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政策。发扬民主,不等于不要领导和引导。戈尔巴乔夫低估了
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为还权于民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从而也
放松了对这方面的引导。美国前驻苏大使马特洛克指出了这一
点。他认为,戈尔巴乔夫“在提出他的民主化计划时,他没有使人
了解,改革可能是长期的和痛苦的。国民对旧的政策感到极为不
满,就这一点来说,人民欣赏和支持他的坦率。然而,戈尔巴乔夫
使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即只要引进民主因素,就能立即使商店
里有更多的食品和其他商品。他没有呼吁人民在改革开始时付出
代价,这种失误纠缠着他,特别是当经济急剧下降的时候”

苏共在党群关系上的种种迷误,除了以上所说的认识上的原
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哲学的原因。俄国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
曾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讲道:对世界和人的灵魂的改造的奇
迹的迷信,会产生出一个“特种的、傲慢地把自己放在与平民对立
的地位上的精神贵族阶级”。“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知识分子
在其对人民的态度上,经常地和必然地摇摆于两个极端之间
崇民主义和精神贵族主义。各种形式的崇民主义需要(不管它是
以赫尔岑创立的、主要信奉俄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精神的旧民粹主
义形式出现,还是以最新的即以马克思主义形式出现。后者是以
一部分人代替全体人民)产生于知识分子的信仰原则本身。但是
这种信仰也必然产生出一种对立物高于人民一等的思想,即
把人民当成拯救的对象,当成未成年的、需要保姆为其培养‘觉
[美]小杰克
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

版,第
页。

第 281 页
悟’的、未经知识分子教育过的人。
”对于把改造世界作为自己历
史使命的共产党来说,同样会遇到这个问题。一方面,共产党以民
为本,一切为了人民,救人民于倒悬、领导人民走向共产主义,是共
产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共产党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思想的政党,掌握着普通老百姓所没有掌握的改造世界的先进思
想武器,有义务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因此,怎样正确地把握两者
的关系,避免或者由于以民为本而做群众的尾巴,或者由于掌握先
进思想而自认为高于群众,历来就是一个至关重要而又没有处理
好的问题。可怕的是,在掌握政权之后,如果仍然缺乏这方面的认
识,那就很可能以强力逼迫群众,强求他们服从统一的指令。这就
无异于走钢丝:如果这个指令是对的,那还属于不幸中之万幸;如
果这个指令是错的,那将导致党和群众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带来
灾难性的后果。列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正确地把握二者
之间的关系。后来的共产党领袖们则多是在这个方面把握失当,
带来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启示之三:不断提高党的创新能力
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必须不断创新。在党内建立能
够促进发展和创新的机制,使共产党总能适应要求,成为一个始终
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是党的建设要解决的首要的、根本性的任务。
领导现代化的政党,自身应当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政党。
怎样才能建设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党,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
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苏共的实践中,很早就有人提出了
这个问题。被批判的哲学家波格丹诺夫曾向列宁提出质疑:“请
①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

页。

第 282 页
您坦率地说,您的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是科学,还是宗教。如
果是科学,那么怎么会至今一成不变,而这几十年中所有其他科学
都经历了巨大变革?如果是宗教,那一成不变是可以理解的;那么
就请告诉我,而不要口是心非,不要抗议有些人老老实实用宗教术
语来装饰残存的以外的信仰。如果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那么这些
年它应产生新的真理。如果你们以为它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那
它就是谬误。
”波格丹诺夫这样批评列宁是不正确的,因为列宁决
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但后来的继承者们,则几乎是个个都被波
氏说中要害的。
苏共内部许多问题的争论,表面看是非在问题本身,实际上是
一个科学、辩证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还是僵化、教条化地对待马克
思主义的问题。这一点,在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中表现得最为
明显。当时,反对列宁主张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
经济政策使农民繁荣,会损害建立在重工业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因
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农民作为小私有者,是社会主义的
天然敌人。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
定的。如果现在把经济基础变成自由市场、繁荣的农业与轻工业,
那么政治上层建筑或早或迟会发生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变化。随
着资本主义(即自由市场)的恢复,资本主义的政治实体就会取代
社会主义。不难看出,就理论逻辑而言,这两种观点都有它的道
理,但其共同的缺陷都是从理论出发来谈论问题,要求用理论检验
实践,而不是用实践检验理论、修正理论。它说明,苏共党内“左”
的东西是有深厚根源的。把马克思主义僵化、教条化的所有起点
都在这里。
简单地把斯大林的实践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的,或是简单地把
它看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违背,都是不正确的。斯大林的实践在
许多方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他最终建立了一个
变了形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这不等于说,如果斯大

