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
简介:
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
本书无论作为讲述抗癌病人的故事,还是作为病人与照顾者的指南,抑或作为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或者作为对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与濒死的检视,以及对灵性发展意义的研究,都是极为成功的。《自然健康》杂志(Nature Health)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恩宠与勇气,有深意在焉。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才是勇气(代序)/何光沪
在疾病与死亡中修行(代序)/南方朔
也是自疗(译序)/胡因梦
第二版导言
给读者的短笺
1 几次拥抱,数个好梦
2 超越物理
3 被意义定罪
4 平衡与否的问题
5 内心的宇宙
6 身心脱落
7 我的人生突然发生转折
8 我是谁
9 自恋还是自我紧缩
10 自疗的时候到了
11 心理治疗与灵性
12 一种不同的声音
13 艾斯崔雅
14 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
15 新时代
16 听鸟儿歌唱
17 春天是我现在最喜爱的季节
18 可是我还没死
19 热情的静定
20 支持者
21 恩宠与勇气
22 闪耀之星
审校后记 许金声
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恩宠与勇气,有深意在焉。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
1992年的初春,我和一名美国友人前往加州欧亥(克里希那穆提故居)寻幽访“圣”,途中经过旧金山的香巴拉书店,两人决定下车买几本好书。
那段时期我的阅读仍局限在灵修的究竟真理,友人向我推荐威尔伯的著作,并买了这本《恩宠与勇气》送我当礼物。我看了看威尔伯凌厉而缺乏空间的眼神,便决定将此书暂时束之高阁。
1994年11月底洁生出世,产后的第二天我的身体突然瓦解,往后三年我度过了此生第一次的谷底生涯。其原因、过程与微细的体悟,我不打算也无法在这篇序文中详加描述。我只能说谷底就是另一个高峰的起点,因为气血循环不良、失眠、消化缓慢、心跳过快、夜间惊恐以及伴随而来的各种思维与情绪的反应,提供了我观察身心灵链锁关系的绝佳机会,也学会了顺受和纯然的觉知。
三年中我实验过各种另类疗法——针灸、刮痧、放血、草药、中药、断食、生食、精油按摩、磁能治疗与灵疗,最后发现主要的病源出自剖腹生产与右边卵巢的畸胎瘤。因为中药无法化解畸胎瘤,不得已只好选择二度开刀。
就在准备开刀的前十天,我不经意地从书架上取出了《恩宠与勇气》。记忆里,这本书描述的是超个人心理学界的天才肯·威尔伯与罹患乳癌的妻子崔雅·吉兰共同抗癌的心得,我想也许它能帮我面对十天后再度开刀的不确定感。我万万没料到,这本被我束之高阁长达五年的传记,竟然充分印证了我三年谷底经验中对生命的一些深层领悟。
阅读的过程中,我愈来愈意识到此书的重要。它不仅仅是癌症病患的经验谈,更是难得一见身心灵整合治疗、临终关怀与终极解脱的坦直实录。
放眼望去,国内外有关身心的著作通常无法上达灵修的层面,而灵修的教诲又往往略过肉体的现象与心理转化的进阶,即使某些密学导师有能力兼顾身心灵各个层面,其著作仍缺乏人性挣扎过程的微细描述。然而,诚如肯所言,崔雅四十一年的短暂生命,主要的目的就是完成人生情境最残忍的考验(她的肿瘤最后增长到脑部四个,肺部六十个,同时并发了糖尿病、导致左眼失明),她以书信体的方式,巨细靡遗地记录癌症各种主流与另类疗法的疗程、方式、医药名称与她接受治疗后的身心反应;癌症云霄飞车的情绪起伏,夫妻之间面临严重磨难所产生的龃龉、甚至肢体争斗,对这些反应,崔雅赤裸而坦诚地自省与详加叙述,肯也佐以他的观察和剖析。虽然两人在结识前各有十多年的灵修基础,也都有所谓超个人 (Transpersonal)的经验,但为了确保精神的稳定度和透过磨难转化自我的习性,他们广泛地含纳东西方的灵修途径——基督教的宽恕与向神臣服、佛法的内观与深思,以及藏密的自他交换观想和持咒法门;在最混乱艰难的阶段,他们借助心理治疗,帮他们挽回婚姻。总的来看,身心灵的治疗最不重要的反而是肉体的层面,灵性层面的纯然觉知一旦建立,肉身即使几近瓦解,病者的心仍然自在、解脱、愉悦、充满着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
崔雅的“贤内助”肯,早在二十三岁便撰写出《意识光谱》这本长青哲学领域最通达、最广博的著作。到目前为止,他一共出版了十四本巨作,台湾节译过来的只有《心无疆界》(现在心灵工坊又出版了他的《万法简史》)一书。他以惊人的归纳研究能力,综合心理学、心理治疗、神秘体验论与东西方各大宗教的灵修,也统合了哲学、社会学、超心理学、人类学、神话学、经济学、生物学、物理学与知识史,等等,形成意识的“大统一场理论”。在这么多纯理性、纯知性的博杂作品中,我看重的却是这本记录真实生命经验的传记。这位现代唯识学的爱因斯坦,以其无比缜密的科学心思,解读了他与灵魂伴侣崔雅之间不可思议的业力轨迹。他为崔雅架构人生的方向,放弃自己的事业,甘心扮演顺从妻子的角色,他从无私的奉献中,真正体会了无我与解脱的第一义谛。
