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起人和,就不得不提到咱们英明的王知县,他没有急着招募差役公人,也没有接受包拯的馈赠,而是毫不犹豫启用六艺学堂的门生。

    看似一群小娃娃,最大的也不过二十来岁,他们能干什么?

    还真别说,这帮小家伙就是管用!

    当大家伙商量出要靠着工商立县之后,他们迅速决定,要打造一座便于经商的城市。看似顺理成章,可放在大宋简直石破天惊啊!

    士农工商,商人一直排在最后,哪怕大宋的社会开放,商人的地位也没有多高。在别的地方,或者换了一群成年人,让他们去为了商人服务,给经商大开方便之门,简直不可理喻,没有谁会答应。

    可这帮涉世未深的小家伙不在乎,朝廷倚重士人,就不惜血本养士,平县需要商人,自然就要善待商人。

    从进入县境,就给商人提供便利。

    他们还不惜重金,建造了四处邸店,所谓邸店,最初只是货栈而已,后来发展成为兼具各种功能的交易场所,唐代的首富王元宝就是靠着开邸店起家。

    平县的邸店,更加不一样,除了有衣食住行,各种享受之外,还有各种商品信息,只要在大厅走一圈,什么都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这里还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

    比如某位丝绸商人,要出售100匹绸缎,在邸店办公的小吏书办就会先检查货物,确保质量,然后书吏如实描述货物情况,并且贴在公示栏。

    这时候需要这匹货物的商人,就可以把自己出的价钱投到公示栏下面的木盒子里。

    每半天结算一次,如果有多人出价,谁的价钱最高,货物就归谁,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所有人出的钱都低于想要卖的价钱,这就算流标,商人可以赎回自己的货物,或者带走,或者重新定价。

    按照邸店的规矩,只有交易完成,才会收取一成五的抽头,其中一成作为交易税,上缴县库,剩下的半成,作为邸店的收入。

    曹佾也跑到邸店看过,这种方法实在是太妙了。既照顾了买方,也照顾了卖方,实在是太方便了,闲庭信步,吃喝玩乐之间,就把生意给谈成了。

    生意人能不愿意来吗?

    这不,平县的邸店中,就聚集了好多南方口音的商人,以江南和两淮的居多,其余湖广,四川,还有岭南,也有许多商人正在赶往平县的路上。

    以往南方的商人多数走漕运,把货物送到京城,汴京先消耗无数商品,剩余的再转运到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自从平县设立市舶司之后,就截了京城的胡。

    江南的丝绸,茶叶,瓷器可以直接走海路,到平县登陆。

    大宋的海运已经非常发达,南下南洋,甚至前往印度都没有问题,北上平县,更是小菜一碟。

    商品走海路,就能绕开运河上一道道的税卡,即便是有点损失,也是完全可以接受。

    到了平县之后,可以选择的就更多了,可以通过榷场,贩卖给契丹人,也可以通过平县,转运河北各地。

    再有最关键的是平县的蜡烛、肥皂、烈酒、皮毛制品,木材,珠宝,药物等等,都是江南需要的。

    一来一往,船都不空,赚头儿极大,有人甚至估算过,往来之间,平均能赚到五成的利润,走两次,本钱就赚出来了。

    试问天下的商人,能不往平县汇集吗!

    到了平县之后,更是发现衣食住行,每样都方便,官吏和气,效率非常高,各个作坊,为了赶工,甚至昼夜不停,人人勤奋,雇佣劳力也方便,再加上钱庄的便利!

    我的天啊,简直就是经商者的天堂!

    遍观大宋,就没有比平县更有活力的地方了。

    商人汇聚,有了物流,有了金流,有了人气……平县就像是吃了十全大补丸一样,快速发展,几乎一天一个模样,几个月的功夫,居然有了夜市!

    没有听错,就是夜市!

    要知道这个时代,除了东京汴梁之外,其他的城市都是黑漆漆一片,根本谈不上夜生活。

    刚刚建县不到一年,平县就有了繁荣的夜市,在街道两旁,高耸的木柱上面,倒挂着灯笼,这些灯笼采用鲸蜡照明,定时有人装填蜡烛,确保街道时刻都明亮无比。

    如此盛况,绝对堪称奇迹!

    百姓们沿街摆下小吃摊,各种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引得客人们食指大动,流连忘返。许多干不了重活的百姓,也靠着卖小吃,赚着生活费。

    虽然老了,但是不能废了。

    平县不养一个没用之人,只要还能劳动,就要干活儿,在过去两年的灾荒之中,有个响亮的口号:不劳动不得食!

    哪怕子女心疼长辈,不愿意让他们抛头露面,风吹日晒,老人们也会拿出这一招对付他们,不让出去,就不吃饭,别管多厉害的子女,遇到了这一招,全都乖乖投降……

    没有经历过灾荒的人们,永远无法体会到饥饿的可怕,平县的百姓用疯狂的劳动,驱散心头的恐惧。

    赚到了钱,他们最喜欢去的就是粮行,像是勤劳的松鼠,不断往家里搬粮食,最少要存够一家人三个月的粮食,这才能安心。

    ……

    “真是想不到,短短的光景,平县竟然有了京城的味道,王二郎真是了不起啊!”晏殊坐在茶楼的雅间,眺望着熙熙攘攘的街道,发出由衷的赞叹。

    他的对面,须发皆白的范仲淹淡淡一笑。

    “相比京城,老夫倒是觉得更胜一筹?”

    “希文兄,此话何解?”

