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当你站在人生路口
很多时候,在学业上,在工作上,甚至在感情问题上,这些年轻人甚至还没有迈出踏进社会的第一步,就已经沦为一个“loser(失败者)”。在书中作者如实地把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们所不曾来得及去了解的这代年轻人的困苦和不安展现了出来。作者帮助他们诊视这些无法向他人倾诉的苦痛,并告诉他们如何才能从这种苦找到为未来打拼的能量。
1第一章 我们的希望在哪里
我们二十出头的年纪,虽然已被社会认定为成年人,但剥去表面的成熟,我们并未做好由里到外变成成年人的准备。我们被社会上一股必须要成功的强迫感裹挟,哪怕是停下来喘口气都觉得不安,因而无法发现自己身上的无限可能。
第1节:序 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
序
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
青春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孤单。
童年时,我们的生活安稳无忧。或许那时,你要比现在幸福。但那样的幸福也只能被称为“水族馆里的幸福”。有稳定的光亮,暖和的温度,有一起生活的朋友和家人,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妈妈会端上美味的菜肴……
但是这安稳的代价是厚厚的玻璃。生活只是在结实的玻璃缸里朝外张望。
现在,当我们成人之后,那块玻璃也被打碎,我们变成了能够接触到鱼缸外面世界的小鱼。如今,没有了温暖的水,没有了明亮的光,也没有了现成的食物,什么都没有……不见了同在鱼缸里生活的家人和朋友,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大人们不会对这种孤单产生共鸣。他们都在忙着谈论自己引以为豪的年轻时代,扔给我们的,不是几句温暖的话语,而是“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要比现在条件差多了,但我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或者“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自私,这么不懂规矩”的训斥。
很难说经济状况是否真的好转,但是未来的确变得更加不确定,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了。现在的社会,想要生存,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争取。如果太墨守成规,如果不自私,想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就非常困难。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不安,变得无礼和自私,这些斥责都是时代的宿命。
只有你,独自站在人生边上
这是个对话已绝,共鸣已亡的时代。
听上去很自相矛盾吧?如今,手机,互联网等让交流变得便利的快捷工具越来越发达,可是真正的对话和共鸣却正在逐渐消逝。
在以前,并没有微博之类的媒介,但是却有人情味的存在。有家人相亲,朋友相拥。彼此相互关心,同甘共苦,同喜同悲。
但现在我们变得孤独了。每个人都忙于经营自己的生活。虽然借助互联网能够飞速地传达话语,但是真正能够倾听的对象却变得越来越少。为自己分忧解惑的人一直在减少,但是自己需要为之负
责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多。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写给独自站在人生面前的你”。没错,当一个人成长为成年人,也就开始独自一人面对生活。这本书是面向韩国的青年人写的,现在,我希望能够倾听同样
独自站在人生面前的中国年轻人的心声。
所谓书,是讲述故事的媒介,我却说要通过书来倾听故事,正是如此。我不想单方面地传授给大家成功的秘诀。我也不想在书中画出在竞争中取胜的方法然后强迫大家背下来。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温暖又热情的老师,能够让学生向自己倾诉自身遇到的问题,我想听那些故事。
阅读可以得出结论。但是诉说则是付诸行动。这也正是我想让其成为一本倾听之书而非倾诉之书的意义所在。因为只有开始付诸行动,才能改变自我。
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开始倾诉,开始实践吧。
第2节: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几点(1)
第一章 我们的希望在哪里
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几点
我的桌子上一直放着一座已经不会滴答走动的时钟,不是它出了故障,而是我特意取出了里面的电池。但每年到了生日的那一天,我都会将座钟的时针向前挪动18分钟。
三十岁,只是一眨眼的工夫
我的朋友K君刚刚与我促膝长谈,他马上就要三十而立,却依旧没有什么像样的成就,对未来也很迷茫,只是亦步亦趋浑浑噩噩地向前走,没有明确具体的人生规划。为此,他跟我抱怨了很久,因为自己虚度了人生而郁闷得快要发疯。
三十而立,看似很长,却只是一眨眼。
听我分析一下吧。
如今的大学生,短短四年时间里又是辅修,又是双学位,事务繁多,有时很难修满足够的学分顺利毕业。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做交换生、实习生,做兼职,以便积累相关的就业经验,可以在找工作时为自己的简历添上独特的一笔。为了这些,不得不选择休学一两个星期也很常见。如果碰上重修、转系或换专业,恐怕还要再延后一至两年毕业。毕业后,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或为留学做准备,又要参加各种培训。等稍微松口气停下来整理一下状态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已是即将步入30岁的人。
不仅是那些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人,就连很多正值青春年少的人,在时间面前也会表现得战战兢兢不知所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往往还在懵懂之中,不知自己如何度过了之前的新生生涯,而一到大三阶段就又开始抱怨快毕业了,自己还毫无准备,对未来仍然不知所措。而那些好不容易熬到了毕业却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和理想去处的年轻人,每一天更是在焦虑和沮丧中度过的。
即使有了众人眼中还算不错的工作,向社会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内心的不安感就会立刻消失吗?真心地告诉你,恐怕这种期待是奢侈的。这一阶段的年轻人仍然不满足,野心勃勃,想在社会上迅速站稳脚跟,并且快速实现某些成就……一如现在正在读这本书的你,可能也多多少少为某些事而正在焦虑吧?
