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定主意的威廉二世便绕过了奥匈帝国高层,让德军总参谋部直接给现在统帅东线奥匈军队的马肯森元帅发去电报,命令他立刻向敖德萨地区进军,打破俄军的包围圈支援防守的土耳其军队,决不允许俄军击退土耳其军队重新夺回敖德萨的控制权。
这时候马肯森元帅手中的德奥‘混’合军团才刚刚见到一点起‘色’,可想而知接到这份电报命令后,马肯森元帅的心情必然是很糟糕的,然而军令如山,马肯森元帅心情再不好也得照办,不得不先调动了其中六十五万训练表现良好的部队先行出发。
而在北段的七十万德军为了表现自己也不是纯粹看戏,在攻城重炮尚未运到的情况下,便筹划对驻守了四十万俄军的华沙城发起一次进攻,好给土耳其新政fu打打气。
德军和奥匈军队即将行动的同时,沙皇俄国的高层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动。
先是备受沙皇尼古拉二世宠信的国师格里高利得了怪病,头发胡子在几天内掉的‘精’光,还在病‘床’上吐了几天的血,最终在不明原因的大量内出血后不治身亡。
紧接着就是新上任俄军总司令才七个月的尼古拉斯大公辞去了一切职务,原因据说也是得了一种不能见阳光的怪病,虽然不算致命却也无法继续工作了。
尼古拉二世对国师格里高利的身亡感到异常不安,倒不是说尼古拉二世真的有多看重格里高利,而是格里高利在临死前最后的清醒时间里,留下了几句话诡异的遗嘱。格里高利在遗嘱中声称,自己的命运同沙皇一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他得了怪病即将痛苦不堪的死去,所以沙皇一家在一年内也会遭受到相似的痛苦。
联想到之前格里高利多次预言都得以实现,这次格里高利留下的临终遗言在尼古拉二世的眼中,就显得格外可怕起来,让尼古拉二世连晚上睡觉都不安稳,经常会在噩梦中惊醒过来。
至于尼古拉斯大公因为身体健康原因辞去了俄军总司令,这件事情在尼古拉二世看来反而显得不是那么让他难受,反而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首先尼古拉二世觉得,尼古拉斯大公这个叔父显得太‘精’明能干,对自己这个沙皇的权势有所妨碍。尼古拉斯大公就任俄军总司令的这七个月时间里,使用赏罚分明的手段成功的重整了俄军态势,迅速的在俄军贵族将领中树立了很高的人气和威望。
入侵了土库曼地区土耳其骑兵一度打的当地俄军部队狼狈不堪,可在尼古拉斯大公提出利用驱使哥萨克人的手段后,很快就约束住了土耳其骑兵的机动力,还将原本分散游动的土耳其骑兵给‘逼’迫着向登陆点附近撤回。
而俄军西南方面军进攻被土耳其军队占领的敖德萨地区,这其中的计划也有尼古拉斯大公的大力参与,虽然在进攻中俄军的伤亡数量显得有些大,但在恶劣天气的作用下,俄军也耗掉了土耳其军队的部分兵力,以俄军的标准来看,也算得上是有所战果。
可因为尼古拉二世的防备之心,尼古拉斯大公在军队中立下的功劳越多,尼古拉二世就越是对这个叔父感到不安,所以在传出尼古拉斯大公的了怪病的消息后,尼古拉二世会感到高兴也就不奇怪了。
但尼古拉二世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尼古拉斯大公担任俄军总司令时,能够以能力和威望让其余的俄军贵族将领乖乖服从命令,不敢有任何轻忽怠慢的态度,而对于尼古拉二世这位沙皇陛下,那些俄军贵族将领可就不会这么老实了。
看不清局面的尼古拉二世一根筋的认为:只要继续用俄军士兵的生命堆上去,就必定会压垮防守敖德萨地区的土耳其军队,问题只在于要堆多少俄军士兵的生命而已。
俄军士兵的生命在漠视或者说无视底层的尼古拉二世看来,完全就是不值一提的消耗品。
自认为已经知道如何指挥军队作战的尼古拉二世,在尼古拉斯大公递‘交’辞呈的第二天,就急不可耐的通电宣布,自己将以沙皇的身份兼任俄军总司令的职务,并信心满满的宣布要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指挥俄军击败当面的全部敌人。
小說网
第220章 乐极生悲…3()
一百多年前,为了征服欧洲而决定对俄国开战的拿破仑,在数十万法兰西帝国的精锐军队面前,许下了圣诞节之前打败俄国结束战争的诺言。
后来没过多久,这位欧洲近代史上第一位立下圣诞节死亡flag的法兰西皇帝,就在风雪交加的冬天里,带着几万法军的残兵败将,失魂落魄的仓惶逃回了法国,并从此一蹶不振。在差不多一年时间后拿破仑就被迫退位下台,并最终在几年后极为憋屈的死在了圣赫勒拿岛。
一百多年后,孤注一掷的尼古拉二世同样在全体俄军高级将领的面前,信誓旦旦的说要在1914年的圣诞节到来之前,把所有进攻俄国的同盟**队都打败,并收复被攻占的全部欧洲领土,结束当前对俄国不利的战局。
如果从之后的事情发展来看的话,尼古拉二世此时同样也是为自己立下了一个圣诞节死亡flag。不过在尼古拉二世刚刚说出这番话的时候,除了肖狩掌控的土耳其新政府之外,其余的欧洲列强国家都觉得即便尼古拉二世没法兑现承诺,最多也就是退位避祸,不至于落得和拿破仑那样憋屈的下场。
即便不确定这个时空的未来还是否会有一样的历史走向,但通过间谍得知现在沙皇俄国内部糟糕状况的肖狩很清楚,尼古拉二世这样孤注一掷的举动,必然会让他和自己的一家的下场连拿破仑都不如,注定会成为罗曼诺夫王朝灭亡的殉葬品。
“这样一来,倒也证明了我当初给俄国人送的钟没有白费,而且还是给沙皇一家子都用上了。”在武器试验场看着电报的肖狩,带着对尼古拉二世的嘲讽情绪笑了起来。
