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当时刘备的皇后吴氏,继承人儿子刘禅,以及朝廷的大多数官员,都一直留在京城成都,从未到过永安的作战前线,因此在刘备遗体没有运回成都的情况下,以上的六项法定礼仪程序,全部都无法进行。如果诸葛亮一意孤行,坚持要将刘备遗体就地安葬在永安,那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那就意味着,两大群体的上述全部合法权利,都要被诸葛亮一人强行剥夺,而且还要造成在成都的刘禅,即使继位登基也没有充分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如此严重的政治后果,诸葛亮能够承担得起吗?能够完全不予考虑吗?回答是绝对不能。
因此,将刘备遗体尽快护送回成都,是诸葛亮当时必须作出的唯一选择。
下面再说第三类,即说明刘备遗体完全能够运回成都安葬的证据。列举证据之前,先将当时的有关情况弄清楚。
关于刘备死亡的准确时间。据《三国志·先主传》载诸葛亮对后主的上言,死亡时间是夏历的四月二十四日。按二十四节气而论,是小满之后,夏至之前。此时天气开始变热,但还不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季节。
关于当时从永安到成都的交通方式。最为便捷适合的,是直接连通两地的水路。水运载重量大,运行平稳,而且可以日夜兼程前进。从永安上船沿长江向西,经江州(今重庆市)、江阳(今四川泸州市)、僰道(今四川宜宾市),再转岷江北上,即可直达成都,总里程约为2000华里左右。刘备夏历四月二十四日死亡,五月诸葛亮护送灵柩从永安回到成都,历时一个月左右,平均每天将近七十华里,速度完全在正常范围之内。
情况清楚之后,下面列举此类证据。
其一,比照秦始皇。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出巡,七月丙寅,病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太平台)。李斯、赵高护送遗体灵车,从陆路取道西北,穿井陉关抵达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再从九原郡转向正南,沿着专用的“直道”,赶回京城咸阳。九月,遗体安葬于骊山。
从距离上说,上述陆路的长度,总里程约为三千华里左右,比从永安到成都的水路总里程,要多出百分之五十。从耗时上说,从七月到九月,耗时两个月,比诸葛亮从永安到成都的时间,要多出一倍。从工具上说,运送秦始皇遗体的是车辆,运行没有船只平稳,空间没有船只宽大,因而对遗体的照护条件就比不上船只完善。从气温上说,秦始皇死亡的七月,在节气上是立秋、处暑之时,气温要比刘备死亡的四月更高。
在距离、耗时、工具、气温这四方面因素都更为不利的情况下,秦始皇的遗体都能够运回京城咸阳,那么将刘备的遗体运回成都,诸葛亮也完全能够做到。
其二,比照西汉诸帝。西汉是流行厚葬的皇朝,因而导致遗体保存技术的长足发展。两千来年后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完好出土,就是确凿的考古实物证据。反映在文献的记载上,则是西汉皇帝死亡之后,其遗体大多能够根据当时需要,保存一定的时间,然后才入葬皇陵;而且年代越往后,遗体保存的时间越长。例如,根据《汉书》中臣瓒的注解,汉高祖二十三天,汉惠帝二十四天,汉武帝十八天,汉昭帝四十九天,汉宣帝二十八天,汉元帝五十五天,汉成帝五十四天,汉哀帝则达到一百零五天。保存时间超过一个月,即超过从永安乘船到成都所需时间的,就有昭帝的四十九天,元帝的五十五天,成帝的五十四天。超过三个月的,还有哀帝的一百零五天。从死亡时间上说,这四位皇帝当中,昭帝死在夏历四月,与刘备的死亡月份相同。而元帝死在夏历七月,哀帝死在夏历六月,气温都比刘备死亡的夏历四月要高。最为典型的是哀帝,不仅死在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夏历六月,而且遗体保存时间竟然又最长,达一百零五天之久。这就充分表明,早在西汉武帝之后,凭借皇家所具备的遗体保存技术和条件,即便在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保存到四五十天以上,已经不是难事。当时间又过了近三百年之后,在气温并不算最高的夏历四月,将刘备遗体完好保存一个月以上,使之能够及时运回京城成都,对于蜀汉皇朝而言,更应当不是什么难事。何况上述西汉诸帝遗体保存的史事,又正是汉家祖宗朝的丧葬文化传统。刚刚接受托孤重任的诸葛亮,在完全能够将先帝遗体运回成都的情况下,却执意要以交通不便、遗体难以保存为由,将其就地安葬在边远的永安,只运一口空棺材回成都的话,恐怕朝廷上下不单单会发出反对的声音,更要怀疑到其动机和用心究竟何在,甚至是先帝真正的死因了。
其三,比照张纲。《后汉书·张纲传》记载,东汉顺帝建康元年(144),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人张纲,在广陵郡太守任上病死。由于他生前亲民爱民,所以当地民众悲痛异常,竟有五百多人将其遗体护送回家乡武阳县安葬。广陵郡的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从扬州市到彭山县,先要溯长江而上,至永安,再沿上述永安到成都的水路,直达彭山县城之下,距离至少在五千华里以上,足足是永安到成都水路距离的两倍半,而且此事还发生在刘备死亡之前八十年。
