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2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者而言,最容易使人上当受骗的是言听计从、顺人喜好、唯唯诺诺的人,这样的人身边越多,其事业失败的机率也越大;而那种脾气不好、有真才实学的人,对于优秀领导者而言,你身边这样的人越多,事业成功的机率越大。所以大家对此倒是并不反对,因为多道紧箍咒总比多个小人好。

    另外古人非常推崇“用师”,认为能够用师的人是成就伟业的人。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任何组织的发展必须需要有一个方向。首先,这个方向必须是正确的;其次,这个方向必须是能够达到的,也就是说具有可操作性;再次,在行进过程中,必须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行进的快慢,全面掌握行进的安全性。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家,能够把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人拧在一起。但是,大都未必能够成为战略规划家,特别是很少有领导人能够成为谋略家。

    这就如同茫茫大海中行驶的航船一样,领导者就仿佛是船长,组织人们进行航行;而谋略者就是罗盘,给整个航行指明正确的方向。依此看来,用师之法是最重要的。就一个个人来说,也需要有人随时给指点方向,进行决策咨询,只有如此,才能在宦海凶波中进退自如、履险如夷。这也如同下棋,如果有高人能够给点步,则势必能步步占得先机。

    而应节严是历经三朝的老臣,无论是学识、资历,还是声望及能力都足以担当此任,可以说比之文天祥等人不让须臾。再者人家早在潜邸就是王师,又协助陛下经略琼州,整军备武,功劳也在那摆着。就任参知政事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谁也挑不出理来。

    再有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任何主上,大多不喜欢批逆鳞者。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否能够,是否忠心,都需要借助“和顺”这个途径来赢得主上好感。如果让主上感觉浑身是刺,或者如鲠在咽,那么,如果不是遇到非常大度的主上,下场一般不妙。而应节严大事坚持原则,小事保持灵活,皆以和顺为主,可以说被陛下依为臂膀,有这样的人在皇帝和大家之间周旋,也让大家日子好过一些。

    太后懿旨一下,表明众臣在皇帝的帮助下,迫使张世杰还政于文官就算是成功了,那他们必然要偷桃换李。于是在改组之后纷纷上奏称陛下乃是天生的统帅,不仅治军有方,且调度有方,精通战法,不仅文能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武也能披甲上阵,领军冲锋陷阵。这帮人一肚子墨水,吹捧其人来那就是小事一桩,最后将赵昺夸得简直就是孙子重生,诸葛再世一般。若是不服,陛下刚刚将张弘范给弄死了,你们站出来试试!

    哪个当妈的不喜欢外人夸自己的孩子好,而现在朝中的重臣们一致称赞陛下如此了得,杨太后自然是心花怒放,乐得合不拢嘴。再有昨天赵昺在其耳边扇了一天的风,早就将火点起来了,使她已经认定兵权只有握在自家人手中才是最把稳的。当下谁最亲?肯定是儿子亲了,且儿子也争气,小小年纪就能领兵上阵,对于由陛下接管宋军的提议自然就应允了。

    陆秀夫等人又假模假式的商议一番,以为应复置‘经抚房’,暂由皇帝亲自提举,指挥举国之军应对蒙古之事最为妥当,太后又代皇帝退让了一番也就同意了,君臣共赢的局面遂达成……(。)

第441章 移驾琼州() 
一番运作下,赵昺利用各派的矛盾兵不血刃的获得了军权和一定的自主权,也得到了在朝会上说话的权力。这让他有些小激动,却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自己好好的一个工程师却被迫转行搞政治,每天与人勾心斗角玩儿心眼,谋财害命算计人心。而让他更为担心的是自己所知的历史已经在崖山随着大宋王朝的覆灭变成了故纸,新的历史只能由自己去开创。

    如今多想无益,还要面对现实。风暴结束,封锁解除,事务局的联络点立刻将这些日子的情报送进来。赵昺立刻意识到虽然连胜但危机并未完全解除,广西方面阿里海牙在战船全部被毁后虽然暂时放弃了攻打琼州的打算,但是他调集军队加强了对海岸的封锁,并严禁船只入海,借以阻断琼州从广西获得物资。并征募沿海擅水的渔民和百姓重组水军,在廉州建立船场打造战船,准备在雨季结束后再度进攻琼州。

    而广东方面李恒在兵败后立刻调集各州府的探马赤军和降军封锁了沿海各个港口,严禁一切船只进港,甚至草木皆兵的将各国的商船都拒之港外。为解决军饷问题,他以广州有商家勾结宋军为名,纵兵在广州城中劫掠,泊在港中的商船都被征用,东、西藩坊也毁之一炬,并下令凡与琼州有来往者皆以通敌论处。短短几日间李恒暴虐之下使得民心浮动,动乱不止,大量百姓向海外逃亡,商船纷纷远避。

    福建的刘深经过几个月的修养总算缓过劲儿来了,不过被解除了职务赋闲在家养伤。行台枢密唆都在得知张弘范兵败身亡之后也加强了战备,严格盘查各国商船,并征调了泉州蒲家的私军巡海。他的行为引起了蒲氏的不满,因为忽必烈是给他下了招商引资的任务,促进海贸发展,但是各国商船一天被战船拦截八次,检查十次谁还敢来,再者自己的船被征用,买卖就没法做了,损失大了去啦!

