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储修能这般鞭辟入里的讲解,让任何人都不得不服,连赵峻茂都在心中细细体会,然后诚恳道:“军师这般答疑释惑,让峻茂受益匪浅。”
储修能捻须微笑。
何诺拍拍手,总结道:“可见,《孙子兵法》在全胜问题上认识到理想与实际之间的差距,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原理,在指导思想上,要求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要“全”“破”结合。最终目的是使敌人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总之,谋全局,懂全破,筹全策,应是孙子全胜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中懂全破是理论,筹全策是手段,谋全局是目的,三者相互为用,缺一而不可。实行这一原则的方法,《孙子兵法》也讲到了,归纳起来,大致是:首先造成我方力量上的绝对优势,这是迫敌屈服的物质基础;使用威慑手段,威加于敌,夺敌将之心,慑敌军之气;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破”“全”相互为用,以“全”策瓦解敌心,以“破”策迫敌“全”屈等。”
何诺说完,一时之间,大厅之上,鸦雀无声,都在细细揣摩何诺的话。
第二百五十九章 言简意赅()
此刻,何诺军中。大帐之外,全军蓄势待发,稍作休整。
大帐之内,更是热火朝天地讨论兵法战术。
储修能继续道:“《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讲的是关于战争的主动权问题,或者说是军队的自由权,对战事的驾驭权、对局势的控制权问题。战争是智与力的较量,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可以充发发挥自己的长处,即使短处也可变为长处,同时压制对方之长处,使我敌之间的优劣差距无形中成几何级数拉大,从而取得胜利。反之,就会被动挨打,遭到失败。”
何诺点头道:“就像我们此次晋阳大战一般,交战双方都倾其全力、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争夺主动权,通过“示形”、“分敌”、“击虚”、“先其所爱”,“以利动之”、“战胜不复”等手段调动敌人;同时,又通过用间、相敌、试探等手段识破敌人的阴谋,防止自己入人彀中。”
赵峻茂似乎想到了什么,脱口而出:“《孙子兵法》中的《作战篇》、《九地篇》突出强调进攻和速决的作战指导思想,主张深入到敌国作战,认为“深入则专”,能充分调动士卒的斗志;可以“因粮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等。进攻速决的最好方式是突然袭击,提出,“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为了达成突然袭击的目的,要求秘密决策,隐蔽准备,“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必要时,实行纵深奔袭,“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以巧成事。反对旷日持久,暴师于外。”
何诺微笑道:“峻茂这般想法,倒是符合你先锋的急性子,不过任何事,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环境来看。《孙子兵法》之所以如此强烈地主张利用突袭手段,达成速战速决,一则从当时国家承受能力和后勤供应困难角度考虑,时间过长,国家承受不起;二则从战争自身特点出发,因为只有突袭才能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取得胜利,这是由“兵之情主速”这一客观规律决定的。三是怕诸侯之兵“乘其弊而起”,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你明白吗?”
听了这话,赵峻茂心服口服,道:“峻茂思虑不够深,听了晋王这番话,真是受益匪浅。”
何诺洒然道:“我教你一招奇胜之法,《孙子兵法、势篇》认为,“战势不可奇正”,要求“以正合,以奇胜”,即以正兵迎战,以奇兵取胜,提出“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不可胜穷。”
听了这话,储修能眼前一亮,几乎是脱口而出:“一般地说,符合常规的为正,超出常规的为奇。具体地讲,在兵力部署上,担任常备性任务的为正,机动力量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攻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公开对阵为正,暗中偷袭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采取特殊战法为奇。从军事心理上看,合乎常情的、人们预料之内的为正,出乎常情的、人们预料之外的为奇等。”
稍稍喘了口气,储修能总结道:“奇正理论的精髓是“奇正相生”,即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出奇胜制的要义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奇胜原则的主要特征是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与敌变化而取胜”,反对墨守成规。”
讲到这里,何诺目光扫视一圈,道:“军师固然对兵法有很多了解,但我们这里不能搞一言堂,还请个位畅所欲言。”说完把目光投向了叶维桢。
叶维桢心领神会,道:“《孙子兵法·势篇》说:“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另在《虚实篇》中提出了著名的“避实而击虚”的原则。虚实是指兵力大小、众寡;士气的高低、凝散;军队的治乱、劳逸;兵势的锐钝、勇怯;部署的主次、坚瑕等。击虚是指打击敌人虚弱而要害之处。击虚可以使敌之实也变为虚,使强敌变成“易胜”之敌。”
飞鹰卫队都尉廖正雄也参与了发言:“《管子·制分》中揭示了击虚原则的底蕴:“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识虚实之法甚多,如派间谍打入敌人内部侦察,在战场上“相敌”,通过“示形”迷惑敌人,运用试探手段使之暴露兵力部署等。一旦掌握了敌人虚弱之处,就应采取以石投卵之势对之进行攻击,如此,则无有不胜。”
何诺哈哈大笑:“设立你飞鹰队,正是用了这击虚之术!”
