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咚、咚、咚……”
此时,撅着腿的毛利元就亲自擂鼓:“八百万弓矢之神庇佑,全军突击!”六千余毛利家大军整齐地竖起旗帜刀枪,齐声高呼三声,呐喊声、鼓声在山谷间激荡回旋,整个严岛仿佛都在颤抖,随后如虎狼下山,突向塔之冈!
在三十日夜风雨中休整懈怠的陶家大军猝不及防,塔之冈四周的防线瞬间被毛利家大军所突破,毛利家大军个个以一当十,枪刺入了拔不出来,就拔刀砍,刀刃卷了就抽肋差猛刺,肋差断了就举着弓矢、铁炮射击,突进突进再突进,全无章法以乱制乱,猛打猛冲猛追,陶家大军死尸横遍了山谷、寺院和溪流,命大的也纷纷夺路狂奔,回过神来的陶隆房急忙登在丸山上,挥着军扇大声喝斥鼓舞部下,可始终无法组织起新的防线,反倒遭到了毛利家大军向心的密集突击。
这时,听到塔之冈斗杀声的小早川军,以及宫尾城的数百守军,也高呼万岁,杀了出来,毛利家大军三面交攻,两万余陶家大军拥堵在狭长的战场中,被挤压得进退不灵,人数优势反倒成了噩梦,陷入了大混乱中。
一片乱战中,久经沙场的陶隆房渐渐清醒过来,他首先将身边的精锐旗本马回组织起来,抵抗毛利家大军的攻势。陶隆房知道,毛利家大军虽然突袭得手,但毕竟人数有限,只要坚持下去,胜利就还是他的,即使有些狼狈。
但这会儿,博弈尾上又杀下来的一队人马,彻底让陶家大军意志走向崩溃。讽刺的是,这队人马正是陶隆房手下首席大将弘中隆包的部属。他们原本就驻扎在博弈尾阵地,但毛利家大军并没有与其纠缠,而是直冲塔之冈去了,无奈的弘中隆包父子救主心切,也只好跟着毛利家大军后面,朝塔之冈奔下。
不明就里的陶家大军本来就在突然袭击中,阵脚发生动摇,这时又望见弘中隆包队也从博弈尾上如“神兵天降”,还以为是毛利家大军的后继部队,一下子就雪崩了,争先恐后漫山遍野地逃命了,急得弘中隆包和陶隆房破口大骂。
再骂也挽救不了局势了,陶隆房只剩下一个选择:逃跑,去大元浦乘船逃回周防国。将来再和毛利元就一较高下。我还年轻。我还肩负着大内家的命运,我不能死!
其时陶家大军包围宫尾城的第一道战线以完全崩坏,败兵拥挤在御垣原、红叶谷,咒骂哭喊声直冲云霄,乱军中一骑大将铁青着脸,不发一言,朝大元浦方向疾驰,此人正是陶隆房。
毛利家大军的追击部队接踵而至。不少人高喊着:“陶禅门阁下,若爱惜武名的话,就堂堂正正地在此地战死吧!”喊这些话的,既有毛利家大军也有陶家大军。陶隆房受不了刺激,突然对马回众说:“我已做好战死的觉悟,回马迎敌。”
弘中隆包父子这个时候却是赶到了,见状后当即纳头便拜道,“禅门阁下乃金玉之躯,不可轻言生死。”随后,弘中隆包父子带着数百人马。在御绫川竖起木盾、旗帜,悲壮地与毛利家大军厮杀起来。他们这是要为陶隆房的逃脱争取时间。陶隆房望着弘中隆包的背影,眼泪刷地流了下来,然后狠狠抽了下马鞭,继续朝大元浦奔逃。
毛利元就次子少辅次郎吉川元春率先杀到,虽然此时他只剩下了一只手臂,但是依然单手挥舞着一把大刀勇猛难挡,见到来将如此勇猛,弘中隆包父子也没有恋战,接战后就向泷小路方向撤退,吉川元春见状下令道:“弘中三河守乃陶禅门头号精锐,全军务必不顾伤亡,持续追击,不可放走一人。”
吉川元春的一路猛追,结果却是在横合遭到了预先埋伏的数百陶家大军的袭击,弘中队这个时候也当即回身猛攻,吉川元春顿时身陷险境,几乎丧命战场,多亏毛利家后援大军及时赶到(可以说,这一次因为有上万人的大军,令到毛利家的这一次决战显得更加从容了)。抵挡不支的弘中队继续朝大圣院败退,败退之中,弘中隆包还下令四处放火,焚烧民居,阻隔追兵道路。而吉川元春则一面救火,一面指挥部队继续追击。
