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见状急忙喝止道:“舅舅住手,晋国公乃辅佐朕登极之良臣,切不可造次。”
李进忠面无惧色,任由吴弼揪着衣襟,冷冷说道:“大将军莫恼,且听我把话说完:张谅所统羽林卫被剿灭过半,剩余诸军士大多已逐出京城,分散各地。大将军到任后,将所带陕州府军两千人补入羽林卫,不知可有此事?”
吴弼哼了一声,粗声答道:“那又怎样?此事已经皇上诏准,其中并无不妥之处。”
李进忠“啪”地甩开吴弼揪住自己衣襟的手,躬身向皇帝奏道:“如今逆渠张谅仍漏网在逃,陛下竟有违成例,允许吴弼以所领地方府军充入近卫之师,此举实令监门军上下及随臣清君侧众将士感到寒心啊!”
皇帝面露尴尬之色,解释道:“羽林卫员额缺失,短时间内难以募得足额人手,朕准许以陕州府军补入羽林卫,实属无奈之举。此事与它事无关,晋国公莫要多心才是。”
李进忠立即反驳道:“依本朝令式,非朝中勋戚、命官子弟不得入为皇上近卫,陕州府军中士卒多为当地无赖农户,论出身、论战力均不宜担当宫廷宿卫,此为其一;
陛下并未下诏为羽林卫招募军士,怎知无人应募,羽林卫身份荣耀,陛下一旦下旨,臣以为朝中王侯、百官子弟定会踊跃应招,旬月之间募得三、五千人应不是难事,此为其二;
自本朝太宗于十六卫外别设百骑营以充禁卫,直至先帝时扩龙武军为左右两厢,内廷设精锐之师防备不测已因循百年,依目前宫内情形,南北衙分统禁军更利于宫内安宁,此为其三。
据此三条,臣请求陛下斥退陕州府军,别募精壮之士,一部分补入羽林卫,另一部分组建北衙禁军,以完备内廷防务。”
皇帝被他左一个令式,右一个先帝说得心烦意乱,他本是要借此机会削夺李进忠的兵权,却一个不慎叫李进忠抓住把柄,不退反进,竟提出要另行组军,独揽内廷防务,真可谓是画虎不成,反被犬伤。
他不住地用眼神向进殿后就一语不发的柳毅示意,希望他能站出来帮自己摆脱李进忠的纠缠,可柳毅却视若无睹,站在那儿气定神闲地四处打量着殿内的陈设,根本没有要说话的意思。
“晋国公謇謇忠言,赤诚谋国,殊堪嘉许。”皇帝只好使出了缓兵计。
“朕登极以来,每每扪心自问,如没有卿等的忠心辅佐,何来朕的今日。朕至今还记得两年前那个上元之夜所发生的一切,当时若不是柳先生及时赶到,晋国公一力回护,朕只怕要被诬为谋逆的主使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此次张氏发起宫难,意图趁先帝殡天之时,戕害于朕,又得晋国公奉先帝诏旨,率忠勇之士,一举将其肃清,扶保朕入继大统。因此,先帝临崩前,下特旨不吝以国公之尊位以赏忠诚,开了本朝宦者封公之先例,朕更是言无不从,计无不听。
禁卫之事,虽称重大,实乃琐碎细务,朕召柳先生还朝,曾向其多次提及,朕这一朝要将北殄叛军、南和外藩这两条立为国策,国公奈何要孜孜于此细务而舍国之大事不顾呢?”
