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甲午后-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道是谦虚吗?

    李准刚刚升起这个念头就被自己打翻了,官场上的人从来都是嘴巴上说着谦虚,动作上一点也不知道谦虚为何物。

    而清朝又是以左为尊,这可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坐的位置了。如果放在平时,十有*是广东巡抚鹿传霖坐的,但现在广东巡抚鹿传霖还在快马加鞭赶回来的路上。按道理应该是广东布政使岑春煊顶替,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只是岑春煊坐在了右手边第一个座位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没有多长时间,李准就明白为什么会空出左手边第一个位置的原因了。

    “下官广西巡抚黄槐森拜见制台大人!”门外出现一名身穿从二品蓝色锦鸡官袍的矮瘦老人。

    李准眼瞳微微一缩,他想不到宋哲居然拉拢了黄槐森过来。

    按道理说两广总督是管理广东、广西的地方大员,然而在朝廷的干预下,宋哲自然不可能真的掌控得了两广。哪怕是广东,朝廷这里都还有布政使岑春煊这枚钉子了,更被说距离宋哲更加遥远的广西。

    广西提督苏元春已经是朝廷的狗腿子了。他还为朝廷签下了广州湾条约,背上黑锅,对朝廷的忠心没有得说了。另外一人广西巡抚黄槐森在之前也一直对宋哲的命令阳奉阴违。不来广州拜见宋哲这个上官。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危急的时候。宋哲居然把平时阳奉阴违的广西巡抚黄槐森给收复了过来。

    这个时候惊讶的人已经不仅仅是李准一人了,除了少数几个得到消息的官员外,其他官员都不由微微发出一声惊呼,议事堂内响起嗡嗡声,不少官员都在低头接耳。

    “肃静!”宋哲脸色微微一黑,喝道。

    不仅仅是宋哲说话了,站在议事堂四角上的卫兵也齐声喊道:“肃静!”

    声音威严,交头接耳的官员都纷纷心头一颤。明白这里可是议事堂,不是他们交头接耳的地方。议事堂立刻静下来。

    “坐!”虽然和李准来到的时候一样,同是一个字的答复,但宋哲对上黄槐森的时候,脸上挤出了几分笑容。

    广东省香山县黄梁镇荔枝山人。宋哲故乡新会和香山接壤,双地联系颇为紧密,在通过同乡关系的拉拢下,宋哲这才将黄槐森拉了过来。

    当然了,这也和黄槐森年纪已经很大,而官场之路却颇为坎坷很有关系。

    黄槐森清咸丰十一年(1861)参加省城乡试。并在乡试中上榜,中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成功考中进士,授翰林庶吉士,在翰林院国史馆编纂清史。

    直到清光绪元年(1875)任才开始有点实权,担任给事中郎官,翌年被选任直隶大顺广道,因母丧回籍守孝。旋复出,先后任四川川北道、云南迤东道、贵州按察使、护理巡抚,一直到现在担任广西布政史兼护理广西巡抚。

    而到现在黄槐森已经七十岁高龄了,他很清楚。自己哪怕为朝廷卖命,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了。然而如果这个时候果断投靠宋哲。那么子孙的命运将会得到重大改变。

    黄槐森刚刚坐下,其他官员也来的差不多了。

    宋哲一摆手。议事堂外面的院子大门关上,哪怕没有赶到的官员都会被拦在外面不得进来。

    黄槐森率先说话,他先朝宋哲拱手,低头说道:“下官有事要禀报。”

    宋哲对黄槐森微微颌首,说道:“抚台有话请说。”

    黄槐森说道:“听闻广东粮荒,各地粮价高涨,下官已经准备了十万石粮食,只待制台大人发兵护送,立刻就可以将粮食送到广东。”

    十万石粮食?看似不多,实际上对于现在广东省的粮荒而言,并不能够完全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用来救燃眉之急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听得这话,议事堂的一众官员都暗暗大喜过望。当然了,并非所有官员都对黄槐森这句话感到高兴的,这些官员里面免不得会有一些光绪帝的死忠官员,他们对于黄槐森的十万石粮食,只有痛恨。痛恨黄槐森背叛朝廷,背叛陛下。

    宋哲脸上也第一次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说道:“实在太辛苦抚台了,王士珍,会议后就由你亲自负责前往广西护送粮食回来。”

    议事堂内所有官员都明智的没有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由广东派兵到广西护送粮食回来呢?直接从广西派兵护送粮食过来广东,岂不是更加快速吗?还不用浪费人力物力,特别是大军一来一回还会多消耗不少粮食。

    原因很简单,广西提督苏元春是光绪帝的死忠狗腿子,他在广西督军十八年,广西军界盘根错节。别说苏元春愿意不愿意派兵护送粮食来广东,即使他愿意,宋哲也不信任苏元春,唯恐苏元春在里面下什么手脚。

    假装山贼打劫、烧毁粮食都是轻的,最怕就是苏元春丧心病狂的在赈灾粮食里面下毒药,比如往粮食里面放病死的老鼠,人为制造瘟疫。

    别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只要一旦发生粮荒、瘟疫,多的是官员弹劾宋哲,这个时候恐怕光绪帝不下旨革除宋哲的两广总督之位,宋哲也扛不住朝野上下的压力,自动请辞了。这将会对宋哲的威望造成巨大的打击。

    言归正传,议事堂内欢快的气氛只是很短暂的,只是因为宋哲拿出一份官场上人尽皆知的报纸,事实上今天突然间在议事堂举办的会议,就是因为这一份报纸。

    这份报纸名中外新报,最早在宁波发行,很快就扩展到上海、香港等地也有刊发。这份报纸也是最早的一批期刊,在老一辈日本人当中颇有影响力。本来报纸早已经在大约四十年前停止刊发了,不过去年刚刚被一名日本人商人重新起用这一份报纸名称,并在香港建立报社,报纸也从原来的一月刊变成现在的周刊。

    这本来是比较平常的事情,然而这事情联系到报纸上的头条,就变得不平常了。

    海盗猖狂,敢袭击军舰护送粮船!