另外一面,陶隆房被小早川隆景队急追不舍,不过陶隆房还是抱着生存希望的,只要到了大元浦,登上了船,早晚能卷土重来。
但是到了大元浦,陶隆房和三浦房清等人放眼望去,一天前还在此地船桅如林的庞大陶家大军水军船队,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海上远处驶来一支船队,上面挂着黄色的八幡旗,船上的太鼓震耳欲聋。“这是村上水军,他们已经驱散了我军船队,我们没有退路了。”三浦房清面如死灰,他旁边的陶隆房却仍没有放弃:“不,不,我们的船队也许还没走远,估计就在附近与村上水军激战,大家继续朝多多良浦、大江浦走,一定能逃出严岛的。”
“我愿为禅门阁下殿后。”三浦房清领着三十骑人马,在大元浦埋伏下来。小早川队紧接着赶到,遭到了三浦房清的疯狂反扑,激战中小早川隆景近侍战死数人,小早川隆景自己也被砍伤右臂,紧急关头吉川元春的部分人马赶到,小早川队乘机反攻,将三浦房清的人马尽数斩杀,房清本人先被吉川元春部下二宫俊实的长枪刺倒,而后遭毛利家武士内藤藏丞讨取
而历尽艰辛跑到大江浦的陶隆房,却是再次沮丧地发现,整个海面上依然一艘站船都没有,只有狂暴的海风,卷起霜雪般的怒涛,一次次地冲击着海岸,来了,再退走……
“翻山,去严岛的另一面,那里一定有船,一定有!”陶隆房睁着满是血丝的眼睛,抛下了兜,披头散发着……
此时二万余人的陶家陆地大军已经被一万余人的毛利家大军彻底杀散,并且被分割包围起来后逐一被毛家家大军集中精兵屠杀。而这些陶家士兵也相当硬气,即便是知道必死,也是进行临死反扑,对毛利家的士兵也造成了不少的伤害。
海面上,五百余艘的毛利家、河野家、三岛村上家水军也正与同样是有着五百余艘战船,但已经惊慌失措的陶家水军激战当中。
而正当海面上擂鼓声、喊杀声混杂在一起之际,从西面的海面上却是逐渐显现出了一连串的黑点,并且这些黑点正飞快地往两方水军的战场上杀来。
最先发现这些黑点的,正是在一边与追击而来的毛利家水军激战,一边往周防滩沿海撤退的陶家水军战船。
“那是什么?”逃跑在最前方的一艘陶家水军小早上,一个武士指着远处正在不断靠近的黑点惊呼道。
这个武士的一声惊呼,小早上的其他人也随即都一起往这个已经长大着嘴巴的武士所指着的那个方向看去。
“啊?船,好多的战船。”此时那些黑点距离他们已经很近了,于是众人终于发现这些黑点正是船只。是铺天盖地而来的船只。
“罗……罗氏家的旗帜!”这个时候,一个眼力最好的武士更加是失声大叫道。
“什么?罗氏家的旗帜?难道前方是罗氏家的水军?天啊!他们不是正在对马岛那里吗?”船上的其他人当即惊呼道。很快,前方出现大批罗氏家水军的消息也扩散到了其他逃难陶家水军的船只当中了。一时间,整个陶家水军船队都惊慌起来了。
“呵呵,终于还是赶上了啊!”就在陶家水军惊慌失措之时,罗氏家水军船队当中,由李华梅担任船长的巨型福船的甲板上,政良正微笑着看着前方毛利家、陶家两方的船队说到。
不错,此前政良所实施的对丰后国东南部地区佐伯家以及对对马岛的进攻,都是瞒天过海之计罢了,其真正的目的,还是这里进行着的严岛血战。
当然,为了将戏演得逼真一点,罗氏家的这两路大军可是真刀真枪地跟对手作战起来的。起码现在圆城寺信胤所在的第六常备足轻番队还在佐伯家领地当中与佐伯家的大军激战当中。
