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者的初心-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步是一点一滴的
修行过一阵子之后,你就会明白,想要有快速、不寻常的精进是不可能的。哪怕你做了很大的努力,进步仍然只会是点点滴滴。那可不像是去淋浴,你不会一下子就全身湿透。禅修更像是走在雾里头,刚开始时,你不会觉得湿,但愈走就愈湿,湿会一点一点加重。如果你急于求成,就会对自己慢吞吞的进步感到不耐烦,心里会想:“真是慢得要命!”这是不对的想法。
当你在雾中沾湿了身体,那想要弄干身体就非常困难。所以,你不需要为进步缓慢的问题担心。这情形好比学习外国语言一样,想要一蹴而就根本是不可能的,但经过反复学习,你就一定能学好。这就是曹洞宗的修行方式。你可以说曹洞宗追求的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可以说曹洞宗完全不期许任何的进步,但只要保持真诚,在每个当下尽最大的努力便已经足够,没有任何的涅槃寂静'12'是在修行之外的。

9 开悟没啥特别?
 
只有在没有计较心的情况下,你才是真正在做事。你坐禅,不是为了坐禅以外的目的而坐。
 
我不喜欢谈坐禅以后的事,我觉得谈坐禅本身就够了。坐禅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修行。我们的目的只是把这种修行永远持续下去。这种修行方式起自“无始”之时,也会持续到“无尽”的未来。
严格来说,身为一个人,除这种修行外,没有别种修行;除这种生活方式外,没有别种生活方式。禅修是我们真实本性的直接表现。
坐禅就坐禅,不为别的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是我们真实本性的表现,只不过,没有禅修,本性就很难被体现出来。人们和所有的众生都有着活跃的本性。只要我们活着,就总是在做某些事情。但如果你想:“我正在做这件事情”“我非做这件事情不可”或者“我必须达成某个特殊目标”,那你就什么都做不成了。
只有在没有计较心的情况下,你才是真正在做事。你坐禅,不是为了坐禅以外的目的而坐。你也许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很特别的事,但事实上那只是你真性的表现。只要你认为你坐禅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那你的修行就不是真切的修行。
没啥特别,又有点特别
你若能每天持之以恒做这种简单的修行,最终一定会获得某些奇妙的力量。获得力量以前,你会觉得那真是很奇妙,但获得之后,就觉得那也没什么特别的了。这些奇妙的力量只不过是让你成为自己,没啥特别的。
正如中国的一首七言绝句说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很多人以为,能够看一看云雾療绕的庐山或是据说覆盖地表的浙江潮,一定是无比美妙的经验,但去过那里你就会发现,山不过就是山,水不过就是水,没什么特别的。
对于没有经历过开悟的人来说,开悟充满了神秘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但是获得开悟,就会觉得那也没什么,但开悟又不是“没什么”。你明白这个道理吗?对一个有小孩的妈妈来说,有小孩没什么特别的。
这道理跟坐禅一样。所以,如果你持之以恒地坐禅,那你就会愈来愈得到一种力量——一种没有什么特别,但又有些特别的力量。你可以称之为“法性'13'”、“佛性”或者“开悟”。你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名字去称呼它,但对于那些亲身体验过的人来说,开悟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又有些特别。
众生皆“是”佛性
只有当我们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本性,我们才会是人,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会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我们不是动物,因为我们是以两条腿走路的。我们有别于动物,但我们究竟是什么?我们也许只是幽灵:我们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自己。这样的生物等于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个幻觉。当禅不是禅,没有一物可以存在。
从知性上来说,我这番话不知所云,但如果你在真切的修行中有过体验,就会知道我的意思。在《涅槃经》'14'里,佛陀说过“众生皆有佛性”,但道元禅师却把这句话理解为“众生皆是佛性”,这两种说法有点差别。当你说“众生皆有佛性”,意味着佛性存在于每个众生之中,如此一来,佛性与每个众生都是不同的。
但如果说“众生皆是佛性”,则意味众生就是佛性本身。这样,没有佛性就无一物可以存在。以为有什么可以离开佛性而存在,那只是一种妄想。也许那存在你的脑子里,但实际上,它并不存在。
因此,想要当人就必须要能当佛。佛性只是人性的别名。所以,即便你无所作为,你仍然是在有所作为,你就是在表现你自己,表现你的真实本性。你的眼睛会表现,你的声音会表现,你的行为会表现。最重要的是,用最简单和最充分的方式去表现你的真性,并且在最微末的事物里去体会它、欣赏它。
如果能够周复一周、年复一年地持续这种修行,你的体悟就会愈来愈深,而这种体悟也会弥漫到你在日常生活里所做的全部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忘却所有的得失心,忘却所有二元性的思维。
换句话说,只管以正确的姿势厉行坐禅,别想其他的。只管坐在蒲团上,不期许什么。这样,最终你会归复你的真实本性。更精确地说,是你的本性会重新归复它自己。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我们很强调的一点是,要深信自己的原初本性。”

