    徐庶行至一茅屋前,将马绳系在一颗树上,见院中有一不大小黄角小儿正在打磨木头,诸葛亮在旁一木椅上靠着闭目养神。

    此时正是未时三刻,太阳正值高空之时,正月天气倒也不热。

    诸葛亮所建茅屋有三间并排,又加储物库两间,建造在茅草屋之侧,所谓草至乃是用木头构架,用矾布遮之,上盖稻草,倒也不怕日晒雨淋。

    前院用细竹做栅围成一圈,三丈见方,里有石桌,木凳,花草,鸡鸭,倒也和寻常农户并不多大区别。

    徐庶推开前院勾栏,走了进去,黄角小儿抬头望了一眼,又低下头继续忙活,并不招呼。

    此小儿身高五尺,一身短装,身材瘦弱,但也精神。

    徐庶心想:“此少年,不知何人,诸葛亮的弟弟,徐庶倒是识得,此人若是士家之子,倒也会起礼相迎,若是普通农户家孩子,也会禀告诸葛亮有客到来。”

    徐庶走近少年不及三尺止步,看了数息,问道:“你这个做何工具?”

    少年抬头答道:“做把木剑。”

    徐庶点头,诸葛亮眼睛睁开,起身行礼,“不知元直到来,失礼,失礼。”

    徐庶道:“孔明,多日不见,可好。”

    诸葛亮道:“一切安好。”

    诸葛亮接着又道:“元直且随我入座,我等边喝酒边聊。”

    徐庶道:“甚好!”

    诸葛亮叫道:“子均。”

    诸葛亮叫声刚落,从屋里走出一十五六岁少年,应道:“大哥,何事?”

    诸葛亮道:“元直今日到来,你且去在储库搬一坛好酒上来,再拿点佐酒的酱菜过来。”

    诸葛均应了一声,转身进屋。

    徐庶座好,诸葛亮吩咐完也座下,院中有凳,倒也方便,若在屋内,怕是只能席团而座,诸葛亮刚座下就开口问话。

    “元直,你且快给我讲讲,外面的的一些趣事,我在这隆中无聊的很。”

    徐庶道:“不急,且慢慢听我道来。”

    诸葛亮稍定,徐庶眼睛扫向院中,问道:“怎未曾见月英?”

    诸葛亮丧气讲道:“她有些时日未来了。”

    徐庶道:“他可是你未婚妻,不知你等何时完婚。”

    诸葛亮叹气,“叔父在世时,曾与黄承彦有婚约,只是叔父早逝,这婚期倒是拖了好几年了。”

    徐庶道:“黄承彦难道要反悔这门亲事不成?”

    诸葛亮道:“反悔倒是不会,但我这山野种菜,黄承彦倒是颇有微词,前阵子黄承彦叫我去水师做仓库计吏,我做了几日,浑身难受,便跑了回来,黄公生气,不让月英来找我,叫我哪天能正经入仕了,再讲迎娶之事。”

    徐庶笑道:“想不到自比管仲的孔明也会有如此不堪的家事。”

    诸葛亮脸上尴尬,笑道:“崔州平常以此取笑于我,那天喝多,又大言不惭讲起这天下大势,孟公威问我以何人为榜,我随口管仲,乐毅,着实有些孟浪了。”

    徐庶道:“此事早以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