至于对马岛的宗家,此时恐怕却是无须担忧了。因为在此前两家水军在对马海峡激战一场而败北后,宗家家督宗义调竟然听信了已经被罗氏家通过岛井宗茂暗中收买了的家中重臣佐须盛圆的建议,将自家的水军船只或售卖,或直接烧毁,然后借此筹集物资,并且将所有兵力集中到了居城金石城中,企图采用笼城战来与罗氏家周旋。(未完待续。。)
。。。
第825章 以其人之道()
在罗氏家即将进攻的水军船只已经是自家水军船只数倍的情况下,再与罗氏家水军硬碰硬无异于是去给罗氏家送菜,令罗氏家乘机吞并自家的水军,增加了其水军实力罢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马岛宗家家督宗义调在得到重臣佐须盛圆的建议后,表现得相当狠辣果断,直接就解散了自家的水军,然后将自家水军的船只或卖给了对马岛的商人,或干脆直接烧掉了。
宗义调这样做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避免这些船只落入罗氏家水军的手中;二是通过买卖筹措笼城物资;三是将此时水军的人员全部拉入居城金石城中,作为守城的兵力。
只是令到宗义调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前来购买他船只的商人其实都是暗中得到罗氏家潜伏在对马岛上的细作的吩咐前来购买的商人,实际上这些船只最终还是会进入罗氏家水军的手中。
更加令宗义调想不到的是,声势浩大的罗氏家水军在对马岛外围转了一圈,顺便将宗义调刚刚卖掉的水军船只接收走后,就直接在海面上划上一条弧线,往东而去了。
本来还准备进行一场激烈的笼城战的宗义调就这样站在金石城的天守阁上,望着逐渐消失在视线之内的罗氏家水军船队,最终突然哭喊一声“我的水军啊!”然后就喷血昏迷过去了。
正在船队当中的政良自然是不知道,在他走后金石城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此时他的思绪已经完全集中到严岛的血战当中去了。
这一次对严岛的出阵。水军方面。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水军常备番队为主力。其中第一常备水军主将为村上隆重,副将为孙五郎、大矢野种光、上津浦种教、有浦镇、草野镇员,常备为一千人,临时水军三千人,小早二百艘,运兵船三十一艘,关船一百艘,小型福船一艘。
第二常备水军番队。主将为忽那通著,副将为福田兼次、上津浦重贞、鹿子木镇有,常备为六百人,临时水军三千五百人,小早二百艘,运兵船三十五艘,关船七十艘。
第四常备水军番队,主将为村上武吉,副将为宇久纯定、波多隆、宇土行兴,常备为六百人。临时水军二千人,小早一百艘。运兵船三十艘,关船五十艘。
仅仅水军方面,就有二千二百人的常备以及八千五百多人的临时水军,八百多艘的船只。
除外水军外,水军当中的运兵船中,还运载着准备作为登录作战主力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五常备足轻番队众多将领士兵。
其中,第一常备足轻番队,主将为木下昌直,副将为公文重忠、渡边通、铁之助、犬童赖安、冷泉隆丰,军目付为罗氏政秀,常备为五百人,临时农兵四千人。
第二常备足轻番队,主将为吉田重政,副将为竹内久盛、神代胜利、上田真次、黑木实连、占部尚持,军目付为罗氏家的独眼龙罗氏政宗,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