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争结束后,他们俩有没有荣归故里?”
“秦国打赢了呢,惊和黑夫应该。。。没事吧?”
。。。。。。
观众们纷纷问道,在无数人心里头,都在这么问,想着,他们也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吧?
历史的真相,我们已经无法考究了,这只是两个普通的秦国士兵罢了,中国的史册很大,只是再大,也放不下每一个人。
史册上,最后几十万上百万秦楚士卒和百姓的悲欢离合与生死离别,也只凝聚成了简单的二十一个字:
“其后,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亡。”
大时代下,白云苍狗,我们只是微尘,而哪怕是微尘,也总有自己的故事。
通过现在能找到的依据进行推测,衷的墓地里,只有衷的尸骨赫然陪葬品中找到的这两封家信,唯独不见,黑夫和惊的尸骨,一点痕迹都没有。
在古代,随葬之物往往是墓主极为珍视的东西,一封家信出现在墓葬中,可猜的原因只能是,黑夫与惊终于还是战死沙场了,尸骨无还。
显而易见的结论,战争,就是这么的残酷,黑夫和惊,都没能从战争中活着回来。
而兄长衷,在那个人命如草的年代里,能有自己的一个墓地,还有不少陪葬品,也足以说明了黑夫和惊的战功,给家里的人带回来的无上荣耀,这份荣誉,家里人分享到了。
于是乎,2000多年前在衷垂睫大去之时,他选择了用生前对于已故两位兄弟的毕生怀念,陪葬自己。
把弟弟写的信带到了地下,既是衷对此前战死沙场的两个弟弟的怀念之举,也寓意着兄弟三人到了另一个世界,可以凭此相认,再不分离。
一封陪葬的家书,对弟弟永远的怀念,这份手足之情,穿越时空,心灵震撼。
一封信,一封最古老的信,敲开了早已远去的那个时代的大门,这封可考察的实物,中国最早家信颠覆了秦国士兵形象,窥一斑而见全豹,让人感概良多。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鲁先生如是说。
如今,惊与黑夫的这两封家信,正静静地躺在湖北省博物馆《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的展厅里头,它们现在已经不用再去担负漂泊异乡的游子与家人沟通的重任,也不用去承载这种让人倍感心酸的痛苦。
然而,这两封家信中体现出来的下层士兵的声音,作为后人的我们看来,唯有唏嘘,只剩唏嘘。
没钱,没衣。
秦国的军队却最终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如果说黑夫和惊的故事还是太功利,流血也好,牺牲也罢,到底还是为了爵位。
支持这支虎狼之师的不是本能,而是秦国严格的封赏制度,因为在那个年代的秦,取得一个首级,就意味着摆脱奴隶的身份,获得土地与封爵,这也是黑夫在信中问大哥“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的原因。
战国时代末期,终究里我们太遥远,我们都知道,太遥远的事情,很难触动我们的神经。
“距离地球一百亿光年的一颗行星爆炸了!!!”
“嘁,关我鬼事啊?”
这就是现实。
但接下来的第二封信,就真的煽爆了所有的国人。
来自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在弥留之际,在九一八纪念日的时候,与1941年,写给弟弟张秀珂的信,由金马奖影后,归雅蕾老师动情演绎。
“可弟。
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记得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们玩着,看着我离开家,你连招呼都不招呼,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事隔六七年了,你也长大了。。。。。。”
萧红对弟弟小时候的形象记忆力顽强,总记得她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对弟弟逐步变得会说话了,说大人话了,感到生疏、新鲜和惊叹。
信中,没有看到萧红在生命快要终结时候的忧伤和绝望,看到的,只是在回忆以前和弟弟相处的,那些光亮,那些美好时光,姐姐对弟弟,就像母亲对孩子一样,无论美丑、懂事与否,都是牵挂在心,不离不弃的。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姐姐不满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发起抗争时,弟弟“看都不看。”,而七七事变,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弟弟决定加入抗日军保卫国家义无反顾的离家时,还是看也不看姐姐,一切都没变,弟弟还是那个任性的弟弟,天上星星还是星星,萤火虫还是萤火虫,什么都没变的样子。。。。。。
“我也没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台阶上,你就走了。那个时候,我的心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
姐弟俩,就此分别。
语句简单却又充满深情,在归雅蕾老师的声音中,更直击心底令人动容。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难兴邦的民族,每当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大义的关键时刻,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来就不乏悲愤慷慨,孝悌忠信之士。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以看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前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
到这里,转变了。
信中的“他们”,突然变成了“你们”。
“你们跑着跑着,但工作的时候,嘴里还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是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着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归雅蕾老师的语气,似乎没有任何变化,还是那么的平淡,缓缓流出的词句,唇齿留香,活灵活现,有种白描的雕塑感,只是,所有人都看得到,她的鼻子、眼眶,全红了。
萧红在那里,见到了弟弟吗?
