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此举令他得以保存财富。
日本的本田宗一郎被现代工业界盛赞为“亨利?福特以来惟一的、最杰出、最成功的机械工程企业家”。他创立了本田公司。现在全世界大约每80辆轿车中,就有一辆是本田牌轿车。虽然在本田公司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出现过风险和磨难,但是本田宗一郎的远见始终为公司的成功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在本田公司成立前的1934年,已经拥有修配厂的宗一郎突然向职工提出要求,放弃汽修业务,转行生产汽车零配件。宗一郎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发现汽修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但零配件供应却日益紧缺。于是,目光敏锐的他大胆地提出了调整方向,这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真正令本田公司扬名天下的,是本田的摩托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陆军通信设备上的微型发动机都废弃了,堆在仓库里。宗一郎廉价买来了发动机,安装到了自行车上,因为当时交通混乱,人们都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便捷交通工具,而又买不起汽车,所以这种机动车自然受到了大家的青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本田宗一郎做出了自己生产发动机的决定。1948年9月,他正式组建了“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并担任社长。随后,他“以速度寄托自己的理想”,试制出第一辆新车“理想号”,实现了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的一次质的飞跃,本田大发展的序幕由此揭开。但是,富有远见的本田宗一郎并未把眼光局限在摩托车上,而把汽车确定为最终目标。历经数载,1965年,本田赛车终于在欧洲赛程获得了冠军,日本的汽车制造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在本田公司由摩托车转向汽车制造业的过程中,本田宗一郎曾依靠其过人的胆识和远见突然提出经营战略的转变。那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本田摩托车正在美国畅销走红时,而他却突然提出“东南亚经营战略”,倡议开发东南亚市场。公司许多人对此迷惑不解,极力反对,因为东南亚的经济刚刚起步,对于生活水平较低的东南亚人民来说,摩托车还属于高档消费品,因而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本田宗一郎则用一份详尽的调研报告支持了自己的倡议:“美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衰退,摩托市场的低潮即将来临。假如只盯住美国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便损失惨重,而东南亚经济已经开始腾飞,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处乱不惊。”果然,在一年之后,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许多公司因为产品积压而全面崩溃,由于本田公司已经提前实施了“东南亚经营战略”,非但未遭受损失,摩托车在东南亚的销售额反而创下了最高记录。
高与低(3)
1973年,本田宗一郎的另一项决定震惊了整个世界。刚刚66岁的他选择了退休,把位置留给了年轻人。而且,这个接班人跟本田宗一郎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专家。我们不知道倘若他把自己的事业和本田公司托付给亲属会如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远见必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本田公司再续辉煌。
“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了,主要看我们自己怎么去悟,怎么去行了。”宁高宁的这句话大有深意。
宁高宁说,今天的企业管理理论不断有新名词出来,我们在觉得眼花缭乱之余总觉得很新鲜,其实不过是换了个角度把同一件事再说一遍。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888年,法国有位矿业工程师法约尔就曾写了14条企业管理原则,包括直到今天我们还认为是时髦的提法,像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等。看来管理学这么多年在理念上进步很小,最多是尝试新的方法。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了,主要看我们自己怎么去悟,怎么去行了。不过企业的事永远不会是容易的事,遇到波折是必然的,像通用电器,也曾在1898年和1901年两次被从道琼斯指数中除去,到1907年才重新返回至今。IBM在1939年被除去道琼斯成分股的资格,40年后才重新进入成分股。看来什么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朱鎔基只是说了两句话:“刮风了,刮风了。”
风险投资商软银公司老板孙正义的耐心和他的大胆一样出名。他的特点就是在别人还没有意识到价值的时候敢于投入,然后和创业者一起坚持到成功。1995年11月,孙正义所掌控的软银公司向雅虎投入了200万美元。1996年3月,软银公司又注资1亿美元,拥有了雅虎33%的股份。“我们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孙正义疯了。在1996年3月,在一个新兴公司投资100万美元都是具有相当风险性的。”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对这一点的感触是最深刻的,“我可不认为他是靠运气,他看到的是15年、20年后的事情。”即使这样,同样是一位充满远见的创业者,杨致远面对当时孙正义慷慨的投资仍然吃了一惊。十几年过去了,他当年在别人看来是疯狂的投资,已经成为所有人都认可的“天大的便宜事”。
当然,这“天大的便宜事”的由来,在于孙正义富于远见的洞察力和坐怀不乱的定力。
有了定力,才会有对未来明晰的把握。1964年,中国在西北地区试验了原子弹。试验一结束,张爱萍将军第一时间给周恩来总理打了电话。中国拥有原子弹,这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来讲非同寻常,也是举世震惊的大事。电话里,张将军沉浸在兴奋和喜悦当中。周总理当时平静地问了一句话:“你能肯定是蘑菇云吗?”这一问,把张将军问愣了,也问醒了。他连忙组织专家认真确认,确定无疑,才正式作出结论。
在大家都异常兴奋的时候,你能不能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或者在大家都感到绝望的时候,你是否依然保有希望的火种?
