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之王族霸业-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喽啰来报,让寨中置办酒肉招待贵客,陈达一蹦而起:“哪里来的贵客?”

    喽啰道:“三位寨主马上就到,小的只是得了吩咐,二寨主何不亲自去问?”

    陈达好奇压制不住,一溜烟转下去寻,半步宽的小道正遇上四人说笑行进,“哎,这位就是你们说的贵客?”

    杨春走在头里道:“陈兄,你快告诉朱军师,那酒是你偷喝的不是我!”

    陈达反驳道:“我甚时偷喝酒了,杨春你偷喝别诬赖我,每次分酒我都只喝自己的!”

    “哎哎!可不能翻脸不认账啊!你把门,我进去偷,咋这没义气!”

    朱武道:“当着客人面,说这些丑事!你们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

    “就是,杨兄弟,陈兄弟别打闹了,叫客人看笑话。”

    “笑话已经看了,丢下我你们躲着耍笑!”

    “史大郎,愿赌服输,你上哈~”

    郝思文看着这四个奇葩一路打闹,哭笑不得,这贼窝窝还真欢乐,不是一家人,真不进一家门啊!

    山上的招待能有什么好货?今天打到的肉食,几样烤了,煮了羹,米面盐却是金贵。一口大勺满一碗,就这么围在锅边吃,讨论王伦的来信,四张嘴,愣是吵出了十张嘴的音域!

    朱武再次打断三人道:“咱们这样,先不讨论路好不好走,这地方你们还愿不愿意一直憋着?谁愿意去,举手!”

    朱武、史进举手,陈达、杨春不屑,郝思文举起了手:“有机会过快意逍遥的生活,你们为啥不想走出去?那里满眼都是平原,麦田桑林望不到边,还有个大水泊随便一划拉都是肥鱼!”

第315章 大宋奸() 
陈达道:“好甚好!去了那山头还不是给人做小,哪有我们兄弟在此轻松自在!你说是吧?”说罢朝杨春挤挤眼。

    “陈兄说的是,我老家那贼肥财还活得逍遥,不取他狗命如何让我咽下这口气?走不得,走不得!”

    史进见二人有点躁,劝道:“咱们兄弟这不是商量,你们急什么?还是听郝兄弟把话说完。”

    “我是不走,你们合计吧。”陈达拍拍屁股走了,杨春努努嘴跟去了。

    朱武尬笑道:“真让郝兄弟看笑话了。”

    “不碍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这事成不成随缘,你们不走,我们可要走。”

    史进道:“我是真想出去闯闯,老窝在这山上徒费岁月,当初就该同行鲁提辖汴京走一遭,看看关内的繁华。”

    “史大官人,你就舍得抛下我们兄弟一走了之?”

    “这不还得央朱军师拿诡计嘛!”

    “你这是损我!这事吧,我看还是要下山探探路,好不好闯,能闯过去多少人”朱武转向郝思文道,“我们这山上连带家口五六百人,郝兄弟你觉得能带走吗?”

    郝思文回忆来时的路线道:“百十个偷摸我看可以,这么多人……如果分批得话…”

    “要考虑老人妇孺行动迟缓,携带家什更难以绕过华阴县。”

    “天气渐暖,除了必要的衣裳什么都不要带,但有用度靠岸后酌情再买,敢问一句,山寨积蓄如何?”

    朱武道:“尚可,支持这些人坐船吃食还是够的。”

    “这便好办了,我大哥领一部乘船下游平陆(今三门峡)启程,他们都是普通农户自不必担心。咱们这里的话,我在延祥镇接应你们,上一波人走一条船,在垣曲咱们清点人数。”

    史进搓手道:“那我们就负责把人从这少华山送到岸边?看来也不难啊!每次数十人…”

    “你一身好本事,独自往来自然不难,这数十人一旦被发现,箭弩可不留情,还须细细斟酌。”

    三人在土灶边有来有去完善出逃计划,另一边陈达挑棒抽打树枝撒气,“史大官人想投奔鲁提辖情有可原,朱哈搞为啥也跟着一个鼻孔出气?咱们兄弟同进退,一个头磕在地上他都忘了?”

    杨春倚在青石上,眼珠随着树枝乱颤,“人朱哈搞是淮南人,出来这么些年,估计早想着回家看看了。”

    陈达一滞:“我祖父辈还是河北邺城(相州邺县)人呢!我就从没惦记过回去看看,老家还有没有人记得我爹。”

    “嗨,你说不定还有血亲在世呢,不像我,自己哪来的都不知道。”

    陈达看杨春情绪低落,撇了棒抓住他肩膀,“杨兄弟放心,你养父的仇他们不记得,我陈达肯定帮你报了,他们要走,我可不走,这少华山就是我的家,哪儿吹得也没这舒坦!”

    ……

    郝思文留宿一夜,没想到后半夜这么冷,全靠发抖取暖,索性起了身四处折些树枝,点起个火来,暗红色的火焰在眼睛里跳动,一双脚轻轻挪了过来。

    “郝兄弟,你也睡不着啊?”

    郝思文毫不忌讳道:“我是冻醒了,这山上比我想得冷,数九你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睡着就没了呗。”朱武蹲下身子,把树枝揉小段丢火堆里。

    一抹凄凉爬上郝思文心头:“我刚才在想,咱们是不是把一部分人放下山?看来你也不会答应。”

    “我们都不会答应,要是能活下去,谁愿意把脑袋别裤腰带做贼啊!我当年可是为了考取功名才来陕西的!”

    “冒籍科考吗?”

    “对哦~不许投状啊!”