其四,比照高柔之父。《三国志·高柔传》记载,曹魏大臣高柔,其父东汉末年死在蜀郡都尉任上。他从故乡陈留郡的圉县,即今河南杞县西南,前往蜀郡的治所成都,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将灵柩运回家乡安葬。当时从成都到圉县,先要翻越秦岭北上关中,再向东出函谷关,距离至少在二千五百华里以上。不仅里程比永安到成都要长,而且步行运送灵柩的艰难程度,也远甚于乘船直通成都。此事就发生在刘备去世之前二三十年间。高柔仅仅靠自己家族之力,都能承担更为艰难的任务,诸葛亮拥有一国的雄厚资源,更没有理由说自己没有办法完成护送先帝遗体回成都的任务。事实上,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期间,将在外地死亡者的遗体运回故乡安葬的事例还多,以上张纲、高柔父亲之例,仅是其中典型者而已。
面对以上确凿的证据,刘备的遗体究竟是否会运回成都,能不能运回成都,你自然会有明确的结论了。
据说以往曾有人建议对惠陵实施考古发掘,以便确认刘备是否长眠在此,卧龙先生是否愚弄了后世之人,但是因故未果。不过,刘备的遗骸究竟葬在何处,这对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而言,或许很重要,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具有特殊的意义。历史名人之所以令后世的芸芸众生,发生兴趣,触动感情,心存向往者,完全在于他们生前的活动,而不在于他们死后的枯骸。此处饶舌叙述之,亦不过借此为读者展示一点点古代丧葬文化的风情画面而已。
公元1984年暮春时节,笔者畅游成都昭烈陵庙之后,乘舟东下。至奉节县登岸,小住数日,相继游永安宫故址、八阵图遗迹、杜甫瀼西草堂、宋代锁江铁柱诸名胜,最后,登城东八里之白帝山,俯视夔门。但见高江急峡,猛浪奔腾,古木苍藤,掩映绝壁,因思昔人往事,慨然有感,遂高吟诗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四以抒怀。此诗杜甫写于唐代夔州,即三国之永安,现今之奉节,而且咏叹刘备之事,正可引录为本书之终曲,这正是:
刘郎千古悲欢梦,尽在诗人咏叹中。
诗云: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附录 三国小百科·概况篇
总体发展阶段
要想了解三国,先要弄清楚时间要素,即三国历史进程的总体发展阶段,因为时间、空间和人,是构成历史的三大要素。三国历史进程的正式阶段,是从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汉称帝,改元黄初开始,到公元280年3月西晋灭吴统一天下结束,持续时间为60年。但是,正式阶段之前,还有一个酝酿阶段。酝酿阶段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大起事开始,东汉王朝全面衰败开始进入脑死亡状态,而三国的创业者曹操、刘备、孙坚,都在此时借助朝廷公开号召地方组织武装力量帮助镇压黄巾军之际,趁势招兵买马,走出刀把子里出政权的第一步。陈寿的《三国志》,就是从中平元年黄巾起事时写起。加上酝酿阶段,三国历史持续的时间为96年。这就是供给三方竞争表演的总体时间资源。
各国地域
要想了解三国,还要弄清楚空间要素,即三国各自控制的地域及其大小。三国是从东汉王朝这块大蛋糕切分出来的。而东汉后期顺帝之时,全国的地域,按照州、郡、县三级管理的行政区划系统,分为13州部,105郡国,1180县,另加一个从属的西域部分。发展到三国彼此之间的疆域基本稳定之时,曹魏占有其中的司隶校尉部,以及豫、冀、兖、徐、青、凉、并、幽8州,共计9个州部,再加一个从属的西域部分,切分的地盘面积最大。孙吴占有扬、荆2州的绝大部分,交州的全部,地盘面积次之。蜀汉仅占益州1州,地盘面积最小。《三国演义》中曾多次提到孙吴占据了“六郡八十一州”,数量既不正确,又将郡置于州之上,认为是以郡统州,这是对当时地理不熟悉的误说。以上就是供给三方竞争表演的总体空间资源。
各州部的主要地域
空间要素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上面所说的东汉13州部及西域部分,究竟相当于现今的何地。就各自所辖的主要地域大致相当于现今何处而言,曹魏所占司隶校尉部,在陕西、河南、山西省;豫州在河南、安徽省;冀州在河北省;兖州在山东省;徐州在山东、江苏省;青州在山东省;凉州在甘肃、宁夏省区;并州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省区;幽州在北京市、河北、辽宁省;西域部分在新疆自治区。孙吴所占的扬州,在现今的上海市、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台湾省;荆州在湖北、湖南、河南省,交州在广东、海南、广西省区,香港、澳门。蜀汉所占益州,在现今的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省和重庆市。
需要指出两点:第一,当时京城洛阳所在的州,不称某州,而特别称为司隶校尉部;其长官也不是州刺史或州牧,而是司隶校尉。司隶校尉除了担任当地的行政长官,还特别负有监察举报京城地区官员不法行为的责任。而京城洛阳所在的郡,也不称某郡,而特别改称为河南尹。第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各方又对自身范围内的行政区划,包括州、郡、县等,进行了许多变动和调整。
各国人口
要想了解三国,还要弄清楚人这一要素的基本状况,即三国各自控制的人口数量。正史明确记载,东汉后期顺帝永和五年(140),全国有民众970万户,4915万人。东汉末年,由于长期战乱和严重灾害的不断摧残,人口锐减了百分之九十,幸存的人口数量,只有原来的百分之十左右。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三国,虽然经过长时间养育,民众总人口也未能达到东汉后期百分之二十的水平。蜀汉灭亡时,仅有民众28万户,94万人,控制的人口数量最少。孙吴灭亡时,民众有52万户,2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