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徐敬业等人造反的本意和过程如何;他们毕竟曾以匡复中宗为口号。后来中宗复辟成功;对徐敬业等人心怀感激;打算叛逃高丽的老帐也不提了;下诏修复了被牵连毁弃的徐敬业祖父李勣之坟;追复官职。诏曰:〃故司空;往因敬业;毁废坟茔。朕追想元勋;永怀佐命。昔窦宪干纪;无累安丰之祠;霍禹乱常;犹全博陆之祀。罪不相及;国之通典。宜特垂恩礼;令所司速为起坟;所有官爵;并宜追复。〃只是李勣的后人多数被诛杀;偶有逃脱的也逃出唐境无从寻觅了。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吐蕃军劫掠麟州;虏掠人畜众多。行至中途;吐蕃将领忽然自称为〃徐舍人〃;对俘虏好言安慰道:〃我就是李(徐)勣的后人;已经在吐蕃传承三代了;代代掌握兵要;历任显职;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先人。只是家族繁衍已盛;不可能再返回大唐。〃说完便将一众俘虏都松绑放归。
除了追念李勣;中宗还下诏搜集骆宾王的文字;共得数百篇;汇成十卷;传留后世。
不过;中宗对裴炎可没有什么好感;虽然老裴死在武后手里;但李显可不打算〃大人大量〃忘记当年和裴炎结下的仇;裴家在他手里也没啥好日子过。
还好;阴差阳错间中宗的皇位竟不能传给自己的子孙;反而被弟弟李旦拣了个便宜。当初裴炎是为劝武后归政李旦才被杀的;李旦对裴炎一直感恩戴德。刚一即位;就追封裴炎做了〃太尉〃、〃益州大都督〃;上谥号曰〃忠〃。
所以说;生前身后事;都是一笔糊涂帐;无非看最后谁得势而已。假如武则天传位给侄儿;武周王朝一直延续下去的话;许敬宗和李义府也不能被摆在两唐书的《奸臣列传》里头;怎么着也该有个开国功臣的头衔;流芳百世。
徐敬业造反平定两年后;垂拱二年(公元686)正月;武后颁诏;宣布自己将要归政皇帝。经过三年的待业皇帝生涯;李旦早已经领教了母亲的厉害;知道这不过是她堵众人之嘴的表面文章;赶紧诚惶诚恐的坚决推辞。武后当然顺水推舟;继续独理朝政。
徐敬业造反虽然平定;武后的疑心病却越来越重;何况儿子态度好不等于别人也都情愿;她担心有人暗地里反对自己;自己却被蒙在鼓里;于是就想出了推行告密之法。
三月初八;武后下令铸造一个铜匦;任何人都可以往里面投入书信;直接向太后告密。武后又下令:只要是声称来告密的;即使是农夫樵夫;沿途官府都要供给其驿马和五品官员的食宿;而且不得向其询问告密的内容。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太后召见;所说属实又称太后心意者升五品官;所说不实者不加罪责。
消息传出;顿时海内沸腾。世间为恶易为善难;世人阴暗险恶的心思都是被道德文章所迫;不得不强自压抑;即使拿这些手段往上爬;也得想法子改头换面;给它们装潢个君子态度。而如今不但能置于光天化日;而且还能立竿见影、尽情发泄;简直轻松愉快无比。何况还有吃喝官禄在前;那真是没事都要找点事来告一下别个。被道德规范强制着循规蹈矩的〃好人〃们原形毕露;对于原本就凶险奸狡的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很快;四方告密者蜂拥而至。
对于这些告密而得的讯息;多数是不方便由朝臣处理的;于是武后开始搜寻适合的人选;培植为自己的亲信。一批嗜血变态的角色如丘神勣、来子珣、万国俊、周兴、来俊臣、鱼承晔、王景昭、索元礼、傅游艺、王弘义、张知默、裴籍、焦仁亶、侯思止、郭霸、李仁敬、皇甫文备、陈嘉言等人;从此〃展露才华〃;留名史册。
其中尤其以胡人索元礼、来俊臣与周兴最为著名。
索元礼为人酷毒;每查究一人;必定要小事变大;最后往往导致百十人遭殃;前后遭杀戳的达数千人。世人畏之如虎狼。
