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速度反败为胜,从而奠定了罗氏家rì后发展壮大的基础。
“你是不是以为现阶段本家应该先将新占据的领地稳定下来后,再行决定本家的下一步攻略目标?”政良继续问道。
东乡平次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在他看来。本家到了现在的威势,更应该采取稳打稳扎的策略。而不是稍为有点冒险的急攻政策。
“你怎么看大内家此次的出云攻略?”政良没有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问起了另外一个问题。
对于政良的这一个问题,东乡平次早就有了自己的主见,于是立即答道:“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尼子家恐怕无法坚持得太久啊?大内家的版图将再一次得到扩展。”
“是啊!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尼子家啊。可是平次啊,战争总是存在不确定xìng的。就像此前大友家与本家一样。”政良看着议事堂大门外的天空说道。
“殿下,你认为大内家这次攻略会以失败而告终?”东乡平次有点惊讶地说道。政良这样的推断实在是太过出乎他的意料了。
“呵呵,平次。无论大内家是胜是败,本家都要抓紧时间壮大发展,让本家在肥前有自己的话语权。”政良笑着说道,“对于大内家而言,本家就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蚂蚁,但是随着本家不断壮大,作为狮子的大内家是不会允许在它的身边出现一只老虎的。”
“难道本家会有与大内家兵戈相见的一天?”东乡平次大惊失sè道。东乡平次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罗氏家家臣的内心想法。他们从内心里希望罗氏家与大内家永世交好,罗氏家借助大内家的威势继续闷声发大财。
只是,他们却忘记了战国豪强间外交的根本原则,那就是利益为上。任何的同盟,在利益面前都不过是一张白纸罢了。况且,大内家就能长久保持兴盛下去吗?熟知历史的政良知道,很快,大内家就由强盛时期走入风雨飘摇的时期了。总之,任何时候,依靠自己才是最为可靠的。
“平次,无论你听从了谁的建议前来劝谏,但是我希望这是你最后一次如此了。在我做出决定前,作为家臣的你们可以提出意见,但是在我做出决定后,你们就只能坚定地给我去执行。”眼看东乡平次还有话要说,政良的语气陡然变得严肃起来了。
一直以来,政良倡议的是君主制,而不是主臣议会制。所以这种风气必须刹住。此外,随着家族的发展,以东乡平次为首的一部分家臣越来越有向更为保守的家族政策的方向而去了。
这种风气更加不好。保守派是需要的,这不但有助于与相对的激进派形成平衡,同时也能够时刻让家主在作出决策时保持清醒。但是过于保守就变得有害了,所以政良要借助东乡平次给保守派一个jǐng告的信号。于是,他看着已经拜伏在地上请罪的东乡平次说道:
“罚俸一年,下不为例,你立即给我赶回肥前主持稳定领地的工作,我不希望看到你再做出擅离职守的事情。”
“臣下惶恐!”东乡平次颤抖着领罪道。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家主发这么大的火,心中也懊悔不已。
打发走颤颤巍巍的东乡平次后,政良的议事厅中又迎来了风尘仆仆的矶野员昌。此事的矶野员昌由于这段时间在筑后的功绩,已经被提升为了罗氏家的侍大将了。此次筑后攻略,就是由他的骑兵番队作为前锋。
“你不在长延城呆着,跑来这里干什么?你应该知道长延城的重要的,一旦有失,这对本家而言是很大的损失来的。难道你打算像东乡平次一样被罚俸一年?还是你觉定侍大将的职位太高了,愿意重新成为一个足轻?”很不幸,政良的余气还没消,矶野员昌正好撞到枪口上了。
“臣下……”
“不用说了,平次已经被我赶回去了,还被罚俸一年,你应该知道结果了吧?已经不用再担心了,立即给我滚回去吧,此次攻略,要是拿不下目标,那你就给我滚回肥前训练骑兵去吧。”政良看着跪伏在眼前,已经逐渐成长为家臣中主战一派的代表的侍大将喝骂道。
“是,臣下定当效死命!”听明白了政良的话的意思后,矶野员昌立即激动地跪伏在地大声保证道。(未完待续……)
。。。
第413章 银矿铜矿()
打发走矶野员昌后,政良慢慢走出了议事堂,然后站在了由木板构造而成的走廊上,望着院子中的假山,慢慢地陷入了沉思当中。
可能很多人以为政良这一次攻略筑后的决策有点急进,但这却是政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由于敢于在溃败之际还留下来抵挡罗氏家大军的追击的,一般都是精锐武士以及士兵,而这些人大部分都做了罗氏家的俘虏或者刀下鬼。最终能够逃脱出去的,大部分都是怕死的农兵。所以大友家以及筑后众豪强经此一役,的确是损失了大部分的精锐士兵。
再加上大量在乱军之中受伤的豪族将领以及据说仍然受伤昏迷不醒的吉弘鉴理,大友家这一次显然是伤筋动骨了。至少短时间内,大友家在筑后的影响力以及势力都会大大降低。这正是罗氏家乘虚而入的大好时机。
而且历史上,大友家一向很擅长于卷土重来的把戏。这从他数次发动对崛起后的龙造寺家的攻击而失败后,又卷土重来的事迹就可见一斑了。政良相信只要等到逐渐恢复过来后,大友家还会再次杀入筑后的。到时候,难道罗氏家还要在肥前应战?不,正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肥前将作为战略后方,而筑后则是政良选取的新战场。在这里,两家无论如何龙争虎斗,也不会影响到肥前的稳定了。所以从战略上来说,筑后也非常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在罗氏家与大友家相斗之际。旁边还站着一个虎视眈眈的大内家。自从从出云装伤退回肥前后。政良实际上还是时刻关注着出云的战局的。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大内家几乎可以确定与历史记载的一样,将会经历一次惨败。可是即便惨败,作为大内家主要根基的大内义隆与陶晴贤还存在啊。只要这两人还存在,即便受伤了,大内家仍然是一只受伤的狮子。
政良一直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信历史但也不能尽信历史。自从他这一只小蝴蝶来到这里后,说不定历史的车轮已经悄然改变了。所以,政良不敢去赌大内义隆经历此番失败后。是否会真的像历史记载一样,陷入了低谷期,甚至不理政事。
要是经过此役后,大内家已经是一只受伤的绵羊,那么罗氏家自然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发展。但若是大内家是一只正埋头舔着伤口,然后等待着一只倒霉鬼上门挑衅可以让它重塑威风的狮子,那么罗氏家自然要小心翼翼了。至少目前,罗氏家是不适宜做那个倒霉鬼,成为大内家立威的对象的,更加不适宜直接与大内家发生正面冲突。
所以政良必须争分夺秒地在大内家的出云战役结果出来前。在大内家的注意力不在肥前时,加紧扩张步伐。然后一边消化所得,一边静待时变。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则,政良当初在击溃大友家联军并且收到户次鉴连议和的邀请后,力排众议,答应了大友家的议和请求。谁都看得出来,大友家这是为了保存实力的无奈之举罢了。但这又何尝不是政良的保存实力之举?
