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狼性法则-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末汉初的叔孙通,可以说是一位知道待时而动的聪明人。他原来是秦王朝的待诏博士,后来带100个门生投靠刘邦,刘邦不喜欢儒生,他专门推荐";斩将搴旗之士。";他的弟子很有怨言。他对弟子们说:";现在是打天下的时候,你们能参加战斗吗?你们耐心等着,我不会忘记你们。";刘邦即帝位以后,废除秦时仪法,结果";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刘邦很恼火。叔孙通看准这个机会,向刘邦建议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于是他邀请鲁国的儒生和他们的弟子共百余人操演皇帝上朝的礼仪。后来正式按这套礼仪举行朝典,没有人再敢喧哗失礼。刘邦非常高兴,说:";吾乃今日为皇帝之贵也";,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50O斤。叔孙通又趁机对刘邦说:";我的弟子跟随我很久了,这次和我一起制订、操演上朝的礼仪,希望陛下能重用他们。";结果,他的弟子都得到了";郎";的职位。叔孙通把刘邦赏的500金也分给那些众弟子们,弟子们皆大欢喜,说:";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叔孙通的行为遭到了那些儒生的批评。他为人处世的确有逢迎讨好的庸俗作风。例如他为了讨好刘邦,脱下儒服,换上短装。但他能够识时务,待机而动,这一点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司马迁也称赞他";稀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掌握时机要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有时会出现有利的时势、环境和条件,人们只要善于利用,就能取得成功。有时候看到只是时势变化的趋势,但没有提供现成的有利条件和机会,这就要根据时势的变化趋势,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不能消极被动地应付时势,坐待时机。
在冰天雪地中等待经过的羊群,所付出的是较为坚强的勇气和耐心。那些飞速奔跑的羊出现了,但绝对不是最好的机会。这正如世界知名的基金经理朱利安。罗伯森的名言“我一直等到钱落到离我不远的角落里,然后我所要做的事就是,去捡回来”。直到那只又老又笨而且还很肥的羊出现在很近的距离的时候,狼才腾身而起,抓住等待换来的美餐。
狼道的这一条告诉我们,耐心比信心最为重要。信心是投资的动机,而耐心才能兑现机会,获取收益。没有耐心的投资者总是在不断的买入卖出中消耗自己的体能和金钱,甚至消耗自己的信心。正如小李飞刀,不出手则已,只要以出手就是全力一赴。其中包含了很多坚强和忍耐!
知足不辱
忍耐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也是一种命运。狼族因为有一种忍耐的、战斗的心态,所以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这种忍耐还可以表现为做人的知足不辱,在如何对待物质享受和名誉地位的问题上,老子提出知足知止的原则。五千言的《老子》中是这样写的:";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何以知足才受不到耻辱,知止才不会有什么危险?
在老子看来,大概有下面几点理由:逞强好争,不但得不到什么,反而还会召来祸害。";强梁者不得其死";,";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社会上为什么会有斗争的灾祸,是由于人心贪不知足;如果都能知足知止,相互忍让不争,一切纷斗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人生幸福在于内心的安静自守,摆脱物欲的束缚而恬淡自安,怡然自得。然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通之货,令人行妨。";可见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声色之娱,而在于知足知止,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的生活。从变化、超越的观点看问题,人生的祸福、得失等等,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永不知足地去追求这种变化无常的东西,最终是争而不得,反受其祸了。老子的这种思想深刻精辟,饱含了人生的经验和智慧。
老子在阐述“明哲保身”的观点时认为人要懂得满足,要知道适可而止。在如履薄冰的商场当中,只有懂得了满足才不会后悔,知道适可而止才能少遭遇危险。
世间万物能知足就会享受于安乐,贪婪必然会招来祸害。《红楼梦》中第一回“因嫌纱帽小,致使销枷杠,就奉劝人们不要因嫌官职小而钻营上爬,结果落得触犯国法,锒铛入狱。几千年前的道家鼻祖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过分的贪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敛积财富,必定招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最大的祸害是不懂得满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的欲望。
要真正做到知足,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心理平衡,不要盲目攀比。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己有工作、有房子,妻儿安康,这才是最重要的,无谓的攀比,只会增加不必要的烦恼,从而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因此“惹祸。”心理平衡是一种理性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是宽宏、远见和睿知的结晶。做到心理平衡,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知更难。其次是正确对待他人,再就是要正确对待社会。做到这三个正确对待,就会在不知觉中保持着永远快乐的心境。