来俊臣和周兴则比索元礼还要可怕;他们蓄养了数百无赖;专做告密的勾当。只要他们看谁稍不顺眼;就派这些无赖同时从几个地方告密;并捏造证据。又设计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罚;再刚强的人物落到他们的手里;不是屈打成招;就是死于酷刑之下。来俊臣还专门编了一本《罗织经》;用来教育手下爪牙如何罗织他人罪状。以至朝士人人自危;相见都不敢交谈;常有官员早晨去上班;就再不见返回家中;而家人也再得不到任何消息。以至于官员入朝时都要与家人如此作别:〃不知还能回来见你们否?〃
终武则天一生;死在酷吏冤狱以及被她铲除的〃异己〃数不胜数;大多都是干臣良将和无辜百姓。然而权势如漩涡;即使明知冤屈;武则天也不愿手软。只因这样的杀戮既能清除自己向帝位迈进的障碍;还能树立她令人畏惧的形象。做为一个掌权者;令人生畏要比善良更重要。武则天身为女子;又是太后;无法象男子那般上阵厮杀;刀剑丛里挣天下的事她是做不了的;借酷吏之手改朝换代;就成了她的最佳选择;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有枉杀无辜;难道战乱夺天下者就不枉杀无辜了么!相比其它改朝换代的时候;武则天以周代唐的过程已经是对政局国家损耗最小的了了。对于武后借酷吏夺天下的心机和手段;史家也不得不为之钦服;称之为〃不出帏闼;而天命已迁。〃〃计不下席;听不出闱;苍生晏然;紫宸易主。〃
一般认为;武后称帝之心;是在其侄武承嗣的鼓动后下定决心的。而武承嗣的真实目的;则是利用姑母发动政变;建立新朝后成为皇位继承人;现成地当个皇帝。
对于武承嗣的心思;武后真的一点都没有发觉?她真是完全被武承嗣蒙着的?那当然不可能。普通人说一句不贪恋权势富贵很容易;那是因为他还没有尝到个中美味;一但尝到之后再要放弃;几乎是无人能够做得到的。正如一个穷人;忽然吃惯大餐;他以后或者会在自愿的情形下偶尔品尝粗茶淡饭换换口味;但却不能再如从前那样倚赖粗茶淡饭度日;更不能接受自己从此可能再不能吃大餐的情形。(所以每当想起宋徽宗的下半生;总令人长叹)
武后曾经是一个满足于后宫之主地位的普通皇后;但是今天她已经品尝到了权力的美味;并沉湎于其中;于是离开权势重新去过寂守深宫、将自己的命运完全让别人去安排(即使这个人是她的儿子)的生活;她就再也不能接受。若想让剩下的人生都在令人陶醉的顶峰度过;称帝成了最好的选择。武承嗣也正是在揣摩了武后的这样心思之后;才敢于鼓动其称帝;并甘为之驱使的。
更何况;做一个皇帝;那是世上几乎所有人的梦想。一但成功;将是怎样的名振青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数不清的人大肆杀戮、牺牲无辜;生灵涂炭;对比起历史上其它改朝换代时刻的代价;武后所做实在不算多。后人修史;总喜欢将武则天临朝时期与唐朝其它时期相比;认为那是〃唐王朝〃历史上酷吏滥刑最多的时候;并以此证明武则天施政的嗜血可怕。偏偏忘记了武则天时代;是在改朝换代;如何能与唐王朝的其它正常交替时候比?武则天时代;只能与历史上其它朝代更替的时刻相比。相比之下;武后的杀戳实在不能算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虽然语涉幽冥;却足够证明世上〃成大事业者〃的决心与狠劲。传说某帝王在发迹前曾见神人来拜访;对方将两种前途给他选择;一是甘心为臣;可保家族三十代太平宰相;一是称孤道寡;却只能传三代天下;而且将导致人间遍地血流;后代子孙也遭遇惨酷。故事的主人公所做的选择;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他选择做帝王成就顶级功业;即使后代绝灭人间涂炭也不以为然。——这道选择题如果给我来做;毫不犹豫就会在第一种选择上打勾。相信很多人也会做同样的决定:所以我们永远成不了大事业当不了帝王;而且连宰相也可以不用指望了。我以为选择第二种的人从身体到心理;都已经不能以常情推理了;这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这种特质;大概就是史书上形容帝王时常用的〃天赋异禀〃。