第 283 页
林完全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去实践,就一定是正确的,一定能建成真
正的社会主义。这是因为,一方面,马克思在西方比较先进的资本
主义国家的条件下所作的一些设想,未必适合俄国的国情;另一方
面,即使是原汁原味的马克思观点,在实践中实施也未必绝对正
确。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消灭商品、货币的思想,实践证明带
有相当的空想的性质。可见,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
思主义才科学。
斯大林在同党内“左”的和右的倾向斗争过程中保卫了马克
思主义基本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战胜了这些倾向。但与此同时,他
也把这一理论神圣化了,以致捍卫这一理论本身成了党的最高目
的。这在斯大林以及以后时期党内历次理论斗争中得到了明显的
反映。每当俄国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点发生矛盾时,苏
共总是让实践服从理论,而不是理论由实践来检验。例如,
年,布哈林提出经济平衡论,实际上是表达了国家计划起宏观调控
作用,并且应按供求规律、用间接手段来管理经济的思想。这一思
想是在深入研究了苏联当时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很有见地的。
但苏共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围剿式的激烈批判,其主要依据无非是
认为它对“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命题有自己的解释。年代
后半期,东欧各国在经济改革中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的观点,
苏联理论界也有人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可以说,这一观点的出现,
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要求的一种反映。苏共不是实际地
考虑这种观点的合理性,而是以现成的理论为框框对其大加讨伐,
理由就是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不符。
赫鲁晓夫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曾为苏共党内思想的活跃营造
了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特别是在他执政的最初几年,党内关于
发扬民主、发展经济的探索空气还是比较浓的。但是,由于赫鲁晓
夫没有触动高度集权的体制,所有这一切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行
政命令方法之上的,因此到后来,苏共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到了思想

第 284 页
僵化、教条主义化的老路上。探索新道路越来越需要新思想,但苏
共党内却越来越没有人起来提出不同意见。保持全党表面上的一
致仍被认为是绝对必要的。如我们所知,赫鲁晓夫把党组织分成
工业党和农业党,很显然是一个给党的领导带来混乱的决策,实践
上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但是,关于该问题的决议却是党的全会通
过的。在全会上,有人对赫鲁晓夫的这一创意大加吹捧,称这是一
个十分出色的变通之计。探索精神被窒息了,逐渐为千篇一律的
歌功颂德、文过饰非所代替。
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后,苏共思想上缺乏活力、理论上缺乏创
新的趋势更进一步发展。由于客观上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大对立的阵营,苏共十分强调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对资产阶级、修正
主义观点的斗争,实际上采取的是对思想领域严格控制的政策,把
许多不同观点和意见(其中有不少是正确的)当做“帝国主义和资
产阶级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看待,加以镇压和压
制。这一方面导致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而不愿过问政治的倾向,
进一步窒息了积极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使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的
习气泛滥起来,个人迷信之风也随之卷土重来。在这一时期,苏共
理论宣传部门出版了大量勃列日涅夫的著作和言论集,称这些著
作是“党的巨大瑰宝”
“,政治才略的教科书”,称他本人为“真正列
宁式的领导人”
“、英明的领袖

“、英明的理论家

“、世界和平的
旗手”等,而真正研究理论、特别是研究现实问题的著作却寥若晨
星。这是苏共思想、理论上陷于贫乏的典型表现。这一时期后来
被称作“停滞”时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此。
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化给苏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极大地削弱了党的免疫力,使广大
党员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能抵制错误思想和思潮的侵袭。
教条主义的典型特点就是脱离实际,封闭在现成的理论中。这种
理论在自我封闭的条件下“自我完善”,结果是越“完善”越脱离实

第 285 页
际。一旦进入开放的环境,理论便再难以驾驭实践。改革开始后,
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大多数苏共党员发现自己过去熟知的
那套理论、观念已不再适应时代的步调。更糟糕的是,过去那套理
论完全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对待所面临的新问题。这导致了党内的
普遍迷惘和束手无策。当时报纸上的一幅漫画形象地描绘了苏共
党内的这种状况:一间房子的大门敞开着,拥挤在房子里的人们愤
愤地抗议为什么没有人引导他们走出这间房子,为什么没有人告
诉他们应当怎样走,而他们自己却没有一个人试着迈出第一步
其思想之僵化跃然纸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新思维”出现
了。它一下子吸引了广大党员的注意力,把他们引上了一条前途
未卜的改革道路。在苏共二十八大上,在戈尔巴乔夫全面阐述了
党的“革新”理论和措施后,有
名代表对戈尔巴乔夫连任总书
记投了赞成票,占当时代表总数的
。国外不少报纸也观察到
了这一点。如德里一家报纸报道:“戈尔巴乔夫再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