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边的典狱官忽然插嘴道:“苏相公,下官刚刚批复了开封尹的来书,刘晏僧、胡栾者要转至开封府大牢。”
“你说什么?”苏逢吉合不拢嘴了。
刘晏僧哈哈大笑:“看到没有苏相?你是窥风子神,老子是过午虎!纵然你老耗子把我这猫多啃了几口,可将来终究还要被猫叼走的!”
第一卷结尾感言()
承远和郭枢密一家终于胜利接头了!朋友们,假如你竟然坚持读到了这里,那么请接受我本人,以及书中粉墨登场的承远、曹正、郭氏父子、王溥们一个深深鞠躬。谢谢你们!
头一回写的我曾经想过,如何在只言片语中把一个时代中的“魔幻现实”之处描述一番。
也许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同一时期的两个略有可比性之事摆出来进行对照:
杀人、吃人的人,会被朝廷招安加官进爵;
因饥饿而屠牛的人,反而会在王法下人头落地。
这就是历史的荒谬,然而却又无比的现实。因为,这不但是某个特定时期的特色,其实相同逻辑下的事例永远都在不断重演。
我想,每一个人对于历史的看法都是不同的,人的主观性制造了重重的迷雾,但同样的,主观性也构成了世界的多姿多彩,史书中的记述都是由无数的主观构成的,然而无数的主观色彩又会像油画中的每一笔般组成一个庞大的客观。历史学家的主观性体现在论文中,然而那总是遮遮掩掩的。也许,假如逼历史学家们一人写一本,那么他们的主观色彩和可爱之处将会更加跃然纸上。
每个人对历史故事写法的观点,也是不同的。
实际上,我第一次写本文时,原本只构思了一个关于“陪都”的话题,然后突发奇想的想写出来看看效果如何。然而当雨夜廷议、吃人的省耗、郭威这三个章节完成之时,我忽然感受到一种极大的愉悦感,这三个章节也许效果并没有多好,然而却是我写得最过瘾的三个章节。
于是,这才有了廷议前面,以及之后的故事。应该说,虽然文笔稚嫩,但本人对历史的基本初心也深深刻在了这三个章节中。
通过依托于5、6、7这三个章节,我希望自己尽量诚恳的向所有读者提出自己对于历史的看法,同时也以此向自己最敬佩的那位历史家致敬。(当然我绝不是说“567节类似于他”或者“我在仿他”,我自知自己的水平连仿他都不配。)
最后想说的是,究竟是什么东西能够支撑一个人进行写作呢?答案是:有人看,有人期待,哪怕人数并不多。
每一位陪伴着我跟读至此的朋友们,谢谢你们!
还有非天之翼、timeleaf、夜行于昼、童家二少、殇之夜、theknights、euifu,宝生月毛枪鸟1942、yoyoyo233、拔剑惊四境、艾德罗斯及其他经常鼓励我,给我推荐票的朋友们,我知道你们的每一张票,都充满了鼓励我继续写作的心意,谢谢你们!
