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桥瑁在公布诏之后,迅速派人将诏抄写传布各州州牧和刺史,希望得到手握重权的州郡长官支持,先不去论桥瑁矫诏讨董到底是什么居心,但是对于正羡慕刘恪的镇北军在并州节节推进的袁绍等人来说,这封诏无疑是天籁之音。
桥瑁的这份矫诏,先传到了冀州牧韩馥手中,韩馥却自作聪明的将诏同时下发渤海太守袁绍和中山王、镇北将军刘稚,并且邀请袁绍和刘稚作为冀州代表出兵讨董。
韩馥自然是清楚,自己手里没兵没权,要想在讨董之战中混出点功勋,就必须借助实际上占有冀州的袁绍和刘稚。
同时,韩馥也是有私心的,在他看来,自己以讨董的名义招揽袁绍和刘稚出兵,这冀州自然就变的空虚,如果将来在讨董战场上袁绍和刘稚失败,那么他就能控制冀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冀州牧。
不论进退,韩馥都觉得自己不会有任何的损失。
对于韩馥的心思,刘恪瞬间就想通了,不过他却没有在意这些,玩弄阴谋诡计,也是要看自身实力的,刘恪不认为韩馥能够在自己和袁绍的身上得到什么便宜。
不过对韩馥邀请出兵的提议,刘恪心中却是有些矛盾。
不仅是刘恪感到矛盾,就连他麾下的几大谋士也纷纷对此提议发表出不同见解,总结起来,就是赞成和反对。
沮授在看完韩馥的信之后,坚定的表示道:“世子,如今我们已经出兵西进攻打并州,这用的也是讨伐董卓的旗号,如果此时再向中原派兵,岂不是两面作战?”
显然,在沮授看来,同时在并州和中原用兵,过于浪费自身实力,且中原讨董之战,乃是各地诸侯共同出兵,到时候人多嘴杂,肯定难以战胜拥有西凉铁骑的董卓。
刘恪倒是没有料到沮授竟然将诸侯讨董之战看得这般清楚,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诸侯讨董之战的经过和结果,尽管因为一系列的原因,本该是正月份就掀起的讨董之战延迟到了四月份才爆发出来,但是参加这次战役的各地诸侯却没有什么变化。
在历史上,真正进行讨伐董卓的唯有曹操和孙坚两人,但是此时的曹操兵力衰弱,根本不是董卓的对手,孙坚尽管有兵有马,武力超群,但是在袁绍、袁术等人的内讧下也只能败退。
讨董之战,真正苦的是洛阳百姓,对于这些枭雄来讲,这只不过是一场展现武力的游戏。
“元皓,你来说说,我们应不应该出战?”刘恪将目光投向田丰,他想听听一些不同的意见。
“世子”田丰起身行礼,然后说道:“臣以为,讨董之战,上应天,下应民,乃是正义之举,虽然我军已经打出讨伐董卓的旗号在并州作战,但是对于天下百姓和贤才来讲,攻打并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抗董卓,如果世子此时能够响应桥瑁,顺势加入到中原讨董大军之中,则能告诉天下人,我们中山王府、我们镇北军是坚决反董的,如此,攻打并州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能消散”
“元皓说的对”
这个时候,田畴也站出来说道:“董卓无德无,却窃取朝廷权力,挟天子而号令天下,现在天下人起兵共同反抗董卓,乃是民心所向,如果此时我们不出兵反而继续专注于攻打并州,则会让天下人都觉得中山王府不忠不义,为名望计,臣也恳请世子能够同意出兵的计划”
向来很少在这种场合发表自身见解的崔琰也起身说道:“世子,不出兵,固然能得渔翁之利,然会被天下人耻笑,出兵虽然会引来两面作战的消耗,但是却能够得到天下民心,是以出兵之利大于不出兵,所以臣也建议出兵讨董”
