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节约里
程
顺位号里程
节约里
程
顺位号里程
节约里
程
1 A…B 16 6 H…I 8 10 F…G 6
2 B…C 14 8 B…D 7 10 G…H 6
3 A…I 12 8 D…E 7 15 A…D 3
4 C…D 11 10 A…H 6 16 B…E 2
5 A…C 10 10 B…I 6 17 D…F 1
6 E…F 8 10 C…E 6
(4)根据节约里程排序表和配车(车辆的载重与容积,本例忽略容积因素)、车辆行驶里程等约束条件,
渐近绘出图
7-6所示的配送路径。(0。9)
(1。2)
5
D
C
(0。5)
6
9
9
P
BG
E
F
H6
(1。6)
路径
B
路径
A
AI5
(1。7)
(1。1)
7
10
6
10 路径
C 8
(0。6)
12
(0。9)
(0。9)
图
7…6确定的配送路径、汽车运距与载重量示意图
7…12
路径 A:4t车,走行 32km,载重量 3。7t
路径 B:4t车,走行 31km,载重量 3。9t
路径 C:2t车,走行 30km,载重量 1。8t
总共走行里程 93km,共节约里程 63km
从图中可看出,依次确定的 A、B、C三条路径均符合配送中心的约束条件。需要 2t一辆、4t汽车
两辆,总走行里程为 93km。若简单地每个用户派一辆汽车送货,需要 2t汽车 9辆,走行总里程 156km。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利用节约法制定配送方案确定送货路径,具有明显的效果。当配送点(用户)很多
时,编制程序可由电子计算机来完成。
7。3 配送管理
配送管理内容很多,其根本是根据用户需求信息,质量良好的将物品(货物)准确、准时的送到用
户指定的地点,为此要做好仓库库存管理,用户需求信息管理,配货、分货、配装、运送作业管理等。
一个现代化的配送中心应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有具体的考核技术经济指标;有提高物流配
送经济效益的措施。
7。3。1 配送中心管理内容。
企业 ERP系统
入库数
据处理
入库
作业
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
分类
WMS
采购
订单
采购订单、
入库指令
库存
出库
数据
出库指令
销售订单、
出库指令
销售
订单
储位
存取
储位
管理
拣货
数据
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储位管理
供应商
接货
验收
入库
存放
拣货
分类
流通加工
配送
装车
客户
入库
数据
库存数据
储位
存取
加工包装
派
入库指令
配送
车
图 7…7 配送中心管理一般内容
图 7…7中表示了配送中心以主要作业流程管理为需求的管理内容。建设一个企业资
源规划( ERP),在主控管理系统( WMS)下,有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入库管理、储位管
理、出库管理等子系统,将订货、到货接受、验货与拒收、分拣、订单汇总、存储、加工、拣选、包装、
装托盘、组配、装车、送货等作业纳入系统管理之内,并具备可跟踪性、可控制性和可协调性。
当然,作为配送中心的全部管理,还有财务管理,如货款、运费和杂费的结算管理等。
7。3。2 配送的技术经济指标
配送的技术经济指标评价是配送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
7。3。2。1 配送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配送技术经济指标分为效益指标和服务指标两类,效益指标是可以用价值及数量来衡量判断的指
7…13
标。服务指标则是无法直接用价值衡量的指标,但是却能产生社会效益、造成社会影响,这对于服务性
强的配送来讲尤为重要。服务指标与效益指标有时可能出现矛盾,在这种发问下应当从长远利益和社会
效益出发,牺牲一些暂时利益,而以保证服务为主要出发点。配送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见图 7…7。
效益指标
配送技术经济效果
服务指标
利润指标
成本指标
车辆使用指标
数量指标
时间指标
质量指标
服务效果
毛利率
净利率
吨公里成本
单位货物平均配送成本
燃料消耗
单车日配送次数
单车日配送量
配送出发时满载率
配送量
多发率
少发率、丢失率
提前发到率
准时发到率
推迟发到率
商品损坏率
错发率
满意度
图 7…8 配送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7.3.2.2。物流服务质量指标:
如下所列质量指标有些也适用于运输,配送和运输服务质量考核,都可以按需要选用。
1·服务水平指标(F)
满足要求次数
F
=
用户要求次数
或以缺货率(Q)表示
缺货次数
Q=
用户要求次数
×100%
7…14
2。满足程度指标(M)
M=
满足要求数量
用户要求数量
3。交货水平指标(J水)
按交货期交货次数
J水 =
总交货次娄
4。交货期质量指标(J天),以实际交货与规定交货期相差日为提前交货,负号为延迟交货。
(J天)=规定交货期一实际交货期
5。商品完好率指标(W)
W=
交货时完好商品量×100%或以缺损率表示(Q)
物流商品总量
Q=缺损商品量 ×100%
物流商品总量
也可以“货损货差赔偿费率”表示(P)
P
=货损货差陪偿费总额×100%
同期业务收总额
6·物流吨费用指标(C)
C
=物流费用(元/吨)
物流总量
7。正点运输率( Z
)
正点运输次数
Z=
运输总次数
×100%
8。满载率,用装载率表示(M运)
车辆实际装载量
M运 =
车辆装载能力
×100%
9。运力利用率( Y
)
Y
=实际吨公里数 ×100%
运力往返运输总能力(吨/公里)
7。3。3 配送和直送的评价
配送与直送各有其适应性,正确确定配送还是直送,也是配送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对其作出
评价,可以避免送货的盲目性。
配送是生产、需要之间设置的中间环节,与直送相比,多种类、每种小批量的货物采用配送方式,
可以高效率、低成本一次送到用户。如果采取直送,不同产点的小批量、多种类货物就必然要进行多次