还有为我打赏500的老同学,打赏100的“系统宕机”先生,还有打赏10000的那位全知全能猫先生,你有过更加长期而艰苦卓绝的创作经历,也是值得我尊敬的前辈,谢谢您。
我以上面这几个零零散散的段落,作为第一卷的结束语。
49 长安初战()
就这样,朝廷迟迟没有让郭威亲自发兵讨伐叛乱,而是给西北其他零零散散的节将们集中下发调令。在枢密院的安排下,朝廷建立了讨逆军的两大行营。
河中方面,朝廷任命陕州节度使,七十二岁的老将白文珂建“河中府一行兵马都部署”,河中行营要同李守贞对峙;
永兴方面,朝廷以前澶州节度使郭从义为“永兴军一行兵马都部署”,以围长安城。这一行营中,还有一位暂且名不见经传的将领王峻,他是朝廷为永兴行营所设的兵马都监。
两大行营会将周边尚未叛附的州县组织起来,除了精锐的牙军外,还包括了各种团练兵、乡兵、镇兵等等,除了必要的留守部队外,都要为两大行营集中待命。
长安城中,赵思绾本来想威胁朝廷追认自己作永兴节度使兼长安留守,从而交换黑面军不叛附李守贞。然而四月得到消息:朝廷已经正式委任郭从义平叛,还要授予其永兴军节度使的头衔,赵思绾大怒,终于决心联合李守贞了。
他不仅向李守贞示好,甚至亲自遣人送上御衣玉带,表示自己非但认可其“秦王”的身份,还拥护他自立为帝。李守贞为人谨慎,因此他将永兴军节度使的印鉴授予了赵思绾使者,然后自谦一番谢绝了这件龙袍。
李守贞还委赵思绾身兼黑面军指挥使——黑面都由此正式扩编为军,光明正大的以此为军号了。
四月中,长安黑面军还得到了王景崇援助的军粮。
王景崇还没有正式和朝廷撕破脸,因此这些粮食和增援部队是私下拨付的……
如今的长安城中,赵普已经代替当初刘景耘的位置,被升了都押牙官。
几日前赵普刚刚将城中的部署情况绑在羽箭上,射出了通化门。赵普其实是想通知郭从义:赵思绾派了不少兵出城,想要趁着朝廷的讨伐军尚未做好攻击准备时,赶快将前唐的陵墓洗劫一番。如果郭从义真是个干练之人,那就会尽快挥军赶过来,并且趁着城内防守相对空虚之时速战速决,一举将长安城拿下。
赵普知道时间非常紧迫,大唐皇陵就像十八颗豆子般洒在渭河各个支流周边的山脉附近,赵思绾绝不敢把部队开到富平去挖定陵、元陵,更不要说再往北去蒲城附近的光陵、景陵了。而且唐十八陵大都已经被梁朝时的节度使李彦韬(注1)挖过了,因此赵思绾很可能把他的发丘卒众开到西边,去挖那唯一一个幸存的乾陵(注2)去了。正因如此,赵普知道时间非常紧迫。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然而已经过了三天了,郭从义那边依然没有动静。赵思绾的城防部署虽然大体完成,但毕竟还有疏漏没来得及解决,此时是多么好的机会啊?赵普没想到的是,永兴行营里的郭从义和监军王峻竟然为此而吵起来了……
“郭将军,长安内线有报告,城内现在只有不到四千守军,其余两千余众都和赵思绾出城了,属下保证咱们只要迅速进兵,只需不两三万牙兵便大事可成!”这是王峻的意见。
郭从义却坚决不同意:“王都监,攻城的器械还只准备了一半,现在急着去攻城有缺稳妥。依我看这城还是要围。”
王峻不以为然,他和郭从义大吵了一架,又以“再迟疑不进就要参他”为要挟,郭从义终于答应了他。
然而郭从义只同意拨给王峻一些兵马让他自己去打,自己并不出面,攻城器械给的也不是很充足。其实就是一句话:你行你上,失败了可别赖我。郭从义认定:自己此来的任务只是围城打援等待夏秋时郭威进兵。王峻没有办法,只能带着一万多先头部队赶到了前方。
这天已经辰时三刻了,赵普终于发现,对面一支兵马伴着飞扬的滚滚黄尘缓缓开来。
然而一见这支部队的军容,赵普便忍不住心中大骂郭从义了。
原来这些进攻的军士们大都不服甲胄,显然是郭从义派些乡兵镇将临时拼凑成一军,如此乌合之众而且数目不足两万,又怎可能将这四千如狼似虎黑面军把守的坚城攻破呢?
“如果是牙军的话,”赵普心想“牙军们身服甲胄,才可能有甘冒矢石往城墙上冲的士气,让这些乡兵和团练兵攀登这样的高墙,这不等于是送死么?”
