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人家,朝廷的事情我们不再去说,你给我再弹奏一次刚才的曲子,我出钱让你脱离乞丐的户籍如何?”楚云说完,老乞儿惊喜过望,他连忙拿过了脚下的胡琴演奏了起来。可惜心境变化的他再也没有那种让楚云都心动的感觉了。但是老乞儿却浑然不知,他用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演奏这胡琴。
一曲终了,他却失去了楚云的踪迹,以为楚云欺骗自己的老乞儿潺然泪下,这种绝望到惊喜再到绝望的感觉,让这个老乞儿彻底心死了。
他满腔的绝望都发泄在了胡琴身上,胡琴被他重重的摔在了地上,老旧的胡琴发出了一声悲鸣就彻底破碎了。已经走远的楚云感受到了胡琴的悲鸣,他的心思一动,就闭上了眼。
就在老乞儿蹒跚转身离去的时候,他才发现了自己讨饭碗里静静的放着五百两的银票。大明规定,乞丐户籍上缴五百两可以转为平民户籍,这对于乞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赚到的。老乞儿紧紧的抱着五百两银票,泪水涌了出来。他这才想起了那个大功臣胡琴,但是胡琴却已经四分五裂了,老乞儿伸出手拿着胡琴的残骸颤颤巍巍的离开了。
有的时候人就是这样,得到的时候不珍惜,失去的时候却后悔莫及,而再次得到却还是不一定真的珍惜。老乞儿朝着最近的城池走去,走了几里路,他就抛弃了为自己换来自由的胡琴残骸,只因为它太碍事了。破碎的胡琴残骸就这么静静地躺在路边,慢慢的腐朽,有谁能记得它曾经的功绩?
“心灯?”楚云从顿悟中醒了过来,自己的识海中有个剑状的精核,这是剑心通明,还有数十道宛若游龙的念力晶丝,更有浩浩荡荡如江如海的神识。现在竟然又出现了一盏心灯,真是乱成了一锅粥了。
楚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在识海中修炼出了“心灯”,至于心灯的用法楚云也不知道,但是当心灯出现,楚云脑海中自然而然的知道了这个名字。
楚云结束了游历天下的想法快速的返回了洛阳,这一次出来了几个月大明照样正常运转,楚云对楚悔这个儿子的能力还是很放心的。他简单的见了一下几位重臣之后,就要再次闭关,不彻底弄清楚心灯的作用是绝不出关的。
第二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阳谋——两国内乱爆发()
圣武三十年,这是楚云登基为帝的第三十个年头,大明一百多万大军再次调动了起来,大燕和大晋两国立刻就感受到了风雨欲来的亡国之忧。大明实在是太强胜了,这些年大明一边在跟大晋进行战备竞赛,一边直接封锁了大明和大燕的所有通道,对大燕国进行经济制裁。
两国的掌权者哪里见到过这个手段,刚开始的时候还不在意,但是后来战备竞赛和经济制裁直接拖垮了两国的经济,现在两个国家民生凋敝,动荡不已,要不是他们还掌握着大军,估计内乱就能让两个国家彻底垮掉。
他们已经看出了大明计划的歹毒,但是却毫无办法。慕容恪、桓温等人研究了许久都没有如何让自己国力恢复的办法。大明这还不算,他们还大肆组建新的军队,短短两年就把大明的军队扩张到了一百八十万人,这个数字让两国绝望。
为了对抗大明的压力,他们不顾国内经济崩溃,饮鸩止渴也开始扩展大军,大燕的军队史无前例的达到了一百多万人,而大晋也紧随其后,把军队扩张到了七十万人。要知道当年前秦苻坚淝水之战的时候,晋朝的北府军也才八万人,现在竟然扩张到了七十万人,可见东晋上下都拼了老命了。就是一部分世家大族也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那各自手下的私兵都无偿交给了国家。
