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尊敬!
我衷心希望日本能变成这样的国家,同时我也认为,这才是 21 世纪的日本应该呈现的样貌。

第十八章  宗教与死亡
一个人走的感觉虽然寂寞,但还是要勇敢地迈向下一段来生的旅程,而那时候佩戴在身上的勋章,将是更美丽的灵魂、更光亮的心。

“你信仰何种宗教?”每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大多数日本人的答案是:“哦!我没有宗教信仰。”日本人似乎有这样的错觉:没有宗教信仰很伟大。
据我所知,日本的知识分子以不信仰宗教为骄傲,应该是明治维新以后才产生的现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大量汲取西方文明,其重点是必须符合科学、要求合理性和逻辑性。
明治政府强烈否定那些与迷信或坊间传说有关的事物,因为政府方面认为,必须灌输给人民有效率、不浪费时间、讲求逻辑并且合乎道理的观念,并让这种观念深植人心,否则日本将无法依靠科学技术和理念立国。
为贯彻政府的决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学校教育强烈排除所有不符合科学的内容。然而一直到江户时代 (l603一1867) ,日本人依然保持到神社或寺庙拜神、祷告的习惯,坊间百姓也经常口耳相传:“某神社的住持可以收到神明所给的讯息”或者“某地寺庙的和尚具有超强的通灵能力”等等。
然而到了明治时期,在政府强力主导下,能够传达神明讯息或通灵的人往往被视为迷信之源而被否定,那些反对的人则被尊称为“知识分子”。没有办法用科学证实教义的宗教也被扣上了迷信的帽子,遭到排斥,结果日本人开始以不具有宗教信仰来夸耀自己,走向了无信仰之路。
事实上,在明治时代之前,日本人从来不提宗教观,因为当时的人意识之中没有“宗教”这种东西,拥有单纯的信仰是理所当然的现象。
我曾监修(校正)《地球交响曲Ⅱ》(Gaia syphonyⅡ) 这部电影的剧本,在电影中演出的女演员佐藤初女日前请我到她家做客。她住在岩木山山脚下,山腰上岩木山神社的拱门刚好位于山坡的正中央,原木制的拱门非常壮观。在一个日本北方的贫穷小山区,这样的拱门却有好几个,我认为,这些雄伟的拱门主要是拜附近居民强烈的信仰所赐。据说直到今天,邻近的居民依然定时举行祭典,并借此聚会、联络感情。岩木山素有“津轻富士”(津轻的富士山)的雅称,高大雄伟的山脉突然耸立在一望无际的津轻平原上,因此,当仰望巨大的岩木山时,总是让人感到山中有神的存在。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山岳信仰吧!
就像这样,原来的日本不但有神社,也有神道,这并非表示日本有宗教,而是日本原本即拥有很多像山岳崇拜般的核心信仰。即使不想刻意将这些信仰视为宗教,我还是要强调,以前日本人是普遍持有信仰的。
包括这种本土信仰在内,无论西欧、亚洲或日本,宗教之所以拥有强大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寻求生存时必备的东西。人类既无皮毛遮盖自己的身体,也没有利爪般的武器可以自卫,体形也不够巨大,可以说是生存能力相当薄弱的动物。
拥有脆弱肉体的人类想要在变化无穷的自然界存活,心中必定充满恐惧,在充满威胁的大自然包围之下,人类很自然地寻求宗教力量做为支援。我想,处于对人类而言过于严酷的环境中,宗教自然成为人类求生时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人类有史以来便不断地创造发明了许多物质,因此原本只拥有虚弱肉体的人类,从古至今已经发展出相当高度的文明,开始拥有控制自然的力量。
科技发展的结果,让人类消除了对自然的恐惧,但结果也导致现代人丧失了必须向宗教求助的理由,宗教也因此失去了其必要性。
然而,正因为人类不再面临生存的危险,没有必要求助于宗教,人类的心灵开始变得空洞和飘忽,心灵的空洞和空虚感越来越严重,至今仍找不到适当的东西来填补。
因此有些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开始热衷于找狐仙、塔罗牌占卜之类的活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新兴的宗教产生了兴趣。这些人表面上否定迷信,私底下却为了弥补心灵的空虚和空洞,又禁不住去接触神秘的事物。
包括科学界,几乎所有领域的领导人物,即所谓的大师、专家,我都接触过。我发现,很多人在五十多岁时都还是强调自己“不相信和宗教相关的东西”,不过当这些人一旦过了七十岁,大多数态度会变得柔和,不再强烈否定宗教。虽然每个人的说辞不大一样,但不外乎“我觉得开始可以领会宗教的精神”这种论调。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并未走人现有的宗教。我正纳闷这些人如何安定自己的心灵,如何弥补空虚的心灵,社会上就开始出现所谓的“新兴宗教”。
有人提倡“人死了之后肉体消失,一切化于无,众生与我皆是无”般似懂非懂的理论。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和唯物论并无不同,仍是由排斥宗教衍生出来的说法。对这类理论的提倡者而言,他们口中的“无”和死亡的意思其实是相通的。他们的想法诸如——人活着的时候无法免除各种烦恼,但是死了之后一切归零,因此有什么好烦恼的呢?如果想到没有了肉体或生命消失,多少会有点寂寞和伤感,主要也是因为自己将不复存在,这样想的话多少会产生放弃的心态 ……
如果能够用这种平静的心态去观察,当濒临死亡时心情就不会那么狼狈,这也是某种形态的宗教,我们不妨称之为“无的宗教”。
有人则希望“我死了以后,请将我的骨灰洒人大海” ; 我想人会产生这样的思维,主要就是因为接受了人死后就归于无的概念。在日本,似乎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相信人死后就归于无这个论调。然而我也怀疑,否定人死后还有灵魂和另一个世界的想法,也是造成宗教在日本衰退的原因。
明治维新以来,灵魂的存在一概被视为迷信,死亡的意义也只有肉体的消失。人们不相信灵魂与心是有别于肉体的存在,因此判定肉体死亡时,灵魂也将死去,并由此产生人死后一切便归于零的思维。
我发现,否定灵魂存在的想法,也导致了人类对死亡的看法和以往不同。现代人对死亡的看法,几乎只聚焦在濒临死亡之前肉体所承受的痛苦,并对此痛苦感到异常恐惧。
由于所有的宗教都相信灵魂是不灭的,因此很多信徒往生前总是祈祷:“我大限已到,但是死后会到哪里去呢?请圣母慈悲救我。”或“请菩萨慈悲救我。”目的是希望死后自己的灵魂能安全抵达该去的地方。换句话说,古人对死亡的恐惧主要来自于“不知道自己往生后灵魂会去哪里”这种对死后世界的傍徨感觉。
以上的现象无论在基督教或佛教界都有。例如,在罗马梵蒂冈的西斯汀大教堂壁上,有一幅米开朗基罗的画,主题是“最后的审判”,内容主要是描绘人死后上天堂或下地狱的景况。日本也有很多艺能表演,如能剧(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古典歌舞剧)或歌舞伎(日本的传统通俗文化戏剧); 内容是由灵魂出来说话,其中也包括灵魂出窍,意思是说,人还活着但是灵魂可以离开身体出来活动。
之所以有这些艺术,主要是源于,在以前的时代人能认知到灵魂的存在,但是到了现代,戏剧里偶尔出现的灵魂,即所谓的魑魅魍魉,反而因为日本人否定迷信而逐日减少,几乎在现今的舞台上消失无踪。
但是我们也发现,越接近现代,就有越多的人感觉到心灵的空洞,接着有一些感觉特别灵敏或特别感性的人,又开始提出“灵魂好像存在”的观点。这种感性表现在时下一些恐怖惊惊的电影和戏剧中,而这些电影和戏剧也促成了时下年轻人走向新兴的宗教,这就是目前的情况。
我认为,这种情况恰好突显出现代人开始反对没有灵魂的说法。
我相信人是有来生的,人并非死亡之后就归于无有。但是若有人问我:“人死后会去哪里?”我只能回答:“不知道。”虽然我不知道,但是我仍然相信人是有来生的。最重要的是,我相信的来生并非一般人口中的地狱或天堂,这些只是宗教方便用来引导世人向善的说法。我相信人有来生,主要是基于我相信灵魂不灭的观念。例如,稻盛和夫这个灵魂在这一世修行,提升了自己的心智,死了之后会到另外一个世界,会继续同样的修行。
我并不清楚到另毒个世界之后,到底如何修行,但我想应该和这里一样,通过各种苦难和考验,不断磨炼自己的人性,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智!因此,佛教有轮回转世或者借用他人的身体再回到人间的说法,转世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有机会再进一步修炼自己。
据我的理解,如果将自己的心修行到像释迎牟尼一样慈悲,到达彻底开悟的境界,就可以不再轮回,不再回到人间了。
因此,我认为,我们此刻生而为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净化自己,让自己的心和灵魂变得更单纯、更美丽。总之,此生是提升自己的灵魂与心智到达更高境界的一段中间时期,对人类而言,此生形同一个修炼的道场。
当我们进人来生时,能带去的只有灵魂,物质的财产或名声都遗留在这里,更没有人可以跟我们一起走。一个人走的感觉虽然寂寞,但还是要勇敢地迈向下一段来生的旅程,而那时候佩戴在身上的勋章,将是更美丽的灵魂、更光亮的心。
就好像我们欣赏宗教画或电影时,天使的身上总是围绕着耀眼的光芒,圣母玛利亚出现时也是光芒四射,佛陀的背后也有一个大大的光圈。我觉得,用这种手法来表现灵魂的光亮非常贴切,同时我也相信,如果我们都能磨炼自己的心,我们的灵魂也会发出炫丽耀眼的光芒。