对俄罗斯这个国家和民族,肖狩认为只要加以合适的引导和培养,就可以将这些毛熊培养起来,成长为足够吸引其余列强国家仇恨的上好标靶,从而分担自己未来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压力。
但肖狩同时也很清楚,在对毛熊们的养成计划开始前,现在这个侵略性十足却又极不稳定的沙俄是必须毁灭掉的,而且为了防止出现什么意外,对尼古拉二世和他的一家子,都必须斩草除根的完全消灭掉。
关于那几个沙俄公主和王子会被迫一起殉葬的问题,肖狩也承认,从个人角度来看他们的确是会死的有些冤枉无辜。'77nt千千小说'
但从更高的层面看,政治斗争就是这样残酷无情,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都是这样,但凡牵扯其中的杀戮,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冤枉和无辜,最多只能说身为尼古拉二世的子女算他们倒霉。
至于说培养起来的红色毛熊会不会过度发展,从而成为一个比原本历史上野心更大的威胁,对此肖狩并不是很担心。
首先是现在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已经混入了大量的生化人间谍,而且其中不少人都以能力和忠心的表现获得了钢铁同志的高度信任,可以说未来的苏俄毛熊内部大小事情对肖狩来说,就等于是公开的机密。在这种情况下,纵然将来钢铁同志上台,苏俄毛熊的国家政策走向也基本不可能变得对肖狩不利。
其次就是从进入二十世纪开始,俄罗斯毛熊们的几次主动对外进攻的战绩都是惨不忍睹。尤其是在肖狩所来的那个时空中,基本进化为一个大工业国家的苏俄毛熊,居然在占尽了武器和人员优势的情况下,跑去打总人口不到自己十分之一的芬兰都弄得损失惨重,更不要提之后苏俄毛熊在阿富汗那个坟场里的悲惨遭遇了。
有了这样的例子,肖狩就格外赞同恩格斯对俄罗斯人的评语:俄国人的军队主动出击就很难获胜,但如果遭到强敌入侵,他们却能充分利用俄国广阔的国土,以顽强的反击最终把敌人拖垮打败。
——换了用二十一世纪的网络常用语来说,毛熊就是看上去很威猛,但本质上却是个抖m的二货。
加上肖狩没有心思去伙同德国奥匈瓜分俄国,也不认为真的不惜代价完全打垮了毛熊以后,自己就可以安逸的和德国人和奥匈结盟下去,完成汉化势力范围的计划了。
经过了这么几年下来,肖狩已经充分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都是不靠谱的,现在还在同一阵营内共同对敌,尚且有着卖队友的情况存在,到了战争结束天知道德国和奥匈会搞出什么幺蛾子。
要培养毛熊来充当仇恨靶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肖狩觉得随着自己计划的逐步发展,将来很可能还要对上比毛熊更难缠,工业底蕴也更深厚的列强国家——那个现在还只是龟缩在美洲一隅,靠给欧洲贩卖物资闷声发大财的国度,美利坚合众国。
从古到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利坚合众国这样,有着如此得天独厚的,适合发展为工业国家,乃至成为工业霸主的优渥地理环境。
大西洋和太平洋这两大天然屏障,给美利坚合众国提供了几千公里幅员辽阔的海洋区域,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用于海上防御的战略纵深空间。同时美洲的两块大陆上资源极其丰富,石油煤炭以及各种工业金属矿产也是应有尽有,而且美洲大陆上的其余国家完全竞争不过美利坚合众国,只能充当廉价原材料产地。
有安全的发展环境,有充沛廉价的工业生产原材料,加上从欧洲移民来的好勇斗狠的白种人,和先充作奴隶后成为廉价劳力的其余有色人种。
这种种有利条件加在一起,最终让美利坚合众国通过几十年的安心种田发展,从一个农业国顺利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并具备了在此时的世界棋盘上角逐一二的本钱。
既然肖狩通过自己时空的历史资料已经知道,美利坚合众国的最终目标是要制霸全球,掌控全球各类工业资源原材料产地,甚至超过现在大英帝国的超级霸主。
而肖狩为了加一道保险,让自己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安心的种田发展,那么把自己时空历史中,后来唯一能和美利坚合众国掰一下手腕,还正面对肛了几十年的毛熊培养起来就很有必要了。
毕竟现在肖狩拥有的力量还是太弱小,何况既然可以让毛熊扛在前面,为什么还要自己当出头鸟呢?
————————————————————————————
视线再转回到此时肖狩所在的武器试验场上。
一道弥漫的滚滚沙尘前方,一辆涂着德军铁十字徽记的坦克尾气管中正喷着黑烟,马力开到最大全速行驶着。
挡在这辆坦克前方充作障碍物的大片铁丝网,像是纸糊的一样被毫不费力的压倒破坏。而堆叠的沙袋和步兵壕沟同样无法阻挡坦克的行进,最多也只是让坦克的车身有些较大幅度的上下颠簸,行进的速度有些减缓而已。至于几挺正在开火扫射的马克沁机枪,命中坦克车身的子弹除了蹭掉一点漆皮外,就是发出一些叮叮当当的响声了。
在坦克庞大高耸的车身后方,还拖拽着一节外形类似矿车,但是体积要大许多的敞口车厢。这一节车厢的下面还有着三对橡胶轮胎,里面蹲着二十四名脸色紧张的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