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要吃饭穿衣,要坐车住房子,要希求多闻、资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信息传播等等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辐凑才得以生存,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
《阿含经》里有一则故事,也是记载小小一粒米饭的力量相当于一座须弥山。
话说有一对贫穷的夫妇住在炭窑洞里,四壁萧条,夫妻俩甚至要共穿一条衫裤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里;妻子外出时,丈夫衣不蔽体,也只好待在洞里。一天,风闻佛陀率领弟子们到附近托钵乞化,夫妻俩就商量:〃我们过去不知道布施种福田,才会落到今天这样穷困的地步,现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来此教化,怎么可以坐失这样大好布施的机会呢?〃
说着说着,妻子深深叹息:〃这个家几乎一无所有,我们拿什么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宁可饿死也不能错失这个机会。我们如今唯一尚称完整的东西就只有这条衫裤,我们就拿它供养佛陀吧!〃
夫妻俩于是欢欢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裤布施出来,顿时使佛陀的弟子们颇感为难。大家把这条裤子传来推去,一个个掩鼻而避,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拎着这条裤子来到佛陀面前请示:〃佛陀,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还是丢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训:〃诸弟子不可以这样想,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拿来给我穿吧!〃
阿难心下惭愧,捧着裤子和目犍连一起到河边清洗,谁知道裤子刚一浸水,整条河立刻波涛汹涌,暴涨暴落。目犍连一急,就运起神通把须弥山搬来镇压。压了又压,还是无法平息波涛,两人只好赶回来禀告佛陀。这时候,佛陀正在用斋,就轻轻拈起一粒米饭对他们说:〃河水翻涌,是因为龙王赞叹贫人能够极尽布施的愿心,你们把这粒米饭拿去,就可以镇住了!〃
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佛陀,那么大的须弥山都压不住,这么小的一粒米饭怎么可能镇压住那样的狂涛巨浪呢?〃
佛陀笑着回答:〃你们拿去试试再说吧!〃
阿难和目犍连半信半疑地将这粒米饭丢进河里,河竟然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两人深觉不可思议:难道一座须弥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饭吗?回来后立刻请教佛陀。佛陀开示道:〃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一粒稻穗从最初的播种起,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贩卖……累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如同那件裤子是贫苦夫妇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它所包藏的心量也是无限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一样大,都由虔诚一念引出,所以赶紧退让称善。由此可见,只要虔诚一念,则小小一粒米、一条衫裤的力量,都可以与千千万万座须弥山相等!〃
第49节:须弥山与小芥子(2)
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写成一首偈,来警示天下的众生:〃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佛经里面还有一则类似的故事。
有个四处乞讨维生的贫女也想种一次福田,于是辛辛苦苦攒钱,好不容易省吃俭用地存下来一块钱,就毅然拿出来布施了。寺院的住持法师知道这件事,就向弟子们宣布:〃今天的供斋我要亲自主持,为这个虔敬的女居士祈福!〃
不久以后,一块钱的功德给这个贫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奇遇。原来自从这个国家的王后去世之后,国王闷闷不乐,大臣们为了使国王宽心解闷就安排了一场狩猎游乐。当国王一行路过森林的时候,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团闪闪发光的光圈。国王很奇怪,一行人策马向前,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衣服虽然褴褛,可相貌十分清秀。国王立刻喜欢上了她,就把她带回王宫,不久即成亲结婚了。
贫女做了王后以后,心里十分高兴:我当初只供养了一块钱,想不到竟然种下了这么大的福田;我应该再去寺里好好向菩萨谢恩,布施更多的银钱才对!
于是,她就盛装华服地准备了几十车的银钱供品,前呼后拥向寺院出发。一路走她一路想:当初我只不过布施了一块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为我祈福;今天我布施了这么多的供品,他一定更重视我了!
不想,这次只有几位知客师父代表住持接待、祝愿,一切行礼如仪,并没有什么特别隆重的表示。年轻的王后悻悻然面带愠色地走了,住持这才请人带信给她,说:〃当初,一块钱是你全部的财产,你以万分的真心来供奉,显出你布施的虔敬。现在,几十车的供品只是你财产的九牛一毛,而你又存着自大心理来供养,身心不能无染无垢,何来庄严功德?〃
所以,〃欢喜的一念〃的布施,其功德是很大的。无论是须弥芥子的大小比较,还是布施功德的大小较量,小大大小,全然不从形相、表相上去拘执,而是从理事圆融、内外一如的法身慧命上去体证的,正所谓〃总一切语言于一句,摄大千世界于一尘〃。
佛光菜根谭
只要耐烦有恒,时间的浪潮会将〃小〃人物推向时代的前端;
只要脚踏实地,历史的巨手会将〃小〃因缘聚合成丰功伟业。
大我的人生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第50节:人生的大病贪(1)
人生的大病贪
有个仙人收了两个徒弟,为了让他俩证得仙道,就把他们完全与女色隔绝。等到两人20岁左右的时候,仙人想试一试他们的道心,就把两个徒弟带到一个热闹的都市走了一遭。
〃仙师,那个是什么呀?〃小徒弟手指一个婀娜窈窕的年轻女郎问,因为他之前还没有见过女人。
〃是吃人的老虎。〃仙师说。
等回到深山,仙人问:〃徒儿们,你们玩了一天,觉得什么最可爱呀?〃
〃吃人的老虎最好看!〃师兄弟都这样回答。
〃没有出息的东西!〃仙人气得把他俩都逐出门。
人生的大病,在佛法里说,就是时时刻刻盘踞在我们心中的贪、嗔、痴。为什么说人生的大病是贪、嗔、痴呢?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间上,不是想要拥有新式的洋房汽车,就是想要拥有漂亮美丽的妻女;不是在名利富贵上打主意,就是设法如何得到珍馐美味。这些妄想的念头就是我们人生的贪病。
本来这个〃贪〃不一定完全是坏的,比如我们贪求知识的广博、学问的渊深,或是贪求了生脱死、证得无上果,把〃贪〃用在这些方面,不能完全说它不对。不过,像学问、知识,希求了脱生死,证无上佛果的心,不是损人利己的,不是自私的,而是人生无价之宝。我们所说的〃贪〃是损人利己、自私贪婪的欲望。
人为了贪求眼前的一点暂时福乐或是一点私利,往往父子之间争得面红耳赤,朋友之间的情谊也一脚踢开;为了满足贪的欲望,什么义理人情,什么道德公道,一概都可不顾。我们这个社会,一旦黄金、美色、名位当前,就会打劫、强奸、斗争、诉讼,什么花样都会搬演出来,这种贪欲岂不是人生的大病?