没有。
见字如面,展信如唔,姐姐的音容笑貌,在所有人的脑海里浮现着,见不着朝思暮想的弟弟,姐姐很难过,但她却淡淡一笑:没关系,我知道你在为什么而奋斗。
“我的心里充满了微笑,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但我却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很放心。见到他们就和见到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
淡淡的语气,难掩那个战火纷飞的动乱与不安,人心惶惶,而字里行间,却又带着一股力量,让所有人都感受得到的力量,心安。
因为,即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中国人还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的脊梁与傲骨,也从未断过!
此时此刻,在收看节目的观众们。
全炸了!
第五百四十五章 老戏骨们的天秀!()
“如你所料,中国没有亡!”
“如你所见,中国不仅没有亡,我们还再度崛起了!”
“胜利只属于我们~~!!!!”
“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他们中的,快乐的一员的,继续守护着我们的祖国!”
。。。。。。
风沙,有点大。
观众们顷刻泪崩如泉涌。
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即便在那样一个背景下,她的文字也总是那么的柔和、坚定也包含着希望。
躺在病床上的萧红,所处的香港也将要沦陷,自己的生命濒临消亡时,弥留之际,她还要耗心耗力的去写,写给她在远方前线抗战的弟弟:
“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在内忧外患的民国时期,那个时代背景里人们的“人文精神”,让人心灵震撼!
正是如此,无论多艰苦,遭受了多少痛苦磨难,胜利最后仍属于我们的!
那个不安的时代里,女青年尚且如此,男人又会如何?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年仅24岁的青年林觉民,于江滨楼写下两封绝笔信:《禀父书》、《与妻书》,通宵达旦,一气呵成。
家国大义中他毅然舍小家以就大家,24岁的生命一夜成熟。自此,养育之情、琴瑟之好,无以为报,他留给父母妻儿的只有“愧对”二字。
第三封拆开,是林觉民两封绝笔信中,情之最切的《与妻书》,由赵力新老师朗读。
林觉民写给一生挚爱陈意映的绝笔信《与妻书》,在生命即将终结之前写下对妻子最后的爱情告白,也是告别。
这封书信,观众们都很熟悉了,因为,它就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文如黄钟大吕,荡气回肠,情如杜鹃啼血,如泣如诉!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下,大概没几个人没读过,只是,明明已经做好战斗准备,却还是在赵老师的朗读中被深深的触动了,一点抵抗都没能有。
“写这封信的时候,我还是人世间的一个活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魂。”
赵老师起调极轻的第一句,便让观众们感受到其中的伤感情绪,瞬间潸然泪下,涕泪横流。
读信时,而皱起眉头,锁住那浓浓的忧愁,时而淡然,将心中那一缕缕深情娓娓道来,几次转折,也让人感受到了琴瑟夫妻之间的伉俪情深,儿女膝下的憧憬向往,以及对旧社会的深恶痛绝。
台下和电视前的听众,整个身心都被朗读者饱含情感的声音,带进了写信人的时代背景,带进写信人的心理世界。
到了结尾处,
“从今天开始,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语气似如释重负,却重若万钧,有对妻子的愧对,有对家国的满腔清热情,更有取舍纠结过后的凛然正气。
赵老师动情的朗读,让观众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见证了舍身的壮举与人性的美好!
“呜呜,哭瞎了!”
“风沙很大,心灵都被洗了一遍!”
“难以言语的感动,我是个00后,甚至以前都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个时候那么艰苦那么难,我们的种花家还能种出蘑菇,现在开始明白了。”
“有这些人在,我大种花家怎么可能会亡!”
“以后也不会亡,有我们在呐!”
“这是我们的课文啊,这封信看过无数次了,但这是我从来没有的感觉,哭惨了。”
“赵老师的声音太好听了,呜呜!”
“被赵老师圈粉了!
“听赵老师的朗读和自己看文字,有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个节目,太棒了!””
。。。。。。
事实上,解读点评诗歌文章的文字,杂志上,报纸上,观众们也常常看到,却始终觉得缺乏那一种能直接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有人说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了,变得浮躁了,静不下心来体味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
确实有这样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旁观者的疏离感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杂志报刊上那些文章的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