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目前罗氏家在东海道当地的众家臣情况来看,军师山本勘助自然就是最佳人选了,但眼看就要面临今川氏真组织的一次包围圈的围攻了,作为此时当地家族中的定海神针的山本勘助自然是不能够离开的。
那么到底派遣谁前往京都才是最佳人选呢?随即,罗氏信良将目光看向了高桥绍运。在目前麾下的这么多家臣当中,除了军师山本勘助以外,似乎就唯有高桥绍运比较适合了。
而高桥绍运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看向军师山本勘助说道:“既然如此,那么,军师,您看,在下是否适合此次出行的人选呢?”
“嗯!”山本勘助当即点了点头,“绍运正是在下心中最为合适的人选。”
“那么殿下,这个任务就交给在下吧。”在得到了军师山本勘助的赞同后,高桥绍运当即向罗氏信良请求道。
“拜托你了!”罗氏信良也郑重地点头道。
“但即便绍运前往关东后,我方的压力也不会减少的,接下来的时间。我方就要全力准备应对骏河今川家与相模北条家的入侵了,至于管菅家与天野家。在必要之时,也只能任由他们嚣张一番,甚至主动退让出一部分领地,而我方的主力应该集中到面对骏河今川家与相模北条家一侧,只要将这一支联军击败,那么天野家与管菅家就好解决了。”
“军师所言甚是。”罗氏信良与高桥绍运两人闻言后也同时点头道。
于是,在结束了这一次会议以后,高桥绍运就带着一些手下在情报阁人员的帮助下,正式启程赶往关东地区,试图联合关东众豪强一起抵抗北条家了,而罗氏信良与山本勘助等人则是一面有条不絮地组织领地众人进行秋收,一面暗中全力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而在众人准备期间,整个战国也风起云涌起来了。
在京都附近的近江国地区的浅井家小谷城,浅井新九郎贤政在众家臣的支持下,武力将他的父亲浅井久政赶下了台,然后正式继承了浅井家家督之位。
随后浅井新九郎贤政又将被六角义贤所赐的“贤”字去掉,正式改名为浅井长政。此举当即引起了六角家的愤怒,于是六角家家督六角义贤派遣了其儿子六角义治率领大军正式讨伐浅井长政,而浅井长政也不甘示弱地组织起家中大军前往迎击,于是双方在近江国中展开了对决。
与此同时,在此前击败了今川义元的织田信长,在不久前派遣了大军前往美浓国的边境助阵其岳父齐藤道三重掌美浓国后,又在不久后在尾张国织田家领地内颁布了刀狩令,其针对一向宗的目的非常的明显。
果然,在永禄四年的十月末,秋收刚刚结束不久,织田信长马上就以惩罚当初趁着织田家为争夺家督之位而内乱之际进入尾张国境内烧杀抢掠的伊势一向宗为借口,正式出阵伊势国了。
与此同时,美浓国的齐藤道三也高声支援女婿织田信长的这一举动,甚至还派出了上千人的援军前往支持织田家的这一次征伐之战。不过,令人感到费解的是,这一次出阵支援织田家的齐藤家援军,竟然全部都是由当初支持齐藤义龙谋反的美浓国豪族的士兵组成的。
当然,不管齐藤道三为何会派遣出如此一支援军,但织田信长的这一次征伐一向宗的举动,只要不是笨蛋都会明白,这不过是织田家入侵伊势国的借口罢了,于是,在伊势国境内,除了一向宗在开始准备全力应对后,众多伊势国众豪族立即暗中汇聚起来,热烈地商议起如何应对织田家的可能入侵的问题。
除了近江国、尾张国、伊势国这些地区风起云涌外,在信浓国与越后国交界地区的,武田家与上杉家第四次川中岛战役也打得如火如荼,但一时间依然还没有分出胜负。
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永禄四年十一月初,位于东海道骏河国骏府城的今川氏真正式宣布出阵远江国,这一次他将作为出阵的总大将,决心重新统一今川家。
与此同时,位于相模国的北条家也响应今川氏真的号召,派出了以有着地黄八幡之称的北条刚成为首的六百人大军前往骏河国支援。
大战一触即发!(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1074章 倔强的井伊直虎()
烽烟起,军情急,所幸的是,远江国今川家上下早就有所准备,于是今川葬零随即在罗氏信良的指挥下立即在引马城发出了全领动员令,号召那些臣服的众豪族立即赶往远江国与骏河国交界处的大井川西岸的诹访原城集合。
而罗氏信良也脸色凝重,他先前在馆舍里,盯着父亲政良所赠的爱刀“小胸切”,随后抽将出来,冷冽的刀光飘洒在整个房间,“刀不可折刃,罗氏家的子孙万不可丢弃自己的武运,生死兴废,全在此一战。”
随后,他将此时在引马城附近的众家臣都召集到了引马城的大广间中,当众家臣齐齐坐满在大广间后,罗氏信良与今川葬零一起踱入,随后带着众人转向,面对家宝:小胸切与铠甲金小扎色色威,举办起了“三献”仪式。
罗氏信良与今川葬零在家宝前,献上了“打ち鮑”(一种很薄的肉片)、胜栗与昆布,随后用大、中、下不同的酒盅各自饮尽,再将其摔得粉碎,举起军善和弓箭,大声发出“我军必胜!!”的叫声,所有的家臣随即齐声回应,声震大殿。这个仪式是遵照军师山本勘助的提议而举办的,为的是鼓舞众家臣的士气。
在仪式举办完毕后,罗氏信良率领着合共三千人之数(包含六百常备以及二千四百临时军+ 势),于永禄四年(公元1561年)十一月六日自远江国引马城,朝大井川岸边的诹访原城进发。