“已经这把年纪,可没做成什么像样的事情……”常常听到有人沮丧地说出这句话,仿佛人生的大半已经过去,再无挽回的可能。
人生之路仍尚早
活到现在,你感觉人生的路走了多少呢?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些不知所措的话,我不妨换个角度重新问一次。如果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时间比作一天的24小时,那么你觉得自己现在正活在几点钟?是温暖和煦的清晨还是烈日当头的正午?刚刚大学毕业的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正处在刚刚吃过午饭、马上准备开工的下午一至两点呢?
我们不妨拿出计算器计算一下。假设你大学毕业时是24岁,又假如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么24岁相当于几点呢?告诉大家,结论是——早上7点12分。
是的,是早上7点12分。大学毕业时的24岁顶多就相当于早上7点12分。
第3节: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几点(2)
此时此刻,很多人才刚刚起床,为崭新的一天做准备。有些人甚至可能还没有起床。作为大学老师,我见证了无数年轻人的成长,而这一经验帮我认识到7点12分背后所蕴藏的含义要比他们想象中巨大得多。
没错,24岁这一年纪顶多就是早上的7点12分。是正要出门上班的时刻。
度过幼年期和青少年时期,正要踏入社会的24岁,相当于一天中做好上班前的准备,即将要出门的时刻。
那么,退休后准备安度晚年的60岁相当于几点钟呢?计算一下会得出来,是傍晚6点。这是职场人士结束一天的辛劳工作下班回家的时刻,也是夜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刻。这些数字是不是很奇妙呢?跟你想象的有所出入吧?因此,我喜欢将人生的80年跟一天中的24小时进行对照。
人生时钟的计算方法十分简单。24小时相当于1440分钟,而将此分成80年,每等份就是18分钟。1年相当于18分钟,10年相当于3个小时,以此类推20岁是早上6点,29岁是上午8点42分。我所计算的人生时钟前提是将80岁设定为人的平均寿命,而随着未来平均寿命的延长,每个人人生时钟的跨度都将增长,单位时间也将变得更加宽松。
曾经有一位60岁的元老级毕业生,参加系里组织的校友会活动时说过,他在大学任教多年,认为自己的人生会一直围绕着校园度过,可是新上任的某领导突然决定提前部门退休年龄,他只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匆忙退休了。一开始他十分记恨这位领导。但如今,退休后他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之中还有许多之前未曾开发的幸福领域。因此他十分感谢这位领导,让自己提前两年便有幸知道了这一事实……这位前辈的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没错,夕阳西下的6点10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再转换方向,有新的作为,仍旧有许多未知的全新世界等待你去探索。夕阳无限好啊。
我将人生时钟介绍给其他人时,大多数人都会流露出惊诧的表情——他们都不敢相信人生时钟要比想象中来得早。当我对即将年满五十的前辈说出“前辈,您现在才处在下午3点哦”,对方会立即掰着手指掐算开来,并且惊呼:“真是耶!”当我将人生时钟的对应讲述给即将迎来毕业时刻的24岁年轻人时,大多数人都会由衷地发出感慨:“我以为自己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人生,可现在才仅仅处在早上7点12分啊!”
人生从不嫌太年轻或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没错,人生之路仍尚早。如果早上7点醒来之后,发觉自己已经比别人慢了半拍,不要焦虑和担心,因为这并不意味着会毁掉一整天。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快了一步,或者慢了一步,并不对未来起决定性的作用。
有些人抱着“我已经来不及了”的态度自暴自弃,纯粹是一种自欺欺人。切记不能为自己制造放弃或逃避的借口。你现在所处的时间段还很早,现在的你拥有大把的时间,未来悬而未决,没有什么不能改变。
我桌子上的人生时钟此刻正指向下午2点24分。已经48岁的年纪,却才走到下午2点30分……在即将步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每当觉得自己毫无建树而心生懊恼时,我总会抬起头看看自己的人生时钟——距离一天结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呢。记得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人生从不会嫌太年轻或者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第5节:学历对你的影响会有多久(2)
大多数成功人士并非出身名校
在读研究生时,我曾担任过首尔大学行政研究院所运营的国家政策课程助教一职。这门课程是面向最高决策者们开设的,历史悠久、权威度高,因而吸引了很多成功人士前来进修。具体来说,这一课程的入学资格是这样的:“国会议员、政府和各机关三级以上的公务员、军队将领、政府投资部门的首长及部长、言论机关的高级干部、私企老总和要员、社会团体的领导者,以及其他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士。”
通俗点说,这里集合了全国各行各业的所谓成功人士。这门课程的竞争率一向很高,因此,每到报名的时候,作为助教,我就要十分忙碌地整理应试申请。在制作申请者一览表的时候,我着实吓了一跳,因为名单上几乎没有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人士。我也是在高中的时候,就听着“只有毕业于名牌大学才能成功”的话一路走来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我脑中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