若是按照当初家臣们的建议,乘着大胜的威势一举拿下肥前大友家控制着的胜尾城以及旭山城,然后继而杀入筑后于肥前、筑前交汇的山畏城、赤司城,最后横渡筑后川,一举将对岸的盘踞于筑后的大友家势力赶出筑后。
先不说这能否获得胜利,但即便最后真的胜利了,那也将会是惨胜,到时候周围的豪强定然不会坐视的,到了最后,罗氏家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罢了。
现在不但保存了实力让罗氏家得以将主力调往筑后的西南部,而且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胜尾城以及旭山城,继而得以诈取牟田城,逼降三濑城,直接控制了肥前的东部。现在除了南部的有马、西乡等豪强外,肥前的其余地方已经完全纳入了罗氏家的版图。
更让政良在意的是,筑后的山畏城、赤司城位于筑后川的北面,正好被肥前以及筑前夹击着。
这样一块是非之地的确不好拿下。不同于现在,罗氏家领地的边缘除了深江岳城与三濑城外与筑前接壤外,其余地方都是被高山大海阻隔着的,有着天然的保护屏障。只要罗氏家一旦拿下了这处是非之地,就等于将自己的地盘完全与大内家无缝接壤起来了。
一个不小心,罗氏家就会取代大友家的位置,陷入大内家与大友家夹击的处境。而现在留下这处是非之地以及筑后的东北方向地盘,则等于是给大内家与罗氏家留下一个共同的敌人。的确,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罗氏家都需要与大内家有一个保障同盟存在的共同敌人。那就是大友家了。
但是,不进入筑后,那么罗氏家在北面就会有大内家,东面就会有筑后的大友家,这几乎等于在陆地方向被彻底困死了。至于海路?说句实在话,抛开朱钦烽的南蛮船的战力不计,实际上罗氏家的水军也仅能自保罢了。
所以陆路的通道有是必须打开的。于是政良选取了筑后的西南方向。只要拿下这里,东北方向是大友家控制着的其余筑后部分,这将作为吸引大内家注意的肥肉以及骨头。而继续往西南方向,则是名义上受大友家管辖的肥后。这等于是打通了一条新的发展通道。
在打通这条发展通道的同时,也逐渐将肥前与筑后之间的有明海域控制起来,减少罗氏家受敌的范围。这才是政良此次攻略的真正目的。
但是,这样的攻略,只有知道历史走向的政良才会想出来的,而且显得难以令人信服,这就是造成了部分家臣有异议的原因。只是,政良总不能告诉他们,他知道历史的结果吧?所以,政良也只能硬着头皮应对家臣们的反对之声了。
而这一次与东乡平次、矶野员昌会面的消息以及结果也很快传到了众家臣的耳中。对于家主在其中传递出的信息,家臣们很快就领会了。于是,政良的耳根终于清静了数日。
这数日,政良也没有闲着,除了批复领地各处送来的领地事务外,还马不停蹄地准备着进攻筑后西南地区的事情。粮草、军备、地图、情报等等,这些都要提前准备好的。
这一日,就在政良批复领地事务时,门外披风众请示说李宏飞在门外求见。政良当即让其进来面见。
“国主大人,大喜啊。”见面行礼后,李宏飞立即欢喜地说道。
“哦?何喜之有?”政良闻言双眼一亮。由于有过勘测矿藏的经验,政良这半年来是要求李宏飞详细勘测领地内的矿藏情况的。难道李宏飞找到了矿藏?
“国主大人,在本家的领地中出现了银矿山,还有铜矿山。”李宏飞欢喜地说道。这个做过农民,又躲进深山里打过猎,甚至跟随几个洋人在明国协助勘探过矿藏的年轻人此时显得相当兴奋。
当初政良将他任命为矿藏奉行时,是受到了家中一些家臣的质疑的,现在经过大半年的辛苦跋涉,他终于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了,彻底让某些人闭上了嘴巴。更加重要的是,他将能够在面前这位年轻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