不过两个国家根本养不起如此多数量的军队,他们可谓是穷兵黩武了,没钱没粮怎么办?只能搜刮自己国内的平民,可想而知两个国家基本上彻底失去了底层的民心,只需要轻轻地一扇,两个国家就会燃起燎原之火。
监察司和锦衣卫一人负责一个国家,两个国家还没有面对大明的入侵,就乱了起来,起义叛乱此起彼伏,不过因为两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支持并且掌握着大军,所以还没彻底失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敢削减军队,又实在是养不起大军的两国政权会更加凶狠的盘剥百姓,甚至一些中小家族,大明不需要动手,两国最后就会支撑不住。大明完全就是阳谋,但是却让俩国家根本难以对抗。
大明的军队只是简单的调防,根本没有进攻,但是却直接引发了大晋和大燕的内乱,不得不说有时候弱国面对强国,真的是很无力。
大明根本没有动手让两国都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更是觉得难受。他们都憋着劲的准备对付大明了,大明突然就停止了,真是让他们一口气堵在胸膛里,差点被被憋死。这种拿着刀子在你脖子上转一圈却收回刀子的行为,比起直接动手还让人难受。
更可恶的是为了对付大明,两国几乎倾国之力对抗,不光征集大量的军队和粮草,还为此得罪了下层的民众,如果受到外敌侵略,国内上下还能万众一心,但是突然没有了外敌的威胁,国内所有矛盾就直接爆发了。
大燕和大晋的起义越闹越激烈,大晋本来就是世家掌权,平时对普通民众的欺凌压榨已经够重得了,现在更是得寸进尺直接骑在脖子上拉屎了,再恭顺的人也受不了了。大晋本来就有地方反抗中央发动动乱的传统,这一次更是严重。无数被压榨过重的中小家族豪强联合起来发动了变乱,波及范围之广就是桓温等人也没想到,遍布南方的动乱让大晋疲于应对。虽然大晋史无前例的聚集了几十万大军,但是扑灭了这里,那里就又开始,仿佛无穷无尽的动乱,几乎耗尽了大晋为了对付大明准备的所有粮草。
甚至于大晋的中央军都不稳了起来,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来自底层民众,他们的家人吃不饱穿不暖卖儿卖女,他们怎么可能有心情打仗?好几次去镇压叛乱的晋级直接叛变加入了乱军,大晋的局势每况日下,晋朝的统治者焦头烂额。
他们不得不去打那些真正的大门阀的注意,毕竟这群人才是最富裕的,只要他们出人出粮,叛乱很容易就被平息。不要以为这是开玩笑,东晋的大门阀的实力在这个时候简直难以想象,他们很多人都是掌握一郡之地甚至数个郡,郡内的几万人几十万人全都是他们的家奴,这是个什么概念?他们每个家族都能凑出几万十几万完全忠心的军队,而且每一家的粮食都足够几万人几十万人吃好几年。
不过很可惜这一次桓温等人失算了,虽然每个家族的掌权人都答应的好好地,但是关系到他们自己家族的利益,有没有大明的威胁,他们根本不可能去为了支持国家而损坏自己家族利益。他们自己守着自己的地盘过日子,管你朝廷去死啊。因此桓温等人只能看着国家日益糜烂而毫无办法,终于忍无可忍的晋朝统治者祭出了大杀器。
当年后赵被大明所灭,多达几万人的羯族人成为了大晋的雇佣兵,他们也是桓温手下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他们只认钱不认人,桓温养着他们,他们就给桓温卖命。桓温看到所有大门阀都自扫门前雪终于发怒了,把多达三万的羯族雇佣兵派了出去。