田丰、田畴和崔琰的话,渐渐将刘恪内心的天平压向出兵,而先前反对出兵的沮授,在听完田丰等人的意见之后,也不再坚持己见,不过他还是向刘恪建议应该带少数兵马参加到中原讨董的诸侯大军之中。
见到所有谋臣的意见都达成统一,刘恪便也不再犹豫,他转身就去找刘稚,并提出出兵洛阳同各地诸侯共同打击董卓的意见,刘稚没有阻拦,反而劝说刘恪应该救出天子,以正朝纲。
刘恪没有告诉刘稚关于刘协当初差点害自己丢命的事情,在得到刘稚的同意之后,刘恪就令赵云和典韦各率两千兵马,随自己参加关东诸侯讨董之战。
刘恪的表态,虽然让同样答应出兵的袁绍感到一阵轻松,但是对于中山王府展现出的实力袁绍却也暗暗开始警惕,毕竟到目前为止,各地诸侯里面还很少有人能够像中山王府这样同时打两场战争。
袁绍的顾虑,刘恪没去管,等到他领兵往冀州州治所在的高邑城汇合渤海太守袁绍之后,此时相应桥瑁答应出兵的诸侯共计十二路,分别是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如果再算上委身张邈军中的曹操,以及后续赶到洛阳战场的长沙太守孙坚、以及相应但未出兵的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益州牧刘焉、北海太守孔融等人,讨董大军可谓是声势浩大,面对十几路诸侯的来势汹汹,董卓也不禁慌了心神
:
第175章 刘恪引兵先战董()
初平元年四月,响应东郡太守桥瑁的‘讨董诏',各地群雄纷纷起兵打出讨打董卓的旗号,当中包括: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中山王世子破虏中郎将刘恪。 w w wnbsp;。 。 c o m
按照约定,刘恪、袁绍与王匡屯兵河内,河内太守张杨亦率数千人投靠袁绍;张邈、刘岱、桥瑁、袁遗与鲍信屯兵酸枣,曹操此时正在张邈军下;袁术屯兵鲁阳,之后长沙太守孙坚从长沙赶往与袁术会合;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则留在邺城,给与联军军粮。各群雄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则自封车骑将军,代表天子假授讨董群雄不同官职,尽管忌惮刘恪,但是袁绍还是捏着鼻子封刘恪为破虏将军。
对于袁绍的封赐,刘恪并未放在心上,袁绍不能代表朝廷,目前群雄之中,真正意义上只有董卓控制的洛阳朝廷才具有分封官员的权力。
当各路诸侯按照之前的约定,纷纷驻扎在洛阳以东,并形成钳围之势,不断向洛阳城推进的时候,刘恪印象中的悲惨终于开始了。
面对讨董联军的强大声势,董卓大为震惊,恰好此时董卓女婿牛辅率领三万大军征讨河东白波军大败,董卓担心白波与袁绍两方连络,便先在五月初,与众臣议论要发大军对抗关东军,但被郑泰劝阻。hei yaп ge最新章节已更新
李儒后提议迁都到关中的长安,杨彪、黄琬等忠臣一再劝阻,但董卓却决心已定,在讨董联军节节推进之时,董卓借故免去黄琬、杨彪等人的职务,伍琼、周毖仍认为不能迁都,董卓便以向敌通讯为名杀死了当初举荐袁绍、刘岱等升官的周毖与伍琼等。尽管董卓又后悔杀死二人,但是迁都长安的决议却顺利通过。
从五月开始,董卓以车驾先送皇帝刘协西迁。又以步兵、骑兵逼徙洛阳数百万人到长安以充实关中,百姓被人踩死、被马踏死、饥饿而死、遭抢劫而被杀的堆满道路。董卓则留在洛阳毕圭苑,下令捉拿洛阳富翁,以罪名将他们杀害,没收财产,死者不计其数。又派吕布掘开先帝帝陵及公卿以下的冢墓,没收内里的珍宝,以充实自己的财力。