    不过元朝的损失却是琼州的利好,那些商船起初只是在琼州观望形势,后来却发现琼州的通商条件已经大为改观,且还有税费上的优惠,于是就在琼州铺开摊子做起了买卖。而要封锁漫长的海岸线在现代拥有卫星、飞机和舰艇的情况下不能做到,何况在这个时候,从大陆的走私船闻知消息后也是蜂拥而至前来琼州交易,于是乎让他们赚了一大笔,更可贵的是获得了无限商机,明年的生意只怕会更好。

    行朝在崖山的行踪已经暴露,而当初张世杰选定在此落脚也只是想将这里作为一个堡垒,并非建立根据地,现在沿边被敌封锁,他们获得物资和人员的补充将愈加困难,且敌军也不会让他们安然在此,定会再度设法来攻,再者雨季已经来临,风暴也会愈加频繁,及早撤离崖山已成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而当前唯一符合条件的地方也只有琼州了,因此少了再费口舌解说……

    对于组建经抚房,赵昺并没有急于开门营业,而是先令有司自学士院和翰林院推荐五品以下官员作为入职的人选。同时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朝议,不知是有了接班人,还是有意考验赵昺的能力,杨太后却没有出席。此次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行朝迁往琼州。

    移驾琼州众人早有预感,现在商议的不是迁不迁的问题,而是如何走的问题。对此赵昺已有定案,行朝分成三批走:因为行朝伤患甚多,第一批由邓光荐率领各军伤患和眷属由刘师勇领殿前禁军护送,在两日后出发,一则通知琼州方面做好接驾准备,二则使伤患得到及时救治;第二批在五日后出发,以文天祥、刘黻和张世杰为首,率尚书省各部臣僚护送太后和大部愿意随迁的义勇前往琼州,此路由郑永率领部分护军和吕师成统领的淮军一部随行护卫;赵昺和陆秀夫领枢密司率领摧锋军和部分义勇断后,押送辎重和战俘,预计在十日后出发。

    大家对于陛下的安排没有异议,且觉得十分稳妥。琼州人少地狭,若是行朝近二十万人突然涌入,定然接待不暇,势必引起混乱,现在分批前往则可以有所缓冲,给琼州方面留下准备的时间。而让伤患及家眷先走,除了安定人心外,还有以家眷为质的意思,逼那些不想走的人也不得不跟随前往。

    第二批撤离中军几乎占据了行朝的半数,以太后为首可稳定人心,毕竟行朝还是以其为首,她先行到琼州有事也可请她做主。而中央机构偏偏扣下了枢密司,大家当然清楚是皇帝耍的小心眼,太后懿旨以下由小皇帝管军,将枢密司留下暂时协助自己工作谁也说不出什么,还使张世杰失去亲信孤掌难鸣,想搞小动作也无法下手。再者辎重和财物都扣在了御营,他们道上即便想溜走也只能当海盗了,且到琼后一切所需都要靠地方解决,想闹事也得问问自己的肚子答应不。

    而皇帝亲自断后,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足以让人心生敬意,这种毫无风险的作秀机会赵昺当然不会放过,不仅能抬高自己在军民中的声望,还能稳定军心,同时又将众人的命门紧紧的攥在手中,想跑你就来打我啊,可惜你们打不过,就只能乖乖的听话。

    众臣无异之后,赵昺又下令行朝所有官员和军兵都在必须迁移之列,而随朝百姓和义勇以自愿为原则,愿留者欢迎,到琼州后会得到妥善安置,愿走者发给安家费自行离开或者留在当地均可,绝不强迫。想想自己是皇帝了,当然不用再像以往那样时时操心,现在他只需拿个大主意,具体工作就又那些臣僚去做了,自己只需监督检查就好。随后他任命了以陆秀夫为首,各批负责人为副的领导小组,至于具体如何做他并不多加干涉,要的只是一个完美的结果,为自己的流浪生涯画上句号……(。)

第442章 问策() 
行朝的迁移自二月十五日始,前两批人员陆续离开崖山前往琼州。对于人员安置问题赵昺并不担心,此前在行朝立刻井澳时他就做过准备,虽然那时做给他人看的,但是事情却实实在在的干了,不仅扩建了琼州州城,还兴建了宫室和各部、司的办公场所,简陋是简陋些,可不至于让大家放张桌子的地方都没有。而琼州军各部已经兴建了大批的海防措施和营地,安置这几万军兵只需挤挤就好,不会像他们初到琼州时那样窘迫。

    至于随朝的百姓,来多少赵昺都不会嫌多,现在琼州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人,那里未开发的荒地和可利用的资源甚多,只要有人就能利用起来。而运气好像就站在了他这边一样,就在他们开始撤离的时候,崖山附近州府的百姓闻知行朝大胜不少人率众来投。让他意外的是还有人听说张弘范兵围行朝,许多义勇还辗转前来勤王,虽然战事已经结束,但赵昺还是给予了嘉奖,大家感动之余,更让赵昺高兴的是回乡为江万载整修陵墓的江铭也率领千余子弟前来,便也就跟着搭上了迁琼这班车。

    二月二十五日,是行朝撤离崖山最后的日子,赵昺率众登上崖山岛行宫旧地,那里安葬着此战牺牲的上万大宋官兵。墓里葬的许多人没有名姓,还有许多战殁者的尸体被潮水卷走或是沉尸大海,埋下的只是他们的衣物,或是用过的碗筷,甚至只是一块刻着姓名的木牌。因为战死的人数太多,只能采用合葬的形势,堆起了十余座高大的坟冢,在墓群前建了一座简陋的祠堂。

    赵昺知道此次离开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来,但是改变历史的这一战有多大的意义只有他自己知道,而史书中可能只会留下一句‘圣上率军在此大败敌军,斩敌酋张弘范’寥寥几字。埋在这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称之为历史的功臣,自己理应让他们的英名流芳百世,于是便有了这场亲祭……

    未时初开始退潮,断后的百余艘战船开始离港驶入内海,他们将借助潮水驶向外海离开这居住了近九个月的地方,这也是行朝驻留时间最长的一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