第十九章  共生与竞争
我既肯定企业为了生存,彼此竞争是有必要的;也肯定为了有竞争的对手,企业间走向共生是必要的。

人类在文明尚未开化的狩猎时期,自然界曾经拥有非常强烈的共生意识。
何谓共生意识?我认为其关键字就是“爱”。爱有两种:一是包含万有的“大爱”(普遍的爱);一是只对自己的“小爱”(自私的爱)。
原始时代人类能够基于大爱,产生共生意识和思想,主要也是受教于自然界;自然界教给人的讯息是,如果过度扩大只重视自己的“自私的爱”,就会危害他人,自己也可能因而走向灭亡。例如,火耕(轮耕)农业,后面章节还会详述。这种耕作方式只顾眼前的收获,周顾森林的再生能力而烧毁植物,如此一来,森林内的土地将失去活力,农作物的收成也急逮减少,这就是扩张小爱而得到的报应。
人类正是在自然界求生时学到这样的观念,并自然而主动地实践了“共生”的生活方式。
这种共生的情景自然界随处可见,只是有些时候小爱会突然变得过度强盛,例如蝗灾。由于环境的变化,有时蝗虫的繁殖会进人异常状态,繁殖太快的结果就是会将附近的草木全数吃光。因此,只要蝗虫过境,方圆数十里甚至数百里则寸草不留,变成一片光秃秃的荒地。由于数量惊人,蝗虫很快地吃完了所有的植物,而吃完所有食物之后,蝗虫也会集体死亡。这个例子说明,当小爱扩张过度时,可能为自己带来灾难,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整个族群的毁灭。
或许有人会接着问,那么竞争又从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