    范仲淹放下茶杯,感慨万千,“平县上下,几乎人人劳动,都是靠着双手挣钱,昂扬,向上,有生气,有生机!相比之下,京城就显得暮气沉沉,官吏,勋贵,皇亲,太监,禁军……一层层的压榨,他们从来不靠着自己的努力,而是仰仗着各方的供养,就好比不肖子孙,不劳而获,吃家里一辈子,如何让人钦佩?”

    即便是隐居教书,范仲淹也不改犀利的脾气,晏殊当然有同感,摇头苦笑道:“京城可不是不孝子,而是大老爷,压在大宋百姓身上的青天大老爷!”

    范仲淹又叹了口气,无奈地走到窗户前,外面路上,行人穿梭不断,突然有个推独轮车的货郎不小心,车子翻了,麻袋里的红枣都撒了出来。

    正巧路过一名六艺的学生,他急忙招呼大家,帮着货郎把红枣都捡回来,麻袋出了口子,又连忙找人借来麻绳,重新缝好,才笑呵呵把货郎送走。

    范仲淹看在眼里,突然心中一动。

    “这才是朝廷官吏该有的模样啊!”

    范仲淹突然感慨万千,“错了,我们都错了,士农工商,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士人高高在上,上佐天子,下安黎民,是上天的宠儿,天生的贵胄。其实不然,农人种田,工人制器,商人沟通南北,输运货物……士人干了什么?唯坐享其成而已!”

    晏殊听着有些不赞同,“希文兄言重了,若是没有士人管理,天下岂不是大乱了?”

    “此话不错,可就算士人有功,也不能越居其他人之上,作威作福,享受无穷无尽的奉养吧?那可都是百姓的膏腴血汗,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受之有愧?”范仲淹痛心疾首地问道。

    晏殊略微迟疑,却也只能点头,赞道:“希文兄悟道了。”

    “只可惜,太晚了,未来只能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了。”范仲淹由衷说道。

第189章 欢宴() 
有人欣赏,就有人厌恶,一个做事的人,做大事的人,一定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如果某一位只是被崇拜着,赞美着,那位一定是庙里的菩萨,金装五彩,恨无灵验,只能充当摆设,一点用处都没有。

    比如范仲淹,他观察了平县的奇迹,越发觉得蓬勃的生机在民间,在普通的百姓中间,至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士人,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添乱而已。

    范仲淹决定静下心来,真正去反思士人,写一本书,下一本惊醒天下人的书,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大宋待士人太厚,太过,不怜惜百姓,不重视武将,不钻研商业……早晚大宋会付出代价的。”

    范仲淹带着满腹的思考,赶回了六艺学堂。就在他回去的一个时辰之前,另一个人飘然离去,那就是程颢。

    六艺学堂不但充斥着离经叛道的邪说,还有一大堆胡作非为,败坏纲常的奸佞小人。这些日子,程颢同样在平县走街串巷,他看到的只是一片末日的景象。

    城中尚有衣衫褴褛,孤苦无依的百姓,知县大人居然粉饰太平,不惜彻夜燃烧鲸油大灯,靡费无度,暴殄天物,竟没有一丝一毫爱民之心,简直令人发指。

    平县之中,商人遍地,人人言利,斤斤计较,到处都是算计,君子之风,荡然无存。尤其可恨,城中作坊竟然招募女工,妇人不在家中相夫教子,居然抛头露面,像是男人一样,做工赚钱。

    简直乾坤颠倒,阴阳混淆,还有半分规矩吗?

    尤其可恨,平县上下,人人巴结商人,争相给商人溜须拍马,若是能投资万贯以上,就被奉为上宾,甚至知县要亲自接见,极尽谄媚之能事。为了留住商人,到处圈占土地,以极低的价钱给商人。

    假如把这些田都分给穷苦人,又能救多少百姓?

    程颢扪心自问,平县简直让他失望透顶,所谓名震天下的六艺学堂,也是徒有其表,甚至会成为大宋的乱源。

    他一刻也待不下去,要赶快返回洛阳,召集志同道合之士,建立新的书院,同六艺学堂打对台,把他们的丑陋,昭示天下!

    “程颢走了。”

    说起这话,苏轼有些小落寞,他不是舍不得程颢,而是他想让程颢睁开眼睛看看,他们到底做了多少事情,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别白费心机了,有些人是听不进去话的。”苏辙突然说道:“程颢他觉得设置路灯,是浪费钱财,倒不如拿鲸油蜡烛的钱,去救济灾民。”

    曾布一听,脸就沉下来了,“他怎么会这么想?有了路灯之后,夜市就兴旺起来,夜市养活了多少穷苦人?怕比直接救济,要多出十倍百倍不止?”

    “他还说土地不该给商人,要给就应该给老百姓。”

    “胡说!”苏轼把脑袋摇晃起来,“给一个农夫十亩田,辛苦一年,未必能养活一家人,可是给商人十亩田,足够建一个顶大的作坊,养活几十人不成问题,亏程颢读了那么多书,连这点道理也想不通?”

    吕惠卿呵呵一笑,充满了轻蔑。

    “这世上的腐儒太多了,他们的脑袋都被所谓的圣贤之道给塞满了,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吕惠卿十分感叹,“幸亏我们遇上了王先生,他指点大家,给我们最宝贵的实践机会,若是没有先生的栽培,说不定我们也会如程颢一般,成为一个无用的腐儒酸儒!”

    曾布也插嘴道:“吕师兄说的太对了,这些日子虽然不长,却远胜十年寒窗,所得之丰,受用终身啊!”

    其他人也频频点头,露出深以为然的表情。

    苏轼突然提议道:“王先生已经做了知县,以后的公务繁忙,就没法到六艺教导大家了,这两年时间,我们跟着先生学到了太多的东西,不如今天就设摆酒宴,一来庆贺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