第十七章 延英议政(二)()
他自谓这番话绵里藏针,既给足了李进忠的面子,又将话题引向了别处,同时还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对李进忠的不满,希望李进忠知难而退,不再坚持已见,能够就此打住。
谁知,李进忠一点儿也不肯买他的帐,硬邦邦地顶了句:“请陛下下旨免了臣的兵部尚书兼右监门大将军之后再说这话。臣自问对陛下从无二心,陛下既谬赞对臣言无不从,计无不听,就请准臣所奏才是。”
吴弼大声斥责道:“李进忠,这是臣下对皇上该说的话嘛。不念在你的那点儿功劳份儿上,我现在便屠了你。”
李进忠毫不退缩,反向皇帝质问道:“敢问陛下,何谓国之大事?如今之势,虽北有叛军横行,南有吐蕃侵袭,然据臣看来,这些都远不如长安宫城之内的安宁对陛下重要。
先皇在时,张氏干政,于宫中各处布满了眼线、耳目,禁军将帅唯皇后之命是从,即连先皇也受制于彼,常怀忧惧之心。正是由于宫禁不宁,才致使朝政屡屡失措,南北战火频起。
而今陛下承继大统不久,不以绥靖宫禁为重,反借所谓国之大事搪塞于臣,本末倒置、避急就缓,臣切切以为不妥。”
皇帝被他逼得无计可施,明知他这是趁自己登极未稳强行揽权,却也不敢公然与他闹翻,只好明着向柳毅求助道:“舅舅莫恼,晋国公也莫急。想当年朕为兵马元帅时,柳先生、晋国公我们常为了行军布阵之事争得面红耳赤,唯其如此,方显得真诚不做作。柳先生你说是不是啊?”
柳毅微微一笑,冲着皇帝深施一礼,开口说道:“山野之人,本不该立于庙堂之上,既承陛下诚意相待,如今只得不避繁难,再效犬马。不过,臣首先也请陛下照准一事。”
皇帝心想:只要你肯说话,李进忠惮于你在军中、朝中素来的威望,也断不敢再强逼于我。于是呵呵笑道:“先生不妨说说看。”
“臣五年前力辞相位入山修道时曾发下宏愿,欲倾毕生之力结万人善缘,开坛布道,以济苍生。如今离此数尚远,而臣已年届五旬,来时无多,因此,臣恳请陛下允准,以三年为期,三年之后许臣专心修道还愿,再不涉朝堂之事。”
皇帝听得此话,心底油然生出一份敬意,端坐正色道:“先生之志,朕知之也久,唯其可贵之处,在于始终不渝。朕迫于城外叛军未靖,宫内逆党余孽尚存的情势,诚邀先生出山,为国排难,为朕分忧,先生既以赤诚之心待朕,朕必不负先生。三年后朕亲为先生择定佳所修造道场,以全先生所愿。”
柳毅朝着皇帝又施一礼,这才转身对李进忠说道:“愚弟前几年四处云游,于湘水畔觅得一修身养性之地,李兄如不嫌敝陋,不妨去盘桓几日”
李进忠气犹未平,一拱手说道:“多谢柳兄美意,只恐未过黄河,我这颗人头就要被仇家拿去了。”
柳毅故作惊诧道:“李兄言重了吧。昔日堂堂的元帅府行军司马如今竟顾忌些许宵小之徒,说来令人难以置信。”
李进忠见柳毅说这话时冲自己眨了眨眼睛,联想起此人一贯的作派,不禁心下恍然,遂借势倒起苦水来:“柳兄早离朝堂,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自无法理解在下的苦衷。这两年来,若非先帝庇护,在下只怕活不到今日。
如今朝廷内外张氏一族的故旧、部属,更是视在下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杀之而后快。柳兄邀我南游,就不怕受在下的连累,一同做了刀下冤魂吗?”
“怪不得李兄再三向陛下进言,要加强宫中防务,其中原来也夹杂着李兄的这些私意吧。”柳毅见李进忠与自己颇为配合,接着说道,“不过,以宦者之身掌领禁军,李兄这是要皇上法外开恩哪。”
他一语说中李进忠的软肋,皇帝听了,眉头顿时舒展开来,可随即又听柳毅说道:“皇上既视李兄为股肱之臣,李兄心中的这些苦衷皇上想必也已体察,不然象延英殿议决要务这样的大事也断不会交待给李兄去办,陛下,不知臣说的可是实情?”