同时,为斩断群臣东归之心,董卓下令火烧洛阳宫庙、官府、居家,洛阳二百里内,建筑物全毁,鸡犬不留,包括袁绍的叔父袁隗、袁基及家人,包括婴孩、妇女共计百余口全部被杀,董卓则率兵留守在洛阳城东防备关东联军。
尽管早就知道董卓会有此举,但是等到真正知晓、经历这场劫难的时候,刘恪的内心还是撼动了,他不为洛阳二百余里锦绣宫殿悲恸,只为惨死在董卓手下的十数万百姓悲伤,他不为董卓残杀洛阳权富而愤怒,却因为往时的中原帝都被毁于一旦而感到愤懑。
虽然,这就是战争的实质,虽然,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但是等到这一切都爆发出原来的时候,刘恪才觉得战争是如此的血腥,如此的惨无人道。
悔恨,已经来不及了,现在造成这一切的首恶还在洛阳城东肆意的笑,每每想起董卓此时此刻的神情,刘恪心里面就觉得难以平复,刘恪不能再忍,当诸侯联军还在谨小慎微的和董卓大军形成对峙局面的时候,刘恪向袁绍请命,希望率领本部人马为先锋大军去战董卓。
袁绍正在为袁隗、袁基等袁氏宗族被杀感到悲痛,突然听到刘恪请求出兵去战董卓,瞬间,袁绍先是觉得羞愧,羞愧之余,又对刘恪的行为表示钦佩。
诚然,袁绍和刘恪因为各自地盘的缘故,已经成为了潜在的敌人,但是刘恪能在各路诸侯观望之际,请兵出战,确实让袁绍这个联军盟主感到欣慰,何况刘恪要去攻打的还是杀死自己亲族的刽子手。
没有丝毫犹豫,袁绍快速通过刘恪请战的要求,并且将自己军中近万担粮食全部送往刘恪军中以为资助,同时,为了一雪前耻,报亲族被杀之恨,袁绍以联军盟主的身份,要求各路诸侯率军向虎牢关方向推进,以钳制董卓的兵力才,为刘恪的先锋大军做好策应。
此时此刻,各路诸侯也不敢抱着保存实力的想法进行观望,只能都按照袁绍的要求,加快速度向虎牢关方向推进。
刘恪却不去管各路诸侯的动作,他既然决定要为洛阳城死难的百姓报仇,那么他的眼中就只有董卓了。
“赵云,我封你为先锋官,命你领两千兵马出河内,往荥阳城推进,但凡有敌人挡路,全部给我杀死”在得到袁绍的回复之后,刘恪便迅速行动起来。
刘恪的军队率先走出驻防地,以绝对的速度向洛阳城推进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董卓的耳中,董卓得知这个往时想要杀死却数次逃脱的敌人竟然敢带兵来攻打自己,他顿时就怒了。
董卓派出部将李蒙,统率八千西凉军进驻荥阳城,以防备刘恪。
当刘恪领军出河内进入司隶地界的时候,他终于和董卓的军队开始交手,因为西凉军的凶残,所以刘恪对西凉军队根本没有任何收服的心思,他给赵云和典韦的命令是杀光所有的西凉军,为洛阳百姓报仇。
刘恪这个主帅的命令,得到了很好地执行。
在战场之上,赵云和典韦全然成了人形杀戮器,当刘恪的军队出现在荥阳城下的时候,死在两人武器下的西凉军已经不下数百,再加上镇北军将士所杀死的西凉军,少说也已经有上千人死在了镇北军的刀下。
李蒙得知刘恪这个杀神竟然是率军一路杀过来的时候,心里面也慌了,他一面命人向董卓求援,一面闭守城池,坚决不和刘恪进行野战。
面对有着城池之利的李蒙,刘恪也束手无策了,此番他带着都是擅长野战的精兵,军中并无多少攻城器械,所以面对荥阳城刘恪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正在刘恪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