与此同时,远江国今川家各地的众位领主。在接到今川葬零的召集令后。本能地感受到了大战来临前那死亡的气息。纷纷在各家的神社前献上了立功杀敌的誓愿,随后带着郎党家臣,火速赶赴诹访原城集结。
就在众豪族纷纷响应今川葬零号召动员领内兵力赶往诹访原城集结之际,在井伊家中却是为此而出现了争议。
争议的原因是,众家臣认为家督井伊直虎这一次应该坐镇家中,至于国主今川葬零的号召,就交由家中重臣前往响应就可以了。当然,众人心底里的真正原因却是。此时家督只有十四岁,年纪有点小,而且还是个女的,他们从心底里对这个家督不放心阿,若不是当初国主今川葬零亲自出手支持,他们都未必选定井伊直虎为家督了,现在好不容易适应了井伊直虎作为家督的事实,他们也实在是不想因为这位年轻女家督在这一次参战中出现什么变故,从而令到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井伊家又陷入混乱当中了。
不过对于众家臣的劝谏,井伊直虎却是直接拒绝了。就算是作为家中重臣的井伊三人众亲自上门单独相劝,她还是坚持了要参与这一次战役的决定。
次日。在众多家臣哀怨的眼神中,井伊直虎便直接指挥着二百多人(其中包含十数名女兵,这些女兵正是当初井伊直虎与罗氏信良一起选拨出来的五十余名女兵中的一部分人)的井伊家军势正式往诹访原城赶去。
可以说,这二百余人的军势当中,除了那些由井伊直虎亲自选出来的女兵,以及几个罗氏家暗中安排进来扶持井伊直虎的家臣以外,其余的人在看到他们的总大将是女领主后,心中都会有一种很是奇怪的感觉。
不过井伊直虎也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她在几个罗氏家家臣的暗中建议下,果断地宣告,只要在战场上为她好好出力就会得到重赏,甚至如果在战场上斩下敌方首级,还会将他们晋升为武士。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面对如此奖赏,这些军势已经完全不再记得他们这一次的总大将是男的还是女的了。
其中一些农兵见这么多的赏赐,还有前途在诱惑,甚至顿时感激涕零,深觉得这位女领主,果然是个值得跟随的人物。于是,二百余人的井伊家军势,终于在井伊直虎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往诹访原城进发了。
而在三日前,随着今川葬零发出了动员令以后,罗氏信良也正式从引马城出兵,至于国主今川葬零则是留守引马城,准备应对极有可能在远江今川家与骏河今川家联军激战之时,分别从后方以及侧面山林中跑出来捣乱的管菅家与天野家。
虽然今川葬零此时在远江国的地位更像是罗氏家傀儡的样子,但在今川葬零看来,他这一生无非只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愿望就是与母亲井伊局夫人团聚,然后迎娶青梅竹马的阿春,第二个愿望则是报复一下今川家,以解这么多年以来他心中对今川家之狠。如今,这两个愿望都已经实现了,所以除了继续与自己母亲以及妻子生活以外,他就基本没有什么所求的了,所以对于这所谓的傀儡身份,他可是一点也不介意的。
更何况,他本身就是一个聪明之人,以他在九州罗氏家本家的所见所闻,自然是非常清楚,一旦他借助如今这个所谓的国主身份而有什么其他的想法的话,那么他相信自己很快就会失去如今的一切的,甚至从此与母亲以及妻子分离,从而连累母亲与妻子,所以他非常满意于如今所获得的地位。
如今,今川氏真那个该死的家伙竟然再次打算影响到他与母亲以及妻子的美好生活,他自然是要主动一点承担一点的责任,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了,于是他就承担了应对管菅家与天野家这两个跳梁小丑的任务了。
至于罗信良与山本勘助这一边,自从出发以后,沿途的各依附远江国今川家的豪族和镇守诸将,也纷纷领兵前来会合,从而令到罗氏信良的兵势显得更家强大,但也从而影响到了其行进的速度,甚至还被随后赶来的井伊直虎的井伊家军势赶上了。
得知井伊直虎赶到后,罗氏信良随即将井伊直虎等人召集到了身边。
实际上早就此前。就有井伊家的家臣派人赶往引马城请求今川葬零下令让井伊直虎留守家中。不要参加这一次的战役的。而今川葬零干脆做了各甩手掌柜,将井伊家的使者打发到了罗氏信良这里来。
而在得知井伊家使者的请求后,罗氏信良却是苦笑着表示他也是对此毫无办法。作为曾经与井伊直虎一起相处过一段时间的罗氏信良,他可是非常清楚井伊直虎的倔强性格的。
既然现在井伊直虎已经做出了决定,并且即便是其家臣联合劝谏也没有用,罗氏信良也自知自己是无法相劝的了,甚至即便发出命令,让井伊直虎返回家中。井伊直虎也是会直接前来汇合的。
接见了以井伊直虎为首的井伊家众人后,井伊直虎身边的井伊直亲,看着大军行进却是不禁感叹地说道:
“我远江国今川家的大军真是威武啊!”
罗氏政良闻言后看了一眼井伊直亲。在他看来,井伊直亲也是有点倒霉了,原本井伊家的众人是决定将他推举为井伊家家督的,结果却由于自己对井伊直虎的支持,从而令他失去了继承家督的机会。而为了安抚井伊直亲,罗氏信良也直接声明将会招揽井伊直亲当时还没出生的孩子为小姓(这实际上是父亲政良的决定的)。
罗氏信良这一举动虽然令井伊直亲深受感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