皇帝不由得连连点头道:“确如先生之言。”
“李兄,陛下有志于北扫叛乱,南和吐蕃,再造中兴盛世,”依愚弟看来,这两件事正是当今国是的根本所在,因此,李兄的本末倒置之说,愚弟实不敢苟同。而若说到事有缓急,目下宫内人事混杂,一时难以鉴别清楚,方寸之地不扫,何以扫天下?整饬宫禁确为应办之急务。”
李进忠分辨不清柳毅究竟持何立场,只好点头默认。
“单就整饬宫禁而言,臣有一策,可化解此事于无形之中:先帝驾崩后,嫔妃们仍在宫内居住,请问陛下打算如何安置她们?”
皇帝目视谢良臣,谢良臣赶忙上前答道:“依前朝成例,先帝嫔妃待丧期过后将移往南内居住。”
“那么陛下可下诏趁嫔妃们迁居之时,将甄别不清身份的宫人一并随之遣往兴庆宫,如此大明宫中隐患可去过半。据臣所知,陛下登极后已下明诏,将诸皇子尽皆封王,可将余下宫人分赐诸王为仆,如此张氏眼线自然全消,宫内可保无虞,此为出人之法。”
皇帝眼前一亮,称赞道:“先生的这个方法好,既能遣散老旧宫人,又不大事声张。只是,宫人尽去,大明宫岂不空了,愿闻先生的进人之法。”
柳毅问谢良臣道:“谢公公,内侍省选宦者入宫是否每年都须进行?”
谢良臣明白他问话的意思,迟疑着答道:“新选宦者入宫虽每年都有,但人数通常不过几十人,且多先安置在不甚紧要的位置当差。如将宫中旧有宦者尽遣出宫,换以新人,咱家以为此举不妥。”
“我并没说要把大明宫中的宦者尽数换掉,宫中宦者多数是如谢公公般朴实诚谨之人,从中挑选出三五十可靠的擢拔到各处担任领班,再多选新人入宫,此为宦者吐故纳新之法。”
第十七章 延英议政(三)()
“可是”谢良臣颇感为难,嗫嚅着想再辨说两句,可柳毅已不给他开口的机会,径自接着说道:“宫人的轮换最好和陛下遴选嫔妃入宫同时进行。可命新遴选入宫的嫔妃每人自带三五名侍女以充实禁苑。其余杂役人等依成例裁汰换新即可。经此三途,再徐徐轮换采选,不出一年,大明宫内自然隐忧尽无。”
皇帝觉得柳毅所说进人的办法虽不如出人的稳妥自然,但一时间确实也想不出有更好的办法,便说道:“先生所说依朕看,大体可行。只是一来先帝新丧,二来后宫缺乏主持之人,选妃之事不宜速行,而肘腋之患不除,朕寝食难安,为之奈何?”
柳毅早料到皇帝会有此问,微微一笑,拱手答道:“事急从权,先帝在九泉之下,是会体谅陛下的难处的。再得,皇上选妃是为延续龙脉,自然不同普通人家婚嫁之事,更何况东宫嫔妃凋零,先帝生前多次提出为东宫选妃,都被陛下谢绝,臣以为皇上不必有此顾忌。至于主持选妃之人嘛,据臣所知,先帝嫔妃中现存身份最尊者唯有丽妃”
谢良臣在旁连忙插话道:“柳先生有所不知。昨儿皇上旨意已下,贬颖王为江陵王,安置江陵州,食邑二百户,其生母丽太妃去尊号,只称太妃,迁居南内,她似乎不宜主持皇上选妃之事。”
皇帝也说道:“颖王自两年前挂帅收复东京后,每每居功自傲,以至朕听人密奏,说颖王平日里召集麾下众将聚饮,席间曾不止一次地自诩为太宗再世,足可见其怀有不臣之心。他的诸种劣迹,朕登极之初,就有朝臣弹劾,现已经有司查实,发落到江陵算是轻的了。丽妃本是南蛮林邑部落酋长之女,忝居妃位多年,除争宠为儿子揽权外,无一德行善举,朕姑且念在她多年侍奉先帝的情分上,不加惩处也就罢了,断无资格主持为朕选妃之事。”
柳毅垂首不语,心想:当年自己退而归隐山林之时,曾记得丽贵妃在先帝的一干嫔妃之中,最是安分守已,从不惹事生非,不想这数年不见,竟变得如此招皇帝嫌恶。
吴弼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