虽然看出来王峻的督促已经尽力了,但赵普觉得部队前进的步伐显然过于迟缓,这样一来,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发出的信息——尤其是有关哪些城门防守空虚的情报,也就被浪费掉了。毕竟,黑面军布防的调度是非常灵活迅速的,他们可以快速的转移兵力投送关键位置,以作补防。
王峻的大军已经落定了,他一边仓促的安排士卒们稍作休息,一边叫人架起云梯。赵普再看对面的攻城器械,只有十二三部云梯……
要知道,云梯的数量决定了攻城一方输出的究竟是铁拳,还是滋水。在进攻输出力度有限的前提下,你的兵力再多也毫无益处。
黑面军士兵已经在城垛后就位了,耳听得呐喊声已经响起,对面的官军已经开始推着云梯,铺开前进了。赵普感到几只羽箭从身边嗖嗖的掠过,那是王峻的弓箭手已经开始为攻城作掩护了。
“赵都押,”常彦卿叫了他一声,“城墙上面状况险恶,你还是离开为好。”
“都头不必担心我。”赵普摇了摇头,常彦卿现在已经升了都头,还兼了黑面军副指挥使,赵思绾不在城内时指挥权便暂时处于他的控制。
王峻军开始冲锋了,飞上来的羽箭越来越密集,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官兵的云梯只有八部成功勾上了城墙,且不断有梯子被守军推开,这些被推倒的云梯便带着攀爬的士兵一同倒了下去,这种情况下谁爬得越快越勇敢,云梯倒下时也就越是摔得血肉模糊。
城下的王峻知道这种情况如果持续,那么越发恐高的士兵们上城的动作也就变得更加磨磨蹭蹭,云梯则更加容易被守军推倒,这就是所谓的恶性循环。
更何况黑面军士兵还不断地将石块砸下来,这样下去己方的士气就会彻底崩溃了。他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亲临城下督战,一边让大家抢着时间继续扶起云梯再钩城墙,同时挥剑斩杀胆怯士兵,硬督着攻城部队往上顶。只要士兵成功冲上去和城墙上的士兵开始接战,那这个云梯也就稳稳的架住,能够源源不断的输送兵力了。
黄昏已近,赵普见王峻已经折却了不少士卒,但依旧没能有实质性的进展,云梯不断地被推倒,又被扶起来,王峻同时只能保证五六部有效输送兵力的攻城梯。虽有几股人抢上了城墙,也迅速被卷入黑面军人群中被消灭。
赵普知道,一切只怪郭从义,是他的犹豫误了大事。眼见城下乡兵们的死伤已经越来越不忍目睹,赵普只好长叹一声走下了城墙……
忽然听到远处一阵呐喊,两都人马啸叫着自西面杀过来,那是赵思绾亲领的两千发丘部队回来了。王峻军士气终于崩溃,数千残兵败将没命的逃窜,要撤出战场。
赵普赶紧又跑回了城墙上继续瞭望,只见赵思绾一马当先冲在前面,不一会儿就冲入了逃兵后队的人堆里,他挥舞着一把长柄的陌刀,就如砍瓜切菜一般。那些一簇簇的乡兵镇兵先被赵思绾冲散,然后哭嚎着被后面涌上的黑面军刀剑相加,砍为肉块。
西门此时打开,发丘部队欢呼着冲进城来,打先一人长矛上挑着一只头盖骨,右手还拿着什么东西,然而距离过远,赵普看不清:
“哈哈,李世民老儿的脑袋,还有他那入过武则天的话儿!”
赵普眼前一黑,胸口仿佛被重重一击……
原来赵思绾还是没能挖开乾陵地宫的入口,于是又把已被李彦韬毁坏的昭陵再次洗劫了一遍,连大唐太宗文皇帝的尸身都被他们挖出来凌辱了。
唐太宗李世民——那个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他的时代留下了《贞观政要》,他的人民五十税一,他手下食君之禄的中央官员只有几百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