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面临的重大障碍前说放弃,心中顿时多了种挫败的感觉。我决定向自己原本感兴趣的金融工程方向发展。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是直接转到金融系就读;二是仍然在自己专业将就着读下去,把更多精力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到了读研或者就业的时候再重新选择。考虑到当时进入数理经济专业时的不易,再加上这个专业里数学和经济学双学位的诱惑,我并不能鼓起全部的勇气向别人眼中的这个“王牌专业”说再见,我选择了后一种道路。
到了四年级时我才明白,在对待自己前途的问题上,任何的“将就”都会带来巨大的代价。学会如何放弃也是一种成长。
很多时候,一个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还为自己留有更多的退路,无法专注并执着于自己的选择。没有当机立断转换专业,这是在我大学里犯的最大一个错误。
一方面我仍然需要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又选择了和本专业同学完全不同的校园生活方式,时常忙于自己手中的社团活动,还要考虑自己重新定位后的专业选择——金融方向。我并非天赋秉异之人,在其后两年的时间里,我时常被这几重压力折磨得疲惫不堪,不仅将许多时间浪费在不甚喜欢的专业上,而且自己在应该努力的方向上又没有精力去拓展,宝贵的青春就此流逝。许多事情往往要在你付出很大代价之后才能体会到一些道理;而让你的青春白白流逝,这是我能想到的对一个青年人最大的惩罚。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现代的大学生在努力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的同时,还应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于今后适应纷繁的社会生活都是极有益处的。下面是我就自己的大学经历向大家推荐的十门选修课程:
大家可能会惊讶于我将高等数学、英语、邓小平理论这三门课单独挑了出来,因为在我眼中这三门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不但要学,还要将它们学好。学好英语相信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学好高等数学则是因为它是一门极能锻炼思维能力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它能锻炼一个人的耐心与定力——在如今的校园里,常常能沉下心来对几个数学题钻研几个小时的人,真的不算多。至于邓小平理论,我把它叫做《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中国当代基本国情》,我想对于这个我们所处的社会,多多了解一些大的趋势,对我们今后的发展肯定不无裨益,至少,这门课里蕴藏的内涵让我不惮与校外人士交流。
挣扎
人生就是一部脚踏车,除非你始终向前、向着目标移动,否则就会摇晃跌倒。看着时间一天天流逝,我决定让自己重新忙碌起来。
忙碌的确是个非常好的方法,不管你忙碌的事情是否正确,你或多或少会有收获,至少没有虚度光阴。而成长,就是做值得你去忙碌的事情,一件又一件。幸运的是,我不仅忙了起来,而且选择正确。
我加入了“聚焦”。
“聚焦”工作室在校内算不上一个大的社团,但绝对是很特别的一个。“聚焦”是一个带有浓郁大学文化品位,属于大学生自己的现场谈话栏目。因为其话题贴近校园、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零距离的双向交流模式而深受广大同学喜爱,被誉为大学生自己的“实话实说”。“聚焦”工作室人不多,各年级加起来一共也就不到二十人,但每个人都是从几百个报名者中选拔出来,典型的“小而精”。“聚焦”关注的经常是理想、信念和生存状态这类务虚的话题,所以不少成员都来自人文、历史、艺术、新闻类专业,各具性格。在这里,我第一次体会到一个成员风格迥异的团队给个人发展带来的益处。
我名义上是编导,但是工作室人手很少,实际上什么都做。加上刚入工作室,对节目的策划、制作并不熟悉,做得最多的就是做宣传、贴海报。不可否认的是,在工作方面的许多事情上,我的确是一个对自己要求甚严的人,每件事都想做到最好,贴海报也是其中一件。每次贴海报时,我都会细心观察思考,哪一个地点贴在什么位置曝光度最高?什么时候张贴出去保存时间最长?以及按照什么路线出门去张贴效率最高?毫不夸张地说,至少在贴海报这件事情上,我做到了全校顶尖。举个例子,从我们学校教五楼去梅园食堂的路上,必须经过图书馆侧面的一道大墙。在2002年下半年的时候,那堵墙仍然是光洁如新。当时我就想,这里是教室和图书馆通往食堂的必经之路,在这里贴上几张海报岂不是效果很好?果然,每次我们的海报张贴在这里之后,都能吸引大量同学驻足观看。由于“聚焦”所起的“表率”作用,以致于后来每次我经过这堵墙,看到各种各样铺天盖地的海报时,心中会不免小小地骄傲一下。直到后来看过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才知道对细节的用心,是自己成长道路上一个多么重要的品质。
在大学里,许多加入社团的新人通常被称为“部委”或者是“干事”。我觉得,“干事”这个称谓尤其贴切,干事干事,就是专门做事情的嘛,特别是做一些很多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后来我做了几个社团的负责人,也经常告诉新加入的成员,每件小事中都蕴含着许多机会。只有用心体会每一件事,并且将那些小事做到最好并且和别人都不一样的人,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慢慢地,我有机会参与到节目的策划中去。所谓的节目策划,说白了就是吵架:几个来自不同院系的人围坐在一个小会议室里,一个个的设想和方案被抛出来,一起讨论、挑刺,然后又一个个地被“枪毙”。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我们形成了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和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每次的编导会议都是一次头脑风暴,从节目主题到深层次的内涵,从各种细节的处理到嘉宾的设置,各种观点激烈交锋。在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中,我们节目的策划方案逐渐成形,日臻完善。
这是我在大学里遇到的最好的团队,大家各有所长,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是因为对这个节目真心的喜爱才走到一起;在这个团队里,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够让我感到一股源源不绝的激情。由于体制上的某些因素,呆在“聚焦”只能是义务劳动,远不能像其他学生社团那样给个人带来任何纸质的荣誉。但没人在乎这些,只是憋着一股劲要做出更加完美、更能震撼观众内心的节目来。节目策划只是工作量的一小部分,方案基本定型后还有诸如宣传、挑选所需嘉宾等许多工作要做。一到节目临近,大家就经常一起逃课,汇集到我们那个小小的会议室里,相视一笑,默默开始我们各自的工作,东奔西跑,从早到晚。我们相继推出了“老武大的故事”、“AllMyTomorrows”等节目,观众一次又一次提前将学校里教五多功能报告厅挤得满满当当,连台阶和过道上都坐满了观众,有的人因为我们的节目而当场落泪,每次节目结束后都能收到许许多多观众的纸条,鼓励或是建议;而这些,都给了我们极大的感动,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真心付出最好的奖赏!