    科举作为王朝选拔国家公务员的大型考试,历来备受重视,从乡、县、州一级级筛选通过。州一级较为严苛,因为甚至有几千人争取几个名额,称为解额。通过八月左右的州试之后,士子被称为贡士或称举人),次年二月再汇集到汴京参加尚书省礼部主持的“省试”,之后三月的殿试定名次,罢除末尾。这几千历尽辛苦来自各地的考生,付诸十余年的苦读,怀揣着高中的梦想,竞争是残酷的,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只要几百人而已,剩下的或是落寞回家、或是就此放弃、或是继续苦读来年再考,一张登科榜,无数颜色。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华州华阴县人——张元。

    本姓张,名不详,年轻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累试不第,(据说是殿试被除去的),大关西读书人不易,张元很委屈,自视才能难以施展,遂决心叛宋投夏。

    在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7年),张元与好友胡某,听说李元昊有立国称帝大志,就来到西夏自荐,改名为张元,胡某改为吴昊。二人在一家酒馆里,终日饮酒,并用笔在墙壁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巡兵见到后,知道他们不是夏人,将他们拿下送予李元昊。

    李元昊很不爽,问他们为何触犯其名讳?为何进入夏境?

    二人大声说:“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元昊本姓拓跋,其先人曾先后受唐皇赐姓李和宋帝赐姓赵)

    李元昊听后非常惊奇,就释放了他们,并且委以重任。二人投夏后,元昊派人把他们家眷也借来团聚。元昊称帝建国后不久,即任命张元为中书令,吴昊也被重用。

    好水川之战(1041年),张元辅助李元昊大败任福等人率领的宋军,宋军损失惨重,一大批精锐骨干军官丧生,近二十年无力抑制李元昊做大。西夏军师张元趾高气昂地在界上寺墙壁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以宋军的尸山血海来博取功名,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并在诗后题言讥讽韩琦,署名时写了一大串官衔:(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同年官至国相。其素怀功名,以灭宋为志,力劝元昊先取渭州,待机再取长安,攻取陕西关中之地,进而东向中原,同时联络契丹,让其攻打河北诸路,让宋朝受到两面夹击,势必陷入困境乃至崩溃。

    定川寨之战(1042年),元昊所发:朕当亲临渭水,直据长安的豪气通告,也出自张元的手笔。夏军深入到渭州境,被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顽强阻击,西夏全军覆灭,西夏直捣关中的计划最终破灭。张元常劝说元昊:攻取汉地,令汉人守之,这样才能扩大疆域,财用充足。但元昊还是游牧民族长期养成的习惯,常是掳掠而还。因此,虽然取得胜利,财用却越来越困难。后李元昊谋求与宋朝和谈(庆历和议,1044年),张元力争不可,但元昊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及至西夏与契丹发生贺兰山之战(1044年),张元知道其理想无法实现,于是郁郁不乐,在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病逝,吴昊不知所终。

    张元挂了,士大夫可是吸取了教训,西北边地不同关内,读书人怀忿怨都跑去助贼这还了得?

    嘉佑二年(1057年)殿试末尾淘汰的录取制度废除,之后殿试只分名次高下,西北的考生也给与了一些宽厚,在这个解额珍贵的科举制度里,无疑会让一些参考大州的考生们不满,想出一些巧径。

    (1066年)欧阳修上书,东南州郡二三千考生只有二三十解额,百中取一,西北赴试却是十中取一,这不公平!(各州的解额大体为10员左右,宣和年间杭州14,台州8,秀州8,福州特殊,81)这样一来,便有士子跑到西北州郡,冒用当地户籍参加解试。

    由于冒籍科考挤占了本地士子的录取名额,常常会引发本籍士子的强烈抗议,因而官府也禁止异地科考”。赵宋立国未久,赵匡胤便发布这一法令:应天下贡举人,自今并于本贯州府取解,不得更称寄应。

    但是,异地科考又无法完全禁止,士子多爱游学,或者跟随在外地任职的父祖,早早离开了家乡,让他们千里迢迢跑回家乡应考,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因此,官府也给出一些必要条件,甄别冒籍考生。有举人保举、或有田产屋舍、或居住满七年、或有祖父坟头、各地不一。

    朱武便是在这种思量下不远千里来到了陕西,结果一直不符合规定。

第316章 小弟觉得大哥太霸道() 
“一事无成,不敢回去啊~”

    朱武伸了个懒腰,自己可笑的经历终于讲完了,忽闪着眼睛,等着郝思文倾吐。

    郝思文淡淡一笑:“我也是一事无成,所以想去外面闯闯。”

    “我看你本事不差,怎么没在军中混个一官半职?你那结义兄弟不是州巡检嘛,加塞个呗。”

    “我认识义兄较晚,才及两年,原来还只是个大头兵,现在是什长了。”

    朱武道:“在陕西地头,抓五个就有一个是小使臣,怎么不去边关混个战功?搏一搏总是有希望的。”

    “去?去了两次都赶上撤退守城,你以为我们在后面不骂娘啊?”

    (在边军立功不见得就能获得升迁重用,参见韩世忠,征讨方腊后才得一小官。)

    “那是得骂,大声骂他八辈祖宗!”

    两个落魄人的相会,惺惺相惜,可惜无酒以助兴,比及天明,朱武便同郝思文下山,研究撤离路线,陈杨二砲就丢给史进了。

    史进老大难,他本就是四人中年纪最小的,大伙抬举他做大寨主,可事实上的大寨主是陈达,少华山的底子都是陈达拉起来的,只要大伙方向一致,那没话说,如果陈达死硬,杨春铁定和陈达站一边,救命之恩这情要还!

    史进寻半天找不到二人,赶晚才知道陈达带人借粮去了,这可好,带着箭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