廖正雄笑了笑,继续道:“所谓任势,就是运用力量,因势施谋,借势成事。《孙子兵法·势篇》之“势”的基本含义是力,它包括军队的正面冲击力,多向威慑力,各种势力之间普遍存在着的互相作用的力,自然界因各种差异形成的力等。”
何诺点头补充道:“首先是要正确发挥自己主观的力量,这就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坚持谋胜,以巧成事,不硬拼实力,集中力量,渐蓄乍用,快速出击等。其次是充分利用客观矛盾之间互相作用的力量以达成我之目的。如石之不能自转,因山之险而成不可遏之势;物之难以力举,借水之疾漂之远去;矢之不能自射,凭弩之力而劲发,借他力为我所用,用小力而获大功。”
孟啸尘似乎这个很感兴趣,插言道:“所谓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如“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以“死地”之势使人自发地去殊死战斗。因势定谋,借势成事。”
孟啸尘这段话虽然简短,但是“因势定谋,借势成事”短短八字,发人深省,让在场诸人,都在认真思索,细细体会。
。
第二百六十章 毒草()
夜深了,晋阳城外的景色格外美,皎洁的月光给大地洒向了一层银辉,月光如水,散落在人们脸庞。天空也如同地毯一般,镶嵌着无数繁星。
如果不是刚才经历过大战,有着无数马革裹尸,生离死别,这样温馨的氛围,本该是游玩的好时节。
但是,此时此刻,何诺帐中,仍然在进行紧罗密补的战略谋划与交流。
何诺虽然发言不多,但是,仍然主导着整个场上的谈话走向,他继续说道:“《孙子兵法》不但强调善攻,而且也主张善守,即善于防御作战。要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军师储修能对所有战略兵法基本都了如指掌,见何诺起了个头子,他立即心领神会,侃侃而谈:“为了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必须首先做好战争的准备;在兵力部署上要重点守备,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机动兵力,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反对‘所备者多’,更反对“无所不备”;其次,强调发挥防御作战的优势,“先处战地”,“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利用有利的地形,搞好防御伪装,制造假象,欺骗敌人;再次,在防御作战中灵活用兵,军队具有各种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在敌“整众而来”时,先夺其所爱,以调动敌人,以攻为守,破坏敌人的进攻企图;或坚守不出,“画地而守”,使敌不得与我战。”
说到这里,何诺摇了摇头,继续道:“这些大的战略虽然重要,但是目前已经进入了战场阶段,讲一些实际的谋略,可能更为重要。诸位将军,简单点说,我只问一句,你们说说,下一步战斗,我们该怎么打?”
赵峻茂先锋大将的本色瞬间又体现出来了,他排众而出,有些器宇轩昂地道:“当前我军人多势众,士气高昂,应该趁着这个机会,一鼓作气,猛烈攻击,同时,将周围河道的水引出来,最好能够达成淹没晋阳城之效。”
何诺先是点了点头,而后摇摇头道:“我们必须猛烈攻击,但是,晋阳城未来是我们的城市,绝对不允许毁了我们的城市,听明白了吗?但是千万不要想什么邪魔外道。”
何诺素来待人温和,很少有这样严厉的时候,赵峻茂听了心中一凛,知道事情的重要性,随即重重点头。
何诺扫视所有将领,忽然说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都感到震撼的提议:“此次攻击晋阳城情况特殊,我打算自己当先锋,诸位将军以为如何?”
晋王亲自当先锋?
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个提议感到震惊了,之前何诺派孟啸尘这种级别的高级将领当先锋,已经令在场的人感到很惊讶了,没想到这一次何诺本人想要当先锋,这就更令人感到吃惊。
“晋王,你当先锋,那中军主力谁来带领?”良久,储修能回过神来,率先问道。
何诺道:“没有什么中军主力,此次攻打晋阳城,我军力量占据上风,只许胜,不许败,我们所有人都是中军主力。”
何诺话音刚落,其他人都在仔细思考,这是一个无比重大的决定,所有将领相互对视,可是没有谁先开口。
最后,孟啸尘等人齐声道:“我们都听晋王吩咐。”
何诺露出微笑,亲自站起身来,道:“既然如此,大军即刻准备,攻打晋阳城,我只告诉你们一点,此次攻击晋阳城,只许胜,不许败,诸位只有在晋阳城中获得封赏的念头,千万不要以为我会放弃攻打,罢兵而归,你们明白。”
“末将等谨遵晋王决断!”所有将领异口同声的道,没有一个反对,毕竟在他们眼里,占领这个天下第一都城,是何等荣光,他们心里都清楚。何况,宁乡侯的可怕,他们都见识过,这样宁乡侯不在,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来占领城市,这样的机会真的是少之又少。
就这样,一场改变天下局势的战斗一触即发。
。。。。。。
而此时此刻,晋阳城中,老皇帝何慕寒卧床不起,左相魏政勋与右相慕百川陷入了两个极端。
慕百川通过训练军队、改良武器,组成了一支八万人左右的新军,虽然比不上何诺的百战之师,但是凭借着优良精密的武器,倒也有一战之力。
而魏政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