那段时间,学业仍不断给我施加巨大的压力,“聚焦”的制作过程也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平日里经常生出一种挫败感。晚上一躺到床上,常常会去想,五年,或者更长时间之后,那时的我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可总是得不到答案;一到寝室里安静下来,一个人在黑暗中思索,内心不由感到一种莫名的痛苦。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习惯并喜欢上了这种痛苦,对我而言,它带给我的感受不再是一种折磨,而是逐渐被一种兴奋所代替。如果说世界上很多事情可以令人上瘾,那么挫折和障碍也必定是其中之一。我感觉自己像一头丛林中的幼豹,无所畏惧地寻觅着各种敌人和障碍,有时会碰壁,有时会受伤,但在猎食的过程中却一天天地感受到自己日渐健壮的肌体和简单的征服的快感。
此外,我还疯狂地迷恋上这个美丽的校园。和许多刚进校的同学一样,我对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美丽的大学”并没有特殊的感觉,甚至还会为它某些方面的不尽人意“愤青”一番。但是和工作室的朋友们在一起,让我看到了自己知识层面上的许多不足之处。我开始频繁地出入图书馆,旁听一些我感兴趣或者是认为有用的课程。这时我才知道,自己原来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和浅薄!在这所校园里,有着那么多可以利用的优秀资源:在大学里,我第一次开始饥渴地吸取从书本抑或课堂上得到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向一些杰出的教授们请教,和许多偶然相识的朋友们交流……直到我离开校园,来到新的工作单位报到时,同事们都以异常惊讶的眼光看着我,因为除了最基本的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带在我身边的就只有近三年来伴随我成长而累积下来的四大箱书。
我也开始用心体会我周围环境的美妙,走在校园里,我慢慢感觉到了一种对周围一草一木的眷恋。我去过北大,那里也很美,但在未名湖畔,我感受更多的却像是到了一个精心雕琢、幽静典雅的公园,人为赋予了太多的意义;而在武大,一切山水自然天成,到处都是三四十米高的梧桐树,四季是那么鲜明,也丝毫不觉得有何束缚,这大概更符合我的性格吧。我常常带着一本书来到浩淼的东湖边,一坐就是一下午。有一次忙到很晚才回寝室,在昏黄的路灯下看到一只像松鼠一般的金黄色小动物,不慌不忙地在我跟前穿过马路,又一颠一颠地陪我走了好远,最后哧溜一声钻到一棵大松树上消失了。
爱上这所学校的同时,也使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对周围环境不再抱怨。以后不管做事情遇到什么障碍,我总是会反复问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把身边资源的全部潜力挖掘出来,而且都利用上了呢?
蜕变
机会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东西,当你全神贯注地等待它降临时,它始终难以出现;而你稍一疏忽,等回过神来,却发现它已经悄悄地从你身旁溜走了。在这一点上,很多人觉得我是个运气极好之人,从小到大各种好机会似乎都会自然而然地撞到我的头上。
2003年上半年,也就是我进入“聚焦”的第二个学期,工作室的运作突然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一些老成员已经到了大学三年级下学期,马上面临考研、出国或者就业的人生选择,他们身上的压力骤然加大,投入到工作室上的精力也就减少了。而这几位学长又是工作室的核心,平时的活动召集和节目的策划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他们,所以节目的制作一下子停顿了下来。眼看着离预定的节目时间只有一个多星期(正常的制作流程在二十天左右),整个工作室还一点动静都没有,我心急如焚。在一次紧急的会议之后,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性子,主动走到了节目筹划的最前台。
最应该感谢的还是“聚焦”这个团队,在没有人说由我来担当负责人而我自己站出来的时候,没有人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待我这种不合常规的举动。那时我除了自己的原有的那部分责任外,还经常要担任统筹规划的角色,但包括学长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按照节目需要加倍地付出自己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