    这份报道大致上说一批海盗在广东海域和台湾海域交界附近袭击一队军舰护送的运粮船队,并造成两艘运粮船沉没,两艘军舰和四艘运粮船受创。

    英、德、日联合发表围剿海盗!

    英国香港政府和德国驻高雄港司令部、日本驻澎湖列岛司令部联合发表声明,将在未来三个月内,三国联合派出军舰在南海北部一带围剿海盗。如有经过船只需办理相关证件,否则将视为海盗处理。

    列强对自己有限度的动用武力这也是宋哲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宋哲想不到自己派出军舰护送也没有办法。

    不过这事情怪不到程璧光身上,因为对方派出的是鱼雷艇,速度非常快,对付军舰或许很困难,但对付载满粮食,最高速度只有*节的轮船,却是非常轻松的事情。

    只是宋哲想不到英国人这么狠,居然联手日本、德国搞什么清剿。虽然没有不允许粮船进入,但粮船办理相关证件显然非常麻烦,这相当于断了广东和台湾之间的粮道。(。)

第314章 粮食战争【3】() 
第314章粮食战争3

    宋哲神色凝重的说道:“现在大家说一下,该如何处理广东粮荒一事。”

    “湖南没有粮食来吗?”广东按察使王之春问道。

    负责和湖南交接粮食的是王士珍,不过此时他的脸色也不太好。“湖南也支援不了太多粮食,前期送来了八千石粮食,后面想继续送粮食过来已经变得困难了。”

    “为什么会这样的?刘永福难道忘记了他的湖南巡抚是怎么坐上去的吗?”说话的是林少猫,出身绿林的他城府并不如何深,这话可就有些出格了。毕竟在议事堂里面的人不仅仅是有宋哲的心腹,更是有很多其他的官员在。

    宋哲看着林少猫,眉头轻皱:“少猫!”

    林少猫脸色微微一变,回过神来自己说了不应该说的话,登时低下头不敢说话了。

    王士珍看了林少猫一眼,又把目光放回宋哲身上,回答道:“因为湖广总督下令征调湖南粮食,填补加征的漕粮,份额是十五万石粮食和六万石米耗,共计二十一万粮食,要求在一个月乃完成加征任务。”

    顿了顿,王士珍又隐晦的说道:“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人,都是湖广总督的老部下了。而刘(永福)抚台一方面初来乍到,另外一方面到底是武人出身,对于庶务并不熟悉,不知道如何插手其中。”

    宋哲脸上神色不变,事实上早在下令让刘永福送粮支援广东的时候,宋哲就知道湖南送不到多少粮食过来广东的了。

    早在十年前张之洞就担任湖广总督,期间还有一段时间署理两江总督,一度管理四省之地。而在官场上,一直以来都有“北李(鸿章)南张(之洞)”一说。其威望之盛,绝对不是近年来急速蹿升的宋哲能够比拟的。更别说湖南省是张之洞的辖地,刘永福能够在张之洞眼皮子低下闹腾出多大的事儿啊?!

    “刘永福说后续的粮食。能够运送多少过来?”

    王士珍悻悻然的说道:“刘抚台说最多一万石,最少也会送二千石过来的。”

    宋哲直接无视最多的一万石。有些无语的说道:“也就是说,偌大的湖南省,只能够送大概一万石粮食过来了?”

    王士珍叹了口气,虽然不愿意,但他也只能够说道:“是的。”

    宋哲拿起右手边的茶盏抿了一口,平复一下心情,目光落在广东布政使岑春煊身上。“粮商的事情,他们可对藩台表达了诚意?”

    岑春煊苦笑一声。眼神有些黯然说道:“虽然那些粮商表示会帮助衙门平稳粮价,但看了今天这份报纸后,恐怕不少粮商都会改变心意。”

    宋哲想抬手按摩一下隐隐作痛的太阳穴,但他很快就回过神来,现在他可不能够把自己的软弱暴露出来。他要一如既往的强硬,否则如何叫敌人心存忌惮,让自己的部下继续追随自己呢?

    “现在广东有多少存粮?”宋哲对岑春煊问道,紧接着又说道:“本官要实际的,你明白本官的意思了吗?”

    清朝的官员是出了名贪官污吏盛行的,粮食方面自然免不了的。这怎么贪污呢?

    古代皇帝为了防止丰收的时候谷贱伤农。又怕荒年的时候没有粮食赈灾,感到苦恼。战国时李悝想到了解救的方法,他在魏国实行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存储粮食的仓称之为常平仓,寓意是时刻平稳粮价。

    制度的本意是好的。然而执行的人思想就不见得好了。

    不可能每年都有灾荒发生的,存储在常平仓里面的粮食也不可能一直存放着。这岂不是让粮食发霉,浪费了粮食吗?所以基本上在每年秋收前后。通常会将常平仓里面的陈米出售,空出来的空间放置新米。

    这就给了贪官污吏上下其手的机会了,胆子小的,将新米当陈米出售。陈米价格往往只有新米的二分之一多点,甚至更加低。这中间的差价利益,自然是贪官污吏和商人从中分了。

    胆子大的贪官污吏怎么办?明明没有灾荒的,却给朝廷上报有灾荒。有灾荒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