1 千里长轨人生路
 
哪怕太阳从西边出来,菩萨的道路仍然只有一条,他的道路就是在每一时刻表现他的本性与真诚。
 
我讲话的目的不是要带给各位一些知性上的理解,而只是想与各位分享我对禅修的体会。
能够与各位一起坐禅真是一件非常不寻常的事。当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寻常的,因为人生本身就是如此不寻常。佛陀说过:“要知道,你的人生难得,有如你指甲上的尘土。”佛陀会这样说,是因为尘土很难黏在指甲上。
真想永远坐下去!
我们的人生罕有而美妙。每次打坐,我都会想要一坐就坐到永远。但我鼓励自己做些别的修行,例如,读经或叩头。每当我叩头,我都会想:“好棒的感觉!”但我也不能总是一直叩头吧,也必须抽点时间去读经。我们打坐不是为了获得什么,打坐只是我们真性的表现。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如果你想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真实本性,就应该使用一些自然和恰如其分的方式。哪怕坐禅前后,坐下或站起的姿势都是你自己的一种表现,而非修行前的准备或修行后的放松。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日常生活。
煮饭就是一种修行
道元禅师认为,煮饭做菜并不是一种准备动作,它本身就是修行。煮饭并不只是为你自己或别人准备食物,它是你的真诚的表现。所以,做饭时应该腾出宽裕的时间,心无杂念,不期待些什么,只管煮饭就好!那是我们修行的一部分,是我们的真诚的表现。
当然,坐禅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修行方式。不管你做什么,都应该视之为我们最深处同一种活动的表现。我们应该品味手边正在做的事情,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别的事在做准备。
菩萨的道路称为“一心一意的道路”或“长几千里的铁轨”。铁轨的宽窄保持始终如一。如果铁轨时宽时窄,就会酿成巨大灾难。不管你到了多远,这条铁轨始终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菩萨道”。
所以,哪怕太阳从西边出来,菩萨的道路仍然只有一条,他的道路就是在每一时刻表现他的本性与真诚。
沿着真诚的铁轨前进
虽然我们说“铁轨”,但实际上并没有那样的东西。真诚本身就是铁轨。我们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景象,那是随时会改变的,但我们却始终沿着同一条铁轨前进。这条铁轨无始无终,没有起点,没有目的地,不为什么而延伸。沿着这条铁轨前进就是我们仅有的目的。这是我们禅修的真正精神。
但要是你对铁轨本身太好奇,危险就会随之而来。你不应该看着铁轨,你紧盯着铁轨不放,马上就会头昏眼花,你只要欣赏从火车上看到的沿途景致就好了,这就是我们的禅道。火车乘客是没必要对铁轨好奇的,有人会替我们照管好铁轨:佛陀会把它照管好。但有时我们还是会谈谈这条铁轨,因为一种始终如一的东西难免让人好奇。
对于“为什么菩萨能够始终如一?”“他的秘诀何在?”我们感到相当好奇。但事实上也没什么秘诀,每个人都有着如铁轨般的相同本性。
喝茶去吧!
《碧岩录》记载,有两个名叫长庆、保福的朋友,一起谈到菩萨道的问题。长庆说:“宁说阿罗汉有三毒,不可说如来有二种语。”保福说:“虽然你这么说,但是你的看法仍然不够完美。”听到这两句话,长庆问道:“那按照你的理解,如来之语是什么呢?”保福没有回答,只是说:“我们讨论够了,喝茶去吧!”
保福没有给朋友回答,是因为要用语言说明佛道是不可能的。然而作为修行的一部分,这两个好朋友还是会讨论一下何谓“菩萨道”,只不过他们并不期望得到答案,所以保福才会回答说:“我们讨论够了,喝茶去吧!”
这是个很好的回答,对不对?我的谈话也应当作如是观:当我的话讲完,各位就应该把这些话给忘掉。没有必要记住我说过的话,也没有必要去了解我所说的话。完全的了解就在各位本身,就在各位里面,一点问题也没有。

2 日复一日打坐
 
为了研究面团如何才能变成上好的面包,佛陀把面包烤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做出上好的面包为止,这就是他的修行方法。
 
佛陀时代的印度思想与修行都是基于一个观念一人是精神与肉体两种成分的结合。印度人认为,人的精神层面受到肉体层面的束缚,所以在宗教修行上致力于削弱肉体的成分,好让精神得以强化和释放出来。
因此,佛陀在印度所找到的修行方式相当强调苦行。但是,佛陀在试过这种修行方式之后发现,身体的欲望是无边无际、涤荡不尽的,一味地针对肉体下工夫,将会使宗教修行变得非常理想主义。这种对肉体之战,只有到我们死的那天才会结束。
苦行不是个好主意?
当然,印度思想认为人是有来生的,所以人在来生可以对肉体再一次展开作战,但既然身体的欲望涤荡不尽,那么不论你有多少个来生,你都不可能达到开悟。
这种思想的另一个问题是,即便精神力量可以透过苦行释放出来,那也只有在你持续苦行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一旦回到日常生活,肉体力量又会再度受到强化,而你当初所做的努力,也将付诸流水,你得不断地从头来过。
我上面对佛陀时代印度修行方式的说明,或许太过简化,而且,我们或许也会觉得这种方式很可笑,但事实上,时至今日,还是有人在做这样的修行。有时候,苦行的观念甚至会不知不觉潜人我们心灵的“背后”。但以这种方式修行,是不会有任何进展的。
佛陀的方法相当不一样。起初,他研究了他那时代与地区的修行方法,并从事苦行。但不管是对于构成人类的成分还是有关存在的各种形而上的理论,佛陀都不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怎样活在当下。这就是重点。面包是面粉做的,但是面粉在烤箱里是怎样变成面包的,这才是佛陀最关心的。
我们要怎样才能得到开悟,这才是佛陀的主要旨趣。开悟的人具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