知足者常乐,知足常足,心安常安。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上,如同沧海一粟。天下之大,时间之长,事物之广,货利之多,如果不能知足知止,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知道自己到哪种地步就该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只获取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和享受,从不向社会提出额外的、过分的要求。通过诚实劳动取得利益和享受,不以非法手段谋取利益和享受。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享受的时候,同时尊重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上面这些要求,是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应有的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角度考虑问题,实行知足知止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不单纯以物欲私利为人生的价值取向,而要超越物欲私利,追求人的精神道德价值。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我们经常说,知足者常乐。是说知足的人因心无羁绊,经常有欢乐。殊不知,只有知足而止,知其所止,你才不会自寻烦恼,才不会自取其辱,才会有快乐。
不知足而取辱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在商场的,为了赚取超额的利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劣充优,巧取豪夺,欺行霸市,直至谋财害命。在官场的,总不知官至何级乃止,不潜心为民谋福,而一心为已钻营,不是脚踏实地干事,而是急于求成加爵,他们或弄权术,或钻门路,或投靠山,或拉团伙,更有用钱买,用色套,用势压,用凶逼,诸如此类,弄出些官场龌龊,受人们耻笑,终被法纪处置。在情场的,总有一些男女不守本分,经不住诱惑,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上演一些本不该的悲剧、荒诞剧,让人不齿。还有许多其他这场那场中时时彰显着的不知足而取辱的故事,就不赘述。由于不知足,不知所止,因而违背了事物的法则,违背了做人的规矩,弄得德性坍垮,信誉扫地,千夫所指。
人的欲望本可无限膨胀,但因为个人的能力有限,因此欲望也应该是有限的。一个人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有限,放纵欲望而行之,其结果必定是与欲望相悖的,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就是在知足与不知足者的斗争中形成的。因为知足,造就了大治盛世,造就了无数能人贤士,造就了无数千古美谈,成就了人类的连绵文明;因为不知足,酿造了各族的衰亡悲剧,酿成了亲情骨肉的自相残杀,酿成了英雄豪杰的身败名裂,酿成了皇权王族的轰然倒台;因为不知足,不知酿造了多少悲剧。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有七情六欲,这是很正常的。只要这些欲望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法则,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和道德评价,那都应当受到尊重,而不必去多加指责。这是维护社会平稳和谐发展的必要基础。一个人的正当欲求,因自己的努力而实现了,应当得到尊重;因种种原因没有达到,也应当得到尊重、同情和鼓励。但如果无限制的放纵自己的欲望,无休止地追求自己不应该得到的利益,甚至不惜践踏法律、人性,那又怎么会不受到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制裁、历史的惩罚呢?这样的人能快乐吗?这样的人不该受到羞辱吗?!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要知足,并不是意为着让人丢掉理想,泯灭大志,甘守落后,不去创新。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既是个人,也是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是不挨打、不受辱的根本所在。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问题的双方面,是辩证统一的,都要在客观规律的轨道上运行,要在科学的、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并为大多数人认可的游戏规则中运行。要不然,只有自取其辱。
现代人幸福,衣食住行现代化,是当年老子做梦也想象不出来的。但是,现代人碰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心理上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如果请老子为现代人的心理问题把脉,他会莞尔一笑,会说这与生存环境是相关的。现代人生活节奏这样快,竞争这样激烈,名利追逐这样急迫,患上焦虑、忧郁、偏执等心理疾病也不足为奇。
老子认为,人生是与忧患和劳苦相伴的,因为人活着就要去奋斗,在奋斗的过程当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不是太平盛世,当然也饱尝了痛苦。老子是不是认为人生如此的痛苦,而采取极端的做法呢?他没有,他不仅没有选择轻生,反而更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传说老子活了一百多岁,可见他校正心理的智慧也算是一种大智慧了!
其实今天的那些有知识,甚至有那些知识深渊的人,他们接受的教育越多,心态有时变得越非常的复杂,自我期待、亲人期待、社会期待也就更高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果不积极地调整心态,怎么会不出问题呢?
在心理的平衡、人格的锻炼方面,老子教导人们的不只是那些只知功利、只知不断进取,而是教人们要淡泊,要退守,要洒脱。老子发现,自然万物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然而,最后又都静静地回归于它的本原。这就是在万物纷扰后面有个";静";,就是";复命";,这是一种规律,又称为";常";。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这不失为现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