而此时的武后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酷吏横行的日子里;李唐宗室旧臣几乎被诛杀殆尽;无计应对的人们只能想方设法讨好太后以求自保。送进宫的礼物数不胜数。所有的礼物中;唯有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女千金公主的恰到好处。这件礼物是一个壮年男人;陕西鄠县(今户县)人;本名冯小宝。冯小宝在洛阳市上卖药;却被路过的千金公主一眼看中;纳为男宠。千金公主的年龄不详;但她妹妹常乐公主的女儿就是中宗李显的第一任妻子;何况千金公主无论如何不可能生在贞观九年以后(她爹是这年死的);可见她也不年轻了;作为同龄人;对于武太后在权势之外的需要她当然也心中有数。于是在一段时间的调教后;她〃大方〃地将冯小宝进献给了武太后。
这份大礼果然取得了武后的欢心。四年后;武后正式登基称帝;李唐宗室旧臣也在酷吏的帮助下几乎被诛杀殆尽;就连李贤两个较年长的儿子也没能逃脱一死。幼弱的李氏后人也都被流放岭南。唯有千金公主得以保全;被武后收为义女;改姓武氏;称〃安定大长公主〃;她的儿子克乂还娶了武承嗣的女儿为妻;一家人极得恩宠。
从千金公主所得的特殊待遇;就可以想见冯小宝的得宠程度。这时的冯小宝早已经改名为薛怀义;武后命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呼之为叔父;并重修洛阳白马寺;将薛怀义剃度为僧;做了白马寺的主持。薛怀义名为和尚;其实常常出入宫禁;是武后的男宠;乘御马;使宦官;朝臣贵族都要对他行礼;武承嗣武三思更是马屁加三级;亲自为他执辔服役如僮仆;薛怀义都视若无睹。不过他既做了和尚;倒也对和尚很有义气;道士遇到他可倒了大霉;挨一顿狠打不算;还要剃光头发;想借他的声势胡作非为的市井少年;也都得剃度为僧。
随着时间的推移;薛怀义也越来越神气。垂拱二年曾经发过这样一件事:他与左相苏良嗣相遇;却傲慢作态不肯行礼。苏良嗣大怒;命侍从牢牢抓住这个花和尚;然后亲自动手打了他几十个耳光。薛怀义吃了这个瘪;哪里依得;跑去向武后告状。武后头脑却很清醒;知道男宠与宰相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反而道:〃那是条宰相才能用的通道;你不能出入。只要不走那条路;就不会有什么事。〃
此事发生之后;武后觉得自己的男宠没有官职;地位太低;便声称薛怀义〃有巧思〃;让他入宫主持修建〃明堂〃;打算以此为他加官晋爵。
旨意发下;一个名叫王求礼的官儿不知是装傻还是确实消息不灵通;上书说入宫长住的男人必须是阉割过的宦官;陛下你要是想让薛怀义入宫;那就得把他也给阉了。这道奏章递上去;当然是泥牛入海再无下文。而假和尚薛怀义照样每天在宫中大摇大摆。
明堂;是儒家的礼制建筑;按规定;它是帝王举行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的场所。
早在隋朝时;隋文帝杨坚就曾经打算兴建明堂;并且已经派人制作好了明堂的模型。结果在选址的时候;以磨嘴皮子为己任的儒生们争论不休;谁也不肯服谁。为了维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隋文帝只得将此事中途废止。
隋炀帝也曾经想要兴建明堂;也没能办成。
唐太宗继位后;也打算造明堂。结果他遇上了隋文帝杨坚遇到的老问题。无论是名称、还是结构、功能、形制等各个方面;都引起了儒生们〃检六艺群书、百家诸史〃的大规模翻故纸堆的运动;每个人都引经据典各抒己见;认为唯有自己说的才是道理;别人讲的都是瞎扯。这一议就是近二十年;直到唐太宗去世;也〃未暇营造〃。
唐高宗登基后;决定继承前人未竟之志;而群儒也再接再厉;尽管高宗在三十四年间前后为兴建明堂下诏三次;也没能止住众人嘤嘤不绝的争吵。终于〃群议未决〃;高宗就先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