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满江红之崛起-第3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会听着他的话,虽觉不妙,但却以为袁世凯是担心他朝自己的相位,所以才会说出这番话来。

张之洞的回绝,并未让袁世凯打住,反而又继续劝说道。

“老相国,如共和分总统内阁两制一般,立宪之间,亦有区别”

说话的时候,袁世凯从衣袋里取出一本书,初抵南京后,在一方面结交各方人士的同时,因副委员长一职名崇权无,所以袁世凯便借机研究新学,尤其是各国体制,甚至还拜了几个外国西席,无论如何这新朝新事是回不去的。

而恰是当初的研究,今天却派上了用场,打从执政府出来之后,袁世凯先回到府上思考了一两个钟头,便揣着这本书来了张府。

“老相国,若是近几日没事,还请老相国看下此书,便明白世凯所言了”

双手将书奉到张之洞面前时,袁世凯面上带着笑容。

第272章 启航与美龄

第272章 启航与美龄(求月票!求定阅!)

炎黄历4602年(耶历1904年)10月17日。

上海,黄埔江埔东港。

十月的上海已是初秋时节,弥漫于江面的江雾,在阳光的秋日的照耀下已渐趋消散。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和风从江面轻柔地吹来,薄雾在清晨如烟似缕,恬静安逸。

排水量一万两千五百吨的“启航”号邮轮庞大的船体仿佛像一个巨无霸停泊在港口内,“启程号”是 航运公司从德国汉堡…美洲公司购买,船龄仅只有5年的大型快速邮轮,这艘邮轮正如他的船名一般,对于中国人来说,这艘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希望。

这艘巨无霸式的邮轮,最初购置一方面 公司为了开辟公司的远洋客运航线,另一方面却是执政府派出考察团的需要,包括随团留学生在内整个考察团多达两千七百余人。而这个考察团却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国人的一种希望,尤其是随团赴洋留学的学生。

今天是“启航号”启程的日子,码头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邮件车、货运车往来穿梭。如果从远处望去,你只能看到“启航”号硕大的船身,人在这庞然大物的甲板上就像蚂蚁在蠕动……

十几辆将作为考察团用车的最新款“F03”型的高级轿车被吊进船中,随着吊臂的移动,到密集的人群。这里有上船的,也有送行的……各色人等在这块码头上汇聚成人的海洋,蔚为壮观。

数万名名手挥舞着国旗欢送的人群,将码头上拥挤得水泄不通,尽管拥挤,可在码头上,却有一个两千余人的大方队,立正站于码头,方队全部是由少者不过十一二岁,长者不过十七八岁的少年组成。

排成方队的少年,有男有女,男的穿着黑色或藏青色的新制服装,而女孩或着深衣或着褙子,他们身上的衣物,都是由执政府统一向汉唐坊定制,在少年们的脚边,则放着一个行礼着,这两千两百一十二名少年,是经过严格的考试、推选之后,在全国挑选的中国第二批官派留学生,或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一次外派的留学生。

在方队周围,少年们的父母亲人则泪眼朦胧看着这些将远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四国留学儿子或者女儿,远赴外洋留学,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荣耀,而这种荣耀的背后却是子女远离中华数万里之遥。

甚至从一开始,这里的主角已经不再是那些赴洋考察的官员,而是这些“重开幼童留学之风”的留学生,用执政的话说“他们承载着我们的这个国家的再次崛起的希望”

在官员们致辞给他们送行的时候的,站立于方队中的于婉洁仰着头,

“船好大啊”

看着她所见过的最大的家伙。然后,她转过头告诉旁边的哥哥。

“哥哥,它就是启航号吗?咱们要乘着它去美国吗?。”

“嗯”

于国梁点头回答,他用余光看着才十一岁的妹妹,又看着前排的弟弟,在这些外派留学生中,有多少是兄弟姐妹共同赴洋,有教会学堂、有新学堂,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千挑细选出来的。

他并没有朝送行的人看去,因为他知道,远在四川的父母不会来给他们送行,能入选留学生,或许正是当初父母把他们送进教会学堂有关,在教会学堂,他和弟弟妹妹们学习的是英语。

这一声喇叭吸引了小女孩的视线,她转过身,只见一辆汽车朝着这边驶来了,拥挤的人群闪开一条通道,让汽车驶进码头。

车门打开了,一个留着八字胡,身着军装头戴军帽的人下了车,那张稍瘦的脸庞上带着自信,微翘着的唇角似乎表明他的心情不错,在车门打开的瞬间,直到陈默然下车后,闪光灯镁光便在码头上闪烁着,镁光爆炸时的扑声在码头上回响着。

朝方队前走去时,陈默然不时和送行的民众点头示意,在昨天的送行宴会上,他曾亲口告诉过这些少年,今天会来给他们送行。

“执政好”

在陈默然走上台,未发话时,台下的少年和周围送行的人们,纷纷鞠躬行礼,而少年们这会变得却有些兴奋,他们原本大都以为执政不会来了。

“孩子们”

环视着列成方队的少年,陈默然用诧常亲切的口吻说道。

“今天你们就要离开自己的家人,远赴数万之遥的异国他乡,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

望着少年们,陈默然的声音愈发的低沉。

“……现在我们的国家,在经过两百六十年奴役之后,我们没有一个科学家,没有一个教授,这就是我们的国家,如今民族光复,国人虽奋起直追,以实现富民强国之日,然人才之缺乏,已成为我国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国家想富强,工商业不兴,谈何富强,人才不足谈何发展工商,执政府虽财力有限,但仍下决心送你们出去学习,……在你们的身上,承载的不单单是个人他日的荣耀,而是一个民族求知识于世界的抉择和这个民族实现富强的希望”