直送,表面看来虽然少了中间环节,但是在运送上“大马拉小车”,在必接货上频数高而繁杂。因此,
直送或配送都有各自的优势领域,其效益存在一个分歧点,在管理中,必需依据事物的性质决定分歧点,
再做出配送或直送的决策,如图 7…9所示。
7…15
成本
直送
配送
0分歧点品种
图
7…9 配送与直运比较分界点图
配送或直送的最终抉择,是以降低物流费用为标准。在无法用成本或费用做出全面计算以兹比较的
情况下,可以采用打分综合评价方法做出决策。
7。3。4 提高配送经济效益的途径
1。 恰当设置配送中心:配送忠的数量及地理位置是决定能否取得高效益的前提条件。上述配送路线
的选择、直送或配送的决定都是在配送中心数量、位置已确定的前提下做出的,固然,在满足这一前提
条件的要求下,可以选择出最优路线及最好的送货方式,但是,如果前提条件本身有缺陷,则很难弥补。
恰当设置配送中心是取得效益的基础,在此前提条件下,准确地选择配送路线,恰当决定配送或直送,
就能实现系统的、总体的最优。
2。 加强配送的计划性:在配送活动中,临时配送,紧急配送或无计划的随时配送是大幅度降低配送
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临时配送是因为事前计划不善,未能考虑正确的配装方式及恰当的配送路线,到
了临近配送截止日期,则必须安排专车、单线进行配送,车辆不易满载,浪费里程也多;紧急配送指一
般紧急订货需要而言,往往只要求按时送到货物,来不及认真安排车辆配装及配送路线,从而造成载重
及里程的浪费,一般说来,为保证服务,不能拒绝紧急配送,但是,如果能认真核查并有调剂准备的余
地,紧急配送也可纳入计划轨道而保证其效益;随时配送是指对配送要求不做计划安排,有一笔送一次,
不能保证配装及选择路线,会造成较大浪费。
3。 实行共同配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几个企业联合集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同一配送设施或配
送车辆的配送方式,称共同配送。尤其当单独配送配送量较小,车辆不能满载,也难于确定最优路线时,
采取共同配送方式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共同配送是横向经济联合的一种形式,可以采取经济联
合的办法共同建立配送中心,共同使用配送设备,或共同组织配送。组织共同配送的关键,是合理分摊
成本及合理分配收益。
4。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包括管理信息系统(
MIS)和决策支持系统(
DSS)。根据本企业
业务发展需要与财力的可能,建立和建设可靠的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
益的有效途径。
本章小结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产生了的一种先进的流通方式——货物配送。配送不但为物流企业创造了经
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本章介绍了配送的特点、意义和作用,配送方式、配送中心的
功能、种类及作业流程;详细阐述了配送的工作步骤、配送管理的内容、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提高配送经济效益的
途径。特别是从配货、配装、配送路线确定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了配送的方法并以节约里程法为例说明配送路线选择方
法。
思考题
7…16
1。配送的概念和性质?
2。配送与运输的区别?
3。配送对物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按配送商品种类和数量分:配送有哪些形式?各自的优缺点?
5。按配送组织者的不同,配送有哪些形式?各自的优缺点?
6。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分,配送有哪些形式?各自的优缺点?
7。推行配送需具备哪些条件?
8。配送中心的功能与作用?
9。配送的工作步骤有哪些?
10。配装车载货物应注意哪些问题?
11。确定配送路线应遵循哪些原则?
12。选择确定配送路线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3。简述节约里程法的原理和算法。
7…17
第8章 流通加工
本章学习目的:应了解流通加工的作用、形式;掌握各种流通加工的内容与方法、合理化途径及流
通加工的两类技术经济指标。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 processing)指在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过程中,为了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需求和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提高物流效率,对物品进行的加工作业的总称。
8。1 流通加工概述
8。1。1 流通加工产生的原因
流通加工的出现,反映了物流理论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物流、生产分工与观念的变革,它是大生
产发展的必然和必须。流通加工产生的背景及观念变化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与现代生产方式有关。现代生产发展趋势之一是生产规模大型化、专业化。依靠单品种、大批
量的生产方法,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出现了生产相对集中的趋势,这种规模大
型化、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相对集中的程度也越高。生产的集中化进一步引起产、需之间的分离。即
生产与消费不在同一个地点,有一定空间距离:生产及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