翻译这本书的心情非常错综复杂。早在1997年10月开刀前,这本书已经被张老师文化公司预定为次年的重要出版品。但是着手翻译了五章之后,我发现自己的身体非常抗拒这项工作,主要因为心肾不交、脾胃受损,因此一集中用脑,便产生反胃的现象。于是张老师文化公司找到了救急的援手清彦。清彦以惊人的速度初译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内文,我再以三个多月的时间加以细润。进度虽然缓慢,身体虽然不适,但整个过程仍然延续了三年来的自疗。我为崔雅与肯的磨难落泪,也为他们的领悟狂喜,同时更体会到不抗拒、不选择的平等心,就是自我解脱与治疗自己的关键。
注:本文是《恩宠与勇气》(Grace and Grit)一书的译序。
“21世纪确实有三个选择:亚里士多德,或尼才,或威尔伯。。。。。。”
随着理性启蒙运动的兴起,组织化宗教与形而上学曾经替世界带来的魅力效用已逐渐式微,而民主价值观、个人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极端发展,也导致整体人类朝着自恋、分化和过度主观的方向盲进,并因而严重威胁到社会、家庭与关系的连结。不可否认的,在我们迈入新世纪门槛的关键时刻,人类正普遍一同地面对着一个乏味、浮嚣,物役、量化而又迷失了方向的文明。
然而,“经验科学”这个理性的产物,毕竟也创造了各种突破性的发现,它不但将人类送上月球,还将人类送进了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世界,而复制羊桃莉的诞生,更揭示出一个重大的可能性:人类即将取代神,开始执行造物的职责。
在这第二个创世纪尚未充分显相之前,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演化、存在与终极真实等攸关人类存亡的议题?在各种知识体系呈现出四分五裂、各不相容的情况之下,我们要如何替这些不够完整的真相找到正确的定位?在正统宗教沦为神话、教条和无从证实的呓语,而科学只能阐述物质的基本事实,却无法提供意义、价值与伦理之际,我们要如何拉拢二者,使它们相互对话?简而言之,这股从法界之海奔涌而出的人类识能,如何才能融成一道具有完整阶序的彩虹光谱?
上述一连串的问题所揭示出的答案,不可避免地涉及了一种整合哲学或整合世界观的可能性。然而,整合性的世界观在本质上往往是独断与高压的,凡受过理性洗礼的知识精英,鲜少有人愿意再甘冒“法西斯”之名,去进行具有宏大企图的统合动作,而且老实说,也鲜有几人兼具了绝对真理的无我体悟和相对真理的逻辑归纳能力,那么,这股识能中与日俱增的困惑、痛苦与愤怒,又如何才能化解成秩序与清晰的辨识?
肯恩·威尔伯此生的贡献,就是要帮助我们这个时代,提出一个由空性含摄知识万有的整合视见。他的整合哲学是灵性与理性兼具的,他主张我们必须朝着更高的意识发展,而这些高层的意识虽然隶属于主观的内在精微次元,却是含摄科学与理性的,就这一点来看,威尔伯的视见其实延续了东西文化中哲学与宗教传承的精髓,以及现代性的核心精神。
这个传承源起于毕德哥拉斯,巴曼尼德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传递给奥古斯丁、阿奎那斯、迈蒙尼德、史宾诺沙,黑格尔以及海德格,而东方智慧传承对威尔伯影响最深的,则属佛教上座部思想,龙树中观学派、华严学派、唯识学派、藏密大手印与大圆满,论藏,吠檀多哲学、中东苏菲神秘主义,等等。至于威尔伯的超个人视野,则充分反映了威廉·詹姆斯、荣格、马斯洛的心理学研究,更涵盖了六○年代末期西方所发展出来的身心灵修练途径以及东方的默观传承。
虽然长青哲学家,整合哲学家·超个人心理学者皆为人们加诸威尔伯的桂冠,但通常学界仍将他归类为超个人心理学者,并视其为这个领域最卓然有成的理论家。有开超个人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台湾目前译介过来的只有李安德博士的《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可见国人对这个领域,尚处在牖中窥日的阶段。根据法兰西斯·沃昂与罗杰·沃许(威尔伯的莫逆之交,也是著名的超个人心理学者)的诠释,所谓超个人经验,就是从个人的统合感扩张到整体生命、灵性和宇宙的面向,而有关超个人的学术研究,指的则是以更科学的方式来理解和诠释传统的宗教体验,包括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一体性,最深的洞见,慈悲和宇宙大爱。
北美及欧洲的超个人心理学多半源自所谓的“反文化灵修圈”。大约六○年代左右,欧美年轻的一代对科技文明愈来愈不满,他们本着存在主义所强调的个人独特性,自由意志与尊严的需求,排山倒海地推动了人本运动和潜能开发的潮流,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