沉声的话语,让码头上的少年明白自己肩膀上所担负的责任。

“祝你们一路顺风早日学成归国”

在最后的一声祝福声中,军乐队奏响了代国歌,在光复期间,于全国唱响的《重回汉唐》,毫无例外的被选为了代国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几经沧桑,几度哀鸿。衣裾渺渺,终成绝响。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我愿重回汉唐,再起汉邦威扬,何惧道阻险长,看我华夏儿郎……”

在歌声中三色国旗缓缓有码头上升起的时候,码头上的两千两百名学子齐声唱起了国歌,看着在那中华旗在风中飘荡,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也许是自己最后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参加升旗仪式,下一次是什么时候,没有人也不知道。

也许是十年,也许是十五年,甚至更久,在他们每个人随身的行李中,除去书籍和教育部统一发的衣物外,还有一面旗、一包土,旗是中华旗,土是家乡的土。

绝不能让汉裳再成绝响,绝不让这国土再次沦丧,在国旗升起时,每一个人都在心下暗暗许着自己的誓言,他们知道此去国外的责任。

“嘟”

当这些学子依次上船时,送行的人们或是挥着手臂,或是哭喊着,与此同时镁光灯的闪光此起彼伏着,对于码头上的记者而言,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盛事,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大规模派出留学生,这是中国在求知识于世界的路上迈出的最大的一步。

“启航”号开始点火了。

旅客们加快了登船的速度,码头上送行的人群又挥起了手臂,码头上的哭喊着越来越响了……

眼见着孩子即将离开,裹着小脚的母亲们吩吩哭喊着、抱住自己的孩子,不愿其离开,最终在父亲的帮助下,母亲松开了手,被放开时孩子们在上船前,毕恭毕敬的跪在地上给父母叩着头。

喧嚣声与哭喊中,汽苗长鸣,轮船上那个巨大的烟囱冒出浓烟,混杂着雪白的蒸气,在空中舞出色调分明的轨迹……

这艘巨轮即将起锚,承载着一个民族对富强的渴望开始它的求知识于世界的航程。

船艉在水下的螺旋桨同时启动,由于码头水位较浅,因此当江水被搅动时,连带将江底的泥抄翻动了,就像在水下爆炸了一颗炸弹,霎时,江水变得混浊了……

“再见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学得有用之识的。”

挤进围在船舷边的人群,李齐鹏深情地对着逐渐离开的码头,喊出心底的感叹,在他感叹的时候,更多的的少年却是面对着亲人跪拜下去,给码头上的父母行着叩头大礼。

在船舷边向码头上的人挥手的孙中山,看着的那些跪拜在甲板上,不住的冲着他们的长辈们叩头的孩子们,禁不住长叹了一声。

“他们,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的希望啊”

“中山兄,此行,我等责任重大啊”

让出舷边的张峰看着同样将舷边让给少年们的孙中山,开口笑说一句。

以司法部次长一职率团出访的他,可谓是踌躇满志,此行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各国法律,“以法先行,以教育为重”是执政制定的此番考察的重点,其次才是各国政体、军事、经济。

“是啊”

孙中山点点头,看着面前这位年青的司法部次长,对于这次路线安排,他多少感觉有些古怪,印度,印度是考察的第一站,接着是埃及,沿途还要往奥斯曼帝国、意大利、法国、德国,再由德国驶向英国,再由英国入巴西、阿根廷,经麦哲轮海峡入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再入墨西哥,最后方才从旧金山入美国,转由火车考察美国全国。

“这次路线……”

不待孙中山开口说完,张峰便用手一指,那些在舷边哭泣着的少年们。

“这次路线,一方面固然是为我等考察团所安排,而却又为他们所安排”

“这是为何?”

“我们至少还是个国家,这些少年会知道,若是说是,他们不努力,印度等国之现状,即为中国之未来”

张峰的话让孙中山一愣,然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启程号”锋利如刀的船艏劈开黄埔江的江面驶向前方,而船艏翻开的白色浪花就是破开宝石所带出的粉沫,太阳刺破了原本有些阴霾的天空,金色的阳光挥洒在“启航号”巨大的船身上,此时,似乎世间的一切都在祝福,祝福这些少年们一路顺风……

五光十色的晚霞,把半个天空都组成了发光的锦缎,血红色的夕阳,在散乱无章的云朵霞片中徐涂下沉。

夜幕降临了,埔东产业饭店宽大的宴会厅内,上海的社会名流显贵云集于此,这是上海商界为执政举行的宴会,上海作为执政的根本,对于上海商界来说,每一次,为执政准备一场宴会,在宴会上认购债券,或许是他们表示对执政支持的一种方式。

宴会从天近傍晚时开始,献筹交错,人头攒动。宴会厅中的人们彼此寒暄、客套。这是社交场合必不可少的应酬,酒像是兴奋剂,将人们感官刺激到神经的末梢,这种宴会并不同于传统的宴会,而是西式的宴会,相比于欧洲人在宴会进行到高潮的时候,晚礼服掩盖下的身体热起来了,语言变得放肆大胆了,行为变得轻浮起来,这里依然保持着东方式的儒雅之节,尽管宴会结束,乐队演奏着音乐,舞会开始了,不过舞池中只有寥寥十数人而已。

在宴会上,不时的和这些商绅们聊着执政府对经济的看法时,陈默然偶尔会把眼神投向一个角落,在那个角落里,坐着一些女士,这或许是光复后的变化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