这群羯族是以野蛮出名的,他们以杀人为乐闻名整个天下,当年后赵时期,他们还有石勒和石弘控制,即便是这样,他们手上的人命都超过了百万。更何况现在他们只是为钱给桓温卖命,面对的还是他们认为的懦落的南人,现在又被桓温下达了剿灭所有叛乱的命令,得到了尚方宝剑的他们彻底失控了,这群魔鬼放出来就是桓温都控制不住了。他们杀着一切能见到的汉人,不管是真的乱民还是大门阀,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很快就杀红了眼。整个大晋繁华的江东先是被杀戮殆尽,然后又扩散到了全国其他地区。
桓温的命令他们都不听了,因为他们抢来的东西更加丰厚,而且他们也看到了大晋实际上的虚弱。谁也没想到侯景之乱竟然提前几十年爆发了。桓温这才急眼了,他连忙派遣中央晋军剿灭他们,但是十万大军竟然被三万羯族雇佣兵击溃。
这下子羯族人更是无所顾忌,整个江南千里无鸡鸣,多达几十万上百万的汉人都成了他们的刀下之鬼。这件事就是大明都被震惊了,大明多次派人给桓温写信,希望允许大明军队进入大晋帮助大晋渡过难关。但是桓温怎么敢答应,他拉下老脸去求了王谢袁萧等顶级门阀,最终他们还是决定合作消灭这群饿狼。
得到了这些大门阀支持的桓温立刻就调动了多达二十万的大军围剿这几万羯族恶魔,双方大小战役几十场,竟然陷入了僵局。虽然大明也没想到自己的计划竟然害死了如此多的民众,但是效果却出人意外的好。这个时候大明进攻大晋的话,大晋估计就真的要灭国了。
大燕的日子也是不好过,大燕没有大晋那么多大门阀,国内政治也算是稳定,但是可架不住他们国内民族多啊。大燕虽然是鲜卑族掌权,但是国内的汉人、匈奴、羌胡、羯族、氐人、乌桓、大月氏和多达几十个的杂胡,他们团结在大燕的领导下,因为大燕前些年连续开疆扩土,所以日子过得还算是不错。
但是这几年大明经济封锁,他们的生活质量断崖式的下降,很多部落在冬天都会饿死人,而且大燕还不断抽调他们的壮年男子加入军队,而且还开始苛以重税。
本来就彪悍的各族部落当然就不干了,他们刚开始还非暴力不合作,试图和平抵抗大燕的剥削。大燕这些年的威名也不是白来的,鲜卑铁骑可是所有人的恶魔,否则他们怎么会这么老老实实的成为顺民?
而且大燕的历代统治者也是以怀柔为主,并不会过度压榨他们,也喜欢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些部落很多人都在大燕朝廷担任高官,影响力也不容小视。
但是这一次,大明百万大军的调动,让大燕上下脆弱的安全感彻底消失了,他们为了不亡国,什么都愿意干。大燕粗暴的拒绝了这些部落的要求,并且还直接出动大军剿灭了几个出头鸟。欺软怕硬的各部落只能屈服,但是大燕的压榨却越来越狠,各部落甚至难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随着越来越多的男子被抽调走,越来越多的赋税压在他们头上。终于叛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先是几个小部落武力抗税,后来发展到了整个辽西,要知道辽西可是还有宇文鲜卑的辽国,他们暗中支持叛乱的部落,再加上锦衣卫的挑拨,叛乱很快就形成了数万人的规模。
这下子大燕国统治者傻眼了,他们也没想到平时温顺的这群家伙竟然会反抗,于是暴怒之下的燕王慕容儁拒绝了慕容恪安抚的建议,直接调动大军武力镇压。
因为慕容恪反对出兵,所以慕容儁并没有使用慕容恪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而是让降将吕护带兵,这个吕护跟他同姓的吕布有相似的经历,他本来是后赵的将军,后来大明进攻后赵,他就投降了大明,但是大明军队制度森严,想当一个土皇帝的吕护根本受不了大明的规矩,他也不想失去手下几万人的掌控。于是就投降了东晋,但是东晋天高皇帝远,大明兵锋极盛,东晋根本救不了他。于是他就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