成功的企业界人士其实和政治家一样需要定力。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局者之所以迷,因为有利害勾牵,看到的不是真相,而是幻象;而旁观者之所以清,在于与他们没有利害关系,没有翻搅,心是清净的,理性的,看到的自然是事实真相。
1996年,当时中国农用车行业突然异军突起,在国有大厂汽车正规军不甚景气的情况下,农用车因为成本低、定位准的特点,在小城镇及富裕乡村赢得了市场。
但是,行业产品的景气度取决于供需关系,对于一个没有准入门槛的行业来说,只要处于开放的市场中,这个行业取得超额利润是不可能持久的,因为蜂拥而入的资金很快会拉低行业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差距,甚至由于过度竞争,还会出现比社会平均利润率更低的情况。
当时,农用车如日中天。有关部门就组织相关厂家在北京向中央领导同志展示产品。大家对包括福田、黑豹(山东)等农用车给予了较多的赞扬。这时,时任总理的朱鎔基同志对此很冷静,他只是说了两句话:“刮风了,刮风了。”
一个参加展示的企业老总是我的朋友。对此他并没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以便未雨绸缪,及早抉择,而只是把朱总理的警示当笑谈讲给我听。
多年后,农用车的潮涨潮落印证了朱总理当时的正确判断。但是,这个事件不能不让我们多一点反思:为什么外行一眼就看出来的事情,行业精英却熟视无睹?
这实际上涉及到企业是否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
人与狼(1)
《周易》说水“曲折萦回,养其势以合小为大,育也”。这里面,“养”的概念非常重要。想一想,我们看不到点滴之水和纤细之流的力量和气魄,但涓涓细流汇集整合为大江大河,水的宏大气势就让我们惊叹了。这个汇集整合的过程,就是“养势”的过程。气势“养”成了,水就不仅会长流不息,而且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功能优势。如孟子所言:“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水,看似平静,但如果击打水面,水花会高高溅起,越过我们的额头;如果水流激荡奔行,则可以穿山越岭。这是水天然就具备的功能吗?不是的,是因为水的气势养成了,才会有这样能力。人性和水是很相似的。
水的这种“养势”的过程,和企业文化的打造异曲同工。
宁高宁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个企业有一股劲,这股劲在大家的眼神里、笑容里、脚步上,我想这一定是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管理者重视起来,“共同愿景”也成为很时髦的词汇。
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圣吉用“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 来描述群体目标,指出“共同愿景”是群体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群体全面的活动中,从而改变组织成员与组织的关系,成为强大的驱动力。
宁高宁说得更为直接。他说,企业的真正生命力一定是来自它的团队,它的价值观和由此产生的使命和目标,这是企业的内在核心动力。
1983年,英国壳牌公司做过一项调查,即全球500强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并将结果保密了15年才对外公布。调查显示,这些非常成熟的公司平均寿命只有30到40岁,还不到常人寿命的一半。只有20家公司存活了200年以上,并依然充满活力。
管理学者们关注到这一现象,他们发现企业员工拥有“共同愿景”非常重要,这是企业长寿的关键之一。例如,壳牌、BP是两家能源公司,多年的主要业务是石油和天然气。但企业并没有将自己定位成一家“从油井里打油的公司”,而把“新能源转换的领导者”作为对自己企业的角色定位。他们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虽然目前还没有挣钱,但他们考虑的是30年后公司的状况,而不是短期行为。
企业的价值体现为其存在对社会的意义。要衡量企业的价值,就要看员工是否会为自己在这里工作而自豪并充满激情。这代表了一种意义和价值。这种精神财富比任何技术、资金和资源都重要,也是企业长青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所谈的企业文化的内涵。只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寻觅追求的结果,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企业团队的上上下下,绝不是纸上、墙上或者嘴上的条文和口号。
柳传志经常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人进入到联想,都要熔化在这个模子里。这一点我们叫入模子。你可以改造这个模子,比如说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大家提了以后我们可以修改,但进来之后就要按这个做。”
这个“入模子”的过程,就是“养”的过程。
成功的企业文化就像“水”一样,无形、透明,润物无声。企业的员工通过这默默流动的“水”浸染磨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商业行为方式,会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本书的诞生轰动了整个管理学界,它就是《基业长青》。而该书之所以轰动,乃是在于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在同样条件和同样水平下,经过几十年发展后,一些公司会得到长足发展而另一些却逐渐衰落?两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在对比了财富500强中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后发现,得到长足发展的公司都是“愿景型”公司。摩托罗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摩托罗拉公司是由保罗?高尔文缔造的,包括他在内的高尔文祖孙三代都是摩托罗拉的CEO,摩托罗拉的成功与辉煌,摩托罗拉的数次安然度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