贪,是由爱生起。常人爱美色,爱钱财,爱名位,爱享受,为了满足爱,虽然美色如虎狼,钱财如蛇蝎,名位如陷坑,享受如利刃,但还是要贪求这些。人为了这一念贪爱,给虎狼似的美色吞食了、给蛇蝎似的金钱毒害了、给陷坑似的名位束缚了、给利刃似的享受杀害了的处处皆是,说来真是可惊可畏!
医治〃贪〃病要用〃舍〃字。一切都是为自己着想,不肯予利益别人,天下可爱的东西恨不得完全归诸自己一人,管什么别人的幸福,谈什么别人的安乐,他人的死活存亡都与自己没有关系,因此贪病就缠绕到我们的身上来了。假若懂得了舍,见到别人精神或物质上有苦难,总很欢喜地把自己的幸福、安乐、利益施舍给人,这样,贪的大病当然就不会生起了。
第51节:人生的大病贪(2)
不过,一讲到〃舍〃,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能做到,例如送礼物给人,帮别人解除一些痛苦。但这样还不能算做到真正的舍。因为送礼物给人,帮别人解除痛苦,心中难免有一丝希望报酬的念想;希望报酬,这还是贪,不叫舍。
真正的舍,要像蜡烛一样,虽然自己牺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就够了;真正的舍,又要像朝露一样,明知自己瞬将灭亡,但还用微弱的力量滋润万物生长;真正的舍,更要像太阳的光热一样,照抚着大地,没有条件,不指望万物对他报酬,而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佛经上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就是这个意思。
佛光菜根谭
荣耀来到时,要检查自己的心,
否则傲慢的高墙会隔绝自己的视野;
烦恼临头时,要检查自己的心,
否则嗔怒的火焰会焚毁自己的功德;
处境纷乱时,要检查自己的心,
否则贪欲的洪流会淹没自己的意志;
得失忧患时,要检查自己的心,
否则疑嫉的邪风会吹垮自己的信心。
涅槃之乐
涅槃,当下烦恼的止息。
第52节:我找到了(1)
我找到了
希迁和尚10多岁就到曹溪,拜六祖慧能大师为师。不久六祖即将入灭,希迁问:〃您入灭后,弟子依靠谁呢?〃〃寻思去!〃六祖回答。
此后,希迁日日深思、打坐、参禅,有位长老见了,觉得奇怪,问道:〃怎么你老是沉思、打坐呢?〃〃师父入灭前曾吩咐我要寻思去啊!〃
长老笑道:〃师父是告诉你,在青原山有一位师兄,名'行思',要你参访师兄去!〃
于是希迁到了青原山,行思见希迁前来,问道:〃从哪里来?〃
〃从曹溪来!〃这一句话很要紧,等于是告诉行思说:我从师父那里来,你便是我的师兄。
〃你得什么来?〃行思又问。
〃未到曹溪也未失!〃希迁答。
〃既未得到什么,又何须到曹溪白走一趟呢?〃
〃但是,假如未至曹溪,又怎能知道自己未曾失去什么呢?〃
这是一则充满禅机的公案,如今提起还引人深思。记得几年前,台北公共汽车的车壁上曾经贴有一则广告,上写〃我找到了!〃这么一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么呢?
首先,我想应该是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呢?在佛教中凡被称为真理的,都必须具备有三种条件:第一,普遍如是;第二,本来如是;第三,必然如是。
举个例子说,我会死,你也会死,人人都会死,古今中外的人有生都会有死,所以生死无常,合于普遍如是、本来如是、必然如是,因为生死无常就是世间的真理。就佛教因果论来说,什么因就招什么果,也是如此。因果遍于一切事理,因果便是真理。再如,为什么要吃饭呢?因为肚子饿。为什么要睡觉呢?因为疲倦。吃饭的结果,是饱了;睡觉的结果,是恢复精神了。连这最平常的吃饭、睡觉都在因果中,由此可见因果的普遍性、本来性、必然性。
佛教里的真理究竟是什么呢?
比如业感。人生之所以生生不息、轮回不休,乃是由于起惑、造业、受报的结果。人之所以有荣华富贵与贫贱困顿之差,也都是由于受到自业牵制的结果。并非什么神明所能赐与及主宰,真正